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

——基于河南省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

摘要:内容提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的内在逻辑和影响机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影响农民收入,并在当前条件下受到制度、要素、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财税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创新土地政策。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及财政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农民收入实现“十二连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同比增长7.5%。但是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第一,长期粗放式经营条件下,农民家庭型经营收入存在环境和成本的双重制约,上升空间有限。第二,受限于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等因素,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性收入将受影响。第三,根据WTO规则,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即将面临“天花板”,农民转移性收入存在较大压力。第四,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小农户在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日趋边缘化([17])。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1,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举措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也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思想与定义,随后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实践,从市场、技术、产品等角度归纳了产业融合模式和类型,对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达成了几点共识,认为推动产业融合必须放松行政管制、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等([3])。另外,西方学者对产业融合绩效、产业融合对市场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扩散等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11])。总体来看,当前西方在产业融合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但受限于研究视角,产业融合研究多集中于二三产业的融合研究或者二三产业内部的融合分析,很少涉及农业。

相比之下,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1)视角较独特。在界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和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专门探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三产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2)方法相对严谨。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分别从产业内部(内部整合及链条延伸)、产业之间及产业外部三个维度分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研究案例翔实,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二、理论分析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较早由日本[5]提出。他从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方面提出了农业“六次产业”概念,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期他又进一步扩展了这个概念,认为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理论认为农村产业链延伸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应该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产生乘数效应。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种形式的融合方式,主要包括:(1)产业整合型。该模式主要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涉农组织为主体,将农林牧副渔业连接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协作和循环。(2)产业延伸型。该模式主要是由单一企业为主导,从农业单一产业纵向延伸,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3)产业交叉型。该模式重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掘农业文化、旅游、教育价值,将农业与休闲娱乐、教育融合起来,当前主要体现为生态旅游农业等建设。(4)技术渗透型。该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交易平台为载体,通过农业信息化特有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态链核心优势,使农业生产、加工、管理、运输、交易等各个环节无缝对接,推动农业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关系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其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本文将增长机制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到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农民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地位低,在价值链中只能处于末端位置,无法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中的增加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以农民为基础,通过地产地销、地域制造、企业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等措施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其享受红利的权利。

其次,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将吸引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到农村现代化生产中。产业融合将拓展农业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促进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聚集农村人气,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三)案例介绍

1.新野“科尔沁”模式

南阳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肉牛生产示范基地。2007年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独资兴建了南阳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简称“南阳科尔沁”,下同),工厂总投资3亿元,主要开发皮南肉牛。2009年以后,通过土地转租及“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进一步拓展了饲料种植、甜玉米加工、蚯蚓养殖、生物制药、有机肥生产、观光旅游等产业。2015年以后,成立河南新野科尔沁黄牛交易市场,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现肉牛的互联互通。目前,依托肉牛养殖、加工,南阳科尔沁肉牛产业化集聚示范区已落户企业12家,包括10万头肉牛加工厂、万头畜位肉牛畜肥厂、TMR饲料加工厂、甜玉米加工厂等,初步形成了一个集饲粮种植、养殖培育、屠宰加工、肉牛育肥、物流运输、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同时,也构建了一条青储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食用菌——蚯蚓入药、菌渣入肥的有机循环模式。当前,公司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各大超市,并组织出口至欧盟、中东、俄罗斯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公司拥有资金2.5亿元,员工220名,产品种类120多个,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13亿元。

2.南阳西峡化山村

南阳西峡县化山村位于西峡县双龙镇东部,距县城38公里,深处伏牛山西段,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近250户,1000人,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470亩。上世纪90年代,西峡县确立了“农游一体”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化山村依托境内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积极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魅力休闲乡村。目前全村建设了2500亩的林果园,共栽植杏、柿子、板栗、桃子、樱桃、猕猴桃等优良果树品种10多万株,供游客采摘观赏;根据四季节令特点,建设了10亩油菜园、20亩西瓜园、30亩玉米园、3亩甘蔗园,以满足游客农业生产体验的需要。同时,全村建成了“龙潭山庄”、“农家乐”等五大旅游接待宾馆群,各类宾馆共计184家,可容纳9000多人就餐,6000余人住宿,并开通了宽带和有线电视,开设了文化广场、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图书馆、茶室等休闲娱乐场所。当前全村90%的农户都在经营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化山村的主要产业和主要收入渠道。2013-2014年,化山村年平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2013年化山村成为南阳市唯一入选“2013中国最有魅力休闲山村”的乡村

3.鹤壁农业硅谷

鹤壁市农业硅谷产业园(简称“鹤壁农业硅谷”,下同)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由北京农信通集团旗下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建。鹤壁农业硅谷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涉农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物联网装备、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方案指导。目前产业园已经开发了智慧农业数据处理实验室、新农邦电子商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中心、农云服务等多个公共平台及“农机通”“翼农”等系列移动终端应用App,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10亿次以上的信息服务,为涉农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运维了3000多个信息化系统。同时,鹤壁农业硅谷推进了“互联网+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河南、安徽、江西等农村地区建设了3000多家“益农”信息服务站,为数百万涉农群体提供安全、可追溯、高性价比的农业产品和及时便捷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2014年,产业园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达到30多家,实现信息化销售服务8700多万,形成产业规模超过30亿元。电子商务平台已入驻商家2467家并实现交易额1.87亿,共带动农业消费3亿元以上。

四、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产业整合型、产业延伸型、产业交叉型、技术渗透型等融合发展模式确实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农户增收。本章节将进一步讨论各融合方式带动农户增收的机制以及各融合模式的特征、适用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各融合模式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

产业整合实现了产业内部协作和循环,鼓励地产地销和地域制造,引导农户自主经营,提高了地域内农户增收的能力。

(1)品牌效应

农业品牌的兴起也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转化率,科尔沁集团在肉牛培育过程中一律使用本区域的玉米饲料,在各乡镇设立秸秆收购点,以每千克不低于0.18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直接覆盖范围达到20-30公里。“在不影响种植小麦的情况下,(土地)一年可以种三岔,一亩地可以增加八九百块”,2015年,新野县种粮大户张勇种植了2400亩玉米饲料,直接增加收入近24万。目前,科尔沁集团每年共消耗和收储20万吨秸秆饲料,受益农户近4万户,人均收入增加近1000元。

(2)政府支持

2.产业延伸拓宽了农业产业链,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方式。

产业链延伸需要企业与农户的有机联合,使分散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运作下重新组合。新野科尔沁集团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母牛培育、饲料种植等产业,增加了农户增收渠道。为保障农户利益,公司跟农户签订长期合同(一般期限为5年),由地方政府、中介公司做公证,通过免费技术培训、免息贷款、商业保险等方式推动农户生产,并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监督。在新型经营模式下,科尔沁集团产品对签约养殖场(小区)实行保护价,价格比以往农户出售价高出3%-10%,在行情不利的年份,公司通常以高出市场价2%的价格收购农产品,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这直接带动方圆5公里、间接带动方圆200公里内的肉牛养殖业发展。

为扩大生产规模,科尔沁集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租金固定回报+优先到企业就业(55岁以下农民经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养老金(55岁以上农民由企业缴纳养老保险享受养老金)”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户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作为补偿激励,科尔沁以高于市价100-200元/亩的价格承租土地,按照土地价格为土地入股农户提供年底利润分红,并优先返聘这些农户。截止到2015年,新野科尔沁集团共返聘附近村落农民120人,可直接增加收入500元。

3.产业交叉开发了农业的多种功能,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农户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了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全村已经完成通道绿化、村村通道路建设、旅游通道建设工程,实现了水、电、网入村入户。2009年政府协调财政、旅游、电力、通信等部门,对通讯、用水、供电、宽带等基础设施一次性免费配套到位。2014年化山村建设了2条县级公路,1条滨河公路,并布局路灯两公里,同时新建了宾馆聚集区、垃圾处理场、汽车站以及购物游乐中心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增加了乡村的接待能力,2015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另外,为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化山村组建起农家宾馆旅游管理协会,吸纳农家宾馆业主为会员,制定章程,开展“五统一”管理4,加强对旅游业的自律、管理,保障了农户的自身权益。

4.技术渗透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主体开始发生转变。

农业与信息融合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本、信息的无缝对接,完善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也提升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收益。2015年,鹤壁农业硅谷与移动网络、宽带网络结合,通过报纸、手机App、电视、网络等多媒体累计为1000多万农户提供了信息查询和技术咨询,基本实现全市覆盖。农业技术(农业智能数据库)的推广为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了农作物各生长期的水费、农药、施肥等需求,实现了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及种、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节约。2015年仅农药支出一项,鹤壁及周边农户同比减少了72元。同时农业硅谷可根据大数据走势掌握最新农产品价格走势,为农户生产和经营提供科学支持。据统计,2015年鹤壁有近50万农户根据价格走势改变了农业生产策略,直接避免农业损失近2亿元。

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极大地改变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鹤壁农业硅谷通过搭建农资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技服务平台、农业物流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户信息搜寻能力,减少了农产品、农资交易环节,当前鹤壁近400万农户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易方式经营各类农产品,年销售总额达到近8个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元/人,有近100万农户尝试在信息平台上购买农资和其他农村金融产品,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进驻商家已经达到3000多家,直接销售额3亿元。农业硅谷在河南、安徽农村等地建设的“益农”信息服务站在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懂网络、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2015年,“益农”信息服务站累计为300万农户提供了信息服务,为近80万农户提供了信息指导和培训。

(二)各融合模式的特征与适用性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的特征和发展环境是不一致的。从产业融合模式的特征来看,产业整合型与产业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均以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为中心,立足当前产业,整合现有农业产业资源,在现有发展趋势中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协作和循环。产业交叉型的产业融合模式,是基于当地特有的风景、文化或农产品,融合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元素而形成的产业融合模式。而技术渗透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实现农户的线上线下交易,带动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从产业融合的适用性来看,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发展取决于当地的资源要素市场。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及市场发育程度高,土地、农业用水等资源禀赋缺乏的地区,主要依赖资金、技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融合形式主要为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及产业链延伸。农业资源禀赋(土地、自然条件)相对丰富、农业种养殖发达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依托种植业等农业资源,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发展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及产业整合模式。而资金、技术及种植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因其特色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农业与特色资源交叉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方式。

(三)各融合模式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及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不同的融合模式来影响农民收入,融合程度的高低和好坏都会直接影响融合效果。在对上述案例的调研中发现,河南省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融合模式的特征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5。

1.产业整合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协调阻力较大

2.产业延伸程度较低,融合利益分配机制不协调

当前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式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即产加销模式,而产业整合、交叉和渗透比例较低,且农村中仍是一产独大,二三产业之间互通性不强。另外,产业链条延伸短,多集中在低水平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物流仓储及品牌建设滞后,创造价值低。由于融合机制不完善,各主体利益联结并不紧密,农户参与程度低,且农户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多以订单或者合约形式加入,新野县“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中,采取利润返还合作方式的有15%,而采用按股分红的仅占5%。

3.产业交叉缺乏创新,农业新业态运行效率和质量普遍不高

当前河南有数量众多的休闲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等新业态,但规模、发展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如很大比例的休闲旅游农业在内容上几乎千篇一律,都是纯粹追求吃喝玩乐,农业的教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缺乏创新和特色。另外项目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精品工程和售后服务,农民增收难以为继。

4.技术渗透所需要素分配不当

在人才方面,农业技术企业因待遇等因素,缺少技术型、管理型及复合型人才,自身创新能力弱。在技术方面,河南农村还未形成完善的推广服务体系,地方上科技人员水平参次不齐,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并不显著,而农业各经营主体也由于自身能力等条件限制,对农业技术缺乏热情。在资金方面,河南农业资本支持总量仍然不足,比例较低且缺少持久机制,同时,资金整合力度差,资金利用效率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可以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不同的融合模式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首先,产业内部整合通过品牌集聚效应和政府支持实现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其次,延伸产业链可以创新经营模式,增加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受影响较大;再次,产业间相互融合和产业外部融合都显著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前者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后者则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同时,各产业融合模式的特征也决定了其发展环境是不一致的,需因地制宜。另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也面临制度、要素、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本文针对案例中各产业融合模式在带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具体的政策导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尝试构建部门协调机制。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厘清各部门职责,提高服务水平。尝试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发改委或者农业部主持,其他部门共同参与、集体协商,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健全利益连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发展多种模式的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和物流建设。完善产业融合的利益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坚持提能增收并重,引导不同分配机制平等竞争,引导不同主体间层层传递和放大带动效应。

4.完善人才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回流机制,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农民技术培训机制。增加多种形式的支农投资,推动资金整合工作,重点支持支农资金向农业技术产业倾斜。对于农业技术产业的生产、扩大经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THE END
1.乡村振兴中的冷门暴利揭秘那些不起眼的高收益生意再者是智能农业技术服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能种植、精准养殖等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这需要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和先进设备,如无人驾驶耕作机械、遥感监测系统等,当地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为农业增添智慧,并获得相应回报。 此外,乡村旅游也是一个冷门暴利生意之一。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小零售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35402.html
2.农药行业渠道拓展的底层逻辑及成功案例农药行业成功案例:抓住人性追求便宜的本性。山东万豪集团:打造高性价比的农药制剂,低成本竞争战略,农药制剂发展到15个亿,渠道商和零售店及农户对农资产品价格非常敏感, 因为农资是农业生产资料,必须考虑投入产出问题。用最少得投入追求最高的回报。 谁离用户越近谁的价值就越大的底层逻辑 http://www.pesticidenews.cn/zgny/zlzs/content/c6f00eac-e694-40ee-bf31-b37a62df4ad9.html
3.免费合作养殖真实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免费合作养殖真实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一、免费合作养殖的概念 在现代农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一些农民开始尝试新的经营方式,比如合作养殖,这种模式将多个农户或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动物或水产的饲养,以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其中,“免费合作养殖”这一https://www.l0dm1h3tk.cn/cha-ye-zi-xun/499127.html
4.互联网时代下的无本金农业创新实践案例分析在这个背景下,“无本金”农业不再是一个限制,而是一种可能。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于众筹、合作社模式、电子商务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或甚至消除初期投入成本,从而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0 “无本金”农业概念解析 所谓“无本金”,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任何资本投入,而是在资源配置上尽量节约成本,以最小https://www.pcr8nv7es.cn/yang-zhi-zi-xun/484014.html
5.成本低的暴利种植高效农业革命如何轻松赚钱的秘诀案例二:美国加州的一群年轻 farmer,他们采用垂直农业模式,将传统的地球表面种植改为多层次栽培利用空間,最终成功将每平方米土地上的产量翻倍。此举既节约了土地,也减少了运输成本,为他们带来了显著盈利增长。 除了这些技术创新之外,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择合适的作物。一些具有快速生长周期且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的小麦、大豆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406518.html
6.零的突破!金山首个挂牌交易的数据产品背后…据介绍,该模式已辐射至长三角地区,在北京、河南等地也有推广,覆盖绿叶菜、茄果及水果等多领域。搭载“智慧大脑”的环境越多,“智慧大脑”就会不断学习、进化。对数据择优汰劣后,算力也将越发强劲。 数据不仅可以点石成金,其本身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今年6月,稷青科技的“设施农业环境及温室环境管理数据库”产品成http://www.came.net.cn/secondLevelPage/info/36/195835
7.堪称“农资届的跨年演讲”——冯卫东“重构·新秩序”演讲实录!2019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农化行业领袖峰会在深圳如约而至。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从案例到理论到实践,做出新秩序的解读,解析第二曲线创新,给出了我们行业的破局点。 以下是农资与市场梳理的冯卫东2小时演讲全文实录,与你分享。 2019年最后的21天,我们为什么要谈2020年?因为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https://m.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1RIUI5S0514DFFS.html
8.2023年度重庆市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推介合作社建立以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组建技术服务队伍,建立优质种苗基地和农资配送中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合作社发展稳定后,免费向周边种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教学,并成立了“仁义镇农技推广农民夜校培训点”主动帮助提升“弱者”的综合发展能力,免费发放小龙虾http://nyncw.cq.gov.cn/zwxx_161/zwdt/202311/t20231114_12555959.html
9.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智慧农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1)供应链融资基本模式分析 (2)国外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经验 (3)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分析 (4)农村供应链金融案例分析 7.3 互联网+智慧农业行业投资路径分析 7.3.1 智慧农业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1)行业壁垒分析 (2)行业周期性分析 (3)行业地域性分析 (4)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7.3.2 农资企业投资智慧农业的路径分析 (1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G81651JEDA.html
10.基于大北农集团“互联网生猪产业链”金融模式的案例研究.pdf在对案例对象进行介绍时,首先介绍 了其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其次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 方面对其进行财务分析,由此对大北农集团“互联网+生猪产业链”金融模式的 运营效果做出评价。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和建议。结合本文引入的大北农集团“互联网+生猪产 业链”金融模式,对该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并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16/7001032053006053.shtm
11.新澳精选资料免费提供,可持续发展实施探索冒险款95.74新澳精选资料免费提供平台是一个集合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可持续发展相关资料的在线平台。该平台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享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案例、研究报告等资源,以促进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平台运营模式 新澳精选资料免费提供平台采用开放、共享的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资料的上传、下http://4g.bailichun.cn/post/19663.html
12.互联网加教育论文6篇(全文)10.1盈利模式 的线上服务是对消费者免费开放的,的营收来源是上游餐饮企业的预订返利和网站广告位的出租。目前在与餐饮企业的初期接触中,拟定以交易金额的5%-8%进行返利(最终以签署的合作协议为准)。 10.2 营收目标 将会在五月底份上线武汉的城市站。我们希望通过半年的努力,在年底达到十万的营收目标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vl3zf9i.html
13.学生潜力的挖掘与培养论文农资价格的上涨迫使农民种粮成本加大,抵消了国家各种惠农政策效应,本应农民得到的实惠,被市场流通环节这些服务案例虽然“貌不惊人”,但都是体现出酒店真正塑造“家外之家”的服务理念,将本来不属于酒店2.3 调整手机游戏的盈利策略和模式 众所周知, 开发商推出手机游戏最关键的目的就在于盈利, 因此, 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w75s2xo.html
14.微信淘宝模式都是“降维打击”思维的践行者,用在农业会发生什么?诸如以上此类的案例在互联网时代不胜枚举,例如微信降维打击三大运营商、淘宝降维打击传统百货、小米手机降维打击传统手机营销渠道、彩生活降维打击传统物业管理、三只松鼠降维打击传统坚果销售方式、乐视降维打击传统电视盈利模式等等。 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两位农业奇才大咖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10/16/c14797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5.解密猪产业链:SaaS如何升级生猪养殖?以这几点为基础,我们可以预期互联网+饲料、互联网+猪价、互联网+猪病、互联网+养猪设备、互联网+农资经销商、互联网+屠宰场、互联网+猪金融等多变形式,可以解决中游养猪场面对上下游的痛点。 3.3 案例分析:大北农-猪联网 前文提及由于大型养猪企业崛起,倾向于使用自配料节省成本,国内饲料企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纷纷https://36kr.com/p/5064989
16.国联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具体包括以产业互联网为重要载体、以产业电商为核心的融合型新产业(300832)、新模式创新。产业电商包括原材料工业电商、MRO工业电商、批发电商、企业采购电商以及相关服务商等B2B业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电商(B2B)在垂直工业领域的快速崛起,不断深入钢铁、化工、煤炭、建材、涂料、造纸、玻璃、卫生、医药、农资、http://yuanchuang.10jqka.com.cn/20230427/c646813090.shtml
17.农资连锁报告中国农资连锁现状趋势与投资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216.4 典型的农资连锁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138 6.4.1 锦绣千村模式分析 139 (1)发展简况分析 139 (2)盈利模式分析 139 (3)优劣势分析 140 (4)发展前景分析 141 6.4.2 苏农连锁模式分析 141 (1)发展简况分析 141 (2)盈利模式分析 141 (3)优劣势分析 141 http://www.zyzyyjy.com/baogao/35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