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化肥,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物,当市场遇到地缘冲突时,其价格就会波动不止,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全球化肥供需失衡达到了顶峰,2022年化肥价格达到历史最高峰。2023年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为了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农资商品的需求,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笔者对黔江区内农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意见,供参考。
一、近三年化肥价格持续攀升
2020年,全球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至2020年8月,全球供应链深陷瘫痪泥沼,但消费保持正常,这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世界各地的农民决定加大对农田的投入,全球化肥需求猛增。
到2021年12月,化肥需求增加的同时供应不足,化肥价格节节走高,并打破了多年的高位纪录,随后,化肥市场开始逐渐平静,直到2022年2月份,俄乌危机爆发。由于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的化肥和能源供应国之一,在不确定性接管了黑海地区以后,天然气价格飙涨,欧洲地区不得不关闭大部分氮肥产能,全球化肥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2023年就目前情况看,尽管化肥价格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不同品种间则存在差异,其中:氮肥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影响下波动仍然较大,磷肥波动最小,钾肥价格正在下降,将刺激需求恢复,后期有增长的可能。
二、黔江区供销社2023年春耕备耕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压实责任。黔江区高度重视春耕备耕工作,认真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关于全力做好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精神,将保障春耕农资供应作为当前第一要务来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农资企业和基层销售网点开展调研,研判市场需求,压实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农资网点责任,确保备货充足、价格平稳。
(二)加强储备,保供稳价。在组织农资经营企业深入调查分析我区春耕农资市场的供需情况基础上,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农资库存和经营网络优势,积极组织调运、储备化肥10000余吨,目前已有3000余吨运输到各经营网点,3月中旬将全部配送到位,目前货源较充足,能够满足全区春耕生产用肥需求。
(四)加强监管,确保质量。积极配合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农资执法检查,切实加大农资商品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农资商品“三证”(登记、生产许可、品质标准)制度,从源头保障商品质量,加强对各农资经营环节的有效监管,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从供销渠道流入市场,确保广大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当前春耕备耕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加。一是化肥价格降幅有限。由于硫磺、硫铁矿、磷铁矿等农资生产原料和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使化肥生产成本上升。2022年各类化肥售价达到历史最高位,2023年就目前情况看,各类化肥同比略有降低(磷肥降幅最高,每吨降低200元,复合肥降幅最低,持平,其他化肥价格有不同程度降低)。二是化肥价格大幅波动,部分地区经销商担忧囤货风险。经销商往年在春耕用肥来临之前,都开始了备货,去年以来化肥价格普遍处于高位,经销商资金周转压力较大,且担忧后续化肥价格下跌存在损失,为了稳产保供只能高位囤货,利润空间缩小,压货风险大。
(二)不同种类化肥价格波动因素各异。氮肥是由煤或者天然气转换而成,结合国际天然气供给偏紧的情况,预计后期尿素价格震荡波动为主,春耕期间或有较小幅度上涨。磷肥价格受近两年动力电池推动磷化工需求影响,叠加能源价格高涨,动力和化工原料成本增加,磷肥生产成本高位,导致价格上涨。钾肥与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关联较大,若俄罗斯等钾肥出口放松,那国内钾肥价格将有所回落,若出口收紧,那国内钾肥供给也将受到影响,因此钾肥后续走势会随着俄乌冲突情况,价格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三)农资市场存在假冒伪劣现象。目前我区农资市场还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管理难”的问题,加之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导致个别假冒伪劣和过期农资依然存在市场上,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安全。例如最近城南街道南沟路农资经销商听到农民反映,存在有商贩晚上入户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推销种子的行为。
四、工作建议
(三)加强培训宣传指导确保使用效果。引导农民科学用肥,节省肥料投资,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减肥增效”的作用。比如氮肥春季要保障充足,磷钾肥可以科学用肥,减少用量。在施肥过程中采用深施的施肥方法,避免化肥因雨水冲刷、太阳光照分解挥发而导致流失,降低肥效,保证化肥的实际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