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网友传出了自己亲人考农民证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据这名网友说,他爷爷种了一辈子地,最后考证没过,让人不由得感叹,现在当个农民真难。实际上这大概率是一个谣言。
经过我在网上查各地的考证规范,原则上60岁以上的人是不能考新型农民证的。所以,网友的话应该不能当真,但是农民证这件事,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在2014,2015年,全国各地就已经开始推广考农民证了。
根据各地政府出台的办法,各地对于新型农民的等级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广西横县,要求初级新型农民收入要在当地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中级是5倍,高级是10倍;而在呼和浩特武川县,要求分别是2到3倍,3到5倍,和5倍以上。
在各家土地面积大小差不多的情况下,怎么能做到收入是平均收入的十倍?
大家都知道,农村分地都是按人头分的。而且各家的地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肥沃程度。即便是土地质量有差距,一个人要怎么种地,能够是另外一个人收入的十倍,这一点我是没想通。
单纯靠种地要达到高收入的,无非有两点,一种是承包更多的地,一种是种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然而,无论是更多的地,还是新的经济作物,对农民的考验都是投资,而不是种植水平。
两块地,只要农民不偷懒,技术上的差距,对产量的影响能有三成就是天大的差距了。简单来说,种地是一个辛苦活,差距可能是我打了三次药,你打了两次药,因此咱们的产能有区别,而如果咱们的工作强度都差不多,技术上的差距,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
而现在新型农民的评级,是按照收入标准来评的。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马云到村上买1000亩地,随便种点东西,放在自己的网站一卖,妥妥收入就超过人均10倍了,然后就可以拿到高级农民证了。
那么这新型农民,到底是本身有钱,还是技术好,种的比别人好呢?
根据不同等级有相应的补贴,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最重要是,根据各地的文件,新型农民的根据不同等级,还会有相应的补贴,比如一对一的技术支持,比如当地的政策扶持。
也就是说,收入是当地农民平均收入10倍以上的农民,在获得证书之后,就可以有更好的政策支持。
这是什么逻辑?
拥有农民证的人,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支持,分别是:农业发展政策支持、教育培训政策支持、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和金融信贷政策支持。
简单来说,有了农民证,在购买设备,需要土地的时候,可以获得政策上的倾斜,而且会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贷款支持。
也就是说,人均收入在10倍的人,会比别的人得到更多的支持。
现场考试考什么?
我们经常说,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农作物的生产,最重要的是土地肥沃,阳光雨水充足。
再好的技巧,长苗的时候发生干旱,收获的时候连阴雨不能下地,都会导致减产。
从网传视频来看,考农民会不会打药,简直就是舍本逐末的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上,农业的结果是最好判断的,最后看产量就行。你产量1000斤,我产量1200斤,这是实打实的。让一个人在那里打药,看符不符合标准,简直就是荒唐。
一切抛开实际的考试,都是瞎胡闹。
鼓励新型农民,科技种田没有错,然而划出一片土地,让农民打药,看符不符合标准,简直就是荒唐,那个在一旁考核的人,种过地吗?
人类种地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了,现在给大家弄一个农民证,不觉得稍微有点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