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新模式。针对"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实例分析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完善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
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一)定义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产业融合模式,把互联网引入农业领域,将会改变农业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是将农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全面深入融合农业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生产力优化重构农业生产流通的诸多要素,激发信息经济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作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抓手,“互联网+农业”一开始就被列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大局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手段,更是农业经济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农业在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二是扩大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受经济环境影响,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劳动力流失严重,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农业行业,而引进“互联网+”大大改善了这一状况,例如利用互联网建设现代农业帮扶平台促进供产销一体化,使工厂、农户、企业成为一条供应链,三方共受益。吸引更多人加入农业生产链,扩大经营主体规模。
二、现存“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互联网+”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进行变革,农业现代化大体可以分为数字农业和电商农业,分别针对农业的生产与销售两个重要环节。
(一)数字农业发展模式
1.整体分析
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对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数字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任务,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型,更离不开对数字农业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
从科技部获悉,“十五”期间,国家实施863计划“数字农业重大专项”,已获得重大成果:取得技术成果108项,申报和获得国家专利96项;取得硬件产品68个,软件著作权登记181个,推荐技术标准38项,我国已初步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体系。尤其在农业问题远程诊断、数字化农业宏观监测、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农业信息网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成效,加快了数字化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加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例分析
(二)电商农业发展模式
传统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回报期长,投资收益率低,农户和顾客们只能在线下农贸市场、超市等进行实体交易。另外农产品本身具有保质期短,储存条件苛刻等特点,使得顾客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很高要求,导致农户们销售困难、客户购买不便利等问题。电商农业以互联网为工具,从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出发,降低供销双方成本,进而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发展存在的销售问题。电子商务平台以第三方的身份,对销售方进行定期的安全追踪,保证产品安全;对购买方进行信用管控,确保资金按时支付。通过现阶段“云端助农”的数据反映,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27.0%,全国农村网络销售额较2014年1800亿元相比扩大了8.4倍。由此可见电商农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农业模式下农业与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通过B2C平台满足大众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使更多人了解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绿色农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期货交易额,促进农业的电子化、网络化转型。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全面融入农业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成果。
(1)云端直播助农。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及互联网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销售等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直播带货快速兴起。云端直播助农是借助互联网利用社交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最重要的解决办法之一。直播助农利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农业农产品销售的局限性限制,让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就可以了解农产品的外观、质量等方面,享受足不出户购买的便利条件,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产品销售的大规模增长。受疫情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减速,为解决各个地区出现的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以中央为首的直播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云端助农模式迅速成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淘宝直播带货农产品的能力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50%。除此之外,抖音、快手等以娱乐为主的自媒体平台近年来都在不断发展直播助农,2020年平均一季度的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936.8亿元人民币。
(2)“互联网+”农旅融合发展平台。农旅融合发展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双产业链。该模式极大的改善了农业发展的单一性,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增加了农民销售收入,但同时也存在着融资困难,产业发展受地域环境、土地等限制严重,经营主体较分散,分配到的收入相对较低。建立“互联网+”农旅融合平台,各个农区成立独立的生态农业基地,线上集中进行推广宣传,便于吸引投资,消费者也可以更便利集中地搜集到各产业园区的信息。部分受环境等因素限制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联系合作模块与其他和其发展模式类似的地区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为其进行人力、特色农产品的提供。旅行社、农户们、加工及销售企业可以成立线上农村合作链条,将各个产业链条集中联系起来,实现旅游业、现代化农业、商业供产销一体化。农民作为经营链条的直接参与者,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线上进行农事生产、经营管理等培训,使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构建“互联网+”农旅融合平台对激发传统农业活力、推动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信息化意识不足。结合现行农业发展现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普及率仍然比较低,因此农户们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了解仍然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等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切实的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好处落实在农业生产上,从而致使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户们思想落后无法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大部分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农作方式,不能将互联网新兴技术、数字化农机设备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等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严重缺乏信息化意识。
(2)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据调查绝大多数农业从事者均为个体农户,没有充足的资金积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农业对农户们的自有资金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农产品从第一步生产开始,例如前期对种子种植与培育的过程,再到中期的防护,最终到农产品的采摘和运输等,对于农业生产者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面对高昂的农业生产成本,农户们更没有额外的资金去负担数字化的农机设备、灌溉设施、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等。因此,在缺乏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民单一的借贷方式下,农业资金问题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实行全覆盖的主要屏障。
2.电商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监管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在一般交易过程中,质量需求总是消费者的第一需求,而线上销售的最大问题便是消费者不能亲眼见到实物产品,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产品的质量优劣等。正是因为目前农业电子商务监管制度不足够完善,导致市场中不良商家盗用图片销售,以次充好的情况频频发生。以淘宝APP为例,不少商家盗用其他商铺的优质产品的图片、信息等,同时伪造好评率,待消费者购买后以小额红包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写下好评,如不给予好评,将会卖惨博同情或是一直纠缠不停。虽然我国维权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消费者常常因为金额较小、追溯过程太繁琐不得而终。这样的不良因素导致大众对电子商务持质疑和犹豫态度,不利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建议
(一)加大信息化建设理念普及
(二)加强农业资金支持
(三)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个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距较大,因而需要科研人员加速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型研究,尽快研发出一款适用于各类农村其实际情况的互联网系统,进一步达到农村互联网覆盖率100%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通过实践加强农户们对互联网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打通农户与外界农业信息的“最后一公里”。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完善监管制度
(六)加快完善物流体系
物流体系的完善是促进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后备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物流体系已经建立完善,但对于偏远地区,尤其是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农户基本的出行都十分受限,更别提销售、运输农产品到全国各地。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加强交通建设,鼓励物流龙头企业如中通、顺丰等在乡村建设快递点,解决运输难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1]李乔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6):66-69.
[2]耿慧茹: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3):186-187+193.
[3]董治海."互联网+"时代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71-72.
[4]付耀辉.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富时代,2020(4);144-145.
期刊人气:388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