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教高函【2020】8号)、福建省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闽教高【2019】20号),获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闽教高【2022】37号),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A级成果(2019年),通过全国首批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认证。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课程贯穿着用、养结合这根红线,它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作物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作用,而且在宏观层面上具备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调控与决策等功能。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朝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目标,让我们一起汲取传统农耕的精华,顺天时、量地利、谋人和,创新耕作制度,开启《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之旅。
【课程学习导览】
单元序号
课程单元
课程内容
备注
1
绪论
短视频3个;学习资料;
单元测试;课堂讨论
1.每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测试、研讨交流三部分;
2.课程学习以视频为主,每单元有3~7个短视频依次放在每个单元中,每个视频均可独立打开,并可自由选择播放速度;
4.每单元一次进阶测试,均为客观题,可重复做3次,计最高成绩;
5.欢迎并希望大家积极在讨论区进行交流探讨;
6.按计划开展课程学习,我们也会发公告及群发邮件以提醒和鼓励。
2
作物布局(上)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3
作物布局(下)
短视频6个;学习资料;
4
种植熟制
短视频7个;学习资料;
5
间混套作
6
连作与轮作(上)
7
连作与轮作(下)
短视频4个;学习资料;
8
土壤耕作
短视:7个;学习资料;
9
耕地培肥与保护
单元测试;课堂讨论;
课程作业发布
10
专题与拓展
11-12
复习周
【实践花絮】【课程寄语】
截止作业提交,开始作业互评
配合完成问卷和评价;
完成成绩审核评估、提交
反馈;
等待成绩审核和证书发放。
13-14
期末考试
考试发布
15
期末考试截止
16
结课
能力目标:探究各项技术体系的效益原理、总结其技术要点、分析其应用条件,归纳组织农业生产、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地制定包括作物结构调整、高效种植方式、农田培肥、保护性耕作等的区域耕作制度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培养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转型,服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素质目标:建立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全局性和持续性理念,培育“爱农知农为农”的综合素养,树立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情怀,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1.面向所有对本课程感兴趣,具有中学生物学基础的学习者。不需要您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您有一颗爱农、知农、为农的心!
3.为保证课程学习,您需要保证顺畅的网络连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比如视频播放和下载、文档下载、使用电子邮件、创建和提交文档、下载和安装软件等),平台的功能设置非常人性化,相信您一定能很快熟悉这些应用。
耕作学,陈阜张海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耕作学(第三版),曹敏建王晓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农作学(第三版),任小龙李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24
高级耕作学,王建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耕作学(第二版),龚振平马春梅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农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间套作体系豆科作物固氮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李隆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骆世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杨文钰等著,科学出版社,2021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高旺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王宏广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物连作障碍成因及调控技术原理,董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20
中国耕作制度发展与新区划,陈阜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各课程单元拓展学习资料目录详见课件1.1学习导航中的学习资料。
Q:本课程是否提供课程讲义?
Q:本课程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Q:如何才能获得本课程的证书?
由高教社联手网易推出,让每一个有提升愿望的用户能够学到中国知名高校的课程,并获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