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是中国在21世纪的重大战略调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进农民福祉,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加大乡村产业规划引导,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关键,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建设无从谈起,增强乡村产业规划引导,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有助于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形成自身造血功能,乡村发展才有可持续发展可能。要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土地资源条件、产业优势和区域条件等,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引导产业科学转型,提升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导试验区乡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提升优势产品推广力度,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发展新业态,激发产业新活力。
加强乡村组织振兴,强调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行共建结对统筹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要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思维,侧重可操作性,乡村规划的建设治理策略尤为重要,建设治理规划策略乡村需要村民的共建共治,不同层面参与乡村建设,更能满足乡村多样性需求。通过对乡村资源特点和规划定位综合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乡村发展建设将主要涉及生态环境治理类、旅游开发类和基础设施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乡村规划引领,加强整体管控,制定乡村规划行动计划。积极调动乡贤、大学生、村民、村干部和企业等共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合作组织和乡村精英、能人、乡贤等主体的作用,建立起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为乡村的发展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未来,要继续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让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作者:谭艳丽、陈艳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