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大数据观察)农药秸秆农膜投入品施用量农业农村部

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

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郁静娴

核心阅读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近年来,我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积极成效。针对源头减排、循环利用等各环节,各地如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效能?记者进行了采访。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格局加快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的多元利用方式提质增效;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科学使用回收机制日趋完善……我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施肥有了最高限量——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治存量、遏增量

每亩底肥30公斤、分蘖肥10公斤、拔节孕穗肥10公斤……翻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双庙村的化肥定额制示范区施肥方案,表格中清晰标注了水稻生长各阶段化肥投入的最高限量标准。

“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板结,还会污染周边水体。我们通过试验对比,筛选出水稻最佳用肥技术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10%以上。”化肥定额制项目实施方、杭州佳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岳峰说。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正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重要关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往往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污染减量。2020年,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与浙江农林大学、临安区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合作,针对水稻、茶树、雷竹、核桃等9种作物,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化肥定额制限量地方标准。

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邬奇峰介绍,为加强施肥行为管控,当地一方面引导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数据库和补贴档案,平台可自动识别购买用量是否触碰“红线”;另一方面推动规模主体签订承诺书,保留购买凭证、建立肥料施用档案,实现可追溯。目前,全区化肥定额制已推广25万亩,近5年减少化肥用量1380吨。

灌溉有了循环水网——

瞄准重点领域、关键区域,综合研发优化技术

安陆市水域面积达1.7万公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点多面广。“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整体统筹设计,将区域沟渠水系联通形成‘活水’循环系统,是区域农村水系可循环、可监测、可控制的关键。”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说,这统筹解决了区域农田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堰塘淤塞等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省已推广应用达60万亩。

绿色投入品配套适用农机日益成为主流。在江苏省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用上了“侧深施肥+作物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无人机喷肥”技术模式。“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推广,提高了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到位率,越来越多农户认可并参与其中。”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农艺师仇美华说。

金书秦建议,要加快以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小流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研究;针对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污染阻滞降解、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治污水平。

农膜有了回收链条——

全要素全链条推进,促进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1立方米废旧农膜可以在回收网点兑换7.5公斤新农膜,划算!”在甘肃省民勤县苏武镇元泰村,慧丰源农牧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尚福说,购买新农膜也有补贴,亩均可节省20—30元。

在甘肃邦德实业有限公司的万吨废弃膜清洗造粒生产线,旧农膜经过切割、漂洗、热熔、模压等流程,变成再生颗粒、滴灌带等产品。“废弃农膜‘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公司负责人李玉德说。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农膜应用广泛。“加厚高强度农膜韧性好,揭膜时不易破损残留。”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绍,为促进更多农户使用加厚农膜,县里从农膜生产、回收到利用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通过价格补贴、技术服务、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让企业和农户“两头甜”,全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农户和经营主体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往往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金书秦建议,通过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复合种养、优化布局延链增值。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逐渐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从源头控制为主逐渐转向全过程监管。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方案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遴选一批县(市、区)率先开展试点,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机制和有效路径。”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放眼全国,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162个养殖大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在长江、黄河流域新建65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县,再到建设44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农膜和全生物降解农膜……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随着一项项行动先后落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越来越显著。

THE END
1.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1 2 3 4 5 6 7 8 9 0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 :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技术支持 : 成都曙光光纤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2 支持电话 : 010--59198588http://www.qsst.moa.gov.cn/
2.最高法发布涉产品质量典型案例涉及化肥种子等农资质量保护在2024年9月全国“质量月”期间,最高人民法院9月29日发布6件涉产品质量典型案例,涉及食品安全保护、农资产品质量保护、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质量监管权、保护缺陷产品受害人权利等方面。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案例中,案例一和案例五涉及烟花爆竹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等生活消费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案例二、案例三和案例四涉https://www.cfsn.cn/news/detail/2062/269157.html
3.福建晋江: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农资产品质量安全央视网消息:记者从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获悉,晋江持续加大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力度,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全力提升农资产品质量安全。 在晋江市一乡镇农资店,店员王先生正在按要求将种子、肥料和农药等采购和销售的相关信息及数据录入农资监管服务平台。 https://tv.cctv.com/v/a/ARTIiQqRVTFuQe0DYx0267K0190904.html
4.四川省2023年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资制假售假、农兽药非法添加、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案件源头,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查办了一批震慑效果好、示范效应强的案件,严厉打击了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现将2023年全省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典型http://www.sasa.cn/article-54619-240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