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毛泽东的路子走,农民或许就不会进城遭罪了
——浅论毛泽东的兴农战略
寿思华
一、重视培护好农业这个基础
(一)始终强调农业的重要,把农业摆在经济发展的第一位
毛泽东认识和始终重视农业基础,是由他的世界观决定的,也是由他认识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和认识了发展的规律所决定。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看到中国抗战胜利后建国的中心所在,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毛泽东:《认联合政府》)。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性是正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实践,不仅是农村农民为全国提供粮食和原料,消费了大量的工业品,使城市工厂活了下来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是农业的积累,实际就是农村农民提供的积累,支持和推进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农村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为国家政权巩固,为国家的初步繁荣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今天,在现代化建设中,如果我们丢掉了农村农民这个广大市场,就一定会裹足不前。这是我们伟大的党,我们中华民族,全国人民建立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毛泽东直到逝世,他始终不忘农业农村农民,始终重视农业,重视让农民有力量,想方设法把农民组织起来,为的就是推进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市场。
(二)处理好农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这也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是毛泽东把农业摆在最重要的基础地位的思想源头。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来就强调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因而把农业摆在第一的和基础的位置上,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最坚定、彻底的思想。在各个革命阶段,毛泽东都肯定了农业的重要作用,提出关于农业的第一位和农业的基础地位的深刻论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把农业的良好发展看作是工业发展,顺利推进工业化的前提,把农业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认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还认为,以农业为基础,需要重视处理好农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农业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并不是孤立的,它同能源、交通、商业、商品生产、科技、卫生、教育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它们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血肉关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可以有一定的侧重点,但不能只求一点,不计其余。强调一定要从搞好综合平衡上,从要逐步趋于协调上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好统筹兼顾,在不同时期要有实事求是的、不同的、各有特点的处理方式方法。即使是农业内部也存在紧密的关系,要处理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和谐。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对此都有过比较精辟的论述,人们在阅读毛泽东的各个时期的著作中,是完全看到对这些方面的论述的。
(三)对农业关怀备致,做好具体计划,周到安排
旧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分散化,组织的程度很低,或可以讲几乎是没有。旧中国的农业之所以难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恐怕这是根本的原因。旧中国的农业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小,其原因也在此。因而,当时农业效率、效益都是不高的。这是中国仍然是落后的传统农业国的根本原因所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注意农业上的科学化组织化问题,引导和帮助农民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1934年,即使在最为残酷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也已提出:“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面,对于某些重要农产品作出生产计划,动员农民为着这样的计划而努力,这是容许的,而且是必须的。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在进一步的注意和努力”(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对发展农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不用讲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就是在和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少的同志还在那里迷信所谓“订单农业”,迷信市场主宰的功用,完全没有半点“预则立”的科学思想,没有半点引导消费、预测需求的思维,这实际是一种懦夫懒汉思想。这种被动应对的思想和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吗
毛泽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大政方针、计划统筹方面,同样也体现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某些具体事情上。众所周知的远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党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切实关心群众的油、盐、柴、米、婚丧嫁娶等问题,在农业合作化高潮迭起之际,他也做到满怀信心和希望地支持综合发展副业,说:“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当然省、市、区都应有自己的计划。”“除了合作社公养以外,每个农家都要劝他们养一口至几口猪,分作几年达到这个目的”(均引自毛泽东:“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按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从科学计划到生活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对农业农村农民表现出的关怀备致,是感人的,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是有效的,恐怕还没有一个持实事求是态度的人们会反对这种说法。
(四)始终不渝地关心农民生活
二、抓住根本,寻求突破
(一)发展农业,需要提高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共产党宣言》指出,社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丰富的物质,就必须“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恩格斯指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就中国的状况来说,尤其是对广大农村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特别是过去,真正缺少的主要的东西就是科学文化知识。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没有文化,长期生活在愚昧之中,所以长期以来,农村农民不仅缺少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物质的知识、技术基本条件,也缺少远见卓识,奋起反抗压迫剥削,解放自己的斗争精神。因此,在革命时期,就是要唤起农民群众,在把农业经济工作搞好的同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在建设时期,使农民群众看清发展前途,接受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发展农业,出路在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
毛泽东寻求中国农业发展的突破,也主要地放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毛泽东对农业的技术改造,他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尚难与当前发达国家的生物工程,自动化等现代化水平相对比。但如果我们把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技术改造的思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条件,同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一同思考,你就会发现,毛泽东从科学技术方面寻求发展农业的突破,毛泽东对实行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并逐步为发展到现代化准备条件和奠定基础的探索,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之举,具有十分长远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发展农业,要重视生产的社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提倡多种经营,综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因而使市场扩大”(列宁:《论所谓市场的问题》)。这是一种规律。然而这种规律并不是在一切时期,一切地区都能显现或讲是及时准时地出现。
毛泽东从大系统发展的战略观上看问题,认为,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固然重要,而实现社会化,彻底地破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生产,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则更为重要。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针对发展的形势指出:“大家知道,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是很低,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包括由国家组织的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在内(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的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
(四)发展农业,要依靠激发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激发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毛泽东兴农战略的核心环节。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法宝”之一,源于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党和政府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好群众路线。因而,从战略上思考,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依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任何一个政党,要使她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贯彻实施,并取得效果,必须使人民群众接受她的主张和办法。也就是要想办法把人民群众对于她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件事做好了,党就成功了。事情办得不好,群众有消极情绪,群众不买账,党就难以取得成功。这理应当是一种规律。这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最为具体的诠释。
毛泽东一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问题,重视不断变换方式方法,鼓动、鼓舞人心,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和充分调动起来。
毛泽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他独特的风格。对于精通历史,信奉“欲取之先予之”古训的毛泽东来说,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一贯坚持的方式,就是从关心群众入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激励群众接受共产党提出的主张,而后动员群众、鼓舞士气,使人民群众按照党所指引的方针奋斗。革命之初是如此,革命困难时期是如此,革命取得胜利之时也是如此,在建设时期更是如此。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所倡导的,也是他一生所身体力行的原则。在毛泽东一生留下的文稿、书信、讲话中,恐怕这方面是最丰富的内容之一,无疑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最好启迪。
毛泽东从来就把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看得非常重要。革命时期,把之当作能否使革命胜利的基础;革命胜利后,把之当作政权能不能巩固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则把之当作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今天我们则应赋予新的内容,应当是推进改革发展深化,走上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的和充分的要素和条件。
毛泽东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地不断地研究、探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这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要从实际上使他们感觉到共产党真正是为了他们,共产党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让农民有了这样的感觉和认识,他们就会跟共产党走,听共产党的话,按共产党指引的干。革命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根据地、解放区里,共产党和政府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帮助农民解决耕牛、农具、种子等等问题,尽可能的减少农民税赋。毛泽东还要求党和政府不能象国民党那样,只会向群众要东西。正是由于党的策略正确,争取和团结了广大农民群众,为党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毛泽东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要讲求方式、方法和策略,要使党和政府要求农民做的事,要与他们本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要对他们的利益有所保障而决不可损害他们的利益。
三、组织起来
综观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国之所以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之所以从一个世界大国强国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贫弱国家,中国的主体还是那个中华民族,还是中华炎黄子孙,还是中国人民,然而成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却为某些船尖炮利的弹丸小国瓜分了、蚕食了。究其根源,就是由于一个团结问题,组织办法的问题。而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上,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得益于民族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组织办法。旧中国的农村,是小生产的海洋,农村、农民、农业的分散状态,是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处于贫困的极其重要的原因。组织起来,是毛泽东农业发展战略的伟大思想。中共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也表明,组织起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选择。组织起来,是毛泽东兴农战略策略的纲领性行为指南。
(一)良好的组织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列宁曾经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伟大的创举》)。斯大林也指出:“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就不能解决改造的任务,就不仅不能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连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不能保住。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对于我们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32年)。现实也向人们证明,不能提高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国家就不会获得丰裕的产品和各种消费品,包括文化消费品,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是由于有了良好的组织,把千百年来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劳动特征消灭了,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亲身体会了集体力的强大和优越,享受到集体力创造成果的喜悦,更乐意投身于集体力的成果创造上。从而形成一种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了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很好的体现。
(二)组织起来,农村农民的富裕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想富,求富,是人的一般正常的心理,尤其是在农民之众中。然而古今中外,能有几个人能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家致富了呢在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个体的农民,只能是企求赵公元帅让他们增收,多收获一点,得一些意外之财,能进入富裕行业更是梦寐以求。但那只是奢心梦想。农民世世代代辛勤耕种劳作,还四处打工卖力,结果呢,他们还是那个样,年过一年,代过一代地贫穷下来。遇到天灾人祸(包括病痛),他们则更为贫困潦倒。这就是事实,是千百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昭示的事实。
那末,怎样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呢
毛泽东一贯十分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敌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3月)。这虽然是相对于革命而言,但我们仍可把其当成是一种制度的变革和方法的转变的思维。毛泽东一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生涯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改良和创造的思维。湖南的农民运动,组织农会,不仅让农会会员进行革命,同时也组织会员进行发展经济的活动,特别是组织了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做了修道路、修塘坝和其他一家一户难以做成的事。
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各解放区广泛兴起组织起来走农业互助合作道路的运动,“在发展生产上,又来一个革命,这就是用合作社方式,把公私劳动组织起来,发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大大发展了生产”(毛泽东:《论合作社》,1943年),使边区人民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
(三)怎样做好组织起来的工作
怎样搞好“组织起来”,在毛泽东的思想里,在毛泽东兴农战略里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可以在这里找到动力的源泉。
二是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组织起来,不仅有理论的问题,也有更为重要的是具体工作的能力和技术艺术问题。因此,要真正搞好组织起来,关键在努力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组织起来的技能。
三是搞好工农联盟。十八大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中搞好工农联盟的科学表述。工农关系从来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社会前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不可忽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可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可忽视,新时期,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对此也绝对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