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记者周晋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发展摆在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如何践行?8月23日,农业专家、新农人以及农村创业者齐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新农人和农村创业者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石嫣:助推乡村振兴,我们都在路上
8月23日上午10点,由市农业农村委指导,重庆日报联合博恩集团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期在重庆日报新闻传媒中心开讲。全国知名“新农人”、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联合主席、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石嫣,以《从土地到餐桌:如何通过社会化农业捍卫我们的餐桌安全》为题,探讨了全球食物系统有哪些可持续的挑战、国外农场有哪些经营模式、如何让更多人种植和吃到健康食物等话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石嫣)
去美国务农她将CSA模式带回国
石嫣读博期间被公派美国农场务农半年,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当时,她被美国农场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惊呆了:那里的农作物不用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出产的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周边小镇的居民。而小镇居民要在每年种植季节初期,就预付给农场一年的费用。
餐桌安全不但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是困扰全世界的一个紧迫性问题。
成为“新农人”要做好三个准备
那么,作为全国知名“新农人”的杰出代表,石嫣对已经下乡的“新农人“和跃跃欲试的“新农人”,有哪些建议呢
“其实,我刚开始下乡办农场,也遭受了不少人的质疑。就连来我农场实习的学生,也经常发生被父母接走的情况。”石嫣说,当前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感还有待提高,“新农人”下乡首先必须承认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有底气。
对于已经下乡的“新农人”,她建议大家不一定局限于从事农业生产一线,还可以投身到乡村的二三产业当中,如销售、加工、民宿等产业。同时,大家要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中去,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农民共同富裕。
不过,她建议准备下乡的“新农人”要做好三个准备:一是不能仅凭满腔热血,要耐得住农村的寂寞,做好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准备;二是要有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储备种养技术、销售市场等资源;三是学会与村民打交道,放下自认为的精英身段,用智慧去引领大家学会生态种养方式。
“做农业得有情怀,否则就难以坚持。”石嫣说,“新农人”一定要有精进的精神和长期的目标,不断实践、记录、研究、学习再实践,“其实,助推乡村振兴,我们都在路上。”
他们的中国生态农业梦描绘着乡村振兴新图景
【现场声音】
回归心性文明,生态农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黄蔷健康人报社总经理、重庆市巴南区耕读人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
耕读人作为一个为家庭食品安全亲耕,孩子教育搭建的一个公益平台,目的在于让参与者了解学习生态农耕知识,懂得健康食材对家庭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劳作过程中对孩子进行食农教育。
耕读人公益在巴南石滩镇的基地,自成立以来,已让近200余户家庭参与其中。最近,我们还将组织收割稻谷的节气活动,了解自然,回归自然,向自然学习,回归心性文明,生态农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实践生态农耕助推乡村振兴
——重庆“合初人”耕读之家创办者、行动研究学者朱艺
生态农业的本质在于农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正外部性,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以用3句话来表示:
1.整个食材生产过程,不会污染、破坏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土壤生态系统。
2.种植过程,能让“土壤地力”(即“土壤的自然生产力”)提升,而不是下降,能让“可持续土壤地力”增加,而不是减少。
3.在上述两个前提条件下,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消耗,生产出与本地区(或国家)人口和土地资源比例相当的高品质食材。
(耕读之家创办者朱艺)
近十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生态农耕事业,以此助推乡村振兴:
1.实践生态食物自给自足的亲耕生活方式:每天吃进去的主要食物,都是自己种的;
2.生态亲耕小农的CSA模式:没有中间环节的CSA产消互助模式,不仅有消费者向生产者的预定式生产方式,也有通过产消双方自己组织的市集,直接交易的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主体都是两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们长期为20余个家庭提供种植的生态蔬菜,每周提供两次配送,同时带动本村四家留守老人为这些消费者种植生态大米。
3.自然覆盖免耕生态种植实验:2011年开始尝试自然农法,2012年在“永续农业先锋计划”的资助下,开始覆盖免耕生态种植蔬菜的实验三年。2016年,我们的土壤拿到清华大学检测,显示各项有机质指标优秀,无重金属残留。之后,我们继续自费实验,在传承我国土壤学之父侯光炯院士“自然免耕”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自然覆盖免耕”的更多经验,土壤也越来越好。
4.生态亲耕实习生培养:2012-2014年春,牵头开展川渝地区的“新农人实习生培养”项目进行探索,2019年自费启动“一亩三分地生态亲耕实习生计划”,开始实习生的基础课程:田野生态生存训练。
5.带动农户与组织农户:除带动本村留守老人生态种植并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之外,还组织了重庆的“生态小农良食互助组”,在生产经验和共同购买方面互帮互助。
将城市里的“垃圾”,输送到乡村变成生态农耕的“养料”
——张正明渝北区龙山街道商会秘书长,环保推广志愿者
选择从事生态农业,是源于心中对健康与环保的向往。不健康的食材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疾病,而不健康的种植方式,则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种植便是一个非常有利于百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方式。
近年来,我一直坚持环保以及生态农耕的公益推广。目前的重心放在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指导上,希望能将占比50%左右的有机垃圾即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变废为宝一制成环保酵素和堆肥。将城市里的“垃圾”,输送到乡村变成生态农耕的“养料”,为改变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耕,助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呵护我们自己的健康。
生态农业是健康的基础,健康的源头是食品安全
——银紫推广有机生活方式的志愿者
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农业,需要被拯救
——王春重庆农盟汇现代农业服务公司董事长
过去,土壤黑黝黝的,抓在手里非常松软。由于长期大量不正当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土壤基本都是板结的。其实,土壤与人一样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呼吸,需要吸取养分,需要新陈代谢。不得不承认,经过多年的不健康种植方式,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的生态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了,需要被拯救,需要“新农人”。
用有机、绿色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是我追寻的方向
——何剑,重庆恩义禾农业开发有公司总经理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创新战略决策和必由之路,也是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新农人”的机遇和挑战。在生态农业的这条路上,遭遇过种种困难与艰辛,但从未想过放弃,甚至努力带动外出就业的村民回乡增收致富。
把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送上消费者的餐桌,不仅是我所从事的事业,也是我崇尚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对中国未来生态健康的一个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