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南京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一片片茶园地块整齐,线条优美,不同品种的苗木相互依存,形成了茶中有林、茶中有果的生态有机茶园。
种生态茶,吃生态饭。近年来,南京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地理条件优越的生态茶园与品种优良的苗木为基础,以“茶”为核心,以“苗”为助力,以茶文化科普及创意体验为主题,形成以茶文化、田间课堂、农趣体验等为主的特色农园,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出一个集茶、花、果、苗以及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自成立以来,润农果蔬合作社就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通过优良的品种调整茶叶产业结构,保障本地区现代茶产业在市场上增加竞争优势。
依托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及白马高新区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合作社投资建设了优质母本茶园100亩,引入紫英2号、苏茶早、黄金叶等多个茶叶品种。同时,依托轻基质育苗技术以及盆栽茶苗技术进行良种茶苗繁育,主要为龙井长叶、信阳10号、紫鹃、黄金芽等色彩丰富的茶树品种,不仅可满足茶园扩建及更新复壮的需求,还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道路环境美化、阳台盆栽观赏等。
合作社还以加快园区与机械化、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为重点,建设集分析决策、生产过程管理、追溯、茶园环境监测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据悉,通过将农业智能硬件关联至平台,实现农业智能硬件的远程控制,在此基础上搭建气象环境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图像视频采集、绿色防控等模块,能够及时了解生产环境信息,并设置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反馈信息到控制系统,系统会在环境信息超出正常值的情况下做出专家决策,实现预警及智能远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生产资源,保障茶园的安全生产。
走进润农果蔬合作社种植基地,连绵起伏的茶田在蓝天白云下格外碧翠,丘陵起伏、绿树环合,江南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滋养着爬满山坡的茶树。茶园内茶香溢园,茶园更赛花园。经过不断探索,合作社走上从农业生产型向生态观光型转变的道路。
据介绍,合作社在尊重原生态地形地貌特征的同时对基地标准化管理,建设茶中有林、茶中有果、生物多样的生态茶园,示范推广茶园混种经济林木、使用喷滴灌节能灌溉技术、坚持茶园绿色生态防控、进行减肥增效试验示范等新型模式,突出生态景观主体作用的同时力求种植、加工出安全、好喝的茶产品。
“我们不局限于单一产业发展,而是以地理条件优越的生态茶园与品种优良的苗木为基础,以‘茶’为核心,以‘苗’为助力,以茶文化科普及创意体验为主题,形成以茶文化、田间课堂、农趣体验等为主的特色农园,三产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南京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铭介绍,通过“农业+”模式,让游客在欣赏山水田园的时刻真切地感受乡村的休闲生活,在体验农事活动的兴趣中感受茶文化历史的深厚。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助乡亲”。创办合作社以来,陈铭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合作社章程,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可优先在合作社就近工作,除土地租金外,每年可获得3万—4万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
2023年,合作社打造了无性系茶苗繁育中心,通过优质母本引进及轻基质育苗等农业新技术,每年茶苗繁育速度至少能提高100%,年扦插良种茶苗可达500万株茶苗,移栽面积可达1500亩,有效带动当地茶叶发展。
通过良种繁育推基地建设,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措施,正式步入了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以市场促发展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我们组建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茶叶专业化团队或按照市场价收购农户种植的茶鲜叶,或统一进行加工,或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或联动本地旅游产业,上承前端产业链,下接后端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体系,推动茶产业各个环节有序发展,逐步拓宽利益链接渠道,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陈铭说。
为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陈铭还牵头成立了南京市溧水区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组织模式,合作社在联合体中发挥优势,起示范带动作用,进行要素融通,为各成员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和品牌支持,稳定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目前联合带动茶园生产规模达2600多亩,合作茶企及农户达135户,涵盖本地多个茶叶种植基地,有力助推当地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