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西湖区东山街道的武汉花果农资超市里,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展示着一排排各种春季快生菜的菜苗,不时有农民来买种子。超市显眼的地方贴着各种禁限用农药名录、豇豆禁用农药和常规农药等宣传单,老板刘文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每年的禁限用农药名录都在更新,“我们经营农资店的人,就要经常看看这个名录,有的药去年还可用,今年就要下架了。我们随时学习,也让农民学习”。
执法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一起向种植户发放禁用农药名录
刘文望在东山街道开了40年农资商店,他介绍,到他店里购买农资的,都是附近的个体种植户,不少是老人,还在按老经验买农药,这时候,张贴在醒目位置的禁用药名录就起作用了,哪些药不能买,一目了然。
春季是农资销售的高峰,东西湖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工作人员,正在店里进行常规检查。一位执法人员随机拿起一袋农药,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正规的农资用品,一扫描就会出现生产日期、成分等基本信息,信息和包装袋上要一致。以农药为例,包装上要有用药的规范,种植户按照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执法人员解释道。
伪劣肥料竟然“请吃饭送礼品”促销
假冒伪劣农资不仅仅会出现在农资销售店里,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走村窜乡流动销售劣质肥料的“忽悠团”,武汉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
2022年3月,新洲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接到举报,有人采取请村民开会、吃饭、免费发放日常生活用品等形式,流动宣传和销售肥料。所售肥料产品质量可能不达标。执法人员迅速把这些肥料送检,检测结果表示,该肥料属于劣质产品,肥料生产厂家不在武汉。经湖北省农业综合执法局指定管辖后,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跨市查处了该起案件。
如何预防这种肥料“忽悠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执法人员定期进村宣传科普。
东西湖区东山街道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工作人员孙林告诉记者,对于农资打假宣传,街道采取的是网格化管理,监管站、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协同管理。
“去辖区内每个种植户的田边检查农资,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包括向他们宣传如何买到合格的农资,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农药和化肥。”孙林介绍。他举了一个例子:辖区内所有纳入监管的豇豆种植户,他们在豇豆上使用何种农药、何时使用、用量多少,都有一个专属小本本,这样就能保证豇豆的用药规范。不仅如此,街道的农技部门还经常去村里进行农技知识讲座,普及农资使用常识。
农资超市里,执法人员扫描农药瓶上二维码,检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信息
向种植户普及农资知识共同打假
2022年,蔡甸区逐梦田园合作社负责人王敏向区农业部门反映,合作社使用有机肥后,有种苗被烧坏的情况,希望农业部门检测一下这批化肥。执法人员迅速抽检这批化肥,发现其中酸碱配比不符合要求,酸性成分过多,造成烧苗的情况。得到这个结论后,执法人员迅速赶到肥料生产厂家进行检测,发现生产这批有机肥的原料之一鸡粪中,酸性物质超标,导致整批肥料酸碱配比不合格。
在最近的农资检查行动中,执法人员来到武汉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马世敏先拿出农资购买台账供执法人员检查,随后又带领执法人员到农资投入品仓库进行实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