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银行

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XIAMENBANKCO.,LTD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A股股票代码:601187)

二○二四年四月

公司董事会建议,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普通股总股本为基数,向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10元(含税),合计派发8.18亿元。

上述预案尚待公司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厦门银行

601187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谢彤华

张晓芳

办公地址

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101号商业银行大厦

0592-5060112

电子信箱

dshbgs@xmbankonline.com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却在加速震荡,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政经格局严峻复杂。国内方面,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保持平稳回升势头,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年GDP同比增长5.2%,实现了年度目标。

伴随着“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复苏进程,银行业充分发挥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功能,切实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加大信贷投放,持续降费让利,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整体上看,2023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但同时也面临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业绩分化明显等问题。2023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大幅收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显示,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3.75%,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同比降幅均达到22bp,创下有统计以来新低。

2023年本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监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戮力同心、稳健前行,持续聚焦客群经营、产品开发、渠道建设三大维度,不断提升零售业务、对公业务、两岸金融、资金业务四大业务的专业能力,紧锣密鼓推进战略落地执行,实现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净利润保持提升、不良率持续降低、拨备覆盖率充足。

(一)公司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赛道,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领域,深耕细作,从稳增长、调结构两方面积极发力,持续巩固基本盘,提速发力新赛道。本公司持续增强服务客户的专业性、协同性、高效性,包括统筹推进客户绿色转型发展,打造“商行+投行”,精进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推进贸易融资、支付结算与国际业务发展等,全面提升公司业务的协同作战能力与整体实力,推动公司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1.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资产总量稳步增长

公司存款方面,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以成本控制,稳定息差为导向,做好量价平衡管理。通过产品管理、利率管控、考核引导等措施,不断优化存款结构,公司客户存款稳步增长,客户综合贡献度有效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存款余额(不含保证金存款和其他存款)1,312.15亿元,较年初增幅14.02%。对公存款平均付息率较上年同期下降7bp。

公司贷款方面,本公司将支持经济增长和自身业务发展紧密衔接,精准施力,围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和信贷投放力度。截至报告期末,企业贷款和垫款余额(不含票据贴现)1,117.51亿元,较年初增长7.83%,其中普惠小微贷款、绿色信贷、高新贷、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均保持较快速增长,其贷款增速均高于企业贷款和垫款(不含票据贴现)总体增速。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的不良率为1.09%,较年初下降0.30个百分点。

2.重点客群抢抓先机,积极推进多项合作

服务战略客群方面,本公司持续做大战略客户基本盘,注重与各地政府部门、证券公司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联动外部机构共同服务目标客户;持续推进县域支行“1+2+3+N”的营销,支持县域支行战略客户培育和发展;深挖战略客户上下游交易数据,通过“高新贷”、“供货贷”产品精准营销上下游客户,并延伸授信以外的更多产品合作,推动战略客户有效户提升。截止报告期末,总、分行级战略客户数较年初增幅分别为7.87%、17.11%。

服务机构客户方面,本公司持续完善和实施机构业务总分重大项目推动机制,加强政府类资格获取及效益转化,落实机构业务渠道建设和项目管理责任,着力提升住建领域、民生保障领域金融服务能力,在公积金、公共维修金等业务上取得代理和承办资格的新突破,机构业务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报告期内,实现机构客户数及有效户提升,同比增幅分别为13.58%、21.47%。

3.普惠金融精耕细作,小微服务增量扩面

本公司始终坚守普惠金融初心,坚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通过加强普惠金融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科技赋能,丰富小微产品体系;灵活运用政策工具,持续发挥正向激励;积极搭建普惠金融生态合作圈,对接整合合作机构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全辖已有117个经营网点开办普惠金融业务;本公司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717.28亿元,较年初增加106.88亿元,增幅17.5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较年初增幅为15.14%;普惠型小微企业平均利率为4.02%,较2022年末有所下降,全面完成监管部门“两增”考核目标。本公司深耕小微企业客户,连续9年获评“厦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优秀机构”。

强化科技赋能,丰富小微产品体系。2023年,本公司上线信贷工厂2.0,全面推进普惠小微业务线上化,切实增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可获得性。本公司积极与厦门市科技局对接,实现科技信用贷产品线上化,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线上产品体系,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便捷性。在厦门市科技金融工作推进会上,本公司荣获“厦门市科技金融十周年优秀合作机构”称号。

本公司持续发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对普惠型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实行阶段性利率优惠。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再贷款余额120.98亿元,累计利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笔数7,683笔,支持企业数量5,925户;同时,本公司积极对接福建省财政厅推出的中小微企业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资金贷款,为企业提供不超过LPR+65bp、并享受财政补贴1%的流动资金贷款,助力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本公司针对福建省内各地市的园区、商协会和政府提供的企业清单,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客户的核心金融诉求,为客户提供高质效普惠金融服务。同时,本公司充分挖掘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福建“金服云”和地方性企业信息平台、行业性数据平台的涉企信息资源,提升本公司对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能力。2023年,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联合评价发布2022年度“服务民营企业突出贡献银行”,本公司荣获一等奖。

4.纵深推进“双碳”战略,树牢公司绿金品牌

本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持续开发绿色重点领域、重点绿色行业。报告期内,本公司将ESG及绿色金融发展纳入全行战略任务,成立总行行长牵头、覆盖前中后台多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及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并成立绿色金融部二级部门协调全行绿色金融工作执行落地,从组织架构上明确绿色金融工作权责、绿色业务实施路径。

本公司厘清绿色商机,分析各区域绿色信贷行业、持续增加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目标客群清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本公司加大资源保障,对绿色信贷实施内部定价优惠政策,优先保障绿色信贷投放额度。本公司不断创新推出更加丰富多元、顺应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完善本公司的绿色金融产品矩阵,已推出“光伏贷”“节能减排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并针对区域特征创设绿色信贷特色产品,如三明“林权贷”南平“绿易贷”等。此外,本公司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发行及投资、“绿票通”再贴现、碳中和基金代销、数字信用卡、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经济社会活动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2023年,人民银行将本公司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藉此契机,本公司积极应用政策红利,为碳减排显著的绿色领域累计发放碳减排支持资金1.98亿元,成为福建省内碳减排贷款投放金额和笔数双第一的地方法人银行。在响应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领域,本公司于2023年1月成功发放厦门市首笔“技术创新基金新电双碳项目”贷款,成为技术创新基金业务合作银行中首家落地该业务的银行。截止报告期末,本公司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人行口径)71.11亿元,较年初增幅72.14%,新发放绿色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5.科技金融产品补足,精准服务专精特新

本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力科技金融。本公司针对科技型企业出台“高新贷”专案,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纳入专案支持范围,从审批时效、融资成本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推动高新贷专案,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高新贷专案客户超1000户,贷款余额87.07亿元,较年初增幅42.55%,表内外信贷余额近140亿元。

6.持续支持乡村振兴,增强“三农”金融供给

本公司高度重视“三农”金融工作的切实落地,逐年制订普惠型涉农贷款的信贷增长计划,积极推进城市支农贷款和县域涉农贷款的营销落地,切实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城市支农方面,本公司加入厦门市金融支农联盟,加强涉农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创新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本公司根据各分行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特色,研发创设了南平“茶E贷”、三明“林权贷”、宁德古田“菌菇贷”等,持续推动普惠涉农贷款投放稳中有增。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推动对台特色“台农贷”业务落地。公司已成功与省内5家台创园,4家产业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厦门同安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同时,为解决台农客群无法申请消费贷款问题,本公司于2023年9月正式上线“台e贷”线上信用消费贷款,提升台农个人在陆金融体验,为台农深耕本地,融入乡村振兴大环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普惠涉农贷款余额38.72亿元,较年初增幅23.95%。

7.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价值创造

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强金融创新的科技基础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公司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注入新动力。本公司不断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运用智能化解决方案解决金融领域的难题。

本公司持续推动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打造信贷工厂2.0全新线上流程,并将线下抵押贷、信用贷、厦门科技信用贷等业务实现线上化,为银行的商业模式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本公司启动“新一代企业网银”项目,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倾听用户反馈,强化多渠道协同,提升服务效率,重视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为客户提供卓越、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本公司持续优化电子渠道服务能力,通过对公电子渠道的功能迭代升级和用户体验优化,提升电子渠道的便利化程度。截至报告期末,对公电子渠道客户数、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同比增幅分别为22.50%、29.67%、22.68%。

8.深耕交易银行客户,打造多元产品体系

报告期内,本公司以战略目标为锚点,聚焦行业,丰富交易银行产品货架,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范围,打造多元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旨在深化客户服务、简化客户业务办理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产品销售经理团队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机制上聚焦于赋能分支机构,协助分支机构拓建渠道、整合资源、设计方案、维护客群。截至报告期末,交易银行业务中间收入同比增长4.99%。

围绕资金结算场景,本公司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现金管理产品方案。政府机构类客群方面,针对机构类客群定制化需求,打造包括产权交易中心、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学校、医院、社保补贴、财政支付等机构类解决方案;针对大型集团企业账户结算需求,打造银企直联、集团账户管理、资金归集、跨境资金池等集团企业现金管理产品;针对中小型企业客群场景化结算需求,打造特色化“e系列”现金管理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保证金管理、连锁加盟管理、资金监管、线上收款、订单稽核等不同场景的结算需求。报告期内,通过对不同客群进行现金管理结算产品需求挖掘,提高对公客户现金管理产品覆盖率,提升企业结算合作粘性,拉动结算性存款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现金管理产品使用客户数增长25.75%,电子渠道交易量全年增长显著,增幅达31.40%。

本公司高度重视票据业务能力建设,积极构筑以“票据系统”为核心的票据品牌产品体系,通过产品优化、信贷资源倾斜等方式,灵活运用承兑、贴现、再贴现等交易银行产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荣获上海票交所授予的2023年度“优秀综合业务机构”荣誉称号,标志着本公司票据业务能力得到票交所和市场的肯定。

9.创新投行服务模式,持续精进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巩固债券承销、银团贷款和并购贷款三大核心投行业务,实施聚焦重点客群、加强渠道建设、扩大同业朋友圈交流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投行业务能力。此外,本公司积极创新投行服务模式,公司债项目安排人、ESG银团贷款等创新产品接连落地,“厦行E发债”优化上线。

债券承销业务方面,本公司立足地方经济发展,聚焦重点客群开展精准化营销,依托总分联动机制构建快速响应优势,打造专职销售团队形成特色,持续提升市场研究能力,全方位提升债券承销业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金额142.04亿元,在福建省银行间债券市场排名第六,同比持平;参与多笔交易所公司债及境外债券项目,有效带动投行中收和存款留存;“厦行E发债”优化上线,以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丰富投行服务模式。

银团、并购贷款业务方面,本公司通过数据挖掘、同业交流等手段,滚动确立目标客户清单并实施精准化营销,推动落实同业合作机制常态化,积极对接先进制造业、绿色等重点领域银团项目。报告期内,本公司担任重要角色的银团贷款投放金额同比大幅增长。

持续做大同业合作朋友圈,同百余家资本市场同业机构达成合作,举办多场债券销售路演,搭建投行客户与全国投资机构对话的平台;打造深耕区域债券的专业销售团队,更新丰富投资人信息库,开展针对性项目推介,债券销售能力持续提升;构建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同业合作朋友圈,投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凸显。

(二)零售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贯彻大零售战略转型,围绕战略规划和战略任务,以产品货架为支撑,发力业务规模;以分层经营为抓手,提升客群综合贡献;以优化客户体验为目标,夯实基础服务能力;以金融科技为突破,赋能高效经营;以合规优先为导向,巩固风险合规管理,深化压实战略转型成果,在打造具有品牌美誉度和客户体验度的“零售精品银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个人存款余额671.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59亿元,增幅21.23%,零售存款成本率较去年同期降低4bp,实现规模增长和利率管控双成效。个人贷款余额754.3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2.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因市场交易量下降和利率快速下行的影响,较去年末减少52.53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458.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48亿元,增幅12.09%。

1.完善产品体系,产品货架支撑有力

本公司把握市场脉络,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主动进行业务策略调整,以产品货架为支撑,优化产品策略布局,夯实基础产品、发展差异化产品、鼓励特色化产品,建设健全零售产品体系,做大做强零售业务。

(1)注重资产配置,业务规模提升

报告期内,本公司高度重视个人客户财富管理服务,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多元化产品配置,强调产品运营和客户体验,在产品系统建设、监管合规销售等方面持续进行能力提升。本公司已与1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1家银行、22家基金公司和5家保险公司实现代理代销业务合作,进一步丰富产品货架。本公司在代销业务市场中日益活跃,报告期内新增包括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机构,合作范围不断延展,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本公司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在储蓄存款和保险上持续发力,促进金融资产规模增长和中收利润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管理个人金融资产972.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17亿元,增幅9.97%;年度代理保险销售金额3.53亿元,创造中收超过2,400万元,较上年末增幅140.87%。

(2)优化策略布局,提升资管能力

报告期内,本公司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指引下,围绕“调整资产结构、丰富产品货架、深挖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开展工作,以客户为中心,实现资管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投资方面,增加低波动类资产占比,降低组合净值波动;二是产品方面,推出公募周期申购定期赎回类产品、策略保障型产品,力求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好的投资体验;三是渠道方面,深耕行内渠道,挖掘零售大客户和企业客户的定制需求,加强分支机构联动和产品培训,开展投资者宣传教育,从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做好客户全周期陪伴服务。

(3)聚焦重点客群,落地专属产品

本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对台籍、新市民等重点客群的金融服务工作的部署,着眼客户资金需求,落地“新市民快E贷”“新市民安居易”“新市民消费易”“新市民贷”和“台e贷”等各具特色的客群专属产品,切实加强对新市民客群创业就业、住房按揭、安居消费方面的资金支持。“台e贷”和“新市民贷”同属本公司力推的信用消费贷款“E秒贷”的子产品,通过系统自动化审批,免抵押、免担保,为新市民群体及台胞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金融服务;新市民群体可在标准化定价的基础上享受利率优惠,真正实现减费让利。在首创性方面,“台e贷”通过标准化评分卡模型,有效解决台胞在大陆安居消费,缺乏有效担保品、两岸征信信息暂未连通等导致的融资难问题,为大陆首款台胞专属线上自动化审批的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台e贷”产品发布会被央视新闻、人民政协报、央广网、中新网、人民网、中国台湾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台e贷——台胞数字化零售服务平台”还获评“第四届厦门市金融科技优秀项目三等奖”。本公司“E秒贷”产品体系日趋完备,广受各界认可,获评2023年度“福建首届服务新市民十佳金融产品”、2023年度零售银行“杰出新消费贷款产品奖”。

2.深化分层经营,客户贡献显著提高

本公司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策略,细化客户分层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做大做实大众客户、做透做深财富私行客户、做活做精信贷客户,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综合服务。截至2023年末,本公司零售客户256.17万户,较上年增长6.54%。

(1)优化客群结构,加强综合经营

本公司专注拓展代发工资客群,经过近3年的推进,代发工资业务已形成涵盖产品方案、考核督导、营销推动、客群经营、数据驱动等在内的完整经营体系,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上持续发力。2023年代发新客在全量新开负债客户中的占比较2021年实现翻番;12月当月代发客户超15万户,较去年同期增幅23.43%。

本公司精准筛选大众客户开展E秒贷和资产提升营销,促进有价值客户转化升级。报告期内,本公司通过线上多渠道营销,收获E秒贷申请、提款客户数在全行总量中分别占比19.85%和15.43%,成为分支行营销的重要补充;开展事件触发自动化营销和资产提升活动,各类资金变动事件自动化触客营销超过13万人次,资产提升活动参与人次近万人,挖掘高潜力重点客群名单传导线下客户经理定向触达,实现客户升级。

(2)深耕客户管理,提升客群质量

本公司高度重视客群经营,将客户经营作为财富管理业务长久发展的基石,围绕“产品、服务、运营”三大主题,多措并举,提高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零售财富管理客户达到17.56万户,增幅13.19%,其中财富及以上客户5.22万户,增幅15.64%,高净值客群质量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本公司将理财经理对管户个人客户的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推动,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客群经营的首要工作和目标,持续优化包括客户触达频率、客户服务标准在内的过程管理体系,年度存量客户流失率大幅降低,高净值客群质量和数量双增。

同时,本公司进一步充实财富顾问团队,加强财富顾问团队的客户陪访率,提高私行客户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3)精进营销机制,促进客户活跃

本公司搭建标准化的信贷客户营销管理体系,落地普惠一体化营销过程管理方案,完成客户营销日志场景建设,为客户营销过程管理的交互记录与管理人员及时督导提供了可视化、具象化和精细化的系统全流程支持,为业务增长提供新动能。截至报告期末,个人经营和消费类贷款客户数6.8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3万户,增幅19.80%。

本公司深入盘活内部渠道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客群潜力,提升批量获客和活客的效能。通过代发工资、生意会等营销契机,开展信用消费贷款团办营销、批量获客活动;通过智能化营销策略,促进客户转化,2023年下半年实现月均新增授信户数超5,000人。

本公司升级信用卡自营渠道功能,延续发卡、营销、经营一横一纵一圈的三大体系权益活动,加强借记卡交叉销售,不断迭代权益服务平台,通过贴合客户生命周期和消费场景的活动和权益构筑品牌特色,打造自营流量新的增长点。

3.夯实服务基础,客户体验不断提升

本公司坚守“做对客户有价值的渠道”出发点,在线下按规划铺设网点,在线上全面提升服务及运营能力,客户体验提升取得实效,渠道降本增效逐步显现。

(1)推动网点建设,践行金融下沉

本公司始终坚持“您身边的银行”的客户服务理念,加快回归本源、服务中小、深入社区、融入商圈,稳步推进网点建设。报告期内,网点布局以补充潜力空白区域、增加重点区域密度为主线,截至报告期末共有网点117个,其中县域网点18个,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下沉。

(2)做强线上渠道,改善客户体验

得益于便捷、完善的线上渠道综合服务和广泛、坚实的用户基础,本公司在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实现运营降本增效。

在个人手机银行方面,本公司已完成存款、基金、信用卡等多个功能服务模块的优化升级。截至报告期末,个人手机银行签约客户达到138.83万,较上年增幅18.36%;年末月活跃客户数37.52万,较上年末增幅16.01%。在手机银行体验调研中,对手机银行表示满意的客户占比超过90%。

在客户服务中心方面,本公司加强服务营销一体化的作业管理,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报告期内,客服中心实现厦门、泉州双职场运营,夯实服务体系,提高灾备能力;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客户意见和建议,提升客户满意度。本公司客服中心荣获2023中国数字服务年度风云榜“2023中国最佳客户联络中心奖”和2023金音奖“中国最佳客户联络中心(在线客服)奖”。

4.赋能高效经营,金融科技再获突破

本公司以提升“智能风控、精准营销、客户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全面提升数字化营运能力,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业务的支撑作用。

本公司依托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持续优化客户画像、商机管理、客户认领、PDCA、绩效管理等功能,提供较为完善的业绩激励和过程管理,为营销人员提供有效助力。自功能上线以来,PDCA登记超十万个客户记录,存量客户信息维护超百万次。本公司延续数据模型开发建设,完成手机银行活跃户分析,信用卡客户画像分析、客户消费偏好分析等基础数据模型,助力前台营销决策。

5.坚持合规优先,筑牢风险合规防线

本公司聚焦“控不良”及“优体验”两大核心职能,以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工作目标,细化管控措施,持续做好零售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控不良”就是持续做好风险策略迭代和催清收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打通问题资产转让通路,拓宽处置渠道,形成不良贷款月度跟踪机制,提升催清收成效。截至报告期末,普惠金融清收金额是上年的1.79倍,信用卡不良清收金额是上年的3倍。“优体验”就是加强量化分析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提升风险管理的一致性,有效加强作业标准化及规范化。零售整体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51%,在市场上处于较低水平。本公司获得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学会、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亚洲财金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银行业数字化创新(中国)峰会“年度银行业最佳智能风控奖”等多个奖项。

本公司高位推动,提升消费者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合规管理水平。一是着眼数据安全规范,坚决保护个人信息,从机制上落实分级分层管理,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从系统上控制不同类型用户的数据处理权限,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使用,保证安全责任有责可依,有迹可循。二是狠抓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明确各层级机构在投诉处理时的职责分工和边界,形成总分支协同的常态化处理机制,层层发力维护消费者权益;持续提升事前消保审核及事后客诉处理的质效,前移客诉解决关口、优化处置方法及层级、梳理场景话术、加强客诉处理技巧、用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贯彻执行自营策略,稳中求进

(1)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稳定套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发挥专业优势,准确研判宏观形势,强化战略决策执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资产方面,通过靠前配置、提升日均、结构优化,有效应对市场利率下行,维持资产组合日均收益水平。负债方面,积极操作平抑峰谷,合理安排负债吸收节奏,有效管控负债到期落点,全力保障全行流动性安全、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开支。

(2)丰富交易策略体系,提升交易能力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完善交易策略体系,提升主观及量化交易能力。主观交易方面,注重策略灵活性,优化对冲机制,有效利用衍生品对冲交易波动。量化交易方面,通过趋势-震荡、长-短持仓不同,将量化策略场景划分为四象限,提出包括日内反转策略、短期反转策略、期差交易策略、长期趋势策略等不同场景策略。策略研究方面,组建跨团队研究小组,搭建宏观研究体系,加强研究交易联动。做市方面,通过对做市报价策略、成交策略的集中优化,积极履行做市商职责,维护业务资质。

(3)深入服务金融市场,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本公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做市商”“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即期尝试做市机构”“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远掉尝试做市机构”、债券通“北向通”报价机构,积极履行做市商义务,助力金融市场业务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银团同业借款业务保持业内领先,搭建两岸、境内外同业机构合作桥梁;债券借贷业务持续精进,交易量及交易对手数持续提升。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选的“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X-Lending活跃机构”“X-Lending之星”等荣誉。

(4)提升服务实体质效,践行社会责任

报告期内,本公司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承销团成员、厦门市地方债主承销商、福建省及重庆市地方债承销团成员,积极参与债券承销,助力实体经济。服务实体客户方面,基于原有区域分工、需求管理及联动共享三项机制,更新迭代每个区域的联动策略,有效联动传统版块,信用债投资重点支持辖内实体企业,践行服务社会责任。

2.开拓创新销售业务,步步为营

(1)精进销售,助力提升传统代客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积极落实代客营销推动,持续精进人员销售能力,不断扩展代客产品范围,有效提升公司综合代客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行销团队积极协助分支机构走访客户,协助客户提升汇率避险意识,积极配合分行开展台商、外商企业汇率风险讲座,得到客户高度认可。报告期内,传统代客业务服务客户数同比增长15%,台商客户在代客业务中数量占比24%,体量占比提升至32%。

(2)整合资源,建设同业综合经营体系

报告期内,本公司构建“1+N”同业关系管理框架,上线同业CRM系统,利用系统维护、扩大同业朋友圈,并整合利用同业资源,提升同业客户综合贡献,形成了全行同业客户综合经营的基本框架。围绕“扩大外部市场同业合作圈”战略任务,优化整合全行同业资源,加强同业客户联动营销与深度合作。本公司金融市场同业业务模式不断丰富、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粘性不断提升、客户分层分类管理不断细化,同业“朋友圈”不断巩固扩大。

3.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筑牢合规风险全链条管控机制

本公司高度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合规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外规要求,持续健全管理体系,升级合规管理系统,强化合规经营意识。

(2)提升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质效

本公司扎实推进信用风险管理各项工作,强化行业分析及实地调研,审慎把控授信审查,优化投后检视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行业分析及实地调研,开展行业研究,及时调整信用风险管控策略,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二是审慎把控授信审查,深入分析授信主体信用资质情况,结合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的趋势性判断,审慎核定授信额度。三是做好投后管理工作,持续开展舆情监测,及时采取必要的投后管理措施。

(3)推进市场风险管控机制持续升级

本公司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控机制,在合理设置市场风险限额、有效开展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市场风险管理流程的系统化。报告期内实现市场风险限额超限流程线上化,实现市场风险限额管控的全流程系统化。

4.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业务数字化转型

在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本公司转向以数据应用及建设为重心,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明确了同业客户管理、前台交易能力、中台风控能力、后台运营管理四个应用领域的提升目标,以系统建设和数据能力建设为抓手,基本完成了金融市场业务的系统布局和数据平台搭建。

报告期内,本公司“金市智能运营”“程序化交易”和“程序化做市”三个自主研发系统成功申请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时,“金市智能运营”项目获得了《银行家杂志》颁发的“银行家金融科技创新优秀案例奖”。

(1)重要项目顺利上线,基本搭建系统布局

一是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期上线。搭建全行同业客户管理架构,围绕客户、产品、交易等维度实现了对全行90多个同业产品的数据统一整合,为全行同业业务综合营销奠定基础。

二是量化交易系统持续夯实系统功能。报告期内完成执行算法模块重构,上线策略统一管理功能,进一步优化风控系统功能,提高程序化交易风险防范能力。

三是智能运营系统主体上线。目前,系统功能包括管理驾驶舱、经营策略辅助、风险监控、运营管理的四大部分,形成了前中后台一体化的管理及数据应用门户。

四是监管报表自动检核上线。建立了从检核规则配置、异动扫描、监测总览到层层下钻问题明细的自动检核及监测机制。

(2)落成金市数据集市,加快数据标准梳理

为有效支持各项数据应用、形成面向金市业务视角的数据整合和衍生加工,报告期内完成了金融市场数据集市一期建设,支持同业客户关系管理、智能运营、经营数据等。同时,加快数据标准梳理,完成超2000项法报数据、超330项非法报数据标准业务定义。

(四)两岸金融业务

本公司依托台资股东背景及区位优势,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不断先行先试,围绕个人、公司及同业构建全面的两岸金融业务体系,致力于成为最懂台商的银行以及两岸金融合作样板银行。报告期内,本公司创新台企台胞专属产品和服务,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客户覆盖度和市场优势的持续提升。

本公司保持并不断提升两岸金融业务的市场优势,目前是福建省台企授信户数、针对台胞发放信用卡数最多的金融机构。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台企客户数相比年初增长34%;台企授信户数相比年初增长41%;台企存款余额相比年初增长8%;受美元加息影响,本公司台企贷款余额相比年初有所下降;台胞客户数相比年初增长20%;台胞信用卡发卡数相比年初增长19%;台胞金融资产余额相比年初增长7%。台企户均存款余额是全行企业客户的1.78倍,台企国际结算量占全行国际结算量的84%,台胞户均金融资产是全行零售客户的2.26倍。

在便捷台胞在陆安居乐业上,本公司发力便民金融和旅游金融,推出“资金大三通”服务体系,创新打造在台旅游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出大陆首张面向台胞的专属信用卡,推出大陆首个台胞专属线上化汇薪产品——“薪速汇”线上化,台胞通过手机银行足不出户将在陆完税薪水汇给对岸的亲属。报告期内,本公司推出大陆首款台胞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台e贷”,填补台胞在陆线上信用贷空白。

在支持台企在陆深耕展业上,本公司推出“两岸通速汇”,便利两岸资金往来;推出“台商税易贷”“台商流水贷”“台商e企贷”等免抵押信用贷产品,便利台资企业融资。报告期内,本公司优化升级“两岸通速汇”;“台农贷”产品获得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颁发的“2022年度福建省金融创新项目”;本公司发挥自身台资背景及对台服务优势,推进各分行与省内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关系,累计与福建省内9个台农园区签署战略合作。

在深化两岸同业合作共赢上,本公司代理台湾同业参与大陆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银行间人民币购售业务交易,持续与台湾同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署衍生性金融商业总协议(ISDA),开展外汇及衍生品业务,与14家在陆台资银行合作为台资企业提供了银团贷款。

在搭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上,本公司积极拓展两岸交流合作领域,连续十一年赞助对台交流项目“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冠名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开展台湾高校青年实习计划,至今已累计接待十二批共614名台籍学生到本公司实习,2023年参加实习活动的台籍学生人数达到126人,合作院校也实现新高,大陆地区20所、台湾地区17所;与厦门大学合作组织开展第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金融创新创意大赛;亮相第二十五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第二十一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

(一)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千元币种:人民币

项目

2023年

2022年

本报告期较上年同期增减(%)

2021年

营业收入

5,602,714

5,895,086

-4.96

5,315,527

营业利润

2,645,806

2,470,358

7.10

2,368,496

利润总额

2,641,765

2,474,592

6.76

2,361,858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663,871

2,506,083

6.30

2,168,598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642,574

2,496,212

5.86

2,174,60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372,544

26,295,656

-116.63

-21,957,146

2023年12月31日

2022年12月31日

本报告期末较期初增减(%)

2021年12月31日

资产总额

390,663,859

371,208,019

5.24

329,494,574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

209,701,226

200,385,134

4.65

175,039,818

企业贷款及垫款

111,750,926

103,637,702

7.83

91,974,302

个人贷款及垫款

75,434,043

76,693,826

-1.64

66,701,044

票据贴现

22,516,256

20,053,606

12.28

16,364,473

贷款应计利息

396,560

404,521

-1.97

311,261

贷款损失准备

6,615,712

6,685,928

-1.05

5,915,061

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损失准备

45,407

51,371

-11.61

56,336

负债总额

360,149,816

346,464,169

3.95

306,229,296

存款总额

207,574,654

204,869,727

1.32

183,800,938

公司存款

131,214,773

115,075,825

14.02

112,916,995

个人存款

67,149,956

55,391,137

21.23

41,642,869

保证金存款

9,194,240

34,394,860

-73.27

29,233,839

其他存款

15,686

7,906

98.41

7,235

存款应计利息

3,327,333

2,145,137

55.11

1,723,500

股东权益

30,514,043

24,743,850

23.32

23,265,278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29,873,656

24,191,992

23.49

22,757,279

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

23,875,455

21,693,439

10.06

20,258,726

股本

2,639,128

-

注:1、非经常性损益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23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23)65号)的规定计算。

2、在数据的变动比较上,若上期为负数或零,则同比变动比例以“不适用”表示,下同。

(二)主要财务指标

每股计(元/股)

基本每股收益

0.96

0.90

6.67

0.80

稀释每股收益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0.81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66

9.96

-116.67

-8.32

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

9.05

8.22

10.10

7.68

盈利能力指标

本报告期较上年同期增减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20%

11.38%

下降0.18个百分点

10.98%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10%

11.33%

下降0.23个百分点

11.01%

总资产收益率

0.72%

0.73%

下降0.01个百分点

净利差

1.20%

1.47%

下降0.27个百分点

1.52%

净息差

1.28%

1.53%

下降0.25个百分点

1.62%

资本充足率指标

本报告期末较期初增减

资本充足率

15.40%

13.76%

上升1.64个百分点

16.40%

一级资本充足率

12.34%

10.60%

上升1.74个百分点

11.77%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86%

9.50%

上升0.36个百分点

10.47%

资产质量指标

不良贷款率

0.76%

0.86%

下降0.10个百分点

0.91%

拨备覆盖率

412.89%

387.93%

上升24.96个百分点

370.64%

拨贷比

3.15%

3.34%

下降0.19个百分点

3.38%

注:1、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证监会公告[2010]2号)规定计算。公司在计算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加权平均净资产”扣除了永续债。

2、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按扣除永续债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权益除以期末普通股股本总数计算。

3、资本充足率指标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2012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计算。

4、自2023年3月起,原厦门银保监局将本公司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最低监管要求分别调整为120%和1.5%。

(三)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财务数据

第一季度

(1-3月份)

第二季度

(4-6月份)

第三季度

(7-9月份)

第四季度

(10-12月份)

1,435,755

1,521,762

1,335,805

1,309,392

833,774

813,563

680,578

313,850

721,071

707,370

635,038

600,392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721,230

700,993

630,570

589,781

-20,603,722

-6,827,848

6,942,999

16,116,027

(四)补充财务指标

项目(%)

流动性比例

81.38

75.22

70.43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

3.18

4.62

2.87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

19.00

24.88

21.44

成本收入比

39.65

34.30

34.56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2.46

1.61

1.14

35.49

35.56

25.43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71.11

44.30

5.87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82.09

16.58

0.04

注:1、流动性风险指标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2018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计算。

报告期末及年报披露前一个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10名股东情况

单位:股

截至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户)

52,283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户)

51,735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

不适用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

(全称)

报告期内增减

期末持股数量

比例(%)

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量

质押、标记或冻结情况

股东

性质

股份

状态

数量

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3,944,610

506,147,358

19.18

480,045,448

0

国有法人

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475,848,185

18.03

473,754,585

境外法人

北京盛达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408,000

255,496,917

9.68

252,966,517

境内非国有法人

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

1,183,500

213,628,500

8.09

141,000,000

质押

104,000,000

厦门国有资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18,500,000

4.49

泉舜集团(厦门)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92,537,608

3.51

81,400,000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35,702,860

75,305,064

2.85

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57,358,515

2.17

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

49,856,000

1.89

厦门华信元喜投资有限公司

45,312,000

1.72

冻结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

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及持股数量的说明

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股东情况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公司第五轮三年发展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公司坚持围绕“聚焦中小、深耕海西、融汇两岸、打造价值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战略愿景,科学筹划、综合施策、重点突破,经营实力保持稳健,发展基石持续夯实。

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3,906.64亿元,较上年末上升5.24%,其中,贷款及垫款总额为2,097.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5%,公司将资源聚焦于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总负债3,601.50亿元,较上年末上升3.95%,其中,吸收存款总额2,075.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2%。

2023年,在LPR持续下调、让利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3亿元,同比下降4.96%;实现净利润27.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0%。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清收处置力度,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截至2023年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实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6.02亿,较上年末下降1.21亿,不良贷款率0.76%,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12.89%,较上年末上升24.96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利润表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3亿元,同比下降4.96%,主要系受息差收窄影响,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非息收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64亿元,较上年增加1.58亿元,同比增长6.30%,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下表列出2023年度公司利润表项目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同比变动(%)

利息净收入

4,326,488

4,789,581

-9.67

非利息净收入

1,276,226

1,105,504

15.44

营业支出

2,956,908

3,424,728

-13.66

税金及附加

85,516

91,302

-6.34

业务及管理费

2,220,970

2,021,659

9.86

信用减值损失

635,618

1,306,263

-51.34

资产减值损失

14,243

4,970

186.58

其他业务支出

561

534

5.04

加:营业外收入

8,548

21,017

-59.33

减:营业外支出

12,589

16,783

-24.99

减:所得税费用

-110,636

-97,130

净利润

2,752,400

2,571,721

7.03

少数股东权益

88,529

65,638

34.87

三、资产负债表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规模实现稳健增长,资产总额3,90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4%;负债总额3,601.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5%;股东权益305.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32%。主要资产负债情况见下表: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29,728,174

29,808,458

-0.27

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5,736,358

10,107,661

-43.25

拆出资金

19,140,071

13,869,537

38.00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11,222,000

16,079,751

-30.21

发放贷款及垫款

203,527,480

194,155,098

4.83

金融投资

115,053,864

100,170,530

14.86

其他资产

6,255,912

7,016,985

-10.85

资产总计

向中央银行借款

12,171,746

8,935,700

36.21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7,075,168

13,426,022

-47.30

拆入资金

24,832,543

22,281,968

11.45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22,242,606

19,851,821

12.04

吸收存款

210,901,987

207,014,864

1.88

应付债券

78,723,683

69,439,122

13.37

其他负债

4,202,084

5,514,672

-23.80

负债总计

股东权益合计

负债及股东权益总计

注:1、报告期其他资产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2、报告期其他负债包括:衍生金融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计负债等。

四、现金流量表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43.73亿元,主要系同业存放款项的减少及发放贷款及垫款导致的现金流出;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98.07亿元,主要系投资债券所支付的现金大于投资收回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97.29亿元,主要是发行同业存单产生的现金流入。

单位:人民币千元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9,806,778

-9,788,779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9,729,143

531,517

1,730.45

五、比较式会计报表中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

财务报表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的项目及变化情况如下:

增减幅度(%)

变动主要原因

资产负债表项目

拆放境内同业款项增加

衍生金融资产

1,352,463

2,071,732

-34.72

主要系外汇衍生工具减少

买入返售政府债券交易减少

在建工程

285,430

174,139

63.91

总行大厦在建工程支出增加

支小再贷款交易增加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

主要系境内银行同业存放减少

交易性金融负债

95

2,849

-96.67

黄金存管业务交易减少

衍生金融负债

1,325,988

2,278,585

-41.81

预计负债

269,217

473,824

-43.18

表外资产规模下降导致

其他权益工具

5,998,201

2,498,553

140.07

发行永续债

其他综合收益

364,082

-39,410

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增

利润表项目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258,082

-180,769

42.77

福费廷业务手续费支出增长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

65,198

-242,795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收益增加

汇兑收益/(损失)

45,631

99,204

-54.00

外币业务受汇率变化影响导致

汇兑收益减少

其他业务收入

8,476

3,468

144.40

租赁收入增加

资产处置收益

28,426

6,308

350.64

固定资产处置收益增加,主要系重庆大楼处置收益

其他收益

250,604

188,990

32.60

获得普惠小微贷款激励金

不良资产清收、化解速度的加快

在建工程减值计提损失增加

营业外收入

久悬未取款项收入减少

少数股东损益

控股子公司净利润增加

六、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THE END
1.产品销售商业模式有哪些6. 线上销售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线上销售模式的优点包括更广泛的受众覆盖、更高的销售额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7. 线下销售模式:尽管线上销售日益普及,但许多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模式。线下销售模式的优点包括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https://jiameng.baidu.com/content/detail?id=497224589653&from=search
2.产品有哪些营销方式(12种营销模式,你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办法?那将其它行业的产品当做我们的主流产品的赠品,与产品型模式相接近,但这个模式会将另一个行业并入我们的行业,比如奶粉和手推车。 9.耗材型模式 常见的有饮水机免费,但是滤芯是收费的。 打印机免费,但墨盒是收费的。 10.增值型模式 为了提高客户的复购率和粘性,我们可以提供很多增值的服务。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625123-1.html
3.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汇总智慧树知到创新创业基础心理降答案汇总10、O2O营销模式发展三支点是指:(BCD) A、在线支付 B、移动支付 C、网络社区 D、二维码 E、群发助手 第七章测试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网络虚体商品:(C) A、游戏软件 B、普通服务 C、物流服务 D、信息咨询服务 2、网络营销产品层次最注重三类,其中核心利益或服务要做到:(A) https://www.qqtn.com/article/article_319268_1.html
4.产品销售计划(通用12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产品销售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产品销售计划 1 销售部从事销售工作,一直把为人员服务的心态放在第一位,在工作期间切实落实岗位职责,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作为一名销售部经理,自己https://mip.ruiwen.com/xiaoshoujihua/5022782.html
5.产品销售策划方案(精选11篇)忠诚的顾客愿意更多地购买饭店的产品和服务,忠诚顾客的'消费,其支出是随意消费支出的两到四倍,而且随着忠诚顾客年龄的增长、经济收入的提高或顾客单位本身业务的增长,其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长。 2、减少销售成本。饭店吸引新顾客需要大量的费用,如各种广告投入、促销费用以及了解顾客的时间成本等等,但维持与现有顾客长期https://www.liuxue86.com/a/5022152.html
6.产品上线前都要准备哪些资料?史上最全自查清单建议收藏三、销售资料准备 1. 产品收费策略 C端产品的商业模式是核心功能免费,利用流量变现、虚拟产品、增值服务、抽佣金等方式收费。 B端产品的商业模式包括: 1)定价模式 买断、租赁、按量付费。 2)分销模式 3)交付模式 招投标。 因此在上线前需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目录价格、最低价格、各个级别销售人员的折扣区间等,同https://www.163.com/dy/article/H6K7GU4D0511805E.html
7.需求与商业模式分析2商业模式类型51CTO博客有一批负责软件开发的产品专家而支付的高昂固定成本 收益模式是销售多种基于用户的软件使用许可以及软件常规升级 RedHat:开放源码,集结了大量来自全世界的软件工程师,以Linux为代表。 企业对耐用又免使用许可费的开放软件源码感兴趣。 RedHat收取会员费,缴纳年费后,享受公司发布的所有最新源码的使用权、无限制的服务、以及https://blog.51cto.com/u_16038001/6159181
8.软件业务模式研究:汽车软件供应商的四种业务形态与收费模式佐思汽研发布《2022年汽车软件供应商和业务模式研究报告》。 在软件定义汽车大背景下,汽车软件赛道高速增长,供应商们加紧各软件层面布局,以抢占软件市场一杯羹。根据目前汽车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布局来看,智能汽车软件的业务模式是IP、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等模式,收费方式主要包括一次性收费NRE、软件授权/许可License和按件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48300292948279823
9.精选营销方案模板11篇银行保险销售模式是指银行保险人综合利用多种销售渠道所形成的稳定的销售方式。欧美的银行保险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销售模式: 一、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是指通过现存的银行营业网点来销售保险产品的一种销售模式。以欧洲为例,保险产品都是通过银行分支机构销售给客户。理论上,银行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为https://mip.oh100.com/a/202210/5416272.html
10.中控技术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股市直击股票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的方式,面向流程工业客户销售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国内方面,公司通过构建“区域+行业+产品”的组织架构,积极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5S线下门店+S2B线上平台的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5S线下门店将公司销售端前移,扩大工业客户服务半径,贴近客户,敏捷掌握、http://4g.stockstar.com/detail/IG2023042600034846
11.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APP渠道运营报告界面·财经号综合概括目前银行各渠道的角色,可以描述为“电子渠道和线下渠道共存,电子渠道处理简单业务(含交易业务)、提供各类信息、集合交易产品及服务,网点处理必要的合规/签约流程及多数对公业务、特殊业务并作为银行品牌形象展示”。这实质上是一种银行产品销售模式、服务模式的变革,适应互联网趋势下零售客户、对公客户习惯的转变https://m.jiemian.com/article/3772255.html
12.销售方案(精选6篇)4、要提供有销售特权的产品资源,如OEM、区域产品或品规专销 5、做好客户分类和客户管理方案 6、做好企业的宣传 7、采取“一对一”的顾问式管理与服务 8、建立全方位的、分层级的合作 9、任何产品和销售模式,都必须突出一个核心,不能贪多求全 三、客户分类 https://mip.wenshubang.com/fangan/1086394.html
13.市场营销培训讲师王晓茹TPM咨询公司TPM管理6S管理针对学员无系统学习销售技能,仅凭摸索及机械式的背诵,以为对产品知识点的把握及业务的娴熟就能成交的误区。普遍出现销售误区,形象不专业、品牌意识不强、无法突显产品优势、销售目的太明显客户反感种种原因最终导致无法成交。 1. 顾问式销售:绝对成交是一种系统培训课程,全程打造整体销售模式与思维。 http://www.szzttpm.com/a/zhishibaike/2020111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