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专业课程,且年满16周岁,今年11月下旬,海职高11位无人机操控与维修专业(植保无人机方向)的高三学生报名参加植保无人机考证。
考点设置在海宁飞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试内容分理论和实操两部分。两科满分都为100分,均达到90分以上方能通过考试。
参加考试的郁阳同学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考证就和考驾照差不多,先进行的是理论考试。”理论考试共100题,有单选、多选、判断,考试内容涉及植保无人机的构造,植保无人机飞防(喷洒作业)场景,小麦、水稻、玉米等不同作物的习性等等。
实操环节,同学们来到一片农田,他们需要测量地块,并独立操控植保无人机。考官随机提出假设性问题,考验同学们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假设前面有一棵30米高的树,它的树冠很茂盛,像一团云,你该如何处理?”这是余霖杰面对的考题。“现场操作时,我往右打杆绕了过去,继续飞行。考官说通常都是这么应对的,我处理得不错。”最终,余霖杰实操得分98分,是11位同学里分数最高的。“最后降落的时候无人机螺旋桨打到了小草叶片,扣了2分,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田老师,我通过了!”“田老师,我也通过了!”参加考证的11位同学纷纷送来好消息,通过率100%。无人机操控与维修专业负责人田保林老师告诉记者,这批学生是学校增设植保无人机课程以来的第一届学生,如今成为海职高第一批考取植保无人机操作证的学生,创造了学校新的突破。
藏粮于技
开设植保无人机课程培养新农人
海职高的植保无人机课程最早起源于2020年。副校长姚忠杰介绍,2019年,国家增设了46个高职类院校专业,其中之一就是无人机操控与维修。这个专业包含两大方向,一个是植保无人机方向,另一个是航拍测绘无人机方向。
目前,学校每个年级有一个班的无人机操控与维修的学生,每班约50人左右。4名老师承担植保无人机教学工作,其中,负责人田保林是第二批省级乡村振兴实践指导教师,他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省首届“绿领新导师”名师名课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是“飞手”更是“农人”
掌握无人机飞防植保作业效果影响因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操作植保无人机,能让它飞行、降落那仅仅是第一步,你是‘飞手’,也是‘农人’,你需要掌握农业的规律。”这是田保林经常教导学生们的话,他介绍,播种、施肥、撒料,针对不同的作物飞防时有不同的高度;不同药剂在不同的天气飞防时,也有不同的高度。只有掌握这其中的要诀,才能真正被称作是一个“新农人”。
通过场地模拟飞行,总结问题,反思优化等训练,同学们渐渐掌握了无人机飞防植保作业效果影响因素。
通过老师的引荐,同学们还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一个个当起了实习飞手。“稻虾共养的田地里,我用无人机给虾喂过饲料;我也参与过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从无人机播撒种子,到施肥,到杀虫,最终看到水稻丰收,感觉有趣而欣慰。”余霖杰说,这是他在学习上的收获,也是他选择学习植保无人机的原因。
现实的工作也让同学们初尝了作为一名农人的辛劳。“农忙时节,有时候是一整天不睡觉,晚上也干活。虽然很辛苦,但我还是愿意从事这么工作,感觉很有价值。”余霖杰计划,高中毕业后就寻求一份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工作,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看着如今学生们的蜕变,田保林的心里有说不完的喜悦。于国家,这是促进粮食安全;对海宁,这是服务农业发展,培养稀缺人才;于学生,这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做好铺垫。“目前,海宁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大约是150台,农忙时一台机器需要2个飞手,也就是需要约300人的队伍。希望学校的这个专业能够继续拓宽加深,培养更多的新农人。”田保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