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宜昌市农科院农业科研年报宣传画册电子书电脑版制作

顾问:胡光灿、潘龙其、严书红、廖文月、冯德品、李念祖主编:谌丹丹

副主编:黄仕娟、熊玉冰、汤万香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洪荣仇方方申露露田雨吕志藻朱红刘世玲许贵明李云飞李庆华周元委赵开荣赵耀鹏姜成红秦欢黄声东黄聪彭金波韩玉萍童玥鄢华捷魏昌松设计:周元委

编委会

1一、基本情况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

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

之年,宜昌市农科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

农村局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打造长江中上游

区域性农业科创中心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

创新驱动,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牛

鼻子”,不断突破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集成示范先进实用科技成果,为我市农业农

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了积

极贡献,交出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亮眼答

卷!

领导关怀批示点赞。油菜抗病育种与柑

橘集成技术示范等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工作

得到傅廷栋、邓秀新、王汉中三位院士充分

肯定,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得到农业

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的致信肯定。先后迎接

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振华,省农业农

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李宗友,省院党委

书记刘晓洪、院长游艾青、总农艺师梅书琪,

宜昌市政府副市长崔伟宁等各级领导的调研

关怀和指导,各项工作得到高度肯定,“五五”工程工作获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批示点赞:

“宜昌市农科院2023五五工程工作成效显著,

值得推广学习!”。

宜昌市农科院赴华中农业大学向傅廷栋院士(左三)汇报

油菜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工作

邓秀新院士(左二)到宜昌市农科院“515”行动及“五五”工程柑橘示范基地调研指导王汉中院士(左四)现场指导宜昌农科院工作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李宗友到宜昌市农科院调研(一)年度科研概况

2

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到宜昌市农科院调研科技创

新工作

宜昌市农科院“五五”工程工作获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

批示点赞

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网站以“‘宜昌饭碗’靠科技底气端牢”为

题,推介宜昌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业绩。宜昌

市农科院2023年审定国家及湖北省农作物

新品种4个,共承担国家、省级水稻区试24

组,玉米区试16组,油菜区试12组,小麦

生产试验2组,国家、省级水稻病害抗性鉴

定3500余份,获评全省区域试验成绩突出单

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品种更新迭代发

挥了重要作用。宜昌市农科院在基础性长期

性公益性科技工作上久久为功,为“种筑基石、

粮安天下”贡献宜昌智慧。

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振华(右三)来宜调研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专题推介宜昌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业绩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一行到宜昌市农科院调研水稻育种工作

3华中农业大学刘永忠教授到宜昌市农科院指导玉米育种创

宜昌市农科院举办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开放日

科研立项稳中育新。2023年,全院共承

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1个,其中国家

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8个,市级等项目18

个;新增各级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15项、市级14项。宜昌市农科院

建院以来首个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获农业农村部

立项;积极谋划新项目储备11项,宜昌农业

科技“11211”工程项目获市级支持立项。2023

年全院落实项目计划经费874万元,新争取

项目经费365万元,保持了稳中育新的良好

态势。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冯建学副处长到宜昌市农科院调研项目储备工作宜昌市农科院主持召开农业行业标准项目启动会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亚军到宜昌综合试验站(宜昌市农科院)指导工作

4

宜昌市农科院到市科技局对接交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宜昌市农科院主持召开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和“11211”工程

项目推进会

科技产出成果丰硕。2023年3月,宜昌

市农科院荣获宜昌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突

出贡献集体”称号。2023年,全院获得各类

科技成果53项,较去年增长36%,荣获省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奖层

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市州农科院首位。全院获

得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15项,发布省(市)

地方标准10项,其中优质省级标准3项,获

国家专利3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科技论

文18篇(其中SCI3篇)。

宜昌市农科院荣获“科技创新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宜昌市农科院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宜昌市农科院获得的部分科技成果

5平台建设日新月异。总投资2.6亿元的亚

行贷款宜昌乡村绿色发展—农科院子项目获

湖北省、国家发改委批复;投资1295万元的

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站建成运行;9

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及22个省级研发平台建设

稳步推进;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团队专家工作

站在宜昌市农科院挂牌成立,水果、茶叶、

中药材、食用菌等进一步融入湖北省“515”院

士专家科技服务协同推广体系及产业技术创

新体系平台;宜昌市农科院中药材生理生态

及栽培重点实验室获批宜昌市重点实验室,

植保标本馆入选全市科普基地。全院科技创

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亚行专家一行到宜昌市农科院枝江基地现场考察

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团队专家工作站在宜昌市农科院挂牌成立宜昌市农科院在当阳市主持召开2023年油菜秋播工作会第四批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再续新篇

6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聚焦“最后一公里”,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

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宜昌市农科

院水稻新品种巨2优70、玉米品种谷神玉3

号、鄂科玉3号、宜单1619等科技成果转化

11项,转化金额206.23万元;与宜化集团、

宜昌烟草公司签订科技服务合同,争取项目

合作经费125万元,创下企业横向经费的历

史新高。水稻、玉米、柑橘、茶叶、蔬菜、

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示范推广35万亩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1000万元以上。

宜昌市农科院成果转化与科技合作签约现场

宜昌市农科院与宜昌烟草公司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现场

宜昌市农科院承办的省科技服务茶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培训会在宜举办宜昌市农科院赴省农科院、黄冈院学习交流成果转化经验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和宜昌市农科院共同主办的湖北省科技服务水果产业链“515”行动现场观摩与培训会在宜昌举办

7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起点开展院校合

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

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全面合作,提供200余个

品种(组合)在湖北等省市进行品种展示或

品比试验;支撑宜昌清溪沟贡茶有限公司、

宜昌昌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专家工

作站、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食用菌良种繁育远安工作站,支撑湖北土老

憨获批建设湖北省柑橘技术创新中心(省内

唯一)、枝江桔缘获批2023年宜昌市乡村振

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撑当阳飞翔米业、

五峰汲明茶业等企业研发新品斩获各类金奖

4项;强化“宜荆荆恩”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合

作,组团参加第二届联盟学术交流活动,与

企业签订三方科技合作协议,构建农业科技

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程运江教授到宜昌市农科院考察交流科技创

湖北省科技厅关于同意建设湖北省柑橘技术创新中心的函

“宜荆荆恩”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协议签订现场宜昌市农科院支持宜昌清溪沟贡茶有限公司成立专家工作站宜昌市农科院支持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食用菌良种繁育远安工作站宜昌市农科院支撑当阳市飞翔米业研发新品入选“荆楚粮油”好吃大米,斩获“优质食味籼稻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8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宜昌市农科院坚持

人才兴院,大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营造了

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2023年荣获宜昌市委、

市政府“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1人,“宜昌

市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植物保护数据

中心先进个人3人、“中国茶叶学会优秀女茶

叶科技工作者”1人、省种子管理局成绩突出

个人4人;入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

行业产业导师11人,入选省“三区”人才5人

(2人获省科技厅通报表扬)、入选宜昌最美

“新农人”7人、获评市直优秀驻村工作队。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

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先进个人

中国茶叶学会优秀女茶叶科技工作者获省种子管理局成绩突出单位及个人获评市直优秀驻村工作队

9服务产业务实高效。将“五五”工程、

“11211”工程作为科技服务产业、推进乡村

振兴的重要抓手,奋力书写湖北农业科技“五

五”工程宜昌精彩篇章,开展2项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10项实用科技成果转化,2项高效

模式的推广,以及2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

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口帮扶工作;

结合宜昌“三农”实际,宜昌市农科院全力启

动宜昌农业科技“11211”工程,水稻、玉米、

茶叶等研发团队分别与12家结对龙头企业

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023年全院各站所(团

队)服务市场主体66家,重点结对帮扶15

家,解决产业实际问题33项,推广先进实用

技术24项,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77亿元。

先后主办湖北省“515”行动茶叶、柑橘等现场

培训会5场次,培训骨干360余人次、农民

3000余人次;宜昌市农科院服务茶产业链工

作事迹得到央视新闻采访报道,微生物研究

宜昌市农科院服务茶产业链工作事迹得到央视新闻采访报道

宜昌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场推进会

1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的一年,宜昌市农科院将紧紧围绕宜昌建设全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区宏伟目标,加快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市州级农科院,以更高视野在更高平台上不断优化“123”建设目标,建好“一个中心”(宜昌农业科创中心)、着力“两翼发展”(枝江、点军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实现“三个更加”(人才队伍更加优化、科研能力更加突出、支撑产业更加有力),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主”之宜昌市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两翼”之枝江试验“两翼”之点军试验站

11一月

1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以“‘宜昌饭碗’靠科技底气端牢”为题,推介市

农科院科技创新助力“三农”发展的事迹。

1月12日,宜昌市农科院作为水果产业

链技术牵头人程运江教授团队的协同推广单

位受邀参加“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水果产

业链行动(协同推广)工作部署会。

二月

2月1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

副局长、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杨大银带队到湖

北三峡实验室交流学习。

2月13至16日,院长胡光灿、副院长

田甫焕深入到本院海南陵水基地现场办公,

期间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以及湖北康农种

业的玉米育种专家深入交流。

2月21日,中国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大

学教授张盛林来我院访问,调研宜昌魔芋科

研进展和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月23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

岗位科学家高士伟一行到宜昌院就国家茶叶

产业技术体系、省科技服务茶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项目进行交流指导。

2月24日,四川省农科院科技合作处处

长雷晓葵、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党委书记包

仕芬一行6人来宜昌院调研交流。

2月28日,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

项目经理、高级能源专家AlfredoBanoLeal一行到宜昌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

项目现场考察。

三月

3月3—4日,湖北省食用菌现代产业技

术体系现场观摩会和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九

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随县召开,微生物所

所长刘世玲等7人当选为副会长,微生物所

副所长申露露当选为理事。

3月4日,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局、省农科院指导的“荆楚粮油”好吃大米品鉴活动在汉举行。由宜昌市农科院与当阳市飞翔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品入选“荆楚粮油”好吃大米,斩获“优质食味籼稻组”第一名的好成绩。3月10日上午,由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直属机关委员会、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2023宜昌“新农人”早春行暨农业科技“11211”工程启动仪式,在湖北康农种业有限公司玉米春播现场举行。3月1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会上,宣读了关于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宜昌市农科院果树团队参与完成的“晚熟柑橘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猕猴桃特色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项目分别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12

四月

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

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专家王汉中调研指导

宜昌综合试验站油菜试验示范及油菜“三全

高效”模式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宜昌市农科院

院长胡光灿、宜昌综合试验站站长田甫焕及

油菜科研团队成员参加。

4月17日,宜昌市地方标准《水稻-泽泻

轮作种植技术规程》《高山独活-玉米交替间

作种植技术规程》通过专家评审。

4月15—16日,宜昌市农科院纪委书记

费甫华带领果树团队参加湖北省柑橘学术年

会、三峡柑橘产业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湖北三

峡库区柑橘发展交流会。

4月17日上午,由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

组办公室、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等

单位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陵水)南繁产业

论坛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举行,市农科

院赵开荣等4人参会。

4月21日,第31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

在安康市开幕。市农科院仇方方喜获第四届

“中国茶叶学会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4月22日—23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

系10余位岗位科学家对我院实施的“抗根肿

病油菜新品种生产示范”和“直播油菜微垄抗

逆生产技术”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4月22日,全国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

模式暨“中油杂501”现场观摩会在荆州市江

陵县召开。我院副院长、宜昌油菜综合试验

站站长田甫焕带领科技人员姜成红参加会议。

五月

5月8日上午,国家现代农业(柑橘)

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岗位科学家、中科院武

汉植物园钟彩虹研究员一行四人莅临我院调

研指导猕猴桃科技创新工作。

5月11日,省农科院总农艺师梅书棋,

成果转化处处长姚明华、副处长王俊等一行

前来市农科院调研。

5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

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刘晓洪一行调研市农

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5月29日,湖北省地方标准《灰树花菌

种》《大球盖菇生产技术系列规程第1部分:

八月8月3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发布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的通告》,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宜单1619和谷神玉3号通过了新品种审定。同时,我院与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就玉米杂交种美谷333的转化推广达成了合作意向,近期将正式签署品种生产经营转让协议。8月8日,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项目启动会

13在宜召开。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处长曾波、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深、湖南省水

稻所唐善军研究员、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舒研

究员、省种子管理局副科长顾见勋等领导和

专家线上参会,市农科院院长胡光灿、副院

长潘龙其及植保观测站科技人员参会。

8月10日,市农科院植保观测团队李绪

清、姜成红、陈俊丞三位专家收到了国家植

物保护数据中心授予的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8月11日,由省果茶办、省农科院果茶

所主办,宜昌市农科院、五峰县农业农村局

承办的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高质

高效生态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工

作推进会在宜昌市五峰县召开。

8月17日,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

心副处长冯建学、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

院高级工程师杨爱全、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

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志宏到市农科院调

研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工作。市农科院

院长胡光灿,副院长冯德品、李念祖、潘龙

8月16日,宜昌市农科院副院长李念祖

携畜牧、果树团队到湖北省丰联佳沃农业开

发有限公司进行业务交流,并与该企业签订

院企合作协议。

8月22日—23日,由宜昌市农科院主办

的省科技服务茶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

培训会在夷陵区邓村乡举行。省科技服务茶

产业链“515”行动技术及推广负责人,市农业

农村局副局长陈琼、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宜昌试验站及示范县团队成员、各县市区茶

叶技术人员及企业代表80余人参会。

8月31日,全国农技中心区试处副处长

曾波,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董新国、副科长

顾见勋,省农科院粮作所副研究员董华林,

恩施州种子管理局高级农艺师钟育海一行来

我院调研种业创新及国家、省农作物品种区

域试验工作。院长胡光灿、副院长潘龙其及

14

项目主

持人

项目参与人1水稻育

种团队

优质高效专用水稻种质创新

与良种培育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赵开荣

田雨、方华明、梁发茂张玉祥、贺丽、黄蓉2水稻育

优质食味中籼稻新品种培育

与应用种培育与应用

田雨、方华明、梁发茂张玉祥、贺丽、黄蓉3水稻育

长粒香型高档优质稻品种选

育与应用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赵开荣

田雨、方华明、梁发茂张玉祥、贺丽、黄蓉4水稻育

水稻新品种巨2优80示范推

广及栽培技术研究

宜昌市科学技术局赵开荣

田雨、方华明、梁发茂张玉祥、贺丽、黄蓉5

植保观

测试验

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

站建设

农业农村部

(市级农业发展性项目)

潘龙其

宋发菊、施昌华、李双华陈俊丞、姜成红、李绪清雷松林、尚淼、鄢华捷谌丹丹、褚飞洋6

国家水稻品种审定特性鉴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潘龙其

宋发菊、施昌华、李双华陈俊丞7

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农业

科技引领示范村建设(宜昌市

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潘龙其

宋发菊、施昌华、李双华陈俊丞8油菜试

验站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宜昌

试验站建设

农业农村部周元委姜成红、向欣、张晓玲9油菜试

稻田油菜高产高效技术创新

与集成示范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姜成红程雨贵10油菜试

油菜品种比较与展示试验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中油所、华中农大

程雨贵姜成红11旱粮研

究所

玉米育种种质创新及新品种

选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田甫焕

许贵明、魏昌松、雷松林向竭、张其蓉、李绪清、刘敏12旱粮研

国家及湖北省玉米小麦区域

试验

心、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许贵明张其蓉、李绪清、刘敏(一)科研项目清单

项目参与人14茶叶研

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

合试验站建设

农业农村部胡光灿

仇方方、周颖、褚飞洋黄声东、冯德品15茶叶研

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茶叶创新团队宜昌综合试

验站建设

农业农村厅仇方方周颖、褚飞洋、黄声东16茶叶研

茶树种质资源搜集与特异性

品种关键生产

技术集成

市科学技术局仇方方周颖、褚飞洋、黄声东17茶叶研

茶树品种资源筛选及配套工

艺研究

市级农业专项仇方方周颖、褚飞洋、黄声东18微生物

研究所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

食用菌优质高效关键技术集

成创新与应用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刘世玲申露露、李克彬、夏辉、周刚19微生物

湖北省“五五”工程:头顶石村

示范村工程和羊肚菌大棚设

施化栽培集成示范工程

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李克彬刘世玲、申露露、夏辉、周刚20微生物

三峡地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

保护及利用

市级农业专项申露露刘世玲、夏辉、李克彬、周刚21微生物

珍稀食用菌菌种选育及高产

栽培技术研究

市级农业专项周刚

刘世玲、申露露、李克彬夏辉22

蔬菜和

魔芋研

蔬菜优质轻简绿色高效关键

技术(高山设施蔬菜高效栽培

及工厂化育苗技术集成)

韩玉萍

尚淼、徐小燕、林建新牟愔、黄聪23

特色蔬菜资源开发利用及高

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魔芋品

种繁育及驯化栽培比较试验)

市级农业专项黄聪

牟愔、徐小燕、尚淼林建新、韩玉萍24

魔芋生态栽培模式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黄聪

牟愔、徐小燕、尚淼林建新、韩玉萍25畜牧研

宜昌白山羊种质资源繁育利

用及良种选育

市级农业专项童玥彭正文、曾宪法26农机化

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市级发展性财政预算赵耀鹏童玥、彭正文、向守宏27中药材

团队

杜仲繁育与生态栽培模式创

省农科院中药材所李念祖李云飞、姚玉玲、李蓉芳28中药材

3个道地药材品类种植(生产)

标准制定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李云

飞、姚

玉玲

李念祖、李蓉芳

16

项目参与人29中药材

粮药套种(玉米空行套种中药

材)试验示范

市农业农村局姚玉玲李念祖、李云飞、李蓉芳30中药材

药用木瓜标准化高效生态种

植模式及产地标记研究

市科技局李念祖李蓉芳、姚玉玲、李云飞31中药材

中药材标准化应用试验示范

与种质资源保护

院切块资金李念祖李云飞、姚玉玲、李蓉芳32果树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团队专家

工作站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协、

宜昌市科协

谌丹丹鄢华捷、杨阳、李鸿昌33果树

2022年“515”院士专家科技服

务水果产业链行动(协同推

广)项目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华中农

业大学

谌丹丹鄢华捷、杨阳、李鸿昌34果树

“明日见”防裂果集成技术市农业农村局揭榜挂帅项目谌丹丹杨阳、鄢华捷、李鸿昌35果树

柑橘新品种引进筛选与试验

示范

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市级

农业专项

谌丹丹杨阳、李鸿昌、鄢华捷36果树

特色水果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应用与示范

鄢华捷谌丹丹、杨阳、李鸿昌37果树

猕猴桃新优品种绿色栽培技

术研究与示范

市级农业专项杨阳谌丹丹、鄢华捷、李鸿昌38果树

柑橘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试验

市级农业专项李鸿昌谌丹丹、鄢华捷、杨阳39枝江试

柑橘新品种引进示范及配套

市级农业专项彭金波

向守宏、杨星星童玥、刘统清40点军试

园艺(花卉)繁育试验展示与

市级农业专项朱红

冯德品、秦欢、李光巨黄代金、李作炳、吴昊庹朝杰、沈健41办公室新型肥料试验示范宜化集团

吕志藻

秦欢

有关研发团队人员

制定《水稻品种试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标准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国家级2023年2植保观测试

湖北省2023—2024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项目省农业农村厅省级2023-2024年3茶叶研究所

2023-2024年度“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

行动(协同推广)——茶叶产业科技服务行动

省农业农村厅省级2023-2024年4果树团队

行动(协同推广)——水果产业科技服务行动

省农业农村厅省级2023-2024年5微生物研究

行动(协同推广)——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行动

省农业农村厅省级2023-2024年6中药材团队

行动(协同推广)——道地药材产业科技服务行动

省农业农村厅省级2023-2024年7中药材团队中药材川牛膝生产技术规程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8茶叶研究所金桅花茶加工技术规程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9植保观测试

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第3部分:纹枯病抗性鉴定方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10微生物研究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第3部分:大球盖菇贮运保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11微生物研究

香菇生产技术系列规程第1部分:液体菌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12微生物研究

香菇生产技术系列规程第2部分:代料香菇秋载与

保鲜贮运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13中药材团队天麻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栽培与产地初加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年14中药材团队中药材白芍生产技术规程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级2023-2025年(二)新增项目清单

18

茶树种质资源搜集与特异性品种关键生产

市科技局科技项目市级2023年18水稻育种团

水稻新品种巨2优80示范推广及栽培技术研究市科技局科技项目市级2023-2024年19中药材团队药用木瓜标准化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及产地标记研究市科技局科技项目市级2023年20中药材团队天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2023年市级地方标准项目

市级2023年21畜牧研究所饲用高粱种植技术规程

市级2023年22中药材团队

中药材生态种植

集成技术

市农业农村局主推技术

市级2023年23油菜试验站

油菜根肿病绿色

防控技术

市级2023年24蔬菜和魔芋

魔芋标准化栽培

关键技术

市级2023年25微生物研究

大球盖菇高产

栽培技术

市级2023年26植保观测试

宜昌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对策研究市社科联市级2023年27中药材团队推进宜昌道地药材专业村建设的路径研究市社科联市级2023年28中药材团队

猕猴桃林下套种白及

种植技术推广

市农业农村局揭榜挂帅项目

市级2023年29茶叶研究所

白茶中后期鲜叶发酵红茶

加工工艺研究

市级2023年30蔬菜和魔芋

高品质瓜菜扦插育苗新技术

研发与应用

市级2023年

192023年,宜昌市农科院科技创新工作牢牢稳住了基本盘,在科研立项、科技产出方面也亮点纷呈。水稻育种团队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级

课题项目共5项。今年以来,相继培育了一批

优质稻核心育种材料,7个品种参加湖北省区域

试验,表现优异,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巨2优96

通过国家审定,选育出的三系不育系巨风2A已

成为湖北重要的不育系种质,已有11个以巨风

2A为母本的三系杂交稻品种通过了审定,巨2

优60被认定为绿色超级稻品种,在宜昌、荆州

等地建立水稻品种核心示范区500亩示范面积5000亩,推广面积达16万亩以上。今年该团队承担各级水稻区域试验共24组,获评全省水稻区域试验成绩突出单位,2人获评水稻区试成绩突出个人。旱粮作物研究所承担国家及湖北省

项目4项,面对生态复杂、灾害频发、病虫害

重等问题,开展玉米抗病种质创新及单倍体诱

导育种等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用辛勤汗水浇出黄金粮,审定玉米新品种3个,

育成品种年推广面积150万亩以上,出版专著

1本。提供200余个品种(组合)在湖北等省

市进行品种展示或品比试验,在湖北及西南山

区推广玉米新品种,核心示范面积1万余亩,推广面积达到20万余亩,辐射云、贵、川、渝等区域,充分展现了宜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的高产能力和优秀的综合抗性;今年该团队承担各级玉米区试16组,被湖北省种子管理局评为玉米区试成绩突出单位,2人获评玉米区试成绩突出个人。

(三)重大科研进展

20

植保观测站承担国家及湖北省项

目5项,完成2700余份稻瘟病、580余份稻

白叶枯病材料抗性鉴定工作,麦蚜等10虫7

病以及虫情测报灯、气象站等23个指标2300

余组数据定点观测,解决企业稻米品种储备

不足难题,建设14个香稻新品种种质资源圃,

联合企业研发稻米新品获金奖2项。农业农

村部投资1295万元的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站项目建成运行,省内唯一的毫米波昆虫扫描雷达站已完成全国组网,3人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考核被评为先进个人,1人荣获全省区试成绩突出个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以及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项目等获得立项。植保标本馆入选“2023年宜昌市科普基地”。油菜综合试验站承担国家、省级项

目3项。一直以来,油菜试验站十分重视国家

区试、省区试等各类品种试验,本年度完成了

13组油菜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宜在本地推广抗

根肿病油菜新品种3个,完成2000余份抗根

肿病油菜种质资源(组合)的田间鉴定,同时

开展了15个油菜新品种的展示,在当阳市草

埠湖镇集中打造油菜“三全高效”模式示范基地,将国家体系、省体系的最新成果在宜昌油菜主产区集成示范。油菜抗病育种与集成技术示范等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工作分别得到傅廷栋和王汉中两位院士充分肯定,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的致信肯定。

21蔬菜和魔芋研究所在长阳、秭归

县、夷陵区等地建立示范基地4个,承担省、

市项目5项,魔芋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新

突破,筛选分离出珠芽魔芋种质资源20多份,

再经1—2年就可能不断推出新品种,生姜、

鱼腥草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取得新进展;

魔芋标准化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示范成效明显,

示范面积600亩,辐射推广1500亩,示范区亩产量1756kg,亩产值超过1万元,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产区效益增加150余万元。茶叶研究所承担国家、省、市项目7

项,围绕茶树良种筛选、生态茶园建设、加工

工艺改进、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

和科技服务,承办全省活动2场次,得到省市

领导专家的认可,获省地方标准立项1项,推

进栀子花茶标准化生产,联合企业共建资源圃

1个,指导企业生产的“汲明”绿茶系列产品荣获

省首届楚茶杯“特别金奖”,红茶、绿茶产品分别荣获“宜红杯”“华茗杯”“特级产品”;企业生产人员在全国茶叶加工赛项决赛中荣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全国第九)称号,服务茶产业链工作事迹得到央视新闻专题报道。

22

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省市项目5项,新

增省级项目3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1项。全

年采集、鉴定、保藏了菌种及野生菌标本150

余份,成功驯化野生硫磺菌,得到市人大常委

真菌水晶标本的制作工艺,建成三峡地区大型

真菌种质资源数据库,微生物所所长刘世玲指

导新农人王皝种菇事迹,被《人民日报》、CCTV、

湖北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报道。畜牧研究所开展宜昌白山羊的繁育培

优工作和饲养模式探索工作,不断优化羊群年

龄结构,稳定核心群体的质量,为宜昌白山羊

品种杂交及选育改良奠定基础,实施了多品种

饲草种植试验,饲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喂养效

果,完成国家畜牧养殖枝江实验点各类观测监

测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申报地方标准《饲

用高粱种植技术规程》获批立项。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枝江问安镇

双湖村、杨山村等县市区开展水稻无人机直播

示范,示范面积200余亩,与其他播种方式相

比,无人机直播作业效率和智能化程度高,节

本优势突出、劳动强度低,适宜规模化生产等

优势明显,同时开展了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累

计作业面积300余亩,节水30%—40%、减肥

40%,保障了各站所科研试验的顺利进行。

23果树团队共承担省、市科研项目7项。

合作项目“晚熟柑橘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

集成应用”“猕猴桃特色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获湖北

省科技成果登记1项,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1

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本年度与华中农大合

作共建的柑橘选种圃基本建成,保存各类资源1000余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成效明显,打造核心示范基地3500亩,节本增效385万元,辐射带动14万亩,“515”协同推广项目持续推进,柑橘冷库技术标准获批立项,推进了采后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支撑湖北土老憨获批建设湖北省柑橘技术创新中心(省内唯一)、枝江桔缘获批宜昌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国柑桔学会学术年会上作产业应用类大会分组报告1人,入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行业产业导师3人。中药材团队共承担省市项目8项。本

年度中药材团队科技成果丰硕,获批发布6项

省市地方标准,获得5项省科技成果登记,发

表论文5篇,中药材生理生态及栽培实验室获

批宜昌市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建了杜仲繁育与生态栽培模式,完成20万株

杜仲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集成

技术作为市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

535亩,形成多项“粮+药”双优种植模式,有序拓展“水稻+”,创建中海拔地区“玉米+”,当归玉米粮药套种模式示范425亩,水稻+泽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242亩,“粮+药”模式的推广,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24

三、科技奖励“晚熟柑橘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宜昌市农科院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研发首席刘继红教授带领团队持续进行了10余年协同攻关,围绕晚熟柑橘区域化布局和优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确定了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晚熟柑橘栽培最适宜的海拔和区域,研发了晚熟柑橘果实粒化防控技术;揭示了晚熟柑橘果实越冬留树保鲜的机制,研发了增强晚熟柑橘果实留树保鲜和安全越冬的技术,构建了柑橘留树保鲜延迟采收技术体系,实现了“一树柑橘红到春”;在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规模化推广晚熟柑橘,助推产区率先成为我国“一年四季有鲜果下树”的柑橘产地。成果名称获奖级别

晚熟柑橘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单位主要完成人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刘继红、蒋迎春、赵昆松、廖胜才、谢宗周、刘永忠、李述举、向进、卢梦玲、覃伟、梅德平、吴述勇、张小亚、刘本勇、何利刚

成果简介

25“猕猴桃种质创制与特色新品种培育”项目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牵头、宜昌市农科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项目系统开展了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种质创制、特色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工作,有效保障了猕猴桃种源安全,培育了优良特色新品种,优化了产业品种结构,集成了新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以良种良法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名称获奖级别

猕猴桃种质创制与特色新品种培育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单位主要完成人

陈庆红、张蕾、齐秀娟、罗轩、高磊、顾霞、徐爱春、彭家清、何中华、杨阳成果简介

26

四、审定品种品种名称:巨2优96

所属种类:水稻

审定单位: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批准日期:2022年11月30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220139

选育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1.8天,比对照丰两优4号晚熟0.4天。株高128.6厘米,穗长2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5万穗,每穗总粒数215.8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2、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3%,整精米率63.5%,粒长6.9毫米,长宽比3.0,垩白度3.0%,透明度1级,碱消值6.1

级,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13)标准二级。

品种名称:宜单1619

所属种类:玉米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批准日期:2023年8月2日

审定编号:鄂审玉20230003

品种特性:株型半紧凑,株高、穗位适中。成株叶片数22片左右,穗上叶5~7片,雄穗分枝数5~10个,花药紫色,花丝红色。果穗锥型,苞叶包被较好,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65.7厘米,穗位高106.7厘米,空秆率1.1%,果穗长18.5厘米,果穗粗4.7厘米,秃尖长0.4厘米,穗行数16.5,行粒数37.0,百粒重30.1克,干穗出籽率89.0%,生育期107.5天,比宜单629短1.5天。田间大斑病3

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1级,锈病1级,穗腐病1级,茎腐病病株率1.4%,9级纹枯病病株率0.0%。田间倒伏(折)率1.5%。

27品种名称:谷神玉3号

审定编号:鄂审玉20230007

品种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较高。幼苗叶鞘紫色,成株叶片数23片左右,穗上叶6~7片,雄穗分枝数7~8个,花药紫色,花丝紫色。果穗锥型,苞叶包被较好,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321厘米,穗位高143厘米,空秆率0.5%,果穗长20.2厘米,果穗粗5.4厘米,秃尖长0.8

厘米,穗行数19.3,行粒数36.9,百粒重34.7克,干穗出籽率86.6%,生育期129.0天,比华玉11长2.0天。田间大斑病3

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3级,锈病3级,穗腐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4.3%,9级纹枯病病株率0.6%。田间倒伏(折)率0.8%。

品种名称:鄂科玉3号

审定编号:鄂审玉20230004

品种特性:株型半紧凑,株高、穗位适中。幼苗叶鞘紫色,成株叶片数21片左右,穗上叶6~7片,雄穗分枝数7~12个,花药紫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型,苞叶包被较好,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66.7厘米,穗位高114.1厘米,空秆率1.1%,穗长19.2厘米,穗粗4.8厘米,秃尖长1.0厘米,穗行数15.5,行粒数35.3,百粒重34.2克,干穗出籽率86.0%,生育期108.1天,与宜单629相当。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

级,灰斑病1级,锈病1级,穗腐病1级,茎腐病病株率1.0%,9级纹枯病病株率0.0%。田间倒伏(折)率0.8%。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春播种植。

28

五、成果评价序号成果名称评价水平完成单位评价单位主要完成人1瓜蒌种植技术规程国内领先

宜昌市农业

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科学

技术厅

姚玉玲、杨迎春、李念祖、李云飞、李蓉芳向一兵、张迪、向莉、易景波、熊玉冰、匡蓓孙航、费甫华2

中药材百部(对叶

百部)生产技术规

国内领先

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何银生张美德、李蓉芳、朱红、费甫华、王华、周武先3大球盖菇大田栽培

技术规程

刘世玲、边银丙、李克彬、夏辉、周刚、申露露姚玉玲、朱红、黄启林、曹鹏、谭璐、李云飞孔祥琼、李云发、李莉云、刘兴乐4灰树花栽培技术规

刘世玲、李克彬、朱红、申露露、冯德品边银丙、夏辉、周刚、沈祥陵、焦海涛、施昌华杨迎春、孔祥琼、周伟、彭慧雯5大球盖菇菌种国内领先

刘世玲、申露露、李克彬、冯德品、朱红边银丙、夏辉、周刚、沈祥陵、焦海涛、施昌华杨迎春、孔祥琼、周伟、彭慧雯6桑黄代料栽培技术

规程

刘世玲、申露露、冯德品、李克彬、夏辉、周刚周伟、边银丙、沈祥陵、周洪英、丁伟、朱红张顺凯、焦海涛、杨迎春、施昌华7玉米-大球盖菇轮

作栽培技术规程

刘世玲、李克彬、冯德品、申露露、周刚、夏辉李绪清、朱红、焦海涛、边银丙、沈祥陵杨迎春、施昌华、孔祥琼、尚淼、彭慧雯8水稻新品种巨2优

80国内领先

田雨、胡光灿、梁发茂、潘龙其、赵开荣方华明、张玉祥、杨文治、贺丽、黄蓉、夏明元李进波、尤莉、王涛9

宜昌市农业农村三

产融合发展实例研

姜成红、周元委、李双华、施昌华、陈姣荣10宜昌市优质香稻产

业化发展研究

潘龙其、田甫焕、李双华、田近山、施昌华11宜昌市农业领域生

物安全研究

潘龙其、陈俊丞、李双华、尚淼、韩玉江12

优势药材品种关键

生产技术研究与应

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杨昊、费甫华13

关于推进宜昌中药

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战略对策研究

姚玉玲、李念祖、李云飞、杨迎春、费甫华14

“明日见”防裂果集

成技术

谌丹丹、廖文月、陈玉、鄢华捷、李鸿昌、杨阳李朋、朱菁华15

粮药套种(玉米空

行套种中药材)试

验示范

姚玉玲、李念祖、杨迎春、李云飞李蓉芳、李思峰(一)成果评价清单

29序号:01

成果名称:瓜蒌种植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姚玉玲、杨迎春、李念祖、李云飞、李蓉芳、向一兵、张迪、向莉、易景波、熊玉冰、匡蓓、孙航、费甫华成果简介:瓜蒌(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又称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多年生攀缘型草本,雌雄异株,药食两用。近年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全市瓜蒌种植接近3000亩,主要用于生产瓜蒌子、瓜蒌根和瓜蒌皮,经济效益显著。为确保瓜蒌种植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对瓜蒌种植海拔、品种选择、种苗繁育、种植管理等技术点进行合作试验,明确了瓜蒌种植的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标准,为全市瓜蒌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技支撑。

序号:02

成果名称:中药材百部(对叶百部)生产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人: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何银生、张美德、李蓉芳、朱红、费甫华、王华、周武先

成果简介:百部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之功效,分为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三个品种,其中对叶百部药效好市场需求量最大。当前,全国中药材市场每年需要5000

吨以上,因其用途广泛,需求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十四五”期间,鄂西南武陵山区对叶百部人工种植面积将突破8000

亩,年产干货稳定在700吨,亩产值过2万元,后续种植规模将逐步扩大,产业链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确保百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单位联合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对对叶百部生产的种苗繁育、大田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等技术要点进行试验总结,明确生产体系内各项指标,规范对叶百部的生产过程管理,为推进我省百部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成果评价简介

30

序号:03

成果名称:大球盖菇大田栽培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人:刘世玲、边银丙、李克彬、夏辉、周刚、申露露、姚玉玲、朱红、黄启林、曹鹏、谭璐、李云飞、孔祥琼、李云发、李莉云、刘兴乐

成果简介:大球盖菇对栽培基质的适应范围广,在以玉米秸秆、稻草等农作物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质上均能良好生长,每亩用农作物秸秆近10吨,能有效解决我省农作物秸秆禁焚还田的问题。大球盖菇9月份播种,深秋和春季出菇,正是传统农业的农闲时节,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力。栽培后的基质原料无污染,可作为生物肥直接还田,既可改善农田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还可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大球盖菇产量高,亩产可达6000斤,味道脆甜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大众的喜爱,市场广阔,经济价值较传统作物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球盖菇大田栽培技术规程》从术语定义、栽培场地、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采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栽培大球盖菇,降低种植者风险,提升经济效益,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序号:04

成果名称: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人:刘世玲、李克彬、朱红、申露露、冯德品、边银丙、夏辉、周刚、沈祥陵、焦海涛、施昌华、杨迎春、孔祥琼、周伟、彭慧雯

成果简介:灰树花学名贝叶多孔菌,又名舞茸、栗子蘑、云蕈,系名贵珍稀食用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素有“食用菌王子”之美称。灰树花营养及药用价值极高,富含多糖类物质,具有抑制高血压、肥胖症、抗癌、抗肿瘤、治疗肝硬化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独特功效。在我国灰树花主要种植区域在河北和浙江,我省种植灰树花起步较晚,目前我省在宜昌、武汉、黄冈、随州等地发展较快,种植面积较大。《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在栽培技术与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发展,满足从业者需求。

31序号:05

成果名称:大球盖菇菌种

主要完成人:刘世玲、申露露、李克彬、冯德品、朱红、边银丙、夏辉、周刚、沈祥陵、焦海涛、施昌华、杨迎春、孔祥琼、周伟、彭慧雯

成果简介:大球盖菇种植在我省发展迅速,从2015年开始零星试验种植,到2020年规模发展10000亩。随着大球盖菇产业迅速发展,其菌种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大球盖菇菌种技术规程》标准,从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两方面科学制定其标准,标准内容包括菌种产品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签、贮运等方面,从源头上规范大球盖菇菌种质量,从而促进大球盖菇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序号:06

成果名称:桑黄代料栽培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人:刘世玲、申露露、冯德品、李克彬、夏辉、周刚、周伟、边银丙、沈祥陵、周洪英、丁伟、朱红、张顺凯、焦海涛、杨迎春、施昌华

成果简介:桑黄是一种多年生的珍贵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称。自然界中多生长于杨、桑、柳、白桦、榉树、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或立木树干上。桑黄菌药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尿酸和抗过敏等功效,目前市场价格高达1000元/斤,是目前药用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桑黄子实体需求量增大,导致各地对野生桑黄进行了掠夺性采集,子实体孢子无法大量形成,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人工栽培桑黄成为桑黄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32

序号:07

成果名称:玉米—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主要完成人:刘世玲、李克彬、冯德品、申露露、周刚、

夏辉、李绪清、朱红、焦海涛、边银丙、沈祥陵、杨迎春、

施昌华、孔祥琼、尚淼、彭慧雯

成果简介:湖北省是传统粮油产区,其中玉米常年种植面

积10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360万吨。玉米收获后,其

秸秆和玉米芯数量巨大,若直接就地还田有增加来年农作

物种植病虫害基数、容易倒苗等弊端,简单的焚烧等措施

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无害化处理增加了资金、劳力等投

入。大球盖菇在以玉米秸秆、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

质上能良好生长,每亩可消耗玉米秸秆、玉米芯近10吨,

能有效解决玉米秸秆禁焚还田的问题。大球盖菇9月份播

种,深秋和翌年春季出菇,正好是玉米种植的“窗口期”,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大球盖菇与玉米轮作栽培模式,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技术简便和生态环保的优点,生产的大球盖菇绿色安全、肉质细嫩、滑脆爽口。栽培后的菌渣无污染,可作为生物肥直接还田,既可改善农田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减肥减药。大球盖菇与玉米轮作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良好的生产模式,符合“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

序号:08

成果名称:水稻新品种巨2优80

主要完成人:田雨、胡光灿、梁发茂、潘龙其、赵开荣、方华明、张玉祥、杨文治、贺丽、黄蓉、夏明元、李进波、尤莉、王涛

成果简介:巨2优80是用不育系巨风2A与恢复系宜恢80

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稻,由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母本巨风2A由9526/宜陵1B系选而来,父本宜恢80由辐恢838为亲本与恢复系S200杂交,再与R7348杂交选育而来。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一般,生长势较旺。叶色绿,剑叶中长、宽、直立。穗层较整齐,谷粒细长形,稃尖无色。后期熟相好。区域试验中株高129.1厘米,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72.5粒,每穗实粒数145.8粒,结实率84.5%,千粒重31.37克,全生育期134.0天,与丰两优四号相当。病害鉴定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1,稻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级,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7级,感纹枯病。耐热性3级,耐冷性5级。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不宜种植。

33序号:09

成果名称:宜昌市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例研究

主要完成人:姜成红、周元委、李双华、施昌华、陈姣荣

成果简介:油菜是宜昌市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以三产融合带动高效的油菜种植效益是有效带动我市农民增收致富和解决冬闲田问题的有效方法。宜昌市自然资源禀赋,对发展油菜三产融合具有天然优势,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立足宜昌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和菜籽产量,打造优质菜籽原料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极,以全面提高优质菜籽油产业链发展水平为抓手,全力打造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样板,油菜三产融合发展具有很好的开端。但我市油脂加工企业无法自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我市各地油菜三产融合实践积极性很高,但总体层次较低。受人才、资金、土地等关键要素瓶颈制约,油菜三产融合深入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实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将会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大有可为。

序号:10

成果名称:宜昌市优质香稻产业化发展研究

主要完成人:潘龙其、田甫焕、李双华、田近山、施昌华

成果简介:粮食生产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也是保障就业的“蓄水池”,更是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后院”。“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底线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粮食生产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单纯的“种田卖粮”难以为继,全省香稻企业如雨后春笋,我市众多企业更是瞄准了香稻产业持续加力,目前我市香稻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多数企业均已形成从田间生产、精细加工到品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布局,生产加工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一定规模社会化服务的生产新模式。企业自主生产加工能力较强,线上线下、实体店与电商多渠道、多模式销售,但充满希望的产业发展前景背后暗藏着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34

序号:11

成果名称:宜昌市农业领域生物安全研究

主要完成人:潘龙其、陈俊丞、李双华、尚淼、韩玉江

成果简介:生物安全是国家战略的基石,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领域是生物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宜昌市因其地处水上、陆上交通枢纽,自然资源丰富,还是迁飞害虫重要的过渡区,故农业领域生物安全存在一定风险。随着全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我市各市县、区对农业入侵物种治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群防群控颇有成效,绿色防控理念深入人心。但在思想认识、资金人员、防治对策、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

序号:12

成果名称:优势药材品种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杨昊、费甫华

35序号:13

成果名称:关于推进宜昌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对策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姚玉玲、李念祖、李云飞、杨迎春、费甫华

成果简介:宜昌独特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战略发展及政策支持下,宜昌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加工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对宜昌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深入调研,分析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产业发展方向,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意见建议。

序号:14

成果名称:“明日见”防裂果集成技术

主要完成人:谌丹丹、廖文月、陈玉、鄢华捷、李鸿昌、杨阳、李朋、朱菁华

成果简介:宜昌柑橘虽已基本实现周年鲜果上市,但品种结构仍需优化,积极引进特早熟及晚熟优良品种并研究其栽培技术对调整优化宜昌柑橘品种结构十分必要,晚熟柑橘“明日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因“明日见”极易裂果严重制约品种发展,本项目通过用外源激素调控、平衡施肥、土壤生草或覆盖、保持水分均衡、做好果实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防治裂果,开展果实裂果率调查,采取果实样品进行品质检测,分析比较防裂果集成技术措施对降低果实裂果率的效果及对品质的影响,集成“明日见”防裂果技术,解决了“明日见”栽培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应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宜昌柑橘品种类型,调节柑橘熟期结构,提升柑橘综合品质,提升产业效益。

36

序号:15

成果名称:粮药套种(玉米空行套种中药材)试验示范

主要完成人:姚玉玲、李念祖、杨迎春、李云飞、李蓉芳、李思峰

成果简介:中药材与其他作物间作能促进中药材生长、增加药效成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面对“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防止耕地‘非粮化’”等系列管控措施,通过粮药套种(玉米空行套种中药材)试验示范,进一步推广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进药材种植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粮药套种(玉米空行套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集成,充分发挥了地域资源优势,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性

专利名称:一种菌棒出菇口残留菌柄摘取装置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专利号:ZL202222988374.1

专利权人: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宜昌银罡桑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周刚、刘世玲、李克彬、冯德品、夏辉、申露露、高新章、韩天娥、郭宏铭、杨顺新、史高睿

专利简介:一种菌棒出菇口残留菌柄摘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柄,握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背离握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尖齿,握柄为中空筒状结构且握柄内滑动设置有刺柄,刺柄一端设置有尖刺部且安装板上开设有供尖刺部穿过的通孔;其中,设置的尖刺部能移动到尖齿背离握杆的一侧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菌棒出菇口残留菌柄摘取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菌柄的清理容易导致菌棒袋体破裂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序号:2

专利名称:一种苗株栽种夹具

专利号:ZL202320930729.3

专利权人: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姜成红、周元委、程雨贵、张晓玲、向欣、李祖海、田甫焕

专利简介:苗株(例如油菜苗)移栽过程中,一般是采用人工栽种的方式,随着农用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很多企业正在开发机械栽种设备以代替人工栽种,现阶段,我单位正在开发栽种用的机械臂,用于模拟人工栽种的过程,从而用于实现机械栽种。经过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CN112450032A公开的一种移栽装置,主要是解决断根的问题,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向不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设计一款机械臂夹具,用于模拟人工种植的动作,用于给智能化栽种设备提供前端种植的机械设备,即解决机械取苗株和栽苗株的问题。

38

序号:3

专利名称:水稻试验秧苗运输装置

专利号:ZL202320475387.0

发明人:贺丽、赵开荣、田雨、陈芳莉、施昌华

专利简介:顶部贯穿固定有加水管,所述固定环中心贯穿安装有垂直螺纹杆,所述固定环一侧水平螺纹安装有锁定螺栓,所述垂直螺纹杆底端通过轴承座与底支撑板顶面边缘连接,所述底支撑板顶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外保护框,所述外保护框内固定安装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侧面固定安装有分隔板,所述中隔板上安装有固定棒,所述固定棒末端设置有定位机构。该水稻试验秧苗运输装置,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对不同性状的水稻幼苗进行独立固定保护,而且能在运输过程中保证水稻幼苗的根系始终与营养液接触,避免运输对水稻幼苗造成干扰,便于后续试验的进行。

39七、发布标准序

标准名称

类型

单位标准号

发布日

起草人名单1瓜蒌种植技术

市地

方标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长阳土

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

DB4205/T

106-2023

2023/2/15

姚玉玲、杨迎春、李念祖、李云飞李蓉芳、向一兵、张笛、向莉、易景波熊玉冰、匡蓓、孙航、费甫华2

中药材百部

(对叶百部)

生产技术规程

省地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

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DB42/T

1961-2023

2023/3/6

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何银生、张美德、李蓉芳、朱红费甫华、王华、周武先3

柚栽培技术规

程第一部分:

鸡尾葡萄柚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咸宁市农业

科学院、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

院、武汉宵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2035.1-2023

2023/05/16

李长林、郑丽、谌丹丹、庞在虎宿福园、王燕、方林川、裴忺、夏文娟鄢华捷、姚中华、廖文月、王爱新乐有章、张华、杨巧锋、刘先葆张剑锋、庞宇轩、杨阳、李鸿昌4

大球盖菇栽培

技术规程第1

部分:桑枝大

球盖菇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农

业大学、三峡大学、宜昌银罡桑

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40.1-2023

2023/7/16

刘世玲、冯德品、夏辉、李克彬申露露、周刚、边银丙、沈祥陵高新章、郭宏铭、孔祥琼5灰树花菌种

业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森源生

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2023

刘世玲、冯德品、周刚、李克彬申露露、夏辉、朱红、边银丙、沈祥陵焦海涛、孔祥琼、周伟、彭慧雯、郭宏铭6

中药材连作

障碍防控技术

规程第1部

分:川党参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

所、湖北民族大学、宜昌市农业

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2084.1-2023

2023/7/27

周武先、张美德、谭旭辉、何银生田从魁、娄方明、李念祖、李云飞李金萍、艾伦强、由金文、蒋小刚王华、郭坤元、刘海华7

独活-玉米交

替间作套种技

术规程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峰土

家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

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

业服务中心、秭归县农业科技服

务中心

112-2023

2023/8/11

李云飞、李念祖、朱红、许贵明、魏昌松杨迎春、张笛、万松彤、王业红、韩庆忠彭慧雯、向一兵、向莉、李蓉芳、姚玉玲李建民、费甫华8

水稻-泽泻轮

作种植技术规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村众

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宜昌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

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113-2023

姚玉玲、杨迎春、杨青、李双华向静、陈俊丞、李蓉芳、郭芷均纪亦雄、李念祖、李云飞、费甫华9

水稻三系不育

系巨风2A繁

殖技术规程

117-2023

2023/10/27

田雨、胡光灿、梁发茂、方华明、张迪赵开荣、黄代金、张玉祥、沈祥陵贺丽、黄蓉、潘龙其、杨文治、姜成红10

中药材泽泻

(泽泻)生产

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夷陵

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荆州农业

科学院、平村众赢(湖北)药业

有限公司、洪湖市瑞槿源药业有

限公司

2128-2023

2023/11/29

李念祖、胡光灿、姚玉玲、李云飞杨迎春、李蓉芳、王孝双、张美德艾伦强、曾宪忠、谢磊、杨昊、郭芷均易苏丹、费甫华(一)发布标准清单

40

序号:1

标准名称:瓜蒌种植技术规程

标准类型:宜昌市地方标准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

标准号:DB4205/T106—2023

发布日期:2023年2月15日

起草人名单:姚玉玲、杨迎春、李念祖、李云飞、李蓉芳、向一兵、张笛、向莉、易景波、熊玉冰、匡蓓、孙航、费甫华

标准名称:中药材百部(对叶百部)生产技术规程

标准类型:湖北省地方标准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标准号:DB42/T1961—2023

发布日期:2023年3月6日

起草人名单:李云飞、李念祖、姚玉玲、杨迎春、何银生、张美德、李蓉芳、朱红、费甫华、王华、周武先

标准简介:本文件规定了百部(对叶百部)生产的产地环境、种苗繁育、大田移栽、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贮藏与运输以及生产档案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百部(对叶百部)生产。

(二)发布标准简介

41序号:3

标准名称:柚栽培技术规程第一部分:鸡尾葡萄柚

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武汉宵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标准号:DB42/T2035.1-2023

发布日期:2023年5月16日

起草人名单:李长林、郑丽、谌丹丹、庞在虎、宿福园、王燕、方林川、裴忺、夏文娟、鄢华捷、姚中华、廖文月、王爱新、乐有章、张华、杨巧锋、刘先葆、张剑锋、庞宇轩、杨阳、李鸿昌标准简介:柚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中树形和果实均较大的一类植物。柚在湖北省柑橘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湖北省柚种植面积约11万亩,主要有宣恩县的贡水白柚、松滋市和公安县的红心柚,品种比较单一,栽培技术有待提高,影响我省的柚子产量和品质。制定《柚栽培技术规程》系列技术规程,构建柚栽培技术标准体系,整体提升我省柚种植技术水平。《柚栽培技术规程》拟由5部分构成,第1部分:鸡尾葡萄柚。根据鸡尾葡萄柚对环境需求、苗木选择、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储藏及防灾减灾等技术特点,对其种植技术进行规范。

序号:4

标准名称: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第1部分:桑枝大球盖菇标准类型:湖北省地方标准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宜昌银罡桑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标准号:DB42/T2040.1-2023

发布日期:2023年7月16日

起草人名单:刘世玲、冯德品、夏辉、李克彬、申露露、周刚、边银丙、沈祥陵、高新章、郭宏铭、孔祥琼

标准简介:大球盖菇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个珍稀食用菌栽培品种,对栽培基质的适应范围广,在以桑树枝条、玉米秸秆、玉米芯、稻草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质上能良好生长,每亩可消耗栽培基质近10吨,能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的问题。我省襄阳、宜昌、仙桃、黄冈、荆州、咸宁等多地大力推广大球盖菇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该文件的目的,是构建大球盖菇生产全过程标准体系,实现大球盖菇标准化生产。《大球盖菇生产技术系列规程第1部分:桑枝大球盖菇》的制定,目的在于规范利用桑树修剪枝条为主要原料栽培大球盖菇技术。

42

序号:5

标准名称:灰树花菌种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标准号:DB42/T2022-2023

起草人名单:刘世玲、冯德品、周刚、李克彬、申露露、夏辉、朱红、边银丙、沈祥陵、焦海涛、孔祥琼、周伟、彭慧雯、郭宏铭

标准简介:本文件规定了灰树花(Grifolafrondosa)菌种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检验以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文件适用于灰树花菌种的生产和储运。灰树花隶属真菌界(Fungi),真菌门(Eu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树花属(Grifola)一类大型真菌。又名舞茸、栗蘑等。序号:6

标准名称:中药材连作障碍防控技术规程第1部分:川党参标准类型:湖北省地方标准

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标准号:DB42/T2084.1—2023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起草人名单:周武先、张美德、谭旭辉、何银生、田从魁、娄方明、李念祖、李云飞、李金萍、艾伦强、由金文、蒋小刚、王华、郭坤元、刘海华

43序号:7

标准名称:独活-玉米交替间作套种技术规程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标准号:DB4205/T112—2023

发布日期:2023年8月11日

起草人名单:李云飞、李念祖、朱红、许贵明、魏昌松、杨迎春、张笛、万松彤、王业红、韩庆忠、彭慧雯、向一兵、向莉、李蓉芳、姚玉玲、李建民、费甫华

标准简介: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干燥根。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是“独活寄生丸”“追风丸”“天麻丸”等中药成方制剂的重要原料。独活喜阴凉潮湿气候、耐寒,宜生长在海拔1400m以上的高山地区。独活忌连作,连作易造成产量、质量下降。近年来,独活与玉米交替间作套种面积超过1000亩,即在一块田地内第一年独活-玉米间作套种,第二年原先种植独活的厢面种植玉米、原先种植玉米的厢面种植独活。独活与玉米交替间作套种模式既稳定了独活产量与质量,又降低了种植成本,为高山地区农民稳产增收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序号:8

标准名称:水稻-泽泻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村众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宜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标准号:DB4205/T113—2023

起草人名单:姚玉玲、杨迎春、杨青、李双华、向静、陈俊丞、李蓉芳、郭芷均、纪亦雄、李念祖、李云飞、费甫华

标准简介: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泽泻轮作种植的产地环境、茬口安排、水稻栽培、泽泻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贮藏与运输以及生产档案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宜昌地区海拔300m以下的水稻-泽泻轮作区。

44

序号:9

标准名称:水稻三系不育系巨风2A繁殖技术规程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

标准号:DB4205/T117—2023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7日

起草人名单:田雨、胡光灿、梁发茂、方华明、张迪、赵开荣、黄代金、张玉祥、沈祥陵、贺丽、黄蓉、潘龙其、杨文治、姜成红标准简介:本文件规定了水稻三系不育系巨风2A繁殖基地选择、繁殖季节与花期安排、播种历期与播差期、育秧、移栽、栽培管理、父母本花期预测与调节、异交态势及改良、辅助授粉、收获与贮藏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宜昌市境内水稻三系不育系巨风2A繁殖。序号:10

标准名称:中药材泽泻生产技术规程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夷陵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荆州农业科学院、平村众赢(湖北)药业有限公司、洪湖市瑞槿源药业有限公司

标准号:DB42/T2128—2023

起草人名单:李念祖、胡光灿、姚玉玲、李云飞、杨迎春、李蓉芳、王孝双、张美德、艾伦强、曾宪忠、谢磊、杨昊、郭芷均、易苏丹、费甫华

标准简介:本文件规定了药材泽泻基原植物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inn.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茬口安排、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种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产地加工、包装、贮藏与运输以及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泽泻药材的规范化生产。

45八、论文著作序号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发表期刊年、卷、期、起止页刊物档次1宜昌市农业

Globaldiversity,molecularphylogenyanddivergence

timesofthebrown-rotfungiwithinthePolyporalesLiuS

1

,ShenLL

,XuTM1

,Song

CG

,GaoN

3

,WuDM3

,SunYF

1*,andCuiBK

1*Mycosphere1564–1664

(2023)SCI

2宜昌市农业

GeneticDiversityAnalysisand

CoreCollectionConstructionoftheActinidiachinensisComplex(Kiwifruit)Basedon

SSRMarkersGuangmingHu,QuanJiang,ZhiWang,ZuozhouLi,WenyueLiao,DandanShen,

andCaihongZhong

Agronomy

2022,12,3078

SCI

3宜昌市农业

利用双向导入系解析再生稻

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基础

胡慧,高若愚,何丽萍,

田雨,李志新,徐俊英,

杨隆维,邱先进,刘章勇,

徐建龙.分子植物育种2023,21(05):162

4-1632.SCI

4宜昌市农业

利用双向导入系定位再生稻

外观品质的QTL

胡慧,高若愚,李志新,

徐俊英,杨隆维,田雨,

邱先进,徐建龙

核农学报2023,37(02):262

-273.中文核心5宜昌市农业

不同产区纽荷尔脐橙橘园果

实综合品质评价与适宜区域

筛选

陈志敏,陈晓林,谭振华,

陈兆星,谌丹丹,马岩岩,

郑永强,易时来,吕强,

谢让金

中国农业科学2023,56(10):194

9-1965

中文核心6宜昌市农业

低水平施肥条件下地膜覆盖

对油菜田杂草防效及产量的

影响

姜成红,周元委,李双华,

李绪清,施昌华,潘龙其

湖北农业科学2023年第62

卷第8期75~80页其他7宜昌市农业

海拔、播期和播种量对三岛

柴胡生长的影响

李云飞,杨迎春,姚玉玲,

杨吴,郭芷均,李蓉芳,

费甫华,向一兵,向莉,

李念祖

湖北农业科学2023年第62卷第1期118-121

页其他8宜昌市农业

关于天麻产业发展的思考与

对策

李念祖,李云飞,姚玉玲,

李蓉芳,杨迎春,费甫华

三峡瞭望2023年第3期37-38页其他9宜昌市农业

垄间套种玉米对东当归产量

和抽薹的影响

姚玉玲,杨迎春,李云飞,

李蓉芳,杨昊,费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3年第51卷第3期41-43页其他10宜昌市农业

不同施肥处理对爱媛28号

杂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鸿昌,廖文月,杨阳,

谌丹丹,向守宏,鄢华捷,

卢梦玲,童玥,彭金波,朱红

湖北农业科学2022年11月第61卷第21期:98-100,119

其他11宜昌市农业

抗稻瘟病恢复系宜恢80的

选育与应用

田雨,赵开荣,梁发茂,

方华明,张玉祥,杨文治,

贺丽,黄蓉,夏明元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6):242

-244.其他12宜昌市农业

秭归茶园茶饼病监测调查与

防治研究

褚飞洋,易继平,周颖,

仇方方,冯德品,胡光灿,

黄声东

湖北植保2023年第5期51-53页其他13宜昌市农业

玉米新品种宜单1728的选

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魏昌松,许贵明,雷松林,

向竭,李绪清,田甫焕

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第9期174-177其他14宜昌市农业

不同海拔及栽培模式魔芋发

病率比较

黄聪,韩玉萍,冯德品,尚淼,

徐小燕,林建新,牟愔

中南农业科技2022年12月第43卷第6期其他15宜昌市农业

宜昌市茶树品种现状分析与

建议

周颖,褚飞洋,仇方方,

胡光灿,冯德品,黄声东

中南农业科技2023年11月第44卷第11期其他16宜昌市农业

海拔与定植密度对宜昌市东

当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杨迎春,李云飞,姚玉玲,

李念祖,费甫华,杨昊,

李蓉芳

湖北农业科学2023年第62卷第10期91-94

页其他17宜昌市农业

对叶百部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李云飞,杨迎春,李蓉芳,

姚玉玲,费甫华,王明星,

湖北农业科学2022年12月第61卷(S1)67-69页其他18宜昌市农业

高粱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品

质和产量与优势分析

李森,罗霄天,秦心儿,

李克彬,沈祥陵,刘世玲

生物资源2023年11月其他(一)科技论文清单

46

著作名称:现代粮食作物绿色生产技术

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高广金许贵明江良才

著作简介:本书内容分为7章:第一章为全球粮食产销概

况(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是水

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和高粱六大主要粮食作物

的起源与传播,开发价值与优势生态区域,生长发育与环

境条件,突出四良配套(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绿色

生产技术,以及常发灾害与防御技术。图文并茂,语言简

明,通俗易懂,可供从事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参考应用。

著作名称:现代经济作物绿色生产技术

主编:高广金胡光灿雷正玉

著作简介:本书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经济作物类

型、国内外生产与销售情况,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

了油菜籽、花生、芝麻、油莎豆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起源

与传播、优势生产区域与产业开发价值、生长发育时期与

苗情长势特征绿色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控技术、产品收获贮

藏与加工等。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

广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从事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院校培养“一村多名大学生”和农学专业学员的理论

知识与操作学习。

(二)著作

47九、条件建设序号:01

平台名称:宜昌市中药材生理生态及栽培重点实验室

建设依托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批准单位:宜昌市科技局

平台简介:宜昌市中药材生理生态及栽培重点实验室简介:宜昌市中药材生理生态及栽培实验室,于2023年7月申报,2023

年12月26日由市科技局认定为2023年宜昌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致力于宜昌优势药材生态化种植体系建设,主要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鉴定与评价应用,以及生态模式创建与多点互作效益分析研究,力争建立多项适宜本地发展应用的种植体系。

平台名称:宜昌市科普基地(植保标本馆)

平台简介: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植保标本馆主要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科普为主题,通过对一些农作物植保基础知识的搜集和一些工作场景的展示,提高原始创新的科普能力,提高公众对工作的理解深度和支持程度。公众主要通过观看病虫害标本外标本和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及通过3D裸眼场景等的打造,直观地体验到只能在大田里才能看到的一些场景,再现了农科院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场景,还能看到昆虫扫描雷达和ATCSP监测预警两个重要的黑科技。标本馆馆内面积350平方米,全馆共收藏标本1000余件(套)。其中,植物病、虫、草、鼠害标本800余件(套),农作物种子28

THE END
1.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新闻公告 12-05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来访交流 12-04我校召开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推进会 11-17202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二批)拟获得者公示 10-09202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拟获得者公示 09-25学校开展新学期研究生课堂教学检查 09-24我校举办2024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https://gra.henau.edu.cn/
2.种子的力量:守护农业“芯片”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倾心打造的集资讯、互动、网上展示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http://www.nkb.com.cn/2024/1127/491402.html
3.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南宁不断解锁农业科技应用新嘲曾经,南宁的农业生产多是“靠天吃饭”,依赖传统的人力耕作;如今,现代科技正深刻改写南宁的农业发展轨迹。从旋耕机到植保无人机,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科技的力量在田间地头日益彰显,不断推动南宁市农业生产方式革新,持续助力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https://www.agri.cn/zx/xxlb/gx/202412/t20241203_8695196.htm
4.农业技术科普智能种植科技赋能未来农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科普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智能种植作为一种集成新技术于传统种植实践中的创新方式,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首先,遥感监测是智能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项技术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载体对田地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通https://www.fikyjuyw.cn/ke-pu-huo-dong/438622.html
5.来冬交会,感受农业“科技范”自动巡田的农业遥感无人机,手机操作就能割胶的机器人……在今年的冬交会上,不少智慧农业装备纷纷亮相,让不少观众感叹: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有“科技范”! 在2号馆的廷捷智蜂展位,一台通体漆黑,外形酷似“坦克”的机械设备颇为吸睛;除此之外,周边还有数台黑黄色相间,同样装有履带的大型机器也吸引了http://hq.news.cn/20241207/91eb64dd36374a399f28e2f39e44ffe3/c.html
6.《透视新科技》20241207“智”种蔬菜《透视新科技》 20240818 乘风破浪的邮轮 00:28:22 《透视新科技》 20240817 大漠游来石斑鱼 00:28:28 《透视新科技》 20240811 盐碱地上的巨型高粱 00:27:41 《透视新科技》 20240810 椰香四溢 00:28:22 《透视新科技》 20240804 黑土地上的新大豆 00:28:27 《透视新科技》 20240803 智算“捕”风 00https://tv.cctv.com/2024/12/07/VIDEqZEjdgOdJ8QPPE5ZqDDA241207.shtml
7.《透视新科技》20241207“智”种蔬菜《透视新科技》 20240818 乘风破浪的邮轮 00:28:22 《透视新科技》 20240817 大漠游来石斑鱼 00:28:28 《透视新科技》 20240811 盐碱地上的巨型高粱 00:27:41 《透视新科技》 20240810 椰香四溢 00:28:22 《透视新科技》 20240804 黑土地上的新大豆 00:28:27 《透视新科技》 20240803 智算“捕”风 00https://tv.cctv.cn/2024/12/07/VIDEqZEjdgOdJ8QPPE5ZqDDA241207.shtml
8.种植见证“莓”好生活山东三农新闻联播农科频山东三农新闻联播 农科频道 分享到: 【发展新质生产力】草莓“智慧”种植 见证“莓”好生活来源: 齐鲁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7日 简介: 【发展新质生产力】草莓“智慧”种植 见证“莓”好生活 【展开】1次播放 相关视频【发展新质生产力】草莓“智慧”种植 见证“莓”好生活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 时间http://v.iqilu.com/nkpd/snxw/2024/1207/5633981.html
9.培育玉米“芯”端牢国人饭碗在我国,这类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每年种植6.5亿亩左右。第二类是青贮玉米,在成熟前将秸秆连带果穗一起收获,切碎发酵后,用作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基础饲料。第三类是鲜食玉米,即采摘收获和食用鲜嫩果穗或籽粒的玉米。市场上所说的“水果玉米”指的就是鲜食玉米,包括糯玉米、甜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ODgyOTg2NQ==&mid=2247493041&idx=1&sn=a291419ea37b1f59ffd54d4836e42bce&chksm=e9986777deefee610231503ecb6107dde05772e42d603b7afce242ed95f328de349143c92bca&scene=27
10.沙漠里能种水稻?揭秘种菜黑科技设施农业再突破揭秘种菜黑科技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食物供给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人们对于更均衡、更营养、更健康的食物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设施种植面积达到4270万亩,设施蔬果产量达2.3亿吨,以3%的耕地保证了全年38%以上的蔬果供给。设施农业在保障百姓“菜篮子”方面发挥https://www.360doc.cn/article/77611_1138863845.html
11.平谷王辛庄镇“南果北种”开启农业种植新思路广顺高效农业园区通过尝试‘南果北种’打破原有的地域生产种植界线,更依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既保证农产品的常年供给,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现代化设施农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王辛庄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园区还利用木瓜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https://m.btime.com/item/41717jtfijn874av8t5uopt1lqm
12.揭秘农户与非农户最新政策: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警示与机遇补贴政策调整:2024年,农户补贴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绿色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对实施绿色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农户,将给予一定的补贴。 土地流转政策:为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政策将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障农户权益,同时推动土地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农业保险政策:https://m.4vnr.cn/post/10523.html
13.焦点访谈丨黑土地上的“黑科技”焦点访谈丨黑土地上的“黑科技”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谷雨一过,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已经从南往北开始春耕。春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今年,黑龙江、吉林都启动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四良一智”http://finance.sina.cn/2023-04-29/detail-imyrziqz9773589.d.html
14.杨凌农高会:农业“黑科技”引领未来农业新篇章本届农高会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农业科技精英和企业参展,展示了当前农业领域优秀农产品、实用新技术、科技新成果等等,展厅中各类“农业黑科技”层出不穷,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科技力量。 光伏智能植物工厂 只需一个屋顶或一片空地,就能轻松种植花卉、蔬菜和菌菇,这一切得益于“https://sn.cri.cn/chinanews/20241026/65713a46-7ca7-a386-4ec3-4db3548ced83.html
15.农业“黑科技”彰显现代农业新气象农业“黑科技”彰显现代农业新气象 2024-12-05 15:42·中工网 经济参考报记者 熊嘉艺 张程喆 超3000家企业参展、2万多种展品集中展示、超5万名专业采购商到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各地“土特产”物美质优,农业“黑科技”层出不穷,折射出现代农业万千新气象。 江门新会的展台前,一大缸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4829855830573618/
16.清华硕士去种菜?科技感拉满了!—新闻—科学网打造无土栽培“黑科技” 用一块小小的“海绵” 打破种植业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模式 让农业种植“更有价值” 听上去好似天方夜谭 当下,却正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农用化学品公司氨酯汀兰的创始人周天宇 便是这个“创造神话”的人 周天宇(左一)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790.shtm
17.公示公告现予以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网上公示日期为2024年5月16日至5月23日,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均可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发表意见。 联系电话:027-88568125 电子邮箱:hbxwj888@163.com 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4年5月16日 附件:符合中国新闻奖推荐、他荐、自荐条件的作品目录http://media.cnhubei.com/gsgg/202405/t4697560.shtml
18.楼房里种菜,沙漠里种水稻,央视新闻重磅揭秘农业种植“黑科技”!设施农业是如何拎稳百姓“菜篮子”的? 在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记者看到,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数十种瓜果蔬菜迎来了最新一茬的采收,绿油油的生菜、金灿灿的哈密瓜、红彤彤的草莓应有尽有。 彭洁告诉记者,目前大楼里建立了栽培层数为世界最高的20层垂直植物工厂,可以实现全自动化育苗种植及采收。同时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269844.html
19.科技变革未来农业!一文集锦引领全球食品数智化的10大“黑科技”科技变革未来农业!一文集锦引领全球食品数智化的10大“黑科技” 消费升级下,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满足单纯的基本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社交价值等需求的不断增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农田到餐桌,技术创新为食品饮料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效、高质、可持续的生产工具,也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