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肥企需展现担当;
10月19日,作为第二十四届全国肥料双交会的重头戏,肥水与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专题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论坛以“肥水与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共谋发展大计。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技推广人员、有关专家、企业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论坛。现场,与会的专家代表就粮食产能提升,肥水的发展,肥料市场形势进行分析。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2023年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意味着我国粮食总产量将稳步向1.4万亿斤的新台阶迈进。
粮食产能如何提升?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须大力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柯炳生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变化新形势,指出当前我国粮食数量有保障,但是质量需要提升。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是制约我国粮食产能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大因素。在扩面积潜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粮食产能提升主要靠提单产,重点要协调好耕地、科技和生产组织三大要素的关系。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政策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粮食的十九连丰、连续8年站在1.3万亿斤台阶以上,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晔强调,要紧扣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和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两大行动的目标任务,推进肥水工作相互融合,强化肥水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落实科学施肥和节水农业重大行动和重点工作,发挥肥水在稳粮保供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肥水力量。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认为,要想让节水真正惠及群众,就要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是实现农业设施化、规模化、自动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能使种植业最基本的两项农事活动(灌溉、施肥)实现精准化,能大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业灌溉面积11.18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亿亩,其中大田作物滴灌面积约1.3亿亩,占灌溉总面积的12%,涉及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瓜果蔬菜等30余种作物。
当前我国在设备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推进水肥一体化方面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农艺技术措施与滴灌工程互不相适应,滴管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的做法应是水肥精准调控,适时适量供给,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按生育期精量施灌。”现场,尹飞虎系统总结了水肥一体化“四节、三增、两促进、一提高”的应用效果。并对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未来水肥一体化模式将由单项节水向综合节水发展,从水肥一体到水肥药气一体发展。
形势复杂
俄乌战争的阴云还未散去,中东地区巴以冲突再起。这几个涉事区,一个是全球主要的化肥出口国,另一个掌握着石油、天然气等化肥生产所需的关键能源。局势的动荡,也将影响全球肥料价格。
论坛现场,主办方邀请到了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肥事业部总经理杨国敏,就当前的肥料形势进行分析预测。
杨国敏指出,在政策强化、保产、保供的大基调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化肥市场呈现高开工率、高供应量、高进口量的特点,市场需求与产能相匹配,氮、磷、钾价格已到同期低位。
以氮肥市场供应为例,前三季度,尿素市场供应充足,开工率较高,日产长期处于17万吨以上,开工率达77%以上。截至9月底,全国还拥有尿素库存37万吨,港口库存约16万吨。随着国内用肥旺季的结束,市场需求有所下降。
作为有机肥代表企业,内蒙古紫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深耕高品质有机类肥料,助力高效农业发展。该公司总裁李安民表示,多年来,紫牛微生物菌剂深入人心,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
史丹利农业集团副总裁张广忠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公司的蚯蚓测土技术。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指出,青岛海大生物一直专注于海藻提取物的创新。历经23年行业沉淀,多项核心技术集成。今年,青岛海大生物全新推出了新一代天然双藻源生物刺激剂—海藻多糖SEA-D30,旨在打造特肥“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