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个省市县合一、区域开放共享的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5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时称赞这里创造性地实现了公共资源“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所谓“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就是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全过程网络化监督,所有信息都透明可见、有迹可查。围绕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的目标,即:2017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基本形成,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基本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2018年,依托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交易平台、监督平台以及其他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先行先试,通过建设“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的平台系统,确保提前实现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了开放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1)建立了支撑各类交易项目的电子服务系统。
为各类交易项目提供最准确、最快捷的项目信息是交易中心基本服务之一。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通过建设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库和交易主体信息库,在项目库和交易主体信息库双重支撑下利用实体场馆和信息化平台撮合公共资源项目依法依规交易,并实现了统一发布各类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的平台功能。从而形成了服务各类交易项目的电子服务系统,并成为联通监管平台与各类项目交易系统的枢纽。
10年来,交易中心在提高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权威性、高效性等方面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电子服务系统共为6万多个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及时准确地发布交易信息12万余条,构建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矿业权、农村产权五大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模块和十余个专栏。并与文化产权、技术产权交易等专业化电子交易系统和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安徽省招标集团等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齐力打造流程互通、数据互联,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在依规推送至法定媒体的同时与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安徽省政府采购网等实现了数据双向交互,成为了区域型、综合性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平台。
(2)形成了区域共建信息联通的平台发展态势。
为构建区域性综合性交易平台,进而形成统一开放的交易大市场,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年来一直和省内兄弟中心一起探索开展区域联建、资源共享工作。包括异地整合主体信息库、共享交易信息和资源、共建电子商城等新型交易系统等。
2016年10月19日,合肥、铜陵两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战略合作协议。这是2015年国务院开展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方案颁布施行后,安徽省内地市级平台首次跨区域联合。此次联合在各地进行辖区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开展区域公共资源平台共建和资源共享工作。利用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以“平台系统联建,信息信用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已有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兄弟城市间实现了公共资源信息共享,构建了多城市共享的交易主体信息库、网上商城和远程评标系统等。目前省内大部分兄弟城市均加入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深度探索。其中合肥、铜陵等六市完成交易主体信息库的整合,合肥、芜湖等十一个城市形成了联建共享政府采购“徽采商城”的机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区域融合共建,打破了公共资源交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打破了不同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打破了交易项目区域割据问题;促进了区域公共资源机构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标准的统一、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尺度的一致。
(3)实现了交易主体跨区域认证通行的改革目标。
(二)四套电子交易系统,支撑所有的公共资源项目全程电子化交易
(1)网上招投标系统,保障工程、采购、产权网上交易;网上竞价系统,保障产权、土地、矿业网上交易。
(2)网上开评标系统,让开评标足不出户。
为提高评标工作效率,减少评标过程失误,保证评标工作的公正和公平,在电子辅助评标系统基础上,开发了网上开评标系统,对所有招标项目实行网上开评标。其中,开标系统,采用本地与远程同时展示,现场解密和远程解密并举,全程公开。评标系统根据评标办法采用自动及半自动的方式辅助评标委员会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商务标评审和技术标评审,全电子化方式查阅,提升了评审效率。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评审,减少了评标专家主观因素对评标公正性的干扰,降低了专家的自由裁量权,更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围串标行为进行分析和预警。外地评审专家可通过网络视频和异地远程评标协调系统进行异地评标,免除其旅途往返的辛劳,同时也可减少专家接待成本,为外地专家参与评标工作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提高外地专家参与异地评标工作的积极性。
(3)区域共享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让通用货物采购实现全程电子化。
(三)实现了与监管和交易互联互通的平台系统,为各类项目交易无缝监管奠定基础
按照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据规范(V1.0)》以及安徽省发改委发布的《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数据规范(V1.0)》交易中心两次对系统进行完善,按照数据规范要求,将系统中不满足要求的数据结构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与省公管办数据接口对接成功。目前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服务系统可同时将法定备案信息和交易过程数据交互给省市县三级电子监管系统,在不干预交易活动的前提下对交易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督和实时预警,同时电子监管系统可以实时查看、随时调取交易过程数据和电子资料,丰富了监管手段,提高了项目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水平。
二、取得的效益
交易中心自2011年开展网上全过程电子化运行探索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经济效益。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企业间竞争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投标单位在自我包装上不惜工本,想“以貌取人”、“以量取胜”,同时,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大(体量)、难(技术高难度)、新(结构新颖)”项目屡见不鲜。因此标书越编越厚、装帧越做越精,企业的投标成本不断提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通过标书电子化将厚重的纸质标书变为电子标书,减少了纸张的使用,从而减少企业的投标成本,有效降低了社会运营成本。运行6年多来,共完成网上交易项目11867个,按每个项目平均节约5万元的标准测算,共节约社会资源近6亿元。2017年,交易中心以《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中提出的2017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为指引,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设定“网招率”达到80%的目标。目前省、市两级进场交易项目全程电子化率已达到90%,县级中心进场交易项目全程电子化率已达到40%。
(二)社会效益。目前,合肥市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和使用不断推进,交易手段不断创新,交易范围和区域逐步扩大,交易制度、交易秩序和内部管理日趋完善,从而保障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和土地拍卖四大类交易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进场交易项目和交易规模两项指标超过全省16地市总和,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前列,位于全国省会城市上游。
(三)政治效益。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工程招投标更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交易中心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完成后,招标人、投标人都基于该系统实现网上交易流程,工作人员也基于该系统实现网上审核,使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公共资源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减轻了传统纷繁复杂的琐碎工作,为合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上交易平台的建设,通过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评标,可从机制上保证公共资源交易的独立和公正,无疑是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举措。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化平台是我国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一滴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人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勇敢的实践,以交易网上全过程电子化为主线,整合九大领域公共资源项目,以交易主体管理为中心,对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构筑了一个公正高效、规范有序、综合开放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提升了合肥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服务、监督和管理水平。在加强了市场监管、降低了交易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在市场操作中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加快区域共建探索步伐为安徽乃至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