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经济学》傅新红重点知识点归纳版2022.5.26(上篇)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经济学》傅新红重点知识点归纳版2022.5.26(上篇)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Aricoture)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门,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机能和土地、水、气以及太阳能等自然资源,通过人的劳动和经济投入来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获得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本质特点:农业的本质特点是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

1.农业的自然再生产

它是指生物有机体利用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是生物体严格遵循自然规律进行自身代谢活动的过程,如亚马孙河流域中的原始森林从发芽、生长直到成材的全部过程。

2.农业的经济再生产

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机能改变或改造自然环境条件,借助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出面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经济投入和产出、价值的再生产过程。

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

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环境条件、经济资源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生命活动的自然再生产或仅是人类有目的参与的经济再生产,而是两者的有机交织、融合。农业生产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遵从社会经济规律。

(二)农业的具体特点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2.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3.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5.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三)农产品的特征

1.农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农产品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2.农产品品种繁多,数量庞大,易腐烂,不易保存

这一性质决定了农产品需要有效储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3.农产品的供求弹性较小

就供给而言,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是一定的。

1.深刻理解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从农业的具体特征出发,应怎样促进农业发展?

第一,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

①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食物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合成品在一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农业生产出的一部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不可能完全替代。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人类发展历史揭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规律。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是相对比重下降,其绝对数量呈增长态势绝对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农业不可能因为其产值比重下降和从业人员数量减少而失去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

第四,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土地流转;2)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3)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化;4)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政府进行农业宏观调控。

2.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启示?

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①生态环保功能;

②社会稳定功能:1)提供就业环境。2)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或吸收劳动力。3)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资料。

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启示

1)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社会化服务;

3)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针对现代农业特点进行阐述)

3.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概念:农业经济学是在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要素的约束条件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第二,研究内容:①农业的地位和作用;②农业生产要素;③农业微观经济组织;④农产品市场;⑤农业保护和农业发展。

4.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是什么?

第一,“三农”问题的成因

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最终导致了政治的不平等和权利的不平等。

②促成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安排:

第二,解决策略:“两条腿走路”战略:

①外部战略: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②内部战略:改善农业内部分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具体解决思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国家战略的相应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五个方面的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具体措施:①统筹城乡规划建设;②统筹城乡产业发展;③统筹城乡管理制度;④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要素

1.什么是土地?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土地对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

第二,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经济特点。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土壤肥力的可变性。4)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这一特性是不存在的。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三,土地对农业的重要性

①农业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

②农业生产中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2.为什么说农业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如何实行集约经营?

第一,农业集约经营的含义: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反,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在实际中,人们常说的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指土地集约经营,因此这里所指的土地集约经营也就是农业集约经营。分为劳动集约型、技术集约型、资金集约型。

第二,集约的意义:①集约经营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农业生产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是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的特性决定的。③土地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④土地集约经营是我国的现实需要(弥补土地不足劣势,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

第三,如何实现集约经营。中国应该走精细密集农业发展道路。①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集约农业。②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形成劳动集约与技术集约、资本集约相结合③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1.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实现土地流转。

理论基础:产权制度(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坚持农民利益不受损,坚持最严格的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①立法明晰产权,从制度上扫除土地流转的障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依法登记,并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直接使用,同时使用者在取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之后,还可以转让、互换、抵押的方式进行再次转让。

②保护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基本原则土地流转后,用途不能变更。

③鼓励、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提高土地流转需求。

④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土地流转供给。

4.水资源有哪些经济学特点?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如何?它在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二,水资源的经济学特点: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自然特点);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第三,存在的问题:1)农业用水缺口大2)农业生产和用水之间的区域不平衡;3)水生态环境恶化;4)水利建设基础弱。

第四,如何利用:1)增强节水意识;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3)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4)合理配置水资源;5)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6)研究和推广农业节水技术;7)加强执法力度

5.根据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农业气候资源重要但并不被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我国农业生产如何实现气候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第一,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1)无穷尽性:通常把农业气候资源称为可更新性资源或再生性资源.这是因为农业气候资源中的水气资源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可水续利用。

2)变化性:变化在是农业气候资源的最大特点之一。

3)适度性:农业气候资源有一定的适度范围,在这-特定的范围内,可根据资源对农作物、林果树木、牧草等的有利程度确定其质量等级。

5)有价无值:农业气候资源是由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

第二,合理配置和使用:1)开发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2)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3)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4)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

第三章农业社会经济要素

一.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中国农业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禀赋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更适合中国国情。坚持精耕细作,一方面能提高农产品乡;的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农民收人。

2.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领域拓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

“四荒”地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在农业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和有效提高单产,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强有力手段。

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马克思指出:“在农业中,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开展农业基本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一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必须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同时,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特别是熟练运用农业新技术的技能。4.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正确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5.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加强劳动管理应让劳动组织与生产力的物质要素在劳动时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适当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技能,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6.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分工效率的有限性以及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滞留,使得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人增长乏力。过多剩余劳动力的留存,一方面使得土地的规模经营缺乏基础,牺牲了农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导致农业有限的分工收益被稀释。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农村劳动力会暂时离开土地,选择进城务工,这便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

四.简述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第一,现代农业的概念: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积极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是科学技术、组织管理以及劳动者的现代化,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

第二,矛盾:①现代农业要求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但是剩余农村劳动力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状况较差。②现代农业要求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③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人口结构的改善,不利于后续农业人才的培养

第三,解决:推动劳动集约型与技术集约型、资本集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引导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

农业资金的概念:农业资金是指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循环和周转的价值形态,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形式的货币表现。

第一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第二,主要投入渠道:

1)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2)农业信贷投入;

3)农业自身投入。

六.试论述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举措)

1)资金使用侧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筹资渠道有所区别;

2)调整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

3)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4)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管理。论述题再加上现代农业、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七.农业科技的特点对农业技术推广有什么影响?

第一,农业科技的概念和特点: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具有如下特点:

1)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

2)科技成果具有区域适应性;

3)研究开发需要多学科合作;

4)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农业科技推广是指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活动。

八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一)提高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实践表明,农业科技进步时农业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二)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各类先进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设施等,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大幅度增加生物产量,而且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品质需求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四)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资源的配置发生变化。一方面,农业科技进步能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把过去无法利用的资源纳人生产领域,增加农业资源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五)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劳动效率。其次,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农业实现高产优质。再次,农业科技进步能实现规模经济。

九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途径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3.应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4.应在保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安全方面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5.应在提升传统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6.应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和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方面取得突破。

十.论述“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互联网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推广效果;

2互联网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互联网细化农业阶段,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互联网解放农民思想,培训现代化农民。

5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利于提高农产品供需匹配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经营方式

1.什么是农业经营方式?它与农业经营形式的区别是什么?

解析:第一,农业经营方式的概念与内容: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也是农业的生产方式或者选择的生产技术道路。农业经营方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要素的种类;2)各种生产要素的份额;3)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第二,与农业经营形式的区别。先谈概念:农业经营形式指的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如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经营。再谈区别:①研究内容不同:1)农业经济方式研究的是生产要素及其组合;(2)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②研究目的不同:1)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2)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写作关系等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农业经营方式的目的是什么?

(一)提高土地生产力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农产品短缺条件下,人们把农产品数量最大化作为生产追求的目标,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的是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存。提高土地生产力成为生产者自发的追求,也是生产者选择经营方式的唯一标准。(二)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可能是多元化的。但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生存并获取最大利润,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将无法生存,终将被市场淘汰。经营者的各项举措无不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经营者也不例外。他们在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非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也不会考虑接纳更多的劳动力。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人类一直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原始社会,个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人们通过共同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提高就业率在剩余劳动力较多的条件下,政府有时会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选择农业经营方式的标准之一。尽管把单个人的工作分配给两个人做会降低工作效率,但保障充分就业可保持社会的稳定。

3.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分类方式?

①总投入分类法:

(1)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是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放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是单位面积投人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较少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它是一种广种薄收的农业经营方式。

(2)精耕细作:精耕细修是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如投入较多的活劳动和畜力来获取较多农产品的经营方式。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人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投入更多的活劳动,依靠勤劳获得高产;二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工效;三是使用以提高单产为目的的栽培技术改进、灌溉设施修建、良种推广等措施,在精耕细作阶段,生产环节多,操作精细。

(3)集约经营集约经营是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使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②优势份额分类法:

(1)劳动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劳动力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手工艺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中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和资金,劳动者人数多,生产规模就大;劳动者人数少,生产规模就小。

(2)资金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资金在总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械化或自动化,它往往以发达的工业和雄厚的资金为前提。因此,资金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中占主导作用。(3)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这种技术对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没有这种技术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二是指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产:三是指采用这种技术需较高的资金投人。

③空间分类法:立体农业、“四荒”农业、挂田农业、庭院农业、城市农业。

4.什么是精细密集农业?试分析其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可能性:其经济学理论依据:①异量投入产出原理;②绝对收入原理;③劳动无成本原理。

第三,优势。①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在土地上找到出路;②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推向新高度;③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提供新需求;④通过增加新的农业生产活动项目,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的农产品。

第五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1.农业产业结构有哪些特点?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单地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第三,影响因素:

2.请论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①优化农林牧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调整种植业结构

③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④调整林业结构

⑤调整渔业结构

3.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要求是什么?简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一,背景和要求:中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三驾马车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农业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民兼业化严重。客观上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自然也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农业作为国家重要生产部门,也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三,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内部的升级,还包括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种植业产值比例下降,林牧渔等其他产业比值上升,是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种植业比重下降、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也会影响并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4.为什么要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第一,农业产业布局概念:农业产业布局即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和布局。

第二,原因:农业产业布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进步的结果和要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

农业生产布局合理有以下意义: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②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规模经济;③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④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进。

5.简述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屠能于1826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作为农业区位理论的开山之作,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在一系列理论前提下,屠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

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屠能圈结构。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

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

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6.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依据是什么?

1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根据国家需要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部署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

3促进农业生产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在农业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生产发展的同时,扶持不发达地区的农业,使之尽快赶上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结合农林牧渔业具体特征进行分析。

第六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1.简述土地产权和权能构成。

产权即财产的权利,对财产的任何权利都有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构成,产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权能是产权主体对财政的权利或职能,即“产权主体能干什么”;利益是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即“产权主体能够得到什么”。

般地说,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常用“权力束”加以描述,即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处置权、土地收益权等。

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1)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2)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

3)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4)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利;

5)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举例: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如何实现以上功能

3.中国现行农业土地基本制度有哪些?

中国农业土地基本制度包括:

①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一定土地关系的基本制度。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最终要由社会生产力状况来决定。

②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是关于土地使用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它主要解决土地由谁使用和如何使用的问题,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度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度。

③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制和手段的集合。

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4.简述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演变历程。

①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萌发阶段(19781980):1978年安徽省部分地区率先恢复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②全面发展阶段(1980-1981):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该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全国各地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迅猛发展。

③确立阶段(1982年春-1984年初):1982年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形式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5.为什么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

①它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②它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

③它使生产成果与劳动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⑤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6.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完善?

第一,问题:

(一)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受到侵犯:

在现实中,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某些乡村随意频繁地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使得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感,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农民虽然获得了市场主体地位,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在进人市场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障碍:一是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农户的交易成本高。由于集体经济组织在联结农户与市场方面乏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普及,千家万户的农民家庭直接进人市场,虽然交易频率高,但交易批量小,因此产生了极高的交易成本。

二对策:

①稳定家庭承句经营,依法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

②鼓励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七章农户与家庭农场

1.农户兼业化的概念与划分标准是什么?

解析:

第一,概念:农户兼业是指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工业或服务业等非农等非农生产部门,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生产的现象。

第二,划分标准:划分标准:①总收入中非农业收入的比例;②总劳动投入中非农业劳动的比例。

2.剖析农户兼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①对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首要影响。

②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由于农户兼业化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农户对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的积极性还不高,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撂荒和部分撂荒的现象。同时,由于土地的细碎化和兼业农户的大量存在。

③对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

④对农业科技应用的影响:

1)影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采纳效率。2)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

⑤对农业生产组织化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在农户兼业化条件下能将更为追切。参与组织化进程的能力持续下降。同时农户兼业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户经济特征的多元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现阶段农业组织化的难度。

3.家庭农场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特征:

4.家庭农场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第一,类型:①按照经营内容,分为专业型和综合型

②按经营方式,分为雇工型和不雇工型

③按从事工作的产业性质及收入构成,分为兼业型和专业型④按经营规模和销售额,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家庭农场

第二,特征:家庭农场特征见上一题。每种类型的特征再各自讨论。

5.结合理论分析、论述家庭农场的发展。1

第一,理论分析:

①农业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1)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

2)农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特征与农业家庭经营;

3)农业生产的内部激励、监督成本与农业家庭经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

5)农业的技术进步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

②规模经济与农业家庭经营(画图)

第二,家庭农场的发展:

1发展障碍:

1)家庭农场的认定、考核标准不明;2)农村土地流转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3)农村金融限制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男足家庭农场发展需求;5)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制约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提升。

2基本原则:1)土地自愿流转;2)适度规模经营;3)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4)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

3发展方向:1)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创新;3)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倾斜力度(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4)加强家庭农业发展的险规避;5)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6)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八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1.简述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学派)及其观点。

①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1)酝酿阶段;2)萌芽阶段

②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1)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无政府合作经济组织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组织理论;3)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的合作经济组织理论;4)社会改良主义学派的合作经济组织理论;5)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进化学派的合作经济组织理论

2.比较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与中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的异同。

第一,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组织,共同核算,共同承担风险,同时保持农业活动的独立性以及使有关经济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

中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第二,异同点。根据定义分析其异同

3.如何理解农民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第一,农民合作社的概念,见上一题

二,基本特征。通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的区别来谈特征。

1建立背景:农民自发建立;②产权归属:保留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实行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和联合所有,并承认个人资产的收益权;③吸纳成员方式: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④履行职能:主要为生产提供全程服务和要素服务;⑤分配方式:凭其入股金额和与合作社的惠顾交易量获得盈余返还;⑥风险承担:要承担部分资产风险。

4.简述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原则和特点。

第一,组织原则:①成员以农民为主体;②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③入社自愿退社自由;④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⑤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第二,特点:①组织的开放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②联合形式的双重性: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③管理的民主性:民主与集中的结合。④经营目标的双重性:服务性与盈利性相统一。⑤经营结构的双层性: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

5.简述国内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①国外趋势:1)政府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和保护;2业合作社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效率的提高;3)农业合作社的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态势明显;4)农业合作社管理的专业化与现代化发展。

②我国趋势:1)强强联合,发展联社;2)转向企业化经营;3)引入股份制,发展股份合作社;4)发展行业合作组织;5)积极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合作社的主要选。

6.根据中国的实际,如何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发展措施:1)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2)完善农业土地制度;3)重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4)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5)改善合作的物质技术条件;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系;7)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

第九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1.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第一,概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1)生产布局区域化对生产经营要有科学的部署和谋划,也就是要在区域、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2)生产经营集约化

经济运行过程遵循市场法则,服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格驱动原则,生产的目的是交换,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资本,实现盈利。(4)生产方式专业化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领域、分支系统,在一体化协同的状态下,实行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区域专一作业、专一领域作业。(5)生产产出规模化农业的生产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奠定条件,力求获得规模效益。(6)运行管理企业化全部运行过程和范围,应按标准化进行管理,也就是生产运行的每环节、产品和活动均按科学的标准进行规范,严格分工协作,严格资源的高效配置,严格投资与分配。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如何解决分散的农户难以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经济组织具备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城化布局,因此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地”的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增加就业机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国家或地区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能力。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必然要求跨社区的各类市场主体和组织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原有社区的局限.丰富了为农户服务的内容,扩大了服务领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主导企业的带动,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为提高农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开辟新的追路,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式,提供适宜的组织载体,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2.制度变迁理论的机理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二,理论基础:1)产权理论;2)国家理论;3)意识形态

3.价值链理论的经济意义何在?为什么?

第一,价值链的概念:产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第二,意义: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4.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如何充分发挥各种机制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1利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分配好各主体的利益。包括1)松散型机制;2)半紧密型机制;3)紧密型机制。

2运营约束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政策营运,多主体互利互惠关系的建立必须依靠营运约束机制来实现。包括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

3基本保障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机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来保障,制度是由组织制定和执行的。包括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3)非市场安排(包括资金扶持、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低偿或无偿服务)5如何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应采取哪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并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①选好主导产业

②培育龙头企业

③加强基地建设

④发展农民合作社

⑤完善运行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⑥强化科技支撑

⑦优化体制和政策

第十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4了解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重要概念

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

课后习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推动我国社会化服务系建设?

第二,特征:1)服务内容系统化;2)服务主体多元化;3)服务性质社会化;4)服务供给双重化

第三,措施:1)重视开发科研教育单位的服务功能;2)加强政府与各供给主体间的写作;3)积极发展以合同制为主的工商业服务系统;4)优先发展以农业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农用生产资料的构成有哪些?农资供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一,农用生产资料的构成:农用生产资料简称农资,是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用能源、农机具、饲料、兽药、渔具等。农用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第二,农资供应: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农用生产资料由农用工业部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生产与调配,再通过商业、物资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合理的市场价格,适时适地供应给农业生产者的过程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产自用的生产资料逐渐减少,而化肥、农药等高质量、高效率的农用生产资料使用率越来越高。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所需生产资料,除自然资源及农业本身自给部分外,绝大部分是通过商品交换形式由工业、农机、物质和商业等部门供应的

3.阅读有关农资供应的文献,总结我国农资供应体系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①发展历程:略。

②发展方向:1)农资营销渠道扁平化;2)农资供应凸显服务性;3)农资销售倾向预约式;4)农资销售日益网络化

4.梳理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经验,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举措。

第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概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被称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指农业科技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问题:1)服务机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多样化不适应;2)服务目标和内容单一;3)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4)服务制度供给不足造成了服务体系发展滞后;5)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5.试述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①现状: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初具规模;3)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多样化;4)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整个农业产业;5)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2问题: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2)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滞后;4)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差

3对策: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拓宽信息发布渠道;5)增加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6)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

第十一章农产品的供需

学习目标:

1掌握农产品需求与需求弹性、农产品供给与供给弹性及农产品均衡理论的运用;

2.了解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重要概念:

有效需求、弹性、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蛛网理论、价格政策课后习题

1.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实现农产品需求要满足什么条件?简要谈谈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第一,概念:农产品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第二,条件:两个必备条件: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农产品需求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第三,影响因素:①农产品消费人口(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入

人口结构);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③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④农产品的中间需求变化;⑤消费观念和消费;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⑨突发性事件

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它对农产品市场开发有何启示?

第一,概念: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对收格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收入每变动1%,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

第二,规律: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离饱和点越远,需求组的收入弹性就越大,当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接近饱和点,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当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点时,需求的收入弹性等于0;当过了饱和点后,对于非正常的农产品来讲,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变为负值

第三,启示:对于收入弹性越大的农产品,人们的消费越没有接近饱和,其需求的开发潜力越大;对收入弹性越小的农产品,由于人们的消费越接近饱和,其市场开发潜力就越小。【拓展】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值,说明此农产品为“正常商品”,反之,则为“非正常商品”

3.什么是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

第一,概念: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农产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还可以追加特点:1)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2)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3)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下降时弹性小;4)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5)畜牧产品和林茶品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

第二,种类:1)完全无弹性;2)完全弹性;3)单位弹性;4)富有弹性;5)缺乏弹性。【会画图】

4.简述蛛网理论的内涵,并详细阐述其形成机制。

1收敛型蛛网: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

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

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如果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

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那么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如果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那么这种

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5政府一般采用哪些价格限制政策?它们导致了什么结果?解析: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供求均衡机制,即通过价格杠杆或价格的调整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政府可能采取某些限制价格调整的措施,即实行价格管制,主要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1最高限价政策:

2,最低限价政策:

结果:产品过剩,政府收购市场过剩产品是应对策略之一。

第十二章农产品市场与流通

1.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含义、要素和特点,各种市场形式的特点、功能和分类;

2.了解农产品市场类型;

3掌握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电子商务、期货等市场形式进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农产品流通的含义、功能、特点和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

课后习题:

1.农产品市场有哪些特点?具体可以分为几类?

第二,特点: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2)市场经营具有显著的地域性;3)市场风险较大;4)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并存()初级市场、中级市场、高级市场)

第三,分类:1)按照农产品类别分类:粮食市场、棉花市场、油料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等等

2)按照交易场所性质分类:产地市场、集散与中转市场、销地市场

3)按照农产品交易形式分类: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4)按照农产品交易方式分类:组织化实体市场、非组织化实体市场、契约化非实体市场、非契约化非实体市场

2简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第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指为买卖双方提供经常性的、公开的、规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并且有信息、结算、运输等配套服务功能的场所。

3试分析如何完善农产品零售市场。

第一,农产品零售市场概念:农产品零售市场位于流通的最终环节,是通过零售方式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服务的最终交易场所,反映着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经济关系。

第二,措施(针对零售市场的特点):1)拓展农产品零售市场的辐射范围;2)丰富产品种类,吸引更多消费者;3)多种措施降低营销成本;4)提高商品周转率,降低商品损耗。

4农产品的流通模式有哪几种?企业应如何选择适宜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农产品流通模式是指为了促进农产品或服务的实体流转以及所有权的转移,流通主体之间形成的交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流通活动运作方式

①直接流通模式:1)社区直销;2)农产品专业连锁;3)农产品直销所;4)农产品网络营销

②间接流通模式:1)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企业+消费者模式;2)生产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模式;3)生产者+超市+消费者模式。

如何选择:要针对农产品自身特点以及居民需求选择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例如,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则应当选择直接流通模式。为了减少搜寻过程,提高农产品提供效率,则应当选择间接流通模式。

5简述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点。

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生,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场所,通常特指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或者说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指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关系的总和。

特点:①交易对象的特殊性(交易对象是农产品期货合约);②交易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需要满足:①品质等级易于标准化;②能够长期贮藏而且适于运输);③交易目的的特殊性(规避风险或套期保值);④交易制度的特殊性(会员制度、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⑤交易机制的特殊性(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

6简述农产品B2B电子商务模式。

农产品的B2B电子商务模式是指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利用互联网技术活各种商务网络平台,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的商务活动过程。按照企业参与方式划分,B2B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以卖方为主的模式、以买方为主的模式和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以卖方为主的模式是最普遍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占主动地位,由卖方企业公布信息,等待买方企业在网上交易,此模式可降低销售成本、扩展销售渠道;在以买方为主的模式中,需要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占据主动地位,由买方企业发布需求信息,等待卖方企业在网上交易,此模式比较适合某些大型企业采购物品;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是指由第三方企业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在交易市场中,买卖企业双方相互接触和交易,出现纠纷由交易市场统一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B2B电子商务模式中参与双方都是企业,分布相对集中,购买频率较低,但有较大的订单量和交易金额,需要商业洽谈,按照固定合同条款和商业规划进行交易,是典型的信用交易。因为B2B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企业与企业间进行,是目前电子商务交易额中占比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模式。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共享信息,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农产品交易的效率。

第十三章农产品国际贸易

1掌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2.了解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了解对外开放条件下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问题;

4了解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里昂惕夫悖论、各种贸易理论、粮食安全

1.简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

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

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发现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

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他证明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

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均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但实际生产中有多重要素参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简述《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运转

与此同时,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公约《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以下简称农业协议)正式生效。该协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在于消除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扭曲现象,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保障农产品贸易在公正和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运行《农业协议》是总体的框架,具体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构成了农产品贸易规则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涉及四个领域的改革: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贴、动植物卫生检疫

1市场准入规则(关税化、关税化的例外、特殊保障条款、关税减让)

2国内支持(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要求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3出口补贴承诺

4动植物卫生检疫

4.什么是WTO的“绿箱”“黄箱”和“蓝箱政策?

①“绿箱”政策,是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与之相对应的术语是“黄箱政策”。

2根据《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Measure

3“蓝箱措施”(BlueBoxMeasures)是指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相联系的直接支付的“黄箱措施”支持,被称为“蓝箱”的特殊措施,可得到免除减让。

5.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和逻辑。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均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但实际生产中有多重要素参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要素禀赋学说的政策含义是

国应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禀赋条件)和专业

化生产。通过这种生产和贸易,使得各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要素禀赋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是一致的,只不过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解释不同,对比较优势的内容论述角度不同,对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程度强调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差

6试分析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如何应对?第一,影响。①全球的粮食安全问会受到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的影响。粮食安全,是指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取足够、安全的粮食。一方面,贸易自由化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因为贸易促进增长。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条件下会对粮食安全形成潜在威胁。②农业国际化只会给大农场主带来好处,而经营规模小、效率低的小农场、家庭农场会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我国的家庭农场是主要经营方式,将影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③随着农业国际化,小农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失业和贫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章农业宏观调控

1了解农业宏观调控的概念;

2掌握实行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

3掌握如何实行农业宏观调控、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外部性、公共物品

1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是什么?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以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2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论述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①农业的外部性;②农业的公共物品性;③市场的不完全性;④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

农业宏观调控的现实依据:①农业的脆弱性;②农业的波动性;③我国农业的具体国情(1.取得的进展;2存在的问题)

3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为什么?

答出目标后,再针对每个目标说明实现目标的意义。

1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

②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4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3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4加强农业的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健全农业保护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

7严格保护和治理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

8建立健全农业法律体系

5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健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当前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具体措施: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6论述农业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及其运用。

解析: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的的调控手段。经济杠杆作为经济利益的调节者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促使各经济主体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地按照经济杠杆所引导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起到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主要手段之一,对分散的农业尤为重要。

1农业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农业税收政策)

2农业货币政策(调控农业信贷总量、调控农业贷款结构)3价格政策

第十五章农业现代化

1掌握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

2.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经验;

3掌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1试述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①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的初始阶段,始于史前文化后期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兴起和青铜器的出现,止于铁器工具出现之前。原始农业的特征:1)劳动对象:动植物自然物种;2)生产工具:刀耕火种;3)生产目的: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4)人类生产与自然的关系:掠夺自然、攫取自然。

②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传统农业的特征:1)生产力水平:增加产量的两种方式:扩大耕地和劳动投入;2)生产工具;3)能量循环:传统农业是生计农业,是封闭的、自我循环发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积极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是科学技术、组织管理以及劳动者的现代化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1)生产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第一核心要素。2)要素集约化:要素的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是代农业的生产特征与追求目标;3)经营商品化:市场经济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前提;4)服务社会化: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5)发展可持续化:追求产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和协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试述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品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和新经营理念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用现代经济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来管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利用率,使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特点: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内涵会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而变化。

2)区域性:具体内容和标准会因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而存在差异。

3)世界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4)整体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性概念。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3简述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①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搭建了优良的平台。1)产权完整的市场主体;2)良好的市场环境;3)完备的市场设施②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1)农业机械化;2)农业电气化;3)农业水利化;4)农业化学化

③政府的宏观调控保障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1)立足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协调工农关系;3)土地改革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4)加大农业投入;5)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4简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1.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2.坚持劳动密集与技术、资本密集相结合,兼顾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3.实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道路;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难题:1.资源条件约束;2环境条件约束;3经济条件约束;

③因地制宜,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1)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2)东北地区:大型农业机械化;3)中部地区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4西部地区:现代生态特色农业。

第十六章农民收入与消费

1.掌握农民收入的概念及构成,基尼系数和恩格尔定律的概念及运用,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含义

2理解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措施,农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分类,开拓农民生活消费市场的意义和策略;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发展变化情况,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的基本特征。

基尼系数、恩格尔定律

1农民收入由哪几部分构成?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构成呈现什么变化?

①收入构成:1)工资性收入;2)家庭经营收入;3)财产性收入;4)转移性收入

经营收入占比下降;3)工资性收入上升;心势;2)家庭

4)转移性收入稳步上升;5)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3%

左右。

2.现阶段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结构主要有哪些变化?

第一,消费结构概念:农民生活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生活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如果是论述题,再加上消费结构分类)。第二,变化:1)总体结构变化(食品支出首位,但比重下降;住房为第二位,变化不大;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迅速,分列三四位。);2)食品消费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高质量食品消费增加);3)耐用品消费变化;4)各地区农民生活消费差别。

3.联系实际谈谈制约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农民的收入水平

②农民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

③农村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

④物价水平

⑤消费品的供应情况

4.如何开拓我国农村生活消费市场?主要有哪些策略?

1构筑增收机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

2改善消费环境,提升农民消费信心

3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4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农民消费特点

5健全社保体系,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5.简述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的基本特征。

1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总体水平差异: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总体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农民的消费水平一直远低于城镇居民。

2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见第2题)

第十七章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1.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目标,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定义;

2掌握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口的角度分析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方法;

3结合当前中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

1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与定义

①历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期(1972-1986年);2)形成期(1987-1991年);3)完善期(1992年至今)。

②定义:通过对技术、体制、机制等进行提升和改善,在经济可行、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合理利用、管理和保护土地、水以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使得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具有能持续生产,并且提供满足当代及后代农产品需求的能力,形成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2简要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1目标:1)保证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②内容:1)生态可持续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3)经济可持续发展;4)技术可持续发展。

3阐述资源退化与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①自然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在被使用时缺乏一定的限制措施。产生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滥用资源、随意排污和“搭便②自然资源、环境产权不明晰。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不确定性的减少会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举反例:公地悲剧)

③自然资源、环境具有外部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费和使用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农业行为(过度灌溉、化肥)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大多为负外部性。

④政府失灵。市场失灵说明需要政府介入进行管制。但是,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

4.阐述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1自然资源利用策略:1)利用原则(最低安全的利用原则;公平性原则);2)具体措施。

2环境保护对策: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3)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立法建设

3人口战略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

④发展趋势:1)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建立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4)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我循环;5)广泛运用现代高新农业技术

5试分析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在技术上并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

1综合性

2多样性

3高效性

4持续性

6试分析自然资源、环境、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①自然资源的变化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1)水资源严重短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缺口大;2)人均耕地资源少,土壤质量不高;3)森林资源总量不足,逆转严重,退化明显;4)生物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2环境恶化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已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2)环境恶化从城市扩散到农村,从工业传递到农业;3)环境问题在地球上的积累导致突发状况。

3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1)人口数量;2)人口质量;3)人口结构。

THE END
1.种什么最赚钱又不愁销路兄弟们你得知道这几种货首先,我们得知道现在市场上的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有很高的追求。因此,如果你想种植一些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作物,那么你的选择会非常明智。比如说,蔬菜类产品一直都是市面上流行的一大热门,如罗汉果、香椿、菠菜等,这些都是营养价值高且市场需求大的良好选择。 https://www.wemvhjgm.cn/tu-pian-zi-xun/352140.html
2.田园之光揭秘高收益的农作物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更快地盈利。此外,这些设施农业项目通常需要较少的人力,但能够产生大量商品,这样就可以通过批发或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五、生物能源与绿色食品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一些生物能源产品,如玉米酒精燃料以及绿色食品,如有机蔬菜和豆类制品,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80883.html
3.田野财源揭秘最赚钱的农作物在节庆活动如婚礼、春节期间尤为繁荣,因为这些特殊时期需要大量花材来装饰场所及送礼。这使得特定季节性的花卉如玫瑰、高山芋头等成为利润丰厚的选择。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对美丽植物品质要求极高,可以通过出口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展销售渠道,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机会。https://www.kbtob.com/ke-pu-dong-tai/465053.html
4.丰收快车揭秘农场种植最赚钱的高效作物草本植物:香薰植物 草本植物尤其是香薰植物,如大蒜、薄荷、迷迭香等,它们不仅可以用来提炼香料,还能用于医疗保健领域。这类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并且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率,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选择。 蔬菜种植:生态蔬菜 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生态蔬菜成为了新的市场增长点。这类蔬菜采用无污染农药,无化肥生https://www.l0dm1h3tk.cn/miao-mu-zhong-zhi/509609.html
5.现在地里种什么最赚钱新鲜出炉的农产品投资指南首先要明白的是,现在的地里种什么最赚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过去几年中,有机蔬菜和水果因其健康属性而受到青睐,如同现在,对于抗病毒功能强大的草本植物也变得非常流行。因此,了解当前市场上哪些品类需求量大,以及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哪些特定类型的产品,是决定你将要种植哪些作物https://www.qtleqzhor.cn/ke-pu-wen-zhang/422257.html
6.十大农资连锁品牌经专业评测的2024年农资超市十大品牌名单发布啦!居前十的有:中国农资、中化化肥、惠多利HUIDUOLI、辉隆股份、邦力达、倍丰农资集团、天禾农资TIANHE、重庆农资CQNZ、云天化连锁、九禾等,上榜农资超市十大品牌榜单和著名农资超市品牌名单的是口碑好或知名度高、有实力的品牌,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借鉴参考,想知道什么牌子的https://m.maigoo.com/maigoo/1209nzls_index.html
7.首页15.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处? 答:可以更好地享受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合作社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等农资;合作社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https://www.cxz.gov.cn/info/egovinfo/1001/xxgkxt_content/115323000151673132-xxgk/2017-0925189.htm
8.农村电商做得比较好的产品是什么?适合销售产品推荐农村电商做得比较好的产品是什么?适合销售产品推荐 现在的农村,很多那种百货小店都还经营了种子,化肥,农用小工具等等生意,随着他们生意越做越多,生意也就越来越好,更有不少头脑聪明的店主同时开通了网上销售渠道,这样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大大的增加了利润。https://m.maijia.com/article/555627
9.惠农网免费开店卖货 柑桔牛副产品苹果鸡猪副产品橙子牛肉鸡蛋 下载惠农网APP 手机询价,沟通更方便 Hi,欢迎使用惠农网 快捷登录/注册 我的订单 采购询价 采购名片 收藏夹 1分钟免费开店卖货 (定西)甘老板 已卖出10斤当归 (雅安)周老板 已卖出5斤金果榄种子 http://www.cnhnb.com/
10.50个适合乡镇做的生意推荐!这些生意成本低收益好不容错过!9、农资综合站 虽然现在的农资产品价格上涨,但农民也不会因此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毕竟不使用这些农资产品,那农作物的生长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在农村开设农资综合站还是很不错的。同时农资站点还可以增设快递站点,这样的话就可以一举两得了。 10、废品回收 https://www.nongjiao.com/news/read-8828.html
11.农产品销售方案6篇没有方案的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栏目小编筛选出这篇精品“农产品销售方案”给读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没有具体策划的计划是没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活动的方案是通过对活动目标、要求、方式、方法、进展等各个方面的安排而形成https://www.liuxue86.com/a/4996602.html
12.家庭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1篇)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类 (1)父亲或母亲及夫妇都外出打工。只有逢年时节的时候才回家,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有1500元,能维持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2)在家养猪,种植水稻、玉米、沙田桔等。农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大部分。由于地不够所以种植的农作物只能留着自己吃,很少拿出去卖。如收成不好,就要拿钱去买粮食。 https://www.cnfla.com/diaochabaogao/118317.html
13.糖醇钙对作物有什么作用?使用方法是什么?使用方法是什么? 糖醇钙是近年来市场上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糖醇螯合钙肥,与普通钙肥比起来,它更容易让作物吸收和利用,很受大家青睐。 那么,糖醇钙到底比普通的钙肥好在哪?为啥那么好的糖醇钙,市面上某些产品价格卖得那么低?对于这类糖醇螯合钙肥,我们该怎么辨别自己买到的是不是真的?我们又该如何科学使用糖醇钙呢http://yiduoshousw.3456.tv/news/19636.html
14.《农资打假重点查处七类产品五种违法行为》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昨天宣布,将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斗争联合行动,重点查处七类产品和五种违法违规行为。 这次农资打假将重点查处的七类农资产品是:假冒伪劣种子 ( 包括种畜禽、水产苗种、热作种苗、牧草种子 ) 、化肥( 主要是复混肥 ) 、农药 ( 包括鼠药、卫生http://www.chinatt315.org.cn/djxd/2011-11/1/39174.html
15.一亩田农产品批发买卖服务平台下载平台专注做农产品交易,解决农产品货源采购成本高、产地销地行情不透明、丰收滞销、好货贱卖、以次充好、买货卖货难等问题,真正做到智惠农业,让每一亩田更有价值! 一亩田平台农产品货源丰富,囊括水果蔬菜、禽畜蛋肉、生鲜水产、农副食品、菌菇鲜货、粮油干货、绿化苗木、种子种苗、干果坚果、农资农机等35大类目,http://downcc.com/soft/5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