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哥哥来农场看我,看到我光着膀子在挖土,反复念叨“太苦了太苦了,没必要没必要”。
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好不容易退休,刚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却跑来种地,差不多就是“找罪受”。
我们常形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又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见种地并不悠闲。所以,谁觉得种地不苦不累,八成是没种过地。至于陶渊明种地的时候“悠然见南山”,那大概率是在“说瞎话”。
抛开技术不说,种地本来就是很耗费体力的,加上我除了小时候打过猪草、挑过水、喂过鸡啥的,几十年就没正经做过“力气活”,之前连钉耙大锹都拿不动,种地确实很遭罪,比如非干不可的平田整地,就特别耗体力伤脑筋:农场的土是黏土,太阳晒干了,一钉耙下去,只能“啃”下浅浅的一层,硬得差不多像石头;而只要一场透雨下完,一脚踩下去,稀泥就漫到鞋帮,烂的像糨糊。那次雨后,在农场帮忙的连襟穿双旧运动鞋下地,一会工夫,拎着一只“破鞋”出来了:鞋底被粘掉了。
单单耗费体力也就罢了,有些农活比如锄草,是需要一直蹲着的,毕竟是60岁出头的人了,老胳膊老腿的,加上长期伏案工作,本身就“成绩不突出,椎间盘突出”,蹲下去就难爬起来,说不出的难受。
当然了,我搞农场,图的是养老,单纯拼体力不仅不科学而且没必要,所以尝到开沟挖墒的“厉害”后,重体力劳动就请临工代劳了,这叫“花钱买平安”,自己只做一些体力耗费不大的轻活。
每天起床后,先是到田里转转,看看作物的长势,享受一番见证成长的乐趣,然后,栽栽菜秧子或者种种豆子,或者拔草或者浇水,或者清理墒沟或者扒翻田块,或者搭羊圈鸡棚子或者喂鸡喂鱼……总之,只要自己乐意,就随便找点活干干,反正,农场的活是干不完的。
一旦自己感觉到累了,就立马放下手里的事情,转而换换脑筋:逛逛淘宝、联络联络朋友、上网查查种地资料、写写关于农场的故事,乃至玩玩游戏,往往干活一小时,会休息两三个小时。
这种日子过久了、过习惯了,倒是有很大的益处:过去陪爱人散步,手机上显示超过3000步,我的腿就拖不动了,随即就打道回府。现在每天在农场溜达,不经意间,每天都是10000步以上;虽然做点农活腰酸背痛的,但一挨着枕头就睡,极少像过去一样经常失眠;有时事情做“猛”了,晚上就和连襟弄个二三两小酒,犒劳犒劳自己,十分解乏;过去即便没有工作上的事情做,也几乎每天熬夜,早上的“自然醒”都睡到八九点,现在睡得早,起得也早……虽然没有“公事”可干了、皮肤晒黑了、社交活动减少了,但生活十分有规律,吃得下、喝得香、睡得实,健壮。
俗话说,“爱者为大”。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真心喜欢一件事,那他(她)就会沉溺其中,并且乐在其中。因此,很多事在别人看来是吃苦受累,对当事人自己而言,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必须的付出,再苦再累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