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一大创举卢龙电大进校张虹敬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一大创举卢龙电大进校张虹敬1《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
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农业机械化是用2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二、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机化事业的革新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第一章改革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变化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第一章改革促进了农业机械3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1949~1959: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1959~1969:国家投资农机工业,毛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1969~1979: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70%机械化的目标,只实现20%。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4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1950年5、6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主要是马拉农机具。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恢复生产阶段(19495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1950年2月,我国的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沈阳市西郊成立。1952年秋,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定试办国营拖拉机站。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的拖拉机
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改革开放新时代主要特征: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主要特征: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18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1.允许农民自主购买、拥有和经营农业机械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192.集体农机站、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集体农机站、队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一般有两种方式:1.集体承包2.包机到人:这种形式由于农民基本上不需要数额较大的一次性投入,花钱不多,收入较高,因而发展很快。到1982年底,集体所有的拖拉机,实行承包经营的达到60%。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2.集体农机站、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80203.形成“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
如今,种地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那些先进的大农机都是全自动的,操作者只要坐在驾驶室里按动电钮就行了。全省农村机耕、机播和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7.9%、92.5%和59.3%,农业机械化承担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左右,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25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离开土地拓富路
农业机械化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机作业服务的建立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内部分工分业。外出务工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在土地收入不减的同时,又增加了务工收入。一些农民也开始购买农业机械为其他农户开展代耕服务,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离开土地拓富路农业机械26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测算,通过大农机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加深土壤耕层,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起宏大的“土壤水库”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可使粮食增产15%。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13%。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农业部有27※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跨区作业——农垦和农村互利双赢※深松整地——传统耕作制度的“黑色革命”黑龙江农业机械化三大亮点※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黑龙江农业机械化三大亮点28据人民日报微博11月5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前往黑龙江考察现代农业生产。据人民日报微博11月5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前往黑龙29谢谢观看,请多指教!谢谢观看,请多指教!30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一大创举卢龙电大进校张虹敬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一大创举卢龙电大进校张虹敬31《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
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农业机械化的定义:农业机械化是用32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二、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机化事业的革新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第一章改革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变化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第一章改革促进了农业机械33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1949~1959: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1959~1969:国家投资农机工业,毛主席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1969~1979: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70%机械化的目标,只实现20%。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34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1950年5、6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主要是马拉农机具。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9年)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恢复生产阶段(194935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改革开放新时代主要特征: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主要特征: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48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1.允许农民自主购买、拥有和经营农业机械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492.集体农机站、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集体农机站、队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一般有两种方式:1.集体承包2.包机到人:这种形式由于农民基本上不需要数额较大的一次性投入,花钱不多,收入较高,因而发展很快。到1982年底,集体所有的拖拉机,实行承包经营的达到60%。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2.集体农机站、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80503.形成“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
一方面,国家继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支持农机化发展的行政、财政、金融政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指令性计划管理逐步弱化,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加大。三、改革初期的农业机械化3.形成“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514.拓宽农机服务范围,改革农机管理工作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从主要为种植业服务发展为面向农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运输等各个方面。农机经营者可以在政策法令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经营自主权,从事各项正当的经营活动。农机服务范围的拓宽,提高了农机人员的收入,增强了农机化的活力。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