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农科学堂

针对贵州等西南稻区杂交水稻生产中普遍出现的移栽基本苗严重不足、肥料施用不合理、习惯性淹水灌溉等技术难题,为充分发挥水稻产量潜力、大面积提升水稻产量,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研究形成了以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精确定量水稻移栽叶龄和移栽规格,保证合理的移栽基本苗,利于形成高产群体适宜穗数;通过精确定量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保证水稻各生育时期营养需求,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通过水分精确灌溉,有效调控肥料效应和群体结构。集成技术实现了贵州等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品种的高产群体构建,显著提升了水稻产量水平,促进了该区域水稻生产大面积增产增收。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以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贵州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自2010年以来一直作为全省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技术,引领贵州不同生态区水稻超高产创建,创造了一系列水稻超高产典型,促进全省水稻大面积增产增效。2014年在兴义市万峰林水稻基地创建的超高产示范片,经谢华安院士现场测产验收,达到亩产1079.2公斤,创当年全国水稻高产纪录。2010-2014年,技术在全省应用面积1533.9万亩,新增稻谷9.52亿公斤,总经济效益达18.24亿元。2016-2018年仅在遵义地区助力优质米企业实现稻谷平均增产37.6%,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2019年以来继续作为全省水稻核心高产技术广泛应用,2021年在兴义创造亩产1123公斤的高产纪录,2022年创造亩产1154公斤高产新纪录。

(三)提质增效情况

(四)技术获奖情况

制定发布贵州省地方标准《杂交水稻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DB52/T724-2011)等,以该技术为核心,主持获得2011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主持获得2015年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贵州杂交水稻种三产四和精确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参与获得2018-201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我国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病虫害抗性较强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品种应通过国家或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

(二)壮秧培育

在日均温稳定通过12℃时方可播种,一般在清明前后。种子经过消毒、浸泡、催芽露白即可播种。

采取旱育秧方式:播种盖土后,用40%的噁草·丁草胺兑水喷雾厢面除草,覆盖地膜与拱膜,出苗立针后,去除地膜,保留拱膜,根据气温揭膜炼苗。移栽前3-5天施用尿素作送嫁肥,每平方米施用尿素10-15克。

采用塑料钵盘育秧方式:每盘播种2-3粒,按照播底土-播种-覆土-洒水等程序,暗化3-5天后并排放于厢面,摆盘后灌平沟水,无纺布盖膜。1叶期每百张秧盘可用15%多效唑粉剂6克兑水均匀喷施,控制苗高。2叶期前秧田坚持湿润灌溉。揭膜后每盘施用4克复合肥。3叶-4叶期水分旱管。移栽前2-3天施用送嫁肥。

图1:旱育壮秧

图2:钵盘育秧长势

(三)合理移栽

叶龄5叶期时进行移栽,秧龄一般为30-35天。按照品种的分蘖类型与不同稻区目标产量有效穗,确定基本苗与移栽密度。根据生产条件采用钵苗机插和人工移栽方式,推荐采取宽窄行移栽方式,其规格为宽行36.7-43.3厘米,窄行20厘米左右,株距16.7厘米,杂交稻每穴栽2粒谷秧,常规稻3-4粒谷秧。等行距移栽方式的行距为30厘米,株距为16.7厘米。

图3:宽窄行拉绳打点人工移栽

图4:宽窄行钵苗机插

(四)精确施肥

(五)水分管理

浅水插秧,移栽后保持浅水7天,自然落干,分蘖期保持土壤湿润,分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0%开始晒田控苗,搁田标准以土壤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搁田结束后及时复水。拔节至孕穗期保持薄水层,灌浆结实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一直保持到成熟。

(六)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水稻分蘖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破口抽穗前注意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选用三环唑等喷雾防治稻瘟病,抽穗后用井冈霉素等防治纹枯病;同时防治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虫害。

图5:超高产精确栽培示范区水稻长势

(七)收割

一般在收割前7天排水晒田,当85%的谷粒黄熟时用联合收割机或小型脱粒机进行收割。

三、适宜区域

我国西南杂交籼稻区。

四、注意事项

五、技术依托单位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金欣社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邮政编码:550006

联系人:李敏

电子信箱:233652981@qq.com

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

针对传统农膜育秧易导致秧苗徒长、高温烧苗、易发立枯病和青枯病、水稻育秧耗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引进先进的钵苗育秧技术和我省主推的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结合,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研究形成了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体系。技术核心是应用钵苗育秧盘、采取精量播种、湿润育秧、无纺布保温覆盖,具有秧苗素质好、秧苗弹性较大、育秧效率高、落田基本苗多、移栽方式灵活(可机插、手插、抛秧)等特点。通过该技术实现了水稻育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能有效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水稻单产,促进水稻生产转型升级。

到2022年已推广至53个水稻重点县(市、区),多年多点实践证明,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2022年在贵州实现四个地方最高单产超过1000公斤的成绩,其中:兴义水稻超高产示范点上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118亩平均亩产达1131.76公斤,最高单产达1154.68公斤,创贵州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在湄潭县最高单产达到1081.16公斤;在安龙县最高单产达1073.61公斤;在平塘县最高单产1086.89公斤。试验示范进一步说明,无纺布钵苗育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一项技术,是提升贵州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和传统育秧技术相比,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成苗率达80%以上,增产5%以上,亩节本50元以上,同时集中育秧,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利于无纺布回收,该技术能增加结实率、谷粒饱满、整精米率高,提高了水稻品质。

无。

(一)水稻品种选择:一般选用生育期适中、抗性较好、株叶形态紧凑的水稻品种。采用品种必须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优良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必须符合GB4404.1国家种子质量执行标准的规定。

(二)农资、设备等准备:根据本田(移栽大田)需要的农资、设备等进行测算,水稻种子按0.75-1.5公斤/亩拌种剂根据类型和种子量测算,Y型育秧盘按25-30盘/亩,播种机按1500-2000亩/台配套,1.3米宽切根网10米/亩,2.0-2.3米长竹片8根/亩,2.0-2.2米宽无纺布10米/亩,育秧底土75-90公斤/亩,育秧基质根据育秧底土的20%进行准备,草根1号拌土剂按照育秧底土的10%进行准备(或者旱育保姆按照育秧底土的1%进行准备)。

(三)育秧底土准备:育秧底土应采用菜园土、新黄泥土、大棚干土等,菜园土、新黄泥土播种前15-30天需对土壤进行避雨晾干,晾干的菜园土、新黄泥土及大棚干土在破碎、过筛前需滤除植物残渣,播种前3-7天对干土进行破碎、过筛,土粒要求过0.5厘米筛网,与20%的育秧基质+0.5%-1%旱育保姆搅拌均匀,备好的育秧底土做好避雨存放。

(四)种子处理:在日均温稳定通过12℃时方可播种,在播种前2-3天,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采用55℃的温水进行浸泡24小时,然后放在室内催芽,露白后阴干,即可拌种。每公斤水稻种子按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5-25毫升+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5-9毫升计算,拌种剂在拌种前兑少量水混合均匀配制成拌种液,然后与阴干后的种子进行拌种,拌种均匀晾干即可。

(五)苗床准备:在播种前进行苗床准备,苗床要求在田块平整,高低差不超过2厘米,泥土糊化,在播种前需持续淹水,在种子处理时(一般播种前3天)放干田块。

(六)育秧:无纺布钵苗育秧选用Y型水稻育秧盘和相应的播种机,将准备好的育秧底土、处理好的种子放入播种机,调试播种量,穴播种量2-4粒为宜,然后进行播种,将播种好的秧盘移到整理好的苗床上,苗床先铺上切根网,切根网沿着方便操作的方向平铺,间距30-40厘米,摆盘按照切根网铺的方向进行短边对放,轻压秧盘,使其与厢面泥土充分接触,然后搭小拱棚,用30克/米2以上的农用无纺布覆盖。无纺布覆盖后,沿着无纺布覆盖方向理出水沟,水沟深15-25厘米,秧苗出土前,确保沟中有水,厢面无水。秧苗出土后,视苗情进行一次立枯病防治,一般采用敌克松粉剂。2叶1心时用尿素兑水,进行提苗。移栽前3-5天,需施用尿素作送嫁肥,用稻瘟灵和吡蚜酮作送嫁药。秧苗生长水分管理应干湿交替,移栽前3-5天,需轻旱炼苗。

(七)栽培方式选择:无纺布钵苗育秧秧苗弹性大,可作机插秧、抛秧、人工栽秧。在水源条件好、茬口不紧张、地势平坦的地区可选择机插秧,在水域条件好、人力较紧缺的地方选择抛秧,一般稻区选择人工栽秧。机插秧一般要求3叶龄开始起插,不超过4叶龄(秧龄25天左右),苗高控制在15-22厘米;抛秧一般要求在4-5叶龄;人工栽秧一般要求在4-6叶龄。

图6: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摆盘

图7: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无纺布覆盖

图8: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揭膜炼苗

全省各稻区。

育秧结束后,将无纺布回收洗净、晾干叠好,用黑色塑料袋包好,存于干燥、避光处,以备来年再用,一般可用2年;秧盘回收后选用相应的清洗机进行清洗,晾干后规范叠放于储存室,待来年使用,秧盘一般可用10年以上。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黔东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

麻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延安中路62号

邮政编码:550001

联系人:曾涛

玉米“一增五改”栽培技术

玉米高产是保障我省粮食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举措,增加种植密度、改善品种特性、耕作方式、施肥环节、群体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提升玉米单产有积极作用。针对我省存在的玉米品种不耐密植、种植密度偏低、管理粗放、施肥不合理、秸秆回收利用等问题。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改大穗型品种为耐密植品种,改单株种植为双株种植,改偏施氮肥为氮、磷、钾肥混施,改肥料浅施为肥料深施,改“秸秆焚烧+浅旋耕”为“秸秆还田+深翻耕和旋耕”。在贵州纳雍、播州等地开展多年示范形成玉米“一增五改”栽培技术。

近年在遵义、毕节、安顺、黔西南州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示范应用面积20000余亩。

2021年在我省纳雍县推广示范该技术,刷新我省有史以来最高单产,达到1059.1公斤/亩;2022年在播州区推广示范该技术,百亩方连片达到827.9公斤/亩,比上年统一示范区增产16.5%。增产增效明显。

未申报科技奖励。

(一)选择耐密、抗倒的品种。选择国家或贵州省审定并适宜当地种植的耐密植抗倒伏(生理成熟期倒折率≤5%、成熟后10天≤8%)、抗病、耐旱耐瘠、成熟期籽粒含水量能够达到28%以下的优质高产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包衣种子应符合GB/T15671的规定。

(二)增密种植。根据选用的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同时考虑施肥水平与条件,确定播种密度。贵州西部区推荐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东部、中部区3500-4000株/亩。按照60厘米等行距或80厘米与40厘米宽窄行种植,调整穴距按照每穴双株留苗的方式达到所需种植密度。

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公斤/亩,深犁时将有机肥翻入深层土壤;每亩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50公斤/亩。

拔节肥:每亩施10公斤尿素。

穗肥:大喇叭口期每亩施15-20公斤尿素。

粒肥:灌浆后期可适当每亩增施5公斤尿素,夺取高产。

以上施肥方式均采用深施和侧施的方式在穴距之间施用。

(四)适时晚收。玉米完熟后可收获果穗。

晾晒与烘干:收获后利用晴天及时进行通风晾晒降水;若收获后遇雨无法晾晒,应配置烘干机进行烘干处理。水分至14%入库储存。

(五)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利用饲草检拾打捆机将秸秆打捆做饲料,或利用秸秆还田机粉碎秸秆。用翻转犁翻地,深度30-40厘米。

图9:种植图片

贵州省玉米净作种植区。

应根据土壤墒情和气候情况适期播种,一播全苗,确保密度和整齐度;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绿色防控。

(一)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贵阳市延安中路60号

联系人:邹军

(二)贵州大学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政编码:550025

联系人:宋碧

贵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在贵州传统的旱地种植方式中,形成了大豆与玉米间作的模式,但种植模式不规范,大豆产量低下(亩产量10-40公斤),针对这模式存在的大豆产量不高的技术瓶颈,本研究团队(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等国家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及省农业科技攻关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于2010年-2022年进行系列研究,一是开展适宜贵州种植的大豆高产、耐荫、抗倒伏、抗病虫品种选育,选育适宜贵州大豆与玉米种植的高产、耐荫、抗倒伏大豆新品种,先后育成黔豆7号、黔豆8号、黔豆10号、黔豆11号、黔豆12号、黔豆14号等高产、耐荫抗倒伏品种,二是在大豆与玉米间作模式下进行栽培试验,包括行比、带宽、施肥、播期等试验,进行试验60余次,获得多项技术参数,形成技术规程,于2016年申报“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52/T1082-2016)并发布为贵州省地方标准,同时2016年申报“高产、耐荫大豆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本技术是以上述技术规程及技术成果中的技术为核心,结合后续研发、示范而集成的综合实用技术,该项技术需要适宜贵州省种植的高产、耐荫、抗倒伏大豆品种与适宜贵州省种植的矮杆(2.6米以下)、紧凑(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搭配,田间的合理配置(采取大豆‖玉米3+2模式,即2行玉米间3行大豆,大豆与大豆行距40厘米,大豆与玉米行间距60厘米,玉米与玉米窄行行距40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玉米株距15-20厘米),相当于改玉米等行距离(70厘米)种植为宽窄行种植,宽行内套种3行大豆,扩大了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行距,起到为大豆“扩行增光”,增大大豆的光照,同时缩小玉米株距(30厘米缩短为15-20厘米),确保玉米密度与净作密度相当(3000-4000株/亩),缩小大豆株距(10厘米缩短为8厘米),确保大豆密度达9000-11000株/亩,达到大豆净作密度(16-1.7万株/亩)的60%-70%,该模式可增大每株玉米的边行效应,从而实现玉米不减产(密度不减、施肥量不减、产量不减),增收大豆80-110公斤的效果。

同时,在该项技术研制中,还进行了播种施肥一体机械、病虫统防统控管理机械及大豆、玉米收割机械的测试与筛选,筛选了适宜该项技术专用的播种机械,增大了种植效益。

进行了合理施肥、绿色病虫防控、科学管理等研制,形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的施肥模式(玉米施肥、大豆少施肥或不施肥)、绿色病虫防控(主要针对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控)、田间管理(封闭除草、人工拔草等)等技术。

该项技术采取了耐荫型大豆品种与矮杆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合理配搭、田间科学配置、机械播种、合理施肥、绿色病虫防控、科学管理相配套的一项生产应用技术体系,在示范推广中,合理的利用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提高了贵州旱地的复种指数及光能、养分利用效率,在稳定推进玉米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大豆的生产面积与产量,有效解决了贵州大豆与玉米间作中的栽培技术难题,促进了贵州玉米与大豆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稳粮““扩大豆”的主要技术,2022年、2023年农业农村部下达贵州省的推广任务分别是110万亩、120万亩,目前贵州省有玉米面积900万亩,预计有200-300万亩可用该项技术指导。

贵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核心内容“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52/T1082-2016),于2016年发布为贵州省地方标准,2013-2021年在大方、桐梓、关岭、盘州、开阳、瓮安、石阡、六枝等地进行示范,在确保玉米与净作不减产的条件下,实现大豆产量80-120公斤/亩。该技术为2022年贵州省列为指导技术,指导推广110万亩,在大部分县实现了目标产量。

该项技术在大豆与玉米间作模式中,通过田间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实现大豆与间作的高秆作物均能获得较好的光能与养分吸收,增大间作高秆作物的边行效应,不减少高秆作物的产量,增收大豆产量80-110公斤,折合增收经济600-800元。同时,该技术是大豆与玉米间作,在田间形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形状,大豆带在生长过程中根瘤菌固氮量每可达4.5-6.9公斤/亩,可以保持和改良好土壤的养分与良好结构,对改善玉米种植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十分有益,对于促进我省旱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增大农业生态效益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1)大豆品种

选择产量高、耐荫性强、抗倒伏、耐旱、抗病虫等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并经贵州省审定或经国家审定种植区域包含贵州省的大豆品种,如黔豆7号、黔豆8号、黔豆10号、黔豆11号、黔豆12号、黔豆13号、齐黄34、油春1204等。

(2)玉米品种

玉米选择植株高度260厘米左右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及抗病的高产品种,并经贵州省审定或经国家审定种植区域包含所在地种植区,如高山区金玉579、西部区域好玉4号、东部区域真玉8号及低热河谷区迪卡011等。

2.种子处理

(二)田间配置

采取玉米‖大豆=2+3(2行玉米间3行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即:以2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为一个完整带,1个完整带宽2.4米,田间行距:玉-豆60厘米,玉-玉40厘米,豆-豆40厘米;田间株距:玉米株距15-18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折合密度:玉米3000-4000株/亩(按3500-4500粒/亩下种),大豆10000-11300株/亩(按2.5-3.0公斤/亩种子下种)。

(三)播种方法

1.播种时期

大豆播种时期在3月下旬-5月上旬,具体根据各地区当地气温回升及前茬作物收获等情况确定播种时期。

2.播种方式

优选机械播种,可选用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2BYFSF-5C机型或者河南豪丰机械公司定制生产2BJYM-5型或湖南长沙桑铼特农业机械设备公司生产的2BF-5机型玉米‖大豆2+3播种-施肥一体机播种(规格均为:5行,2行玉米+3行大豆,均为播种+施肥一体机械),播种时对播种机械按“玉米‖大豆=2+3带状间作技术”参数(玉米与大豆行间距60厘米,大豆行距4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玉米株距15-18厘米)及下肥量、3-5厘米深度等进行设置,设置后应满足株行距、单位面积施肥量、播种精度、均匀性等方面要求,作业时,注意保持衔2行玉米的接行行距均匀一致,防止衔接行间距过宽或过窄造成密度不均匀。在没有机械播种条件的区域,则采取人工播种,人工用农具分别对玉米行与大豆行开沟下种,玉米播种可采取直播或者育苗移栽的方式,大豆播种采取开沟直播方式。

(四)合理施肥

1.施肥配比量

中等肥力土壤施肥配比及总量:【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有机肥100公斤)+(含纯N为25-30公斤+纯P2O5为15-18公斤+纯K2O为5-7公斤的缓释复合肥100公斤)]】/亩,或【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有机肥100公斤)+尿素50-60公斤+硫酸钾10-12公斤+钙镁磷肥80-100公斤】/亩,大豆占10-15%,玉米占85-90%。上等肥力土壤施肥配比总量比中等肥力土壤的量减少20-30%;下等肥力地增加有机肥量20-30%。

2.施肥方法

按方案一的配比量施肥,用所有肥料量的30%作为基肥,均匀撒在大豆与玉米地,另70%作为玉米底肥,结合播种施在玉米穴内。按方案二的配比量施肥,用全部农家肥(或有机肥)及钾肥、钙镁磷肥的30%作为基肥,均匀撒在玉米带及大豆带,另70%作为玉米底肥,结合播种施在玉米穴内;尿素作追肥,分2次结合中耕追施,只对玉米带追肥(大豆带不追肥):在玉米、大豆出苗后20-25天第一次追肥施尿素20-25公斤/亩,再间隔25-30天(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期)第二次追肥施尿素30-33公斤/亩,每次追肥结合中耕进行。

(五)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农业防治

2.物理防治

在15-20亩地范围内安装1台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田间多种害虫。

3.生物防治

在20亩地范围内分别安装食心虫、豆荚螟等专用性激素诱捕器各1台诱杀。

4.化学防治

采用拌种处理,各时期针对玉米-大豆间作群落内发生的虫害、病害、草害种类及疫情程度选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型农药防治,大面积喷农药方法时可用无人机喷施或者喷雾器喷施,实施统防统控。

在杂草发生严重地,可采用芽前封闭除草,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在播后1-2天内(苗前)进行土壤喷雾。

(六)成熟收获

1.鲜食豆采收

当大豆进入生理成熟期,豆荚鼓粒后,及时摘青豆荚销售或食用。

2.鲜食玉米采收

在间作的鲜食玉米进入生理成熟期,及时采收玉米销售或食用。

3.大豆籽粒收获

在大豆叶片完全脱落,茎、荚变黄,籽粒变硬并呈现椭圆粒,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可进行收获,选用小型大豆专用机械收割或者采用人工收获,收获后及时脱粒,晒干至籽粒水分在11%-12%时入库。

4.玉米籽粒收获

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时及时收获,选用专用玉米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脱粒、晒干、入库。

贵州省各大豆玉米种植区。

1.选择高产、耐荫、抗倒伏大豆品种。

2.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矮杆高产玉米。

3.注意玉米株行距调控,扩大玉米宽行及玉米-大豆间距至60厘米,缩减玉米株距,确保玉米密度达到与所选品种要求的净作密度相当。

单位名称: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省农科院内

联系人:朱星陶

主要粮油作物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

粮油生产安全及单产提升行动被列为我省农业重点工作任务之一。种子是传播病虫害的重要载体,容易遭受土壤中有害生物的侵袭。药剂拌种是农药减量增效的绿色防控代表性技术,靶标精准施药,拌种用药量低,缓释高效持效,省工省药省种,地下地上病虫兼治,可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抗寒抗旱等抗逆能力,促进生根发芽、齐苗壮苗。因此,通过推广药剂拌种技术,将病虫害防控关口前移,源头保障粮油生产安全,争取全年粮油丰收的主动权,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减少后期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抓手。

2020年以来,我省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开展了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可减少大田施药2-3次,实现家(厂)里拌种、田间长效治虫防病。

通过近年大面积示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与和常规“白籽”播种相比,可增产1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20%以上。如都匀市2022年示范应用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移栽前5天,对秧田期的苗叶瘟、恶苗病、稻飞虱、稻蓟马、稻秆潜蝇等病虫进行调查,药剂拌种示范区对秧田期病虫害的防控效果达88.3%,较农民自防区提高36.5个百分点,示范区通过实施药剂拌种技术,结合大田期应用免疫诱抗、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减少施药1.5次,总用药量减少33.44%,平均单产增收51.11公斤,比空白区增收112.3公斤。

2019年以来,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参与《贵州稻水象甲疫情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药剂拌种是关键技术之一。

(一)水稻药剂拌种技术

1.预防稻瘟病(苗瘟、叶瘟)、恶苗病、烂秧和立枯病,按每公斤干稻种选用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5-20毫升、或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3-4毫升、或25%噻咯霜灵悬浮种衣剂4-6毫升(兼治蓟马)、或12%甲嘧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0毫升、或10%精甲戊嘧菌悬浮种衣剂20-30克、或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10-15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克、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毫升,兑水5毫升,混合均匀,配制成浆状药液。

2.预防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水象甲、稻蓟马等。按每公斤干稻种选用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毫升、或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5-9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克、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毫升,兑水5毫升,混合均匀,配制成浆状药液。

3.拌种方法可采用干种子拌种或催芽露白种子拌种,干种子拌种在水稻浸种前2天进行,催芽露白种子拌种在水稻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将配制好的浆状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彻底阴干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浸种、催芽或播种。

(二)小麦药剂拌种技术

1.预防小麦黑穗病、蚜虫等。按10公斤干麦种选用32%戊唑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30-50毫升、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60毫升、或35%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25-50毫升,或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60-80克,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2克,兑水100-20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

2.预防小麦黑穗病。按10公斤干麦种选用60克/升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3.5-4.5毫升、或9%氟环咯苯甲种子处理悬浮剂10-20毫升、或11%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5-7.5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2克,兑水100-20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

3.将配制好的浆状药液与种子充分混匀,待种子均匀着药后,摊开于通风阴凉处晾干,晾干后的小麦种子可直接播种。

(三)玉米药剂拌种技术

1.预防玉米茎基腐病。按10公斤玉米种子选用35克/升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10-15毫升、或18%噻灵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10-20毫升、或4%精甲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10-15毫升、或12%甲硫灵精甲霜嘧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10-30毫升,兑水100-200毫升。

2.预防玉米丝黑穗病。按10公斤玉米种子选用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0-30毫升、或60克/升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10-20毫升、或10%精甲戊嘧菌悬浮种衣剂20-30克(兼治茎基腐病),兑水100-200毫升。

3.预防玉米丝黑穗病、蚜虫等。按10公斤玉米种子选用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80毫升,兑水150-200毫升。

4.预防玉米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粘虫、蚜虫等。按10公斤玉米种子选用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30-60毫升、或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38-53毫升,兑水80-200毫升;或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60毫升,兑水200毫升;或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0-60毫升,兑适量清水。

5.将稀释后的拌种药液与玉米种子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阴干后按常规方法播种。

(四)大豆药剂拌种技术

预防大豆根腐病等土传病害。按10公斤大豆种子选用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20-40毫升、或62.5克/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40毫升,兑水50-10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后,与大豆种子充分搅拌至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阴干后可直接用于播种。

(五)马铃薯药剂拌种技术

1.预防马铃薯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兼治蚜虫预防病毒病。按每100公斤种薯,选用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50毫升,兑水460-950毫升稀释,将稀释药液倒在种薯上充分搅拌。

2.预防马铃薯黑痣病。按每100公斤种薯,选用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12毫升,兑水稀释至500-1000毫升,倒在种薯上充分搅拌;或8%氟环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30-70毫升,兑水200-300毫升稀释后喷雾到种薯上并充分搅拌;24%氟酰胺嘧菌酯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60-200毫升,兑水700毫升稀释,再与马铃薯块茎搅拌均匀;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120克,倒在种薯上充分搅拌均匀。

3.预防马铃薯环腐病。按每100公斤种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倒在种薯上充分搅拌均匀。

4.将均匀着药后的种薯摊开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六)油菜药剂拌种技术

主要预防油菜幼苗期黄曲跳甲、蚜虫等主要害虫。选用噻虫嗪等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时选择加入赤吲乙芸苔等,提高油菜播种出苗质量和抗病虫能力。按10公斤干油菜种选用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80-160毫升,加上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100-200毫升,混合均匀调成浆状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拌种处理后的种子应及时播种,或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在适宜的条件下储藏。

主要粮油作物药剂拌种减药增效技术适宜贵州省粮油作物种植所有区域推广应用。

该技术更适用于主要粮食作物规模种植的区域。药剂拌种时,将拌种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直至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阴干后即可,配制好的拌种药液应在24小时内使用,避免产生沉淀影响拌种防治效果。

(一)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联系地址:贵阳市延安中路62号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联系人:谈孝凤

电子信箱:1213933620@qq.com

(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

联系地址:贵阳市延安中路62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联系人:夏忠敏

电子信箱:1551787439@qq.com

贵州油菜化肥农药施用技术

本技术依托2017-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贵州喀斯特山区冬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建立与示范》及2019-2022年度贵州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项目《贵州喀斯特山区冬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开展品种筛选、秸秆还田、种子包衣、育苗移栽、免耕栽培、定量直(机)播、一次性缓控释肥应用、诊断追肥、增施有机肥,综合除草防虫防病等研究,集成种子包衣+缓控释肥应用及有机补充/替代+病虫绿色高效防控+优化栽培的贵州冬油菜化肥农药施用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增加油菜生产效益,控制土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好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推动油菜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保障贵州粮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核心技术“贵州油菜化肥农药施用技术”内容自2018年以来单独或作为其他技术的核心内容,在国家油菜产业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和贵州省油菜产业体系各示范县进行推广实施,4年来在贵州播州、金沙、绥阳、黔西、瓮安、西秀、余庆、平坝、开阳、黎平、碧江等县(区)进行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获得良好效果,完成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示范50.81万亩,综合技术模式辐射推广94.26万亩;示范区两减优化模式较对照传统栽培模式平均增产3.66%,核心示范区较对照平均增产5.67%,辐射示范区较对照平均增产4.49%,新增经济效益4400余万元。目前该技术正在贵州省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

图10:油菜稻茬免耕育苗移栽苗期照片

图11:油菜稻茬免耕育苗移栽苗期照片

图12:油菜稻茬免耕育苗移栽青荚期照片

图13:油菜浅耕分厢定量直(机)播化肥农药减施苗期照片

图14:油菜浅耕分厢定量直(机)播化肥农药减施苗期照片

图15:油菜浅耕分厢定量直(机)播化肥农药减施苗期照片

本技术在明确稻田油菜、旱地油菜养分需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推广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育苗移栽技术,以遵义市播州区为例,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开展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与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对比试验大田示范。与农民习惯模式(水稻秸秆不还田,化肥纯养分投入量27.2公斤/亩,农药435.0毫升/亩,人工施肥3次,人工施药2次)相比,应用本项技术模式(水稻秸秆覆盖还田,化学纯养分投入量22.1公斤/亩,农药130.0毫升/亩,人工施肥2次,人工施药0次,无人机施药2次)在化肥总量减少18.8%,农药投入量减少70.1%的基础上,油菜籽产量达到187.5公斤/亩,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增产2.4%。从经济效益来看,油菜稻茬免耕移栽生产技术模式每亩成本468.0元,总效益937.5元,纯效益469.5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亩成本572.0元,总效益915.5元,纯效益343.5元。应用本项技术模式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纯效益增加126.0元/亩,能够达到节肥节药高产高效的目标,节本增效显著。

稻田分厢定量直(机)播技术,以遵义市播州区为例,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开展了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与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对比试验示范。与农民习惯模式(水稻秸秆不还田,化肥纯养分投入量29.5公斤/亩,农药435.0毫升/亩,人工施肥3次,施药3次)相比,应用本项技术模式(水稻秸秆还田,化学纯养分投入量25.3公斤/亩,农药230.0毫升/亩,人工施肥2次,人工施药0次,无人机施药2次)在化肥总量减少14.2%,农药投入量减少47.1%的基础上,油菜籽产量达到176.4公斤/亩,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增产5.7%。从经济效益来看,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每亩成本453.0元,总效益882.0元,纯效益429.0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亩成本566.0元,总效益832.0元,纯效益266.0元。应用本项技术模式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纯效益增加163.0元/亩,能够达到节肥节药高产高效的目标,节本增效显著。

旱地直(机)播技术,以毕节市黔西市为例,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开展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与黄壤旱地油菜直(机)播模式对比试验大田示范。与农民习惯模式(玉米秸秆不还田,化肥纯养分投入量31.7公斤/亩,农药415.0毫升/亩,人工施肥3次,施药3次)相比,应用本项技术模式(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化学纯养分投入量25.3公斤/亩,农药230.0毫升/亩,人工施肥1次,人工施药0次,无人机施药2次)在化肥总量减少20.2%,农药投入量减少44.6%的基础上,油菜籽产量达到178.7公斤/亩,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增产3.5%。从经济效益来看,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每亩成本443.0元,总效益893.5元,纯效益450.5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亩成本568.0元,总效益863.3元,纯效益295.3元。应用本项技术模式比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纯效益增加155.2元/亩,能够达到节肥节药高产高效的目标,节本增效显著。

(一)油菜育苗移栽技术

选用通过贵州区域登记的耐渍与养分高效、抗(耐)病性好、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中熟至中晚熟油菜品种。种子品质符合NY414-2000的规定,种子质量符合GB4407.2-2008的规定。

采用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每1000克油菜种子使用5毫升悬浮剂兑水10毫升进行拌种)。

3.苗床播种育苗

播种期为9月1日-20日。

将处理好的种子,按苗床和大田1:5-6面积比播种育苗。

4.田整地

4.1稻田翻耕整地方式

水稻收获前提前开沟排水,采用履带收割机或人工收获水稻,稻草全量粉碎还田,稻桩留茬高度≤15厘米,稻草粉碎长度≤10厘米,起到秸秆还田作用。采用拖拉机或小型旋耕机犁地碎土,做到表土细、碎、平。采用机械或人工开好三沟,沟宽0.3-0.4米,沟深0.3-0.5米,三沟(厢沟、中沟、边沟)直平通。

4.2稻茬免耕整地方式

水稻收获前提前开沟排水,采用履带收割机或人工收获水稻,稻草全量粉碎还田,稻桩留茬高度15-20厘米,稻草粉碎长度10厘米左右,起到还田抑草、冬季保温保墒的作用。采用机械或人工开好三沟,沟宽0.3-0.4米,沟深0.3-0.5米,三沟(厢沟、中沟、边沟)直平通。

4.3旱地翻耕整地方式

旱地玉米/高粱/烤烟收获后,秸秆人工或机械全量粉碎还田,留茬高度≤15厘米,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采用拖拉机或小型旋耕机犁地碎土,做到表土细、碎、平。采用机械或人工开好三沟,沟宽0.2-0.4米,沟深0.1-0.2米。

4.4旱地免耕整地方式

旱地玉米/高粱/烤烟收获后,秸秆人工或机械全量粉碎还田,留茬高度15-20厘米,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左右,起到还田抑草、冬季保温保墒的作用。采用机械或人工开好三沟,沟宽0.3-0.4米,沟深0.1-0.2米。

5.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

10月10日-30日,油菜“五叶一心”时移栽。

稻田移栽密度5000-7500株/亩,行距0.4-0.6米、窝距0.16-0.33米。

旱地移栽密度6500-8500株/亩,行距0.4-0.5米、窝距0.16-0.30米。

(二)油菜分厢定量直(机)播技术

选用通过贵州区域登记的宜迟播、中早熟、养分高效、耐密植、抗裂荚、株高适中、抗(耐)病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种子品质符合NY414-2000的规定,种子质量符合GB4407.2-2008的规定。

3.整地开厢

前茬稻田水稻或旱地玉米/高粱/烤烟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根据地块的大小、坡度、干湿度抢墒机械浅耕开沟起厢。厢面宽1.5-2米,沟宽0.3-0.4米,稻田沟深0.3-0.5米,旱地沟深0.1-0.2米,三沟直平通,如遇沟间不通畅用人工进行疏通。

4.播种期和播种量

播期为9月25日-10月15日。

稻田播种量300-400克/亩,旱地播种量350-550克/亩。

5.播种方式

结合机械浅耕开沟起厢时机播,或采用人工分厢定量撒播、穴播和条播。

(三)肥料和农药施用

1.肥料选择与施用

1.1肥料品种

基肥用油菜专用缓释肥、油菜专用配方肥及有机肥,追肥用尿素。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2010的规定。

1.2施肥时期与施肥量

基肥:施用油菜专用缓释肥配方25-7-8(N-P2O5-K2O,含硼)50-55公斤/亩,或23-11-12(N-P2O5-K2O,含硼)40-50公斤/亩;或油菜专用配方肥15-15-15(N-P2O5-K2O,含硼)35-40公斤/亩。有条件可基施150-200公斤/亩有机肥。

追肥:油菜生长期根据苗情诊断追肥。其中,提苗肥,用46%尿素5-8公斤/亩追施;薹肥,用46%尿素5-8公斤/亩追施。

2.农药选择与施用

应符合GB/T8321.5-2006和GB/T8321.6-2000的规定。

2.1除草

播种前(或移栽前)处理:亩用10%草甘膦水剂500毫升,或20%敌草快水剂300-400毫升+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

播后苗前处理:播种覆土后,亩用50%乙草胺50-75毫升,或60%丁草胺10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

茎叶处理:直播油菜4-5叶或大田移栽成活后,杂草2-4叶期,亩用50%草除灵悬浮剂50毫升+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毫升或24%烯草酮乳油30毫升或5%精喹禾灵乳油5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

2.2防治蚜虫

油菜蕾苔期至初花期亩用15-20片黄板诱杀蚜虫。蚜虫发生较轻时,不进行处理;蚜虫有大发生趋势时,在初花期-青荚期,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50-75毫升/亩+25%吡蚜酮悬浮剂16-30毫升/亩兑水喷雾。

2.3防治菌核病

根据菌核病发生情况于初花期防治菌核病,用45%咪鲜胺水乳剂50-80毫升/亩,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克/亩,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100克/亩,兑水40公斤喷雾。

(四)收获

5月上中旬待全田油菜植株70%-80%的角果色呈黄绿色至淡黄色,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晾晒5-7天,成熟度达到90%以上,择晴天人工或机械脱粒。或全田95%以上油菜角果变成黄色或褐色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适宜贵州冬油菜稻-油轮作区和旱地玉米/高粱/烤烟-油菜轮作区的油菜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应用。

注意排水防渍;选用油菜中熟中晚熟抗耐病品种,种子包衣处理;选用适宜缓控释长效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或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飞防等方式高效精准施药。

依托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竹街道金农社区省农科院内花园路

邮编:550006

修文猕猴桃提质增效技术

针对修文猕猴桃果园管理中存在的土壤瘠薄、整形修剪不规范、病虫害防控不力、盲目追肥、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以省力化轻简高效为原则,研发形成包括免耕撒施有机肥、枝干还园、高标准整形修剪、重大病虫害精准防控、合理施肥等在内的提质增效技术体系。通过免耕施肥、枝干还园技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效降低施肥、清园环节的人工成本;通过高标准整形修剪技术,确保架面通透性,既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又有利于果实生产与发育;通过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并降低防控成本;通过合理追肥技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益。通过降本、增产、提质,实现果农增收、产业增效。

该技术体系所包含的技术要点从2021年以来先后以单项技术形式进行示范推广,修文县十二个乡(镇、街道)街道均有示范果园,果农普遍反馈应用效果较好。

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降低人工成本15%以上,化肥、农药减量10%以上,提高产量和商品果率5%以上,并可杜绝因焚烧枝干和枯枝落叶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免耕施肥。适用于平地和缓坡地(坡度小于15度)果园,一般在秋冬季施入,以有机肥料为主,同时补充钙镁磷肥(适用于酸性土壤)或过磷酸钙(适用于中性和碱性土壤)。将肥料直接撒施在果园土壤表面即可。有机肥施用量按“斤果斤肥”原则,根据目标产量确定。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施用量为1-2斤/株。为防止根系上浮,免耕施肥可与条沟施肥隔年更换,取长补短。

(二)枝干还园。目前市面上缺乏适用于山地果园的就地碎枝机,无法实现就地碎枝、就地还园。可采取普通碎枝机,将修剪下来的废枝条集中粉碎后撒施于果园或将废枝条直接就地还园,结合清园,对枝条进行消杀。

(三)冬季修剪。一般在落叶后萌芽前进行,若果园受干旱严重或秋霜发生早,可在采果后进行。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在果园现有树形(单干多蔓或伞状树形)的基础上,尽量培养“单干双蔓”简化树形,结果母枝按照垂直行向、同侧枝条相平行的原则,用绑枝带固定在钢丝上,同侧枝条间隔40厘米左右,若枝条较长可打弯折回固定,每平方米留有效芽13-16个。

(四)春季修剪。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冰雹、霜冻、大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较多,为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建议春季不抹芽、不疏花。在花前7-10天进行,针对距离主干、主蔓较远且旺长的结果枝(生长至30厘米以上且未封顶),采用捏尖方法,对新稍尖进行挤压,切忌不可将稍尖捏断,以延缓枝条生长,促进花果生长。

(五)夏季修剪。夏季修剪的方法很多,包括抹芽、疏枝、捏尖、剪稍、零芽修剪等,要根据枝条着生的部分、长势及利用价值等,对不同的枝条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修剪后,架面透光率达30%左右为宜。针对主干上萌发的新梢,因着生位置不当,为避免营养浪费,一般要进行抹除,若主蔓需要更新,可适当选留,多余的要进行抹除。针对内膛和主蔓附近萌发的密生枝、并生枝、旺长枝、细弱枝等,根据树势选留适量作为更新预备枝条(即明年的结果母枝),其余的全部从枝条基部疏除,确保通风透光。针对选留的更新预备枝,当枝条变细变弱开始缠绕时进行捏尖处理,注意要捏扁捏烂,不能捏断,否则后续会萌芽二次枝、三次枝,既浪费营养又增加抹芽工作量。针对结果母枝中部的长结果枝,在最顶端果上面保留7-8片叶剪稍,对后续萌发的二次枝、三次枝及时抹除或保留2-3片叶摘心,以起到适度遮阴、增加光照的作用,为果实干物质的积累奠定基础。针对结果母枝外围的长结果枝,若枝条较密,可在最顶端果上面不留叶片直接修剪,以削弱顶端优势,确保养分均匀供给;若枝条稀疏,则不宜进行零芽修剪,可进行剪稍处理,以避免强光灼伤果实。

(六)主干环剥。只能用在营养生长过旺,不结果或结果少的成龄树上,要求主干胸径达4厘米以上。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进行2-3次,第一次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具体为花前30天),有利于增强花蕾抗病性,降低花腐病发生率;第二次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具体为谢花后21天),有利于促进幼果快速生长;第三次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具体为谢花后75-80天),有利于果实营养物质积累,提高果实品质,若遇伏旱天气则不宜进行。环剥位置可以选择主干1米左右的位置,两次环剥距离不能太近,应间隔10厘米以上,环剥宽度以主干直径的1/10为宜,环剥深度只能达到木质部,不能伤及木质部。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环剥刀片,环剥工具一株一消毒,环剥口喷洒消毒液,消毒液可选用氢氧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值得注意的是幼树、弱树、病树不宜环剥。

(七)病虫害防控。危害猕猴桃的病虫害种类较多。针对病害,要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生物、化学防治措施,主要防控对象为溃疡病、花腐病、软腐病等。针对虫害,要以监测为基础,优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调控,辅以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安全用药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防治对象为介壳虫、桔小实蝇、蝙蝠蛾、透翅娥、叶蝉等。

(八)合理追肥。鼓励依托科研院所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每年送检一次土样,宜在采果后取样,在猕猴桃行间,先清理土表杂草等,再采集0-40厘米土层的土样,五点取样混匀后,保留1公斤土样即可。若凭经验追肥,一般在萌芽前5-7天,选用高氮低磷钾复合(混)肥,1-2斤/株;开花前5-7天,选用中氮低磷中钾复合(混)肥,1-2斤/株;谢花后20天内,选用中氮低磷高钾复合(混)肥,2-3斤/株。可以在下雨前后进行撒施,也可以采取兑水冲施或撒施后翻耕入土的方法。

贵长猕猴桃种植区

(一)若果园坡度大于15度,为防止肥土剥离、肥效流失,可采取条状沟施的方法增施有机肥。

(二)若果园地势高,风害严重,对内膛和结果母枝上萌芽的旺长枝可在花前7-10天进行重度短截,保留2-3个芽进行修剪,避免枝条被吹断,通过促发夏秋稍培养更新预备枝。

贵州修文猕猴桃研究院、修文县农业农村局

联系地址: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驿南路4号

联系人:吴素芳、黄亚欣、谭永元、李添群、王国立、李秋萍、和岳、刘艺

山地果园绿肥周年覆盖免耕轻简化生产技术

针对贵州山地果园土层较薄,土壤养分缺乏,坡度较大,不适宜农机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管理人工成本较高等问题,以绿肥为主要技术环节,围绕“周年覆盖免耕轻简化”为研发目标形成技术体系。通过冬-夏绿肥接茬免耕撒播,充分利用上茬绿肥植株保温保水控草效应,促进下茬绿肥种子迅速萌芽生长,快速覆盖,冬夏绿肥茬口无缝衔接,实现周年覆盖,轻简化生产,减少人工投入;通过绿肥刈割覆盖还田,实现原地提供清洁有机肥源,降低果树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成本及安全性;通过绿肥周年生长覆盖,抑制果园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次数,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果园绿肥周年覆盖可以保水增肥、抑制杂草生长、改善果园环境,实现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减少果园劳动力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是果园提质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

2017-2022年,重点在施秉、罗甸、修文等县累计示范及推广果园绿肥种植技术22.5万亩。其中,在施秉县、罗甸县累计示范及推广果园绿肥周年覆盖技术3.83万亩,在修文县、石阡等县示范及推广果园冬季绿肥免耕种植技术16.87万亩。目前该技术在黔东南、黔南、贵阳、毕节、铜仁地区应用较广,涉及果园种类包括李、梨、火龙果、桃、脐橙、猕猴桃、葡萄等。

冬季绿肥盛花期鲜草产量达1500-2500千克/亩,通过试验及生产中的绿肥平均养分含量及含水量计算,可还田养分含量为氮15.31千克/亩,磷1.70千克/亩,钾15.20千克/亩,夏季绿肥盛花期鲜草产量达2000-3000千克/亩,可还田养分含量为氮16.88千克/亩,磷2.44千克/亩,钾10.17千克/亩,可为果园提供大量有机肥源,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可减少化肥用量10%-20%。长期种植绿肥可提高果实产量5%-10%。绿肥刈割后鲜草覆盖树盘或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还可有效保蓄自然降雨。与不种绿肥相比,夏季种植绿肥盛花期耕作层土壤温度可降低2.8-4.5℃,刈割覆盖后耕作层土壤含水率提高5.70%-17.08%。绿肥快速生长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果园除草次数和成本,果园周年绿肥覆盖,全年可减少除草次数3-8次。种植绿肥可增加果园土壤覆盖率,在雨季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暂无获奖情况。

(一)绿肥品种

冬季绿肥:箭舌豌豆、光叶苕子、肥田萝卜、绿肥油菜。夏季绿肥:饭豆、巴山豆。在贵州生长适宜性好的品种均可,如箭筈豌豆66-25、S79-6箭筈豌豆、兰箭2号、云光早苕、苏叶苕子、矮早萝1号、中绿油1号、中绿油2号、黔红2号等。符合《GB8080绿肥种子》中规定的三级良种以上,即纯度不低于92%、净度不低于94%、发芽率不低于75%、水分不高于12%。

(二)冬-夏季绿肥接茬周年覆盖

冬、夏季绿肥播种期与盛花期相互重叠,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上茬绿肥盛花期的高生物量、高养分积累量、易腐解释放养分的特性,同时又进入下茬绿肥的适播期,实现两季绿肥接茬种植,果园地表周年覆盖(图16、图17)。

图16:火龙果园夏季绿肥覆盖

图17:火龙果园冬季绿肥覆盖

(三)免耕轻简化生产

采用免耕撒播方式栽培(图18)。撒播时采用人工将种子均匀撒播于果树行间,豆科绿肥有藤蔓,易攀缘生长,播种时距离果树40-60厘米,十字花科绿肥直立生长,距离果树30-40厘米,也可利用无人机飞播,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后及时刈割上茬绿肥或杂草进行覆盖(图19),一是通过表层覆草,保水保温,促进种子萌发;二是及时清除杂草,避免与绿肥竞争生存空间,促进绿肥生长。选择墒情足时及时播种,墒情好、播期早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墒情差、播期迟可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免耕撒播、割草覆盖,提高轻简化生产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投入。

图18:绿肥免耕撒播

图19:播后割绿肥(草)覆盖

(四)覆盖还田增肥控草

豆科绿肥生长过程中,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可为土壤补充氮素,十字花科绿肥可活化土壤中的磷,提高磷的利用率。绿肥刈割后均匀覆盖于果园行间和树盘,自然腐解后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质及各类养分,培肥土壤,提升改善土壤质量。绿肥生长过程中,与杂草竞争水分、光照的资源,抑制杂草的生长,对杂草的防控率能达到80%以上(图20),全年可减少人工除草3-8次,大大降低人工除草成本。

图20:李园绿肥覆盖控草

(五)病虫害综合防治

绿肥不宜发生病虫害,少量发生时不需用药防控。

贵州山地果园。李、梨、桃、柑橘、火龙果等果园均适合种植,夏季郁闭度不超过75%的猕猴桃园、葡萄园等也可种植。

(一)撒播后割草覆盖要均匀,厚度不宜超过5厘米,否则影响下茬绿肥萌发生长;

(二)幼龄果园应注意适当降低绿肥种植密度,避免绿肥影响果树生长;

(三)豆科绿肥一般不需要额外施肥,若土壤养分条件太差,绿肥植株长势较弱,播种时可适当补充施用磷肥;

(四)土壤板结严重的果园,首次种植绿肥建议整地后再播种。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施秉县农业局土肥站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金欣社区省农科院土肥所

邮政编码:550003

联系人:秦松,张钦,况胜剑,陈秀德

秋冬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

麻叶大白菜、叶用芥菜等秋冬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稳定性和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适宜的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方案和灌溉管理,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密调控能够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改善品种品质特征,如叶色、口感和营养成分等;通过精确施肥和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肥料和水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科学施行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等,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保证蔬菜的生长健康。

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减少劳动投入,通过简化栽培流程和引入机械化设备,减少人工劳动的需求,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节约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有效节约水资源和化学品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性,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如适宜的种植密度、合理的施肥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产量,保持品质的稳定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栽培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灵活选择适合的栽培方式和措施。

在贵阳市、六盘水、遵义市、铜仁市、普安、望谟、册亨、毕节、安顺等30多个县(市)推广,团队每年全省推广种植大白菜150万亩。开展“稻+菜”“粮+菜”、套种等多种生态化种植模式推广工作,2021年在惠水县好花红镇联合开展佛手瓜架下套种技术研究,核心示范292亩,平均亩产3915.3公斤,平均价格为1.8元/公斤,试验示范进一步说明,生态化栽培是提高单产的一项技术,提升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麻叶大白菜、叶用芥菜等秋冬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旨在简化栽培过程,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劳动投入和资源使用。经过综合实施,保障产品产量的前提下,以大白菜试验为例,数据表明可以实现每亩生产成本降低6%,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2年度,蔬菜体系成果“贵州山地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得全国农牧副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一)土壤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耕作层深厚、无污染、前茬未种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砂壤土、壤土及轻粘土为宜。

(二)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特性为耐寒、抗病、耐抽薹、产量高、品质佳的中白76、青麻叶、青杂系列、“黔白9号”“黔青2号”“黔青6号”等适合修文种植的秋冬季大白菜、叶用芥菜等优良品种。

(三)育苗

1.集约化育苗,可在9月中下旬采用集约化育苗。

2.种植主体也可以自行育苗,9月初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的肥沃田土制作简易苗床。亩用种量50克左右。播种前浇足底水,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5-6克,播种后即浇水盖土。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3.直播。直播根据确定的栽培密度每窝播种10粒左右,然后盖细土1-2厘米,苗期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亩用种量250克左右,出苗后要及时匀苗、间苗,5-6片真叶时定苗,去掉弱苗和病苗,保留大苗和壮苗,若缺苗应及时补种或补栽。

(四)定植

在定植前,清洁田园,深翻碎土,每亩均匀施入2000公斤左右的腐熟农家肥和40-50公斤复合肥,然后开厢作畦。一般厢沟宽30厘米,厢沟深20厘米左右,以利于排水,减少病害发生。稻田栽培以高畦窄厢为宜。因秋冬蔬菜品种较多,行株距和亩种植株数视不同品种决定。

(五)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秋冬蔬菜生长期,要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结合浇水合理追肥。直播定苗或移栽定植成活后,施一次腐熟清淡人畜粪水提苗。莲座期生长迅速,应每担腐熟清粪水中加入100克尿素追施,使营养体生长良好。进入结球期后,视植株长势可追肥1-2次人粪尿加复合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在整个生长期施用纯氮不能超过18公斤/亩(折合尿素39公斤),采收20天内禁止叶面喷施氮肥。要掌握勤浇浅浇,以保持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润,采收前一周停止浇水,施肥浇水在傍晚进行为宜。

2.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黄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菜螟、蚜虫、斑潜蝇、斜纹夜蛾、蛞蝓等。

主要病害:霜霉病、黑斑病、白斑病、软腐病等。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选用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防治病虫害,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使用说明书使用农药,并注意交替轮换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

(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选用抗病、耐病优良品种;高畦窄厢丰产栽培,合理密植,降低湿度;施足无家化处理有机肥作底肥,合理施用氮素肥料,重施莲座肥。包心初期不脱肥,收获前20天内不再使用速效氮肥。

(2)物理防治:黄蓝板诱蚜(虫),每亩地30-40块(A4纸大小),高出植株顶部、插施行间。

(3)生物防治: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使用生物源杀虫剂有苏云金杆菌制剂,使用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鱼藤酮等。使用小菜蛾、斜纹夜蛾性诱剂和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

①蚜虫:选用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功夫(三氟氯氰菊脂)乳油2500-3000倍液等交叉喷雾防治。

②菜螟:在成虫盛发期和幼虫孵化期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或5.7%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交叉喷雾防治。

③菜青虫:发生初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5.7%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氯氰菊脂乳油2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

④黄条跳甲:在成虫始盛期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10%的高效氯氰菊脂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2000-4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⑤软腐病:发病初期可用58.3%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0万单位)4000倍液交替使用,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⑥霜霉病:发病初期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使用,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喷雾必须细致周到,特别是老叶背面。

⑦黑白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间隔7-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六)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及时采收,采收前不得使用速效氮肥作追肥,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采收后削去根部,适度祛除没有食用价值的外叶,不能用工业、生活废水及被污染的水源洗菜。远途运输产品应于傍晚或清晨收获,待降温后于下半夜装车运输,或置于冷库先经预冷处理再装车运输。采用冷库、差压等预冷方式,快速降低菜体温度,保证产品品质。

全省。

生长期中化学防治见效快且作用强,长期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且污染环境,不建议频繁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以预防性使用为主。

贵州省园艺研究所

修文县农业农村局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竹社区金龙路1号

联系人:李裕荣

修文县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防灾减灾

技术措施

针对近年来因大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常态化,特别是冰雹频发,造成粮油、猕猴桃、蔬菜等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严重打击种植主体的积极性。为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农作物产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帮助农民重拾种植信心,结合实际编制修文县主要农作物冰雹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措施,通过该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帮助农户灾后恢复生产,助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该技术自2021年以来已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运用,此次对粮油、猕猴桃、蔬菜等农作物防灾减灾技术措施进行系统化梳理、提炼和总结,以提高农业产业韧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促使受灾农作物快速复产,挽回部分产量,降低种植主体经济损失,稳定其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根据近几年冰雹发生情况来看,我县冰雹灾害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5月上旬,发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洒坪镇、谷堡镇、龙场街道、景阳街道等乡(镇、街道),其他乡(镇、街道)也存在小范围发生情况,危害极大。

(一)预防措施

1.结合气象预报信息,采取人工作业干预冰雹灾害的发生;

2.对于猕猴桃,应加强栽培管理,如多留芽、多留花蕾等。同时,已经安装防雹网的应及时铺网、维护和加固。

(二)灾后复产措施

1.粮油作物

(1)油菜、小麦、马铃薯、水稻

受灾害较轻的,一是应及时清理田间落叶、断枝,减少病原;对于水稻应及时扶正秧苗。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喷施多菌灵500倍液、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20克兑水50-60公斤,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三是追肥补养,恢复长势,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

受灾较重甚至绝收的,及时翻犁返田,改种玉米或蔬菜等作物。

(2)玉米

受灾较轻的,一是及时剪去枯叶和被冰雹打碎的烂叶,使顶心似露未露,以促进心叶生长。二是及时进行划锄、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三是及时追肥,一般亩施尿素5千克左右。

受灾较严重的,生长点被砸坏无法生长,应及时补种,选择抗病性好,耐密高产的品种,如:贵卓玉9号、贵单8号、金玉579等,种植密度3000-4000株/亩,直播亩用种量1-1.5公斤,育苗移栽亩用种量1公斤;同时,每亩施用玉米适用复合肥(N-P2O5-K2O≥24-6-10)10-15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公斤+玉米适用复合肥(N-P2O5-K2O≥24-6-10)10公斤作底肥。

(3)大豆

子叶节未被打断,且子叶节处有部分茎皮的,应加强中耕除草,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

对于叶节被打断,子叶节处没有茎皮无法再生的,应及时改种。一是改种大豆,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黔豆12、黔豆9号等,种植密度1.4-1.6万株/亩,亩用种量4-6公斤;播种时每亩施用农家肥500-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100公斤作基肥。二是改种大豆‖玉米2+2、3+2模式复合种植,玉米品种选用半紧凑型和紧凑型品种,如金玉579、贵卓玉9号、贵单8号等;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抗倒、产量高的品种,如黔豆10号、黔豆12号、安豆7号等。玉米种植密度3000-4000株,亩用种量1-1.5公斤;大豆种植密度7000-10000株,亩用种量3-5公斤。玉米每亩施用玉米适用复合肥(N-P2O5-K2O≥24-6-10)10-15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公斤+玉米适用复合肥(N-P2O5-K2O≥24-6-10)10公斤作底肥,大豆每亩施用农家肥400-8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80公斤作基肥。

2.猕猴桃

(1)受灾的果园(产量损失10%-30%)

①修剪:重点对折而未断的枝条进行短截。

②喷药保护:修剪后,于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喷药保护,喷施0.3%四霉素500倍液+5%氨基寡糖素800倍液+0.01%芸苔素内酯3000倍+90%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促进伤口修复和抽枝长叶。

③花果管理:授粉后及时疏果,合理负载。

(2)成灾的果园(产量损失30%-80%)

②喷药保护:修剪后,于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喷药保护,喷施0.3%四霉素500倍液+5%氨基寡糖素800倍液+0.01%芸苔素内酯3000倍+90%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连续促进伤口修复和抽枝长叶。

③施肥:春季未追施萌芽肥的,及时追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其中,1-3年生幼树,每株施复合肥料0.1-0.25公斤;4年生以上大树,每株施复合肥料0.25-0.5公斤。春季已施肥的果园暂时不追肥。

④花果管理:授粉后及时疏果,合理负载。

(3)绝收的果园(产量损失80%以上)

①喷药保护:于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喷药保护,可喷施0.3%四霉素500倍液+20%氨基酸1000倍液。

②修剪:一是待隐芽萌发长至5厘米左右时,选留主蔓上或靠近主蔓的新梢作为翌年的结果母枝进行培养,其余新梢全部剪除。二是对于主干折断或树皮剥落的植株,在断口下方短截,促发新枝,重新培养树体。

③施肥:每株追施46%的尿素100克左右。

④套种:建议套种大豆,可选用耐阴品种黔豆7号、10号、12号等,以增加果园收益。

3.蔬菜

(1)受灾较轻的,一是及时清除田间枯叶、黄叶以及以被打烂、下垂的受损叶片,以降低田间湿度和减少病原,预防病害流行蔓延。二是对植株及时扶正,进行浅中耕培土,同时及时清沟排水以防止积水造成二次伤害。三是加强肥水管理,可土壤追施腐熟的清粪水或沼液每50公斤加入100-200克尿素1-2次,遇高温天气时,按1份沼液加1-2份清水比例进行增水,同时补施钾肥,增强抵抗力。此外,还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四是注意预防病害,喷施杀菌剂。五是对尚存可以上市的蔬菜,抓紧采收,减少损失。

(2)受灾较重的,根据蔬菜种植农户的生产习惯以及市场需求,及时清理田园,翻耕改种甘蓝、豆类、辣椒、番茄、香葱等蔬菜,同时建议采用集约化育苗方式育苗。

贵州修文县

(一)若猕猴桃绒球期发生冰雹,因尚未萌芽展叶,只需进行喷药保护即可,药剂可选用氢氧化铜或氧化亚铜等铜制剂,浓度1500倍,需单独使用,不能混合其他药剂。

(二)猕猴桃修剪时,工具须用75%酒精消毒,每修剪1棵树消毒一次。对于较大的剪口,要用500克凡士林拌50克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用1.6%噻霉酮涂抹剂处理。

(三)雹灾过后,若土壤板结,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促使根系恢复正常生理活动。中耕深度5-10厘米,不宜伤根。

(四)若果园连年遭受冰雹灾害,则需配套防雹网设施,提升果园防灾减灾能力。

联系人:王国立、叶旭刚、苟元华、吴素芳、谭永元、葛会敏、徐敏

THE END
1.尿素对玉米什么时候施肥玉米生长周期中,施肥的时机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玉米植株长到6-7片叶子时,可以进行早施苗肥。通常情况下,每亩土地需要施用1000-1500公斤的农家肥,30公斤的普钙,40公斤的尿素,10公斤的钾肥和2公斤的锌肥。具体施用时,1000-1500公斤的有机肥、30公斤的普钙和6公斤的尿素(占40公斤尿素的15%)以及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04429730680695365.html
2.玉米田苗期施肥多少公斤最佳?这个时候应该给玉米追施一些氮肥,大概每亩地就是5公斤左右尿素。可以使用高氮复合肥亩用量达到15公斤就可以了。https://m.my478.com/question/20241129/921318341.html
3.水溶肥内蒙古玉米使用蔓叶氮肥+磷酸二氢钾,籽粒饱满,产量高水溶肥-内蒙古玉米使用蔓叶氮肥+磷酸二氢钾,籽粒饱满,产量高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爱施蔓碳素营养水溶肥 北京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儿媳妇请一家人吃饭,没想到婆婆把亲戚都请来了 路哥情感动画 11跟贴 打开APP 上一秒有多嚣张,下一秒就死的多惨 冬咚影视集 1.3万跟贴 打开APP 女儿伺候瘫痪母亲八年,https://m.163.com/v/video/VRHNFLRRU.html
4.不同肥料配比对玉米生物学性状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摘要】:美可辛、晶体钾是最近几年生产的2种肥料,通过不同肥料配比在玉米生产上的田间试验,得出改善玉米生物学性状和提高玉米产量的施肥配比,为有效科学利用美可辛、晶体钾2种肥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个人AIGC检测>>文献综述>>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KJ202017001.htm
5.复合肥料发布篇本产品特别添加我国土壤普遍缺乏且玉米敏感的锌、硼等微量元素,防止玉米苗黄化,促进玉米生长发育,防止秃尖和缺粒,提高结实率,提高产量。 2.配比科学 精准施肥 针对玉米养分需求规律,土壤供肥特征设计配方,满足玉米生长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 3.工艺独特 品质保障 https://www.meipian.cn/7marur6
6.玉米底肥怎么配比合理玉米底肥怎么配比合理 回答玉米底肥应该采用2:1:1.5的氮、*、钾肥比例配。玉米生长需要氮、*、钾三种元素,其中钾肥的需求量较大,所以选用玉米底肥时应选含钾较高的三元复合肥,高钾的肥料可以促进玉米后期增重,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https://liumingwang.com/4426.html
7.水稻小麦玉米对肥料养分配比而对于同一作物,土壤相对供应某一养分的能力越大,则该养分肥料在施肥配比中所占比例越小,反之 越大。 要确定作物的施肥配比,可将作物的养分吸收比例做为依据,再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略作调整。 (二)化肥品种选择 日常所说的氮、磷、钾化肥,都有多个品种。不同的品种,其有效成分形态、养分释放特点、伴生成分不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25/16/8177110_295449470.shtml
8.玉米追肥注意事项2. 关键的追肥时期通常为大喇叭口期,此时玉米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步进行,对养分的需求极大。一般在玉米 10 至 12 片叶展开时进行追肥最为适宜。 二、肥料选择 1. 应以氮肥为主,如尿素等,同时可配合适量的磷、钾肥。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以及玉米的生长情况,精准确定具体的肥料配比,以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https://sns.yszn.net.cn/thread/fbaecb9f73694c8fae50590285a8d5cc
9.肥料用量(精选三篇)2.4 不同种植密度与不同肥料配比组合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密度与肥料组配的9个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差异极显著 (P<0.01) 。生物产量位居前4位的处理组合依次为7 (A3B1C3D2) 、8 (A3B2C1D3) 、4 (A2B1C2D3) 和6 (A2B3C1D2) , 而且这4个处理组合间生物产量间差异不显著 (P>0.05) 。如果按这4个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4d1auc.html
10.《肥料基础知识200问》凡是施于土中或喷洒于作物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能改良土壤性状,培肥地力的物质,都叫肥料。直接供给作物必需营养的那些肥料称为直接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都属于这一类。而另一些主要是为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从而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http://www.tsnks.com/Home/Detail?row=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