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专题拍摄于2009年至2021年,历时12年,真实呈现了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奋斗历程。
我本人长期从事农机推广与管理工作,结合摄影特长,时常背着“长枪短炮”,足迹踏遍乡野、阡陌、村落,进行持续跟进式记录,深度翔实地挖掘。
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我产生了“小农机拥大产业”的专题想法,以小切口的缩影,照见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奋斗历程,以影像的力量推动现代化农业朝着可持续、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
拍摄同时,我对现代化农业受到机械化影响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中,传统耕种的生产模式俨然已无法适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小农机的“换装”变革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民朋友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策展语
自由生长
古今/文
幼年时看惯了父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看惯了龙口夺食、春播秋收的紧张与焦虑,最大的盼望便是走出山沟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城市里生活多年,每逢有机会到乡间行走,“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景致总会让自己有久违的轻松与亲近感,忆及幼时刈麦情形,也多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别样愉悦。
2015年4月13日,浙江省象山县定塘镇,带有保护装置的植保无人机,正在麦田上方演示喷洒农药。该型无人机由飞行平台(多轴固定翼)、导航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
数千年的农业社会让国中影像对农人的呈现多是沉重而艰辛的形象,他们和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一样,静默地守候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化单调日常,即便有年节的欢乐,也多是祈福这样的生活能够平安持久的一种仪式。
2014年3月2日,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乡,全国首创的移动式浒苔烘干机。操作人员把已经清洗过的浒苔原料放入烘干机入口,经过膨松装置处理再由移动的承载帘子带入烘干机,实现快速烘干,较好地解决了浒苔加工中清洗、护绿和脱盐的技术难题,完好保持浒苔原有的品质。
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去寻求更丰富更个性的生存,身份的多元异化带来更多新社会阶层和新兴人群。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兴起,随着乡村面貌一日千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形象也已不是那一溜溜沟沟、一道道坎坎上的行走与停留,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有识之士开始进入乡村,扎根土地,寻觅新时代的泥土芳香。
2016年7月19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该机械是一种将喷头安装在横向喷杆上,其自身提供驱动动力,可以行走,不需要其他动力提供就能完成自身工作的一种植保机械。该类喷雾机的作业效率高,喷洒质量好,喷液量分布均匀,适合大面积喷洒各种农药、肥料和植物生产调节剂等液态制剂,可广泛用于大田水稻等作物。
他们不作小布尔乔亚式的吟唱,也不寻求田园牧歌式的幻境,而是真心实意地面向苍天厚土,创造着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开拓新产业、定位新生活,多是为避开朝九晚五的规律,在旷野中找寻自由生长的力量,在为自我的价值实现赋予自然活力的同时,又以个人的全新方式反哺土地,在心仪的热土上开创科技化、标准化、融合化的全新农业模式。
2012年6月15日,浙江省象山县茅洋乡,非选择性茶叶采摘机。多年的实践证明,机械化采茶不仅能提高工效,增加效益,还是节省大批劳动力、缓解采摘用工难题、缩短采摘周期、保证鲜叶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如果夏秋茶采摘,天气晴好,以8小时为一个劳动日计算,一台采茶机正常情况下,每天可顶得上55个左右的劳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的近年来有关这一群体的影像呈现,多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美丽环境下的集约化劳作,浪漫创意与实用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生产,少了束缚与规约的自由而随性的劳动……新农村的建设,乡村的脱贫与振兴,少不了扶贫干部的功劳,少不了异地援建的努力,更少不了青年创业的成果,少不了科技赋能的潜力……总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在发展之中。
2009年7月24日,浙江省象山县贤庠镇,履带式全喂入收割机。该机械为驾乘式结构,具有较强的田间通过能力,转向自由,可任意方向收割,适合二人配合操作,配件通用便宜,方便购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新时代以农业为生、为农业奉献的兄弟姐妹,早已不是传统的父老乡亲,而是有着时代新活力的“新农人”。
2013年5月23日,浙江省象山县丹东街道,75马力四轮驱动的耕作型拖拉机正在田间作业。该机型采用柴油发动机,马力大,四轮驱动,作业效率高,适合大一点田块使用。
面对生存与发展,新农人们能否在时代风云中找到为国分忧的使命感,并不那么轻松的农业话题能否在如轻风拂面般的光彩影像中让观看者找到更多共鸣,恰恰是需要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思考的新命题。
原标题:《如何拍好农业题材?且看新农人仇伟传《小农机拥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