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方案》(农办质〔2022〕21号)《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开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的通知》《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农质发〔2021〕6号)文件精神,2021年—2023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重庆大学、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在璧山、巴南等区县开展了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出豇豆综合防控,杜绝农药残留超标的最佳方案。该方案对豇豆病虫害(包括锈病、蓟马、豆荚螟、蚜虫等)防效稳定在8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50-100%,满足多种豇豆种植模式需求。
一、技术概况
(一)技术基本情况
按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统防统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损失,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到农药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技术集成与示范情况
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重庆大学、在璧山、巴南连续3年开展豇豆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模式集成与示范推广,累计实施面积1260亩,推广使用抗病丰产品种、防虫网阻隔、地膜覆盖、生物农药、安全间隔期3天以内的化学农药、农药减量助剂、低容量和超低容量无人机及冷雾机喷施等一批绿色防控产品,集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图1、图2)。
图1璧山七塘镇防虫网示范区
图2璧山七塘镇、八塘镇无人机统防示范区
(三)提质增效情况
根据2023年示范区调查结果,通过推广使用抗病丰产品种、防虫网阻隔、地膜覆盖、生物农药、安全间隔期3天以内的化学农药、农药减量助剂、低容量和超低容量无人机及冷雾机喷施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统防统治,对豇豆蚜虫、蓟马、豇豆荚螟、红蜘蛛、斑潜蝇、烟粉虱、锈病、炭疽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防治效果明显。项目区每亩人工及物化投入成本1800元,亩产量2200kg,单价3元/kg,亩收益4800元。常规防治区每亩人工及物化投入成本1700元,产量1980kg,单价3元/kg,亩收益4240元。与常规防治相比,示范区每亩人工及物化投入成本增加100元,亩增产220kg,亩增收560元,豇豆品质量明显提高,效益明显增加。
二、技术操作要点
(一)生物防治
1.纯生物农药防治方案:播种前,每亩用绿僵菌421颗粒剂10kg与有机肥混合施用,防治地下病虫害;播种或定植后每亩用200毫升三菌克液剂与2公斤培养基混合后加水至100升灌窝,防治根部病害。苗期用绿僵菌421油剂30ml+1.5%苦参碱30ml+蛇床子素20ml+普绿通(免疫蛋白肥)15g,兑水15L叶面喷施1次。开花结荚期用绿僵菌421油剂30ml+1.5%苦参碱30ml+蓟马助剂50ml+100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20g+普绿通(免疫蛋白肥)15g,兑水15L叶面喷施,每10—12天喷施1次。豇豆豆荚螟的危害率为17%,蓟马危害率为5%,其它病虫害危害率在5%以下。
2.生物农药+减量化学农药防治方案:播种前,每亩用绿僵菌421颗粒剂10kg与有机肥混合施用,防治地下病虫害;播种或定植后每亩用200毫升三菌克液剂与2公斤培养基混合后加水至100升灌窝,防治根部病害。苗期用绿僵菌421油剂30ml+溴氰虫酰胺15ml+多菌灵10ml+普绿通(免疫蛋白肥)15g,兑水15L叶面喷施1次。开花结荚期用绿僵菌421油剂30ml+乙基多杀菌素10ml+蓟马助剂50ml+10%苯醚甲环唑15g+普绿通(免疫蛋白肥)15g,兑水15L叶面喷施,每10—12天喷施1次。此防治方案豇豆化学农药减量达50%以上。
(二)物理防治
1.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每30亩安装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1盏,连片设置,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趋光性害虫成虫,降低成虫产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图3)。
2.降解黄(蓝)板诱杀技术。豇豆上架后开花前,每亩悬挂30张降解黄(蓝)色诱虫板,诱杀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悬挂高度1.0m左右。可将害虫性诱剂与诱虫板结合,提升诱杀效果。若粘板粘虫过多,影响光泽或粘度,需及时更换(图4)。
图3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
图4黄板诱杀
3.性诱剂诱杀技术。豇豆上架后开花前,每亩安装4—5套夜蛾和蓟马诱捕器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蓟马等害虫成虫,每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图5、图6)。
图5夜蛾性诱剂诱杀成虫
图6蓟马诱剂诱杀成虫
(三)科学用药
根据虫口密度及生长时期,科学合理选用农药及施用方法。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在病虫害高发期,科学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于3天的化学农药,如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农药。加强统防统治,推广低容量和超低容量无人机及冷雾机喷施技术(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