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顺达(右)带领员工家属慰问员工。资料图片
马彦红在检修设备。资料图片
虎志文在工作现场。资料图片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装置区。陶克图摄
10年来,拥有着丰富矿藏资源的宁夏,立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超前规划,务实发展,构建起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那些在矿井下辛勤作业的煤炭工人,吃在岗位、睡在车间的石化生产一线操作能手,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电力工人……他们默默无闻,平凡人生写下推动跨越发展的动人诗行。
“小煤窑”
成为产煤亿吨现代大矿
人物:马顺达神华宁煤集团羊场湾煤矿副书记
从吴忠师范毕业后,马顺达被分配到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羊场湾煤矿,当老师、下煤矿、搞宣传、做管理,回首走过的24年,如今已是羊场湾煤矿副书记的马顺达无限感慨。
20年前,整个宁东都是一片荒漠,煤炭工人住的是窝棚和窑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就只能用煤炭抵偿,煤炭甚至还不如稻草值钱,一板车稻草就能换一车煤。
转机发生在2002年。这一年,宁夏正式把宁东大开发作为一号工程。这年年底,自治区对亘元、太西、灵州三个煤炭集团和原宁夏煤业集团实施战略重组,组建了新的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羊场湾煤矿井成为宁东大开发的第一个现代化矿井。
马顺达说,“如今,单单一个羊场湾矿的核定年产量便达到了1500万吨,抵得上以前宁夏全年的产量了。”羊场湾矿安全生产9年多,产煤近亿吨,没有发生死亡事故。
羊场湾的10年,折射出的是宁夏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10年来,宁煤步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企业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特别是2006年,宁夏煤业公司和神华集团深度重组,正式组建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目前,原煤产量达到7012万吨,资产总额达到750亿元,宁夏的宁东基地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投产。
马顺达介绍,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煤炭工人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过去,几乎只有农民和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干煤矿工人,如今仅仅在羊场湾煤矿,便有7位研究生在采煤区作业或做技术指导,工人中大中专毕业生则占到了75%以上。整个煤矿区实现了知识化、数字化、花园化,98%的工人获得了初级以上的技能资格认证。工人的待遇跟过去比也是天差地别,40%的矿工都买了私家车。矿工职业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过去,矿工娶大学生简直是天方夜谭,如今,我们这里娶个大学生可并不稀奇了。”马顺达说。
“小化肥”
转为营收百亿炼化企业
人物:马彦红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化肥一厂尿素装置区5轮班值班长
17岁进厂,23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马彦红是爱岗奉献、爱厂如家的4500名“宁化人”的缩影。
“机器就像离不了大人的孩子。”马彦红至今难忘装置试运行时的情形,“那时候生产运行非常不平稳,全厂职工从上到下紧绷神经,反复投料、试车、检修,我们天天吃在岗位、睡在车间。”
“企业培养造就了我。”走出技校大门,从学徒工到车间骨干,马彦红在2003年成长为化肥一厂尿素装置区5轮班值班长。在马彦红眼中,企业这10年的变化太大了。“公司引进了‘杜邦’安全管理模式、5S现场管理和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1978年筹建、1988年投产、2008年完成第三次重组的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一路走来并不平坦。近1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下,宁夏石化公司已从单一化肥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即将过300亿的炼化一体化大型石化公司。
“在这里,中国石油国内首个EPC工厂化总承包模式下的5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历经18个月建成投产,创造了国内大炼油建设、投产的新纪录。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工程项目成功完成国产化设计,落户宁化。”马彦红说。
宁夏石化公司采用高新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总投资约40亿元的焦炉气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建成,乌海至银川全长223公里的输气管线已经贯通且置换完毕,即将投产。
“这条管线输气能力超过12亿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公司两套化肥装置的生产需求。”马彦红指着不远处的一套管线设施说。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健康运行,企业才能发展。”马彦红最得意的是所在的班组已实现了连续8年安全无事故的目标。2012年6月,班组获得了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的荣誉。
“小电网”
变身服务全国输电工程
人物:虎志文固原市彭阳县供电局城网运行班班长
“80后”的虎志文,年轻、帅气,却已是一位有着10年供电经验的一线工人。
“从2001年进入固原市彭阳县供电局工作,就一直在城网运行班工作,从线路运行工干到班长,大道理说不出来多少,但是一线的感受却是切切实实。”虎志文笑言。
“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首项±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2010年建成后便向山东提供了400万千瓦的电能。同事们聊天算了一算,要是换算成煤,等于每年要给山东送煤上千万吨,现在山东30%的电都是宁夏提供的。”
身旁同事拿出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宁夏完成的外送电量15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2%,山东、青海甚至西藏,都用上了宁夏的电力!”
从小,虎志文就对那能发出美丽电弧的高压线充满幻想,在他看来,这一条条线路,就是连接祖国千家万户的神奇“天路”,想不到,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名电力工人,“可谓梦想成真了”。
彭阳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与石油资源,这几年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彭阳的用电量也在稳步增长。2005年,彭阳县在宁夏率先实现户户通电。“记得我刚开始工作时,彭阳每年才2400多万千瓦时用电量,如今已经翻了5倍多。”
如今,虎志文他们的7人班组,负责9600多户的用电服务,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0个多小时。在坚持本职工作的同时,2002年4月,虎志文组织成立了彭阳电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0年来,他带领一届又一届年轻的队员,进社区、入学校、访企业、走田间,组织开展“青春光明行”,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