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离不开化学知识。
(1)能增强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化肥是____(填序号,下同)。
aNH4ClbCa(H2PO4)2cKCl
(2)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施用农药,应注意不能_______。
a对症下药b适时用药c超量使用
(3)玉米淀粉[(C6H10O5)n]属于________。
a氧化物b有机物c酸
(4)粮食收割后,对秸秆的利用不合理的是_____。
a就地焚烧b发酵制甲烷c编制成工艺品
【答案】ccba
【解析】
(1)钾肥能增强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b错误;
c.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c正确。故选c;
(2)施用农药时要对症下药,适时用药,不能过量用药。故选c;
(3)玉米淀粉[(C6H10O5)n]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b;
(4)利用秸秆发酵制甲烷、编制成工艺品都是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是合理的,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合理。故选a。
【题目】分类法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物:H2O2、ZnSO4、CO
B.碱:Cu(OH)2、Ba(OH)2、KOH
C.酸:H2CO3、H2SO4、NaHSO4
D.盐:NH3H2O、Ca3(PO4)2、AlCl3
A.化学与资源
B.化学与安全
①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资源
②我国试采新能源“可燃冰”已经成功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②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防腐
C.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环境
①铵盐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氮肥,使用时不能与石灰、草木灰混合
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①目前,二氧化碳、臭氧等物质计入“空气污染指数”
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A.AB.BC.CD.D
【题目】能在pH为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K2SO4、NaNO3、NH4Cl
B.BaCl2、Na2SO4、NaOH
C.CaCl2、Na2CO3、AgNO3
D.FeCl3、CuSO4、NaCl
【题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C.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题目】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硫酸的催化下能够发生水解,产生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某小组同学为研究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猜想)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有硫酸浓度、硫酸体积、温度等。
(查阅资料)淀粉与碘液(主要成分为I2)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pH≤2时,呈现蓝紫色;3≤pH≤8时,呈蓝色;pH≥9时,不显蓝色。
(进行实验)取A、B、C、D4支试管,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3g干淀粉、和不同浓度和体积的硫酸溶液,水浴加热5min后取出四支试管冷却,用NaOH溶液调节pH在3至8范围内,分别向试管中滴加1滴碘液,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序号
H2SO4浓度/%
H2SO4体积/mL
水浴温度/℃
实验现象
A
40
4
90
不变蓝
B
a
80
变蓝
C
50
D
6
(解释与结论)
(1)当溶液pH≥9时,I2会与NaOH反应,从而不能与淀粉结合呈现出蓝色。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2+2NaOH=NaI+NaIO+______。
(2)试管B作为对照实验,a为______%。
(3)设计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
(4)对比实验B和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5)探究H2SO4体积对淀粉水解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6)影响该反应效果的因素除温度、H2SO4浓度和体积外,还可能有_______。
【题目】叙述正确的是()
A.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一定是分子
B.燃烧都是剧烈的发热发光的化合反应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
D.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题目】科学的归纳推理可以由点到面得到普遍存在的规律。以下推理所得规律正确的是
A.某碳原子的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则所有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都相等
B.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可溶性碳酸盐与盐酸反应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时无明显现象,则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
D.镁、锌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则所有金属都可以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铜离子
【题目】玉梅同学勤学善思。下列是她对化学知识的一些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