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受物流受阻、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大量农产品滞销,基于对农产品滞销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蔬菜、禽类、水产、水果滞销严重,其中叶菜类及应季水果及肉禽滞销最为严重,不同产业自身供需及生产消费特点较大程度加剧了滞销影响的程度。
1、农产品滞销情况及成因
根据布瑞克农业大数据与人民日报三农频道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滞销大数据及供需对接平台"所采集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获取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滞销/急售信息6379条,总重量约729万吨(部分禽畜类、花卉类的数量信息未折算)。
华南地区滞销农产品主要是应季水果、冬季大田蔬菜,淡水及海水鱼类,黄羽肉鸡;江苏主要是水产,黄羽肉鸡;鸡蛋及大棚蔬菜全国各主产区均出现严重或较为严重滞销;苹果、梨存储水果等滞销集中甘肃、山东等产区。
从滞销品种来看,蔬菜类滞销信息最多,其次是水果、畜禽等。从滞销农产品的重量来看,蔬菜、水果滞销量分别达到430万吨、250万吨。
关于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新冠疫情爆发后出现的农产品滞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居民自行居家隔离,餐饮业及家庭聚餐停摆,大幅削减了春节至今除粮食外大部分农产品需求。二是基层封城封路措施层层加码,尤其影响到进出乡村的毛细血管道路,导致大量农产品运输受阻、物流不畅。三是受防控措施影响,大批物流企业复工难、复工慢,农贸流通体系无法正常运转。四是广大农民求助渠道、求助能力受限,供需两侧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大部分叶菜、水产及禽类均属于该类型导致滞销。
另一类,本身就存在一定滞销问题,而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滞销程度。如砂糖桔、苹果、胡萝卜等品种,新冠疫情只是加重其滞销程度。
西部地区苹果近几年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并陆续进入丰产期。全国苹果已出现供大于求,2019年苹果产量4500万吨左右,外加其他水果替代,苹果销售压力大。春节作为苹果消费旺季,疫情防控因素,春节需求锐减,加重了苹果的滞销问题。梨、猕猴桃、葡萄等存储水果情况跟苹果基本一致。
胡萝卜2019年胡萝卜种植面积大,单产高,11月胡萝卜集中上市出现较为明显滞销,入库量大,春节期间广东、广西大田胡萝卜及北方大棚胡萝卜供应量充裕,胡萝卜维持了供大于求情况。大白菜情况跟胡萝卜基本一致。
2、农产品滞销趋势分析
一是从舆情监测来看,农产品滞销的热度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滞销情况逐步缓解。
3、农产品滞销对策建议
一是尽快摸清农产品滞销总量和当前供销链条的薄弱环节。可统筹利用现有农产品滞销信息平台,依托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分地域分层次摸清农产品滞销底数,厘清目前农产品供销链条的薄弱环节,分类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搭建和修补供销网络。
二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尽快疏通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近期多部委密集发布农业生产及流通政策,一定程度缓解了农产品运输问题,主干路运输情况明显改善,但基层防疫加码、自我封闭现象仍然突出,"村口"拦阻直接导致大量蔬果无法运出甚至烂在地里。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压实农产品运输保障的主体责任,防止封城政策层层加码带来伤农事件。
三是统筹现有平台资源做好农产品供需对接。部分互联网平台公司已自发建立滞销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鼓励互联网平台、物流公司、农产品贸易公司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助农保供。在缓解农产品滞销同时,解决部分地区出现的蔬果供应短缺、价格高涨、种类减少等民生问题。
六是对部分前期严重滞销且已经影响生产品种做好监测,防止市场过度囤积,导致价格阶段性大幅飙升。肉禽1月份至今补栏量一直维持极低水平,部分地区补栏量不足正常水平的2成。根据肉鸡生长的特点,1-2月份极低补栏量很可能导致4-5月鸡肉供应阶段性出现断档,而在猪肉供应偏紧大环境下,做好相应的监测和舆情引导,防止市场囤积,出现价格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