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铁犁梨冠

铁制农具铁耨

牛耕画像石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

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时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元王祯《农书》上的辘轳辘轳翻车

唐代机汲示意图高转筒车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此外,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中国农具发展史》补遗

第一章中国农具的起源(上)

第一节农具起源前的原始人类及其使用的工具

猿人阶段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学上称直立人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类,在我国发现的主要有元谋人、兰田人和北京人,还有近期发现的巫山人、龙潭洞人、金牛山人等。

……

新人阶段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在一万至十万年之间,人类学称晚期智人阶段,主要有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柳江人等。山顶洞人是1930年在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图1-1-2山顶洞人头像复原图[新增图])

第二节农具起源及其时代背景

⊙1-2-1、黄河流域农具起源概述

龙山文化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正是中原地区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第一个奴隶王朝正在孕育的时代。目前已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其扩展区域北到北京地区,南到江淮流域及整个黄河流域。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社会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所用生产工具是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刀、斧、锛、铲、锄都磨制的光滑而峰利,而且还可能发明了石耧犁、劙刀。除石制工具外,还应用了骨、蚌制作的锄、镰等。这时的农业收成已比较好,畜牧业已“六畜”俱全。并且发明了栽桑养蚕。

⊙1-2-2、长江流域农具起源概述

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天然环境。所以长江中下游也是较早的农业和农具起源地。本世纪70年代初、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这里发现的大批炭化稻谷及稻种、稻叶、稻壳。其存量之多,使世人为之振惊(稻谷总量达到150吨之多)。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大批较为先进的耕作农具:骨耜(或可称骨铲、骨插),两次出土达170多件,还有石刀、石镰、有齿石刀、纺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两件木质农具:木铲和木杵,对判定在石器时代木质农具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住房是干栏式建筑,房下饲养家畜,房边有水井。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可见河姆渡人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1-2-3、北方农具起源概述

在辽宁省建平、凌源二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的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被专家们认定为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则可能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是神农文化在北方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均已出现,红山古国的形态初步形成,从而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高超的玉雕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特点,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这里还出土了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新乐文化与红山文化年代差不多,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原始农业。农具有石斧、石凿及石磨盘、棒,也有些细石器,磨制石器占三分之一以上。新乐文化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及其周围地区。

富河文化年代稍晚,距今约五千年左右,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某方面有着一定相通之处的另一种考古文化类型,有些工具形态比较原始,近似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一些打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锄(铲)及石磨盘、棒和相当数量的骨器和大量的细石器,打制石锄形和骨柄石刃刀是其典型器物。可知这里农、牧、渔、猎各占一定成分。房址地穴以方形为主,中央置方形灶炕。陶器种类单纯,特征鲜明,其中之字纹筒形罐是其代表性器物。

富河文化年代稍晚,距今约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有些工具形态比较原始,近似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一些打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锄(铲)及石磨盘、棒和相当数量的骨器。可知这里农、牧、渔、猎各占一定成分。黑龙江地区随着近年文物普查工作的进展,也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遗址,如昂昂溪、新开流、莺歌岭、亚布力等处。发现的工具有石斧、石锛、弧形石斧、穿孔石铲,还有玉锛、玉凿等,其文化因素与新乐文化、红山文化似存在某些连系(《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近十年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昂昂溪遗址是黑龙江地区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由22处遗址与17处遗物点组成,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是广泛分布在以嫩江流域为中心的广大草原地区的以细石器时代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中滕家岗遗址是昂昂溪遗址在八十年代的代表,1980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队在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灰坑、窖穴、墓葬、护村壕、房址等遗迹,出土的压制石镞、石铲、石刀、石网坠、刮削器、环状石器、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鱼镖、骨刀梗、骨枪头、骨铲、骨凿、网纹骨管、陶罐、陶瓮、陶杯、陶网坠、陶塑鱼鹰、玉璧、玉环、玉石斧、蚌环、蚌刀等说明昂昂溪文化是一种以渔猎业为主,并兼有养畜业、农业和手工业等多种原始经济形态的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文化。昂昂溪地区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遗址群外,还发现有大兴屯旧石器地点,故昂昂溪遗址群对于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经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化过渡的文化源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在对距今4500年左右吉林延吉金谷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密集的房舍遗迹及陶制生活用具。出土的农具有:亚腰石锄(铲),磨制石斧、长大的石镐(镢),石磨盘石磨棒、砺石,还有刮削器、尖状器、鹿角器及锥、针等。说明这里是以农耕为主、狩猎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吉林省近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1-2-4、南方农具起源概述

一般认为,华南地区的农业起源,也较黄河及长江流域为晚,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也较少。

史老墩遗址,位于广东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1996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该遗址的东南坡试掘面积24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片。石器的主要器形为斧与切割器。其他器种有刀、环、锤击器、砍砸器、砺石、石片,陶片有夹砂陶、黑陶、灰陶、褐陶等。1998年由上述单位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为175平方米。发现一批制作石器的遗迹15处,还出土了各种石制品500多件。包括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镢、铲、半月型石刀、凿、切割器、刮刀、雕刻器等,既有石器生产工具,也有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工具,这些石器以磨制为主,但打制石器的使用仍较普遍。此外,在遗址北部的第一层地层下还发现了3座相对年代较晚的墓葬和灰坑,出土了一批石斧、石锛、陶纺轮和陶釜、陶盘、陶罐的陶片。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处石器制造场,石料是从附近河滩采集的砾石,年代属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全面地展示了石器制作的全过程,为全面了解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的布局、工序技术及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的发现,对探寻粤北地区北江流域人类进入新石器以来,如何从采集渔猎经济逐步转为锄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

白羊村文化遗址,在今云南境内,距今约四千年,出土文物证实,这里是以稻为主的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磨光石斧、梯形石锛、新月形穿孔石刀(至)等。

广西隆安大龙潭遗址发现的一些石铲(石锹),造型规整匀称,有柄、有肩,形体与当地至今仍使用的铁铲非常相似。甚至认为这里曾发明了用石犁、石锄翻地的耕作技术(何乃汉《广西史前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初探》.《农业考古》85、2)。与石铲(石锹)同时出现的还有其他石制农业工具,如锛、斧、刀、镰、锄、犁、杵等。出土如此多且种类齐全工具,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活动已较频繁,并能根据不同的耕作需要,采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农业工具出现分工,表明当时先民们已经掌握各种农业工具的特性。桂南地区石铲(石锹)现象说明,无论从功能、祭祀规模、器物组合、墓葬等级等方面,已出现了祭坛、礼制用品、社会分化等方面特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桂南地区已出现类似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石峡文化的社会复杂化现象,只是在文明化进程中又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何安益《论桂南石铲的年代及功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3期)广西桂林峰林的庙岩洞穴遗址,柳州大龙潭的鲤鱼嘴遗址,虽属石器时代遗址,但尚未发现可作农具的遗物,可能仍处渔猎采集时代。

……另外还有1982年在湖南华容发现的相当于大溪--屈家岭--龙山文化的车轱山遗址(位于洞庭湖北岸湖积平原的一个台地上,,现存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试掘面积为一百多平方米共获器物六百余件。其中,生产工具有穿孔石铲、石斧、石镑、石凿、砺石、石镰、陶纺轮等,;生活用具全为陶器,种类有各式鼎、篡、豆、壶、杯、碗、钵、颤、鲁等。此外,还有玉镯、玉磺、陶球、陶环陶人塑、陶鸟塑等装饰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氏族墓地,清理了一百二十七座墓葬。内含丰富,收获很大)等。

⊙1-2-5综述

一、高庙遗址发现了许多画有小凤凰正从母亲的产门中出生的图案。高庙人既然把雌性鸾凤当作“图腾”来崇拜。他们的氏族领袖当然不会是男性;

二、高庙遗址的祭祀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神人的头像,有脸形似鸟的,有长着鸟爪的,也应是人们以雌性鸾凤为“图腾”的现象,

三、这些神人头像面目都姣好如女性,没有发现长了胡须的男性形象,也可佐证这时候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四、历法是农耕民族的发明创造,在高庙遗址出土的七千四百年前的神人头像中,有一尊卵石雕像,上面刻有三个标志神像名称的文字符号,一个是“月”字,一个像“干”字,一个像“母”字,我们虽然不能确定这些文字的含义,但似可认定她是“月神干母”之像。

根据上述传说,尝百草发明五谷的是神农;教人民制作农具从事农业生产的是神农;发明中草药教人民医治疾病的是神农;发明制陶技术从而使人民有了生活器具的是神农;教人民建造房屋躲避风雨的是神农;甚至教人们从事商品交换的也是神农,如此等等。一个人竟经历了几千年,并有如此众多的伟大发明,这是绝无可能的。尽管很多人对神农其人其事作过很细微的考证和研究,上至他的父母,下至他的后人,以及神农的生地墓地,但归根结底依然是就传说论传说。神农是否真有其人,并不是神农文化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人说:至于神农氏·炎帝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不是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站在考古学的角度把神农氏·炎帝看作是一个原始部族的名称或考古阶段,应该是我们研究炎帝文化的基本界定(《宝鸡关桃园遗址早期农业问题的蠡测》《农业考古》2004年3期51页)。所以说,神农只是一个形象,一个化身;一个农业文化现象。神农在哪里?神农在华夏农业起源的大地上;神农在原始农业几千年的历史中;神农生活在中华原始农业的所有文化遗址中。神农的名子就是“开创农业之神”的缩写。

与中国这个时代相对映的世界各地其基本面貌是:

西亚、北非和欧洲

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彩陶极少。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家畜仅有骆马一种。

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第三节原始农具斧、锛、凿

按照现代农具的概念,斧、锛、凿本不应列入农具的范畴。但当原始农业处在刀耕火种阶段时,斧、锛、凿则应看作是土地开发农具。

⊙1-3-1、斧

“斧”字出现很早,原始农业时代可能已有斧这个名称。……石斧是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文物,在原始农业、特别是早期的文化遗址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工具。图1-3-1是各地所见部分石斧的图像资料,其中①、②广西隆安大龙潭有肩石斧,③……①⑤河北武安磁山石斧,①⑥[新增图]北阴阳营穿孔石斧(长14.1厘米,宽12.3厘米,厚1.2厘米,凝灰岩,器身扁薄,平面呈舌形,通体磨光,1956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①⑦[新增图]崧泽穿孔石斧(长15.9厘米,刃宽12.1厘米,1961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①⑧[新增图]青莲岗穿孔石斧(长13.8厘米,厚1.5厘米,宽8.2厘米,1951年江苏淮安青莲岗遗址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①⑨[新增图]龙山文化带槽石斧,长30厘米,刃宽12.6厘米,湖南益阳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THE END
1.中国传统农具中国传统农具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1901255 出版年:2010 作者:胡泽学 学科:农业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自然科学史所书库在架上65.5/240 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2ce016cef0e9b38e0a351202f4260e0d
2.中国传统农具图片中国传统农具设计素材红动中国素材网提供37个中国传统农具图片、中国传统农具素材、中国传统农具背景、中国传统农具模板、中国传统农具海报等PS素材下载,包含PSD、AI、PNG、JPG、CDR等格式源文件素材,更多精品中国传统农具设计素材下载,就来红动中国,最后更新于2023-02-07 22:22:44。https://so.redocn.com/zhongguo/d6d0b9fab4abcdb3c5a9bedf.htm
3.中国农具发展史.ppt中国农具发展史.ppt 45页VIP内容提供方:advs728 大小:966.5 KB 字数:约3.89千字 发布时间:2017-06-14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41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国农具发展史.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灌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13/114472606.shtm
4.中国传统农具我的作品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文物标本1万多件,其中珍贵的农业文物2000多件,传统农具2000多件,土壤标本123个亚类、230多件,馆藏图书、古籍50000余册,保存各种图片一万多幅。http://zgny.orgcc.com/works/mlist-1-2128.html
5.学术前沿3农具 中国传统农具的发展在宋元时代达到高峰,号称中国农具史集大成之作的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所记述的各类农具有103种之多,水田和旱地耕作农具均已系列化,在传统整地农具犁、耙、耖、碌碡、铁搭等;育秧移栽农具平板、秋绳、秧弹、秧马等;中耕农具耘荡等;排灌农具翻车、筒车、戽斗、水转翻车、驴转翻车https://iqh.ruc.edu.cn/xsqy/b0cb89992cbb40499194197c15d9a285.htm
6.中国古代农具大全.doc(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档信息 页数:2 收藏数:0 顶次数:0 上传人:neryka98 文件大小:14 KB 时间:2021-12-11https://www.taodocs.com/p-566112300.html
7.《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商业出版社》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天宇阁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古代农具 中国商业出版社》。最新《中国古代农具 中国商业出版社》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古代农具 中国商业出版社》,就上当当天宇阁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29758240.html
8.中国农具发展史周昕著目录:引论第一章中国农具的起源第一节农具起曾先后应郑州大学、中科院、华南农大之邀,参加过有关农具史的编撰工作。1998年出版了近八十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被农史学界誉为中国农具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辞典》、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农业专家名人录》等辞书收入他的传略。现为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农https://book.kongfz.com/13589/2549693780/
9.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pdf资源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展示了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从原始农业时期到明清时代,农具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改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如石、骨、蚌、木等。这些工具大致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大类。农耕工具包括铲、耒、锄等,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yanyu111112/47960189
10.耒和耜不是中国传统农具。()判断题 耒和耜不是中国传统农具。() 参考答案:错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655bec06436049899f3cdfb4c9cb9254
11.中国北宋时期农具的改进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开放地理中国北宋时期农具的改进 摘要: 农具的改进 相关链接 农具的改进 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和改进着各种生产工具。北宋农民在继续改进各种农具的同时,还使用了一些新农具。 踏犁 踏犁——九九四年,宋州、亳州(亳音博b#)等地耕牛疫病流行,半数以上不能耕作,有人献“踏犁https://www.osgeo.cn/post/17d4b
12.中国传统农具PPT模板找原创中国传统农具PPT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中国传统农具PPT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ppt/157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