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样例十一篇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耕地质量评价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0

Abstract:Landremediationistoimprovethelanduseconditions,anditisaneffectivemeasuretoimprovethequantityandqualityofcultivatedland.CultivatedlandqualityevaluationstudyofGuizhouProvincelandremediationareahasimportanteffect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Guizhou'seconomy.InviewoftheurgencyofthearablelandandremediationqualityevaluationinGuizhouProvincelandremediationarea,thispaperelaboratestheresearchprogressofcultivatedlandremediationqualityevaluationofGuizhouProvince,putforwardthe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beingsuitforone's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referstothespecificquestionsarisestageofexistence,andgavethecountermeasures,providingtheoreticalsupportforsustainableutilizationinGuizhouProvinceafterscientific,reasonableandeffectivelyevaluatingoflandqualityandlandresources.

Keywords:landremediation;farmland;qualityevaluation;cultivatedlanduse;AHP

贵州省作为一个耕地较少的省份可通过不断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逐步提高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随着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了让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就需要将耕地质量和数量同时进行提高。兼顾耕地数量和质量,将是未来贵州省耕地质量研究的方向。

1.1贵州省耕地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61×104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4%。贵州省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山地面积约占62%,耕地面积不足8%,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近年来贵州省耕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的变化上,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数量明显减少,而农村城镇化及工矿用地、林地、水利设施用地则明显增加。根据2013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及土地整治专题资料,贵州省通过“向山要地”将会有效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护耕地资源。2013年贵州省完成1282个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包括4.50万hm2耕地整治面积,增加耕地近2.16万hm2。

贵州省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治理水土流失并不断改良耕地质量。目前已改良土壤近1.47万hm2,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为了防止本就稀少的耕地被占用,贵州省大力开垦坡地、山地,极大地保护了耕地数量。

1.2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发展历程

我国耕地质量评价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禹贡篇》就有土壤肥力和土壤分类的记载。我国耕地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追溯到古代赋税和耕地买卖交易时对耕地质量的等级划分[8]。

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是围绕开垦荒地和农业资源调查开展的。1951年财政部组织定产工作,目的是为了确定农业税率[9-10]。1958年进行全省首次土壤普查,贵州省完成本省土壤基本类型、数量分布等内容的调查。1979年贵州省又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进一步完善耕地基本状况。《中国1∶100万耕地资源图》,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各地耕地资源有了全方位介绍,提供了各地详实的耕地质量数据,为国家和地方制定耕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11],也为贵州省更好地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2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

2.1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

根据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目标和重点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由于不同省份在评价基本单元、评价系统框架、构成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指标、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14]。贵州省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确定耕地质量评价类型和评价单元。当今耕地质量评价类型根据不同评价需求,主要分为5种,如表1所示。

土壤是耕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耕地质量优劣评判的重要标准。对于耕地土壤的评价直接影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土壤评价主要是基于土壤有机质、水分、无机物等天然属性进行评价。耕地质量评价与估价是在耕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耕地自然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多因素进行评价。

耕地产能评价是围绕耕地经济产值即粮食产出能力的评价。农业部制定《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行业标准[15]。基于耕地使用者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使用者经验上的认识进行评价,通过耕地使用者对于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得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可行、符合区域耕地实际情况。

2.2评价单元

针对贵州省耕地实际情况主要以耕地类型图与现状图共同确定耕地评价单元。为保障数据分析和评价精度,考虑乡镇小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特点,采用10m×10m的栅格数据作为评价单元[16]。每种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评价目的都有其优缺点,相比于其他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显得更为合适。综合评价方法是把土壤图、耕地类型图、耕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在一起,形成很多个封闭的图斑,即为评价单元。在同一评价单元中耕地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由耕作地块的线状地物以及权属界线围成评价单元,有利于更为科学、方便地管理耕地资源。

2.3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指标选取

影响耕地质量指标选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中有部分可进行定量描述,如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厚度等;而另外一些因素如土壤发育程度、养分流失状况等则不可以定量描述。由于基础设施的修建、科技水平、政策法规、管理措施等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重,因此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筛选进行了大量探索。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Thomas.L.Saaty)[18-19]最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核心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因素,对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明确判断,并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0]。

3贵州省耕地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bstract:thefarmlandsystemofdynamicbalanceisthecurrent"landmanagementlaw"establishedaimportantsysteminordertoprotectthecultivatedlandasthecore.Butintheprocessofitsimplementation,becausehasnotyetestablishedasupplementcultivatedlandqualityevaluationstandardsystem,hasnotbeenspecificabouttheaddedcultivatedlandqualityevaluationstandardandmethodofacceptanceacrossthedemand-supplybalancetendtostayinthe"quantity"level.Inthispaper,throughalargenumberofdata,analyzesthecurrentlandsystemofdynamicbalanceproblemsexistinginthepracticeprocess,pointsoutthatthepurposeofthepresentstageourcountryimplementsthesystemofdynamicbalance,isstillthecontrolofcultivatedland;Keyistobuildupthequalityevaluationstandardsystem,guaranteethequalityoffarmland.

Keywords:land;Demand-supply;System;Quality.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一、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占用,保护耕地

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护耕地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在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控制占用耕地仍应是我国保护耕地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现阶段,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控制占用耕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大,开发效益低;三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可再利用的潜力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实际工作中,从控制占用耕地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决定》的配套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把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关和农村宅基地审批关,合理、集约供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尤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扩大建设用地供应渠道。同时,应进一步显化和提高占用耕地的成本,从政策上鼓励建设优先占用其他类别的土地。

二、防止“以质抵量,占多补少”

《决定》第三条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对于“数量、质量相当,实行按等级折算”,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是,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质量降低的用面积折抵;观点二是,补充耕地数量可减少,减少的耕地可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折抵,即“以质抵量”。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从严格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应提倡“以质抵量”,耕地占补应明确要求补充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耕地面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根据《21世纪初我国耕地资源前景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报告,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我国耕地资源利用程度高,2000年我国土地垦殖率已达13.5%,复种指数达15%,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程度的空间十分有限。21世纪初,我国将进入人口高峰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耕地面积保有量是这一特定时期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国内有关耕地质量评价的资料很多,但有关耕地质量管理的实践却很少。耕地占补平衡的验收,尤其是质量平衡验收,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切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现行《土地管理法》对此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但耕地占补平衡验收的具体程序、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土地部门与农业部门在验收工作中的职责、验收鉴定书的内容等,目前尚无规范性的文件。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各地在贯彻落实《决定》有关规定时,制订详细的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质量降低的实行按等级折算,用面积折抵。”同时,在耕地占补平衡实际工作中,应严格管理,完善机制,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从制度上、技术上防止“以质抵量,占多补少”。

TheMonitoringandEvaluationResearchoftheCultivatedLandQualityinDunhuaCity

LIANGZhen-wei,LIShu-jie,MAXiao-wei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

Abstract:Inordertoimplementerequirementsfordeepeningboththequantityoffarmlandresourceandthequalityofthemanagement,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inDunhuacityweremonitoredandevaluatedbasedontheevaluationresultsofcultivatedlandqualityin2014.Meanwhile,threefactorswhichinfluenced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wereanalys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twogradationtypes:Acidificationtypeandfertilitypromotingtyperespectively.However,bothtwogradationtrendswerenotobvious.Themountainareawashardtoimprovethequalityofcultivatedland.Andtheslopeofcultivatedlandcouldimprovingsoilfertilityandleadingtosoilacidificationatthesametime.Thecultivatedlandintheareawherethetillagedistancebetween500to1000mandbetween1000to1500mwereeasytoimprovethequality.

Keywords:Dunhuacity;cultivatedland;monitoringevaluation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1]。长期以来,中国注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忽视质量管理,这对于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能力和综合利用效益带来了负面影响[2-4]。考虑到耕地质量变化导致的耕地存量隐形损失[5],在高强度开发背景和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态势下,开展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敦化市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延边州的“西大门”,下辖11个镇、5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截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6.0亿元,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2014年年末,敦化市土地总面积118万hm2。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例最大,其他用地次之,建设用地比例最小。其中,农用地构成以林地为主,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比例达84%,耕地严重不足,总面积仅为17万hm2。在耕地面积中,肥沃土壤较少,瘠薄土壤面积大,因此,敦化市耕地保护工作具有迫切性[8]。

3研究方法

在敦化市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对各个监测单元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进而分析主导因素变化对敦化市全部耕地质量等别产生的影响。其中,对主导因素变化进行监测,采用插值法对各因素分值进行赋分,计算国家利用等指数,对国家利用等指数进行插值,计算国家利用等别[9-11]。

4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渐变情况分析

4.1敦化市渐变耕地现状分析

由图1可知,至2014年年末,敦化市耕地总面积16.7万hm2,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主要有肥力提升型和酸化型两类。肥力提升型位于敦化市中部,共涉及青沟子乡、额穆镇、黑石乡、秋梨沟镇、沙河沿镇、大桥乡、翰章乡、红石乡、贤儒镇及江源镇10个乡镇,共8.1万hm2;酸化型位于敦化市西部的黄泥河镇及敦化市东部的大石头镇,共2.5万hm2;敦化市的大蒲柴河镇、江南镇、雁鸣湖镇及官地镇未发生耕地质量渐变,共6.1万hm2。

4.2敦化市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统计

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型及酸化型两种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共布设6个监测单元,64个监测样点,其中包括6个固定监测样点及64个辅助监测样点。将各监测样点监测值的平均值赋予固定监测样点,其余分等参数(包括因素指标体系―权重―计分规则、标准耕作制度、光温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指数与等别对应关系等在内的分等参数)采用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库中的参数,计算该固定监测样点的年末国家利用等指数及年末国家利用等别,该固定监测样点的等指数及等别变化情况将代表该渐变类型的监测结果。根据布设的监测单元主导因素数据及监测数据,对监测单元等指数及等别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酸化型一区12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降低了0.71,酸化型二区13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降低了1.02,肥力提升型12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了7.32,国家利用等别除6号监测单元提高0.1等外,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4.3敦化市渐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按要求将固定监测样点监测主导因素的年末、年初变化值赋予该渐变类型区域内的全部耕地,再采用插值法进行计算,得到2015年度该渐变类型区域内所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

4.3.1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等别渐变情况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由于施用农家肥、合理轮作、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秸秆还田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总面积为81158.03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8.56%。按照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要求,在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区域范围内共设置2个固定监测样点,23个随机监测样点。

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及等别变化空间变化情况见图2。由图2可知,国家利用等指数及国家利用等别有较大变化的耕地集中分布在黑石乡和额穆镇,沙河沿镇、青沟子乡、红石乡、江源镇及贤儒镇有零星分布,翰章乡肥力提升渐变现象最不明显。

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具体渐变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渐变趋势存在但不明显,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值低于6,国家利用等别变化值低于0.05。

4.3.2酸化型渐变耕地等别渐变情况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及等别变化、空间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3可知,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泥河镇和大石头镇,由于两个乡镇不相邻,因此将酸化型划分为酸化型一区(黄泥河镇)和酸化型二区(大石头镇)。按照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要求,在酸化型渐变耕地区域范围内共设置4个固定监测样点,41个随机监测样点。

由表3可知,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渐变趋势存在但不明显,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值低于1,国家利用等别变化值低于0.05。

4.4敦化市渐变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影响因素

4.4.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耕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因素,在宏观尺度上控制了耕地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12]。依据山间平原、河谷台地、低山丘陵、中山山地4种地形地貌类型,分别统计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pH及国家等指数变化幅度,从而探索地形地貌在敦化市耕地开发利用及质量提升中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占比(表4、图4)。由表4和图4可知,敦化市渐变区域内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台地区,面积为118391.58hm2,占耕地面积的70.84%;其次为山间平原区,面积为32923.6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70%;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山地区内耕地分布面积分别为15743.21和66.85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42%和0.04%。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耕地面积为127583.4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34%。各类地貌区域内,中山山地区40.09%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低山丘陵区67.09%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河谷台地区71.07%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山间平原区99.77%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肥力提升难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2)地形地貌与耕地土壤pH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pH变化(表5、图5)。由表5和图5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pH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土壤pH变化的耕地面积为39174.1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44%。其中,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区,面积为33917.01hm2,占土壤pH发生变化总面积的86.58%。

各类地貌区域内,中山山地区耕地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占本区耕地总面积的59.91%,面积比重最大;其次为低山丘陵区,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比重为32.79%;河谷台地区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比重为28.65%;山间平原区最低,仅为0.14%。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土壤pH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3)地形地貌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情况(表6、图6)。由表6、图6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普遍提高。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面积为131577.7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8.73%。其中,山间平原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99.86%;其次为河谷台地区,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74.11%;低山丘陵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69.44%;中山山地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最低,仅为40.09%。

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提升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4~5之间。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提升在4~5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为74190.65hm2,占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总面积的56.39%。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4.4.2坡度地形坡度是影响耕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因素,在微观尺度上决定耕地水土保持的难易程度[13]。依据二调规程中对耕地坡度的五级分类标准,分别统计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pH及国家等指数变化幅度,从而探索地形坡度在敦化市耕地开发利用及质量提升中的影响。

1)地形坡度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表7、图7)。由表7、图7可知,敦化市渐变区域内耕地坡度主要为一级和二级,面积为141237.6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4.51%;其次为三级,面积为20355.8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18%;坡度为四级和五级的耕地分布面积为5531.84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31%。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耕地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主要为坡度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7275.88和31383.81hm2,分别占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总面积的45.93%和38.67%。从相对数量上来看,坡度为三级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为普遍,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81.48%;其次是坡度为一级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36%。

综上所述,从耕地肥力提升的角度来看,敦化市易提升肥力的耕地坡度为一级;其他各级别坡度,尽管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与坡度存在一定关系,但作为易发生改变的微观因素,在年度内对耕地肥力的影响差别不明显。

2)地形坡度与耕地土壤pH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pH变化(表8、图8)。由表8、图8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pH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发生土壤pH变化的耕地主要为坡度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7332.47和35003.49hm2,分别占pH变化耕地总面积的43.44%和40.73%。而坡度为四级的耕地土壤pH变化最为普遍,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45.06%;其次是坡度为二级的耕地,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24.36%。

从耕地酸化的角度来看,敦化市易发生pH变化的耕地坡度为二级;其他各级别坡度,在年度内对耕地土壤pH变化的影响差别并不明显。

3)地形坡度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情况(表9、图9)。由表9、图9可知,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主要为坡度为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9686.18和33478.48hm2,分别占利用等别指数提高耕地总面积的30.16%和25.44%。而二级坡度的耕地,等别指数提高最为普遍,占比为84.14%;其次为一级和五级,占比分别为79.10%和71.6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

4.4.3耕作距离

1)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基于ArcGIS平台,提取敦化市居民点图层,以500m为间距,进行缓冲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0。由表10可知,敦化市耕地主要集中在耕作距离为1500m范围内。其中,耕作距离为500~1000m范围内的耕地约占1/2(46.31%)。

挠谢质含量变化来看,耕作距离为500~1000、1000~1500m范围内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比较普遍,分别占各耕作距离内耕地总面积的78.71%和77.90%。

2)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pH。基于ArcGIS平台,叠加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pH图层,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耕地土壤pH变化幅度来看,耕作距离为2000~2500m范围内的耕地土壤pH变化比较普遍,其余各耕作距离范围内耕地土壤pH变化比重无明显差别。

3)耕作距离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基于ArcGIS平台,叠加耕作距离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图层,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2。

由表12可知,从耕作距离角度来看,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较为普遍的耕地主要为耕作距离为500~1000m和1000~1500m的耕地,分别占各自耕作距离内耕地总面积的81.24%和80.53%。从绝对规模上来看,耕作距离为500~1000m和1000~1500m范围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的面积分别为41203.62和21244.13hm2,分别占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总面积的31.32%和16.15%。因此,耕作距离为500~1000m和1000~1500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5小结与建议

1)敦化市渐变类型为酸化型与肥力提升型两种,肥力提升型位于敦化市中部,共涉及青沟子乡、额穆镇、黑石乡、秋梨沟镇、沙河沿镇、大桥乡、翰章乡、红石乡、贤儒镇及江源镇10个乡镇,共81158.03hm2;酸化型位于敦化市西部的黄泥河镇及敦化市东部的大石头镇,共24921.06hm2;敦化市的大蒲柴河镇、江南镇、雁鸣湖镇及官地镇未发生耕地质量渐变,共6万hm2。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在敦化市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

中图分类号:S75

1引言

林地年度更新调查,是在林地“一张图”的基础上,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是提高林地监管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深化宏观决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撑[1]。数据质量评价是县级林地“一张图”数据库成果认定的关键环节,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全面和规范,既直接关系到地图成果质量的正确性,且对成果利用有着重要影响[2]。

本文对基于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用于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2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2.1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可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个方向[3]。间接评价方法应用还比较少,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直接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先设定好评价指标,然后将空间数据与已经设定好的评价指标直接进行对比、评价,并计算评价分值,最后统计得分,以此来量化评价空间数据质量。直接评价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缺陷扣分法、加分法、粗集法等。

2.2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

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是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方法,属于直接评价方法,它将加权平均法与缺陷扣分法进行了有机结合,既进行定性评价,又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根据一般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规范,将缺陷级别划分为严重缺陷、重缺陷、轻缺陷三个级别。这就考虑了不同缺陷级别的空间数据错误对数据质量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质量元素进行整合分类,结合抽样数据错误百分率,按被赋予的权重值计算其该加权平均数,考虑了在空间数据中各种数据元素本身造成的错误对数据及质量的不同的影响程度。由此,空间数据中各数据元素的缺陷级别、个数、数据质量结果值和数据质量等级共同构成了基于加权平均的缺陷扣分评价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3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

3.1本期林地数据库

依据下发的林地落界数据库或上年度林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县为变更调查单位,以当年为变更调查期,收集掌握本年度内的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更资料,应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变化分析,通过调查核实后,确定林地变化情况,产出本期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2林地变化数据库

在本期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其与下发的林地落界数据库或上年度林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比对,形成本期林地变化数据库。

3.3新行政界线数据库

主要针对行政界线(含村界)发生变化的情况,需在修改后形成新行政界线数据库。

4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

4.1质量评价指标

4.1.1指标选取方法

4.1.2质量评价指标及内容

4.2质量评价方法

4.2.1数据缺陷分级表

根据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度量模型,结合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程中质量检查和质量评价的实践经验,应用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制定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缺陷分级表如表2所示。

4.2.2缺陷扣分标准

出现一个严重缺陷,就记数据为不合格数据,评分为0;出现一个重缺陷扣2分,扣完为止;在重缺陷扣分没有扣至0分的情况下,出现一个轻缺陷扣0.5分,扣完为止。

4.2.3质量评价方法

数据质量采用百分制来体现;采用缺陷扣分法计算最终数据成果得分。即数据产品质量总分=100-(100A+2B+0.5C);式中:A为出现严重缺陷的个数;

B为出现重缺陷的个数;C为出现轻缺陷的个数。

4.2.4成果数据综合质量评分

成果数据综合质量评分表如表3所示。

5结语

探讨了采用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应用于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成果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了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度量模型,制定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缺陷分级表,提出了缺陷扣分的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为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控制和软件开发提供参考,以实现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质量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耕地质量评价作为耕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在耕地整理前对区域内耕地的优劣进行全面评估的活动[1]。当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耕地质量的研究趋向于动态监测以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探讨[2-3],在耕地质量评价中RS和GIS技术[4-5]已经比较广泛的采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6]、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维数法[7]和CA-Markov模型[8]等数学方法和模型。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在土壤环境质量[9]和重金属污染[10]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研究区概况

新民镇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新都区的西北部,位于北纬30°54′,东经104°05′,平均海拔523m,大气年均降水800-1000mm。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清白江自西向东纵贯全镇11.74km。全镇幅员36km2,辖7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306人,流动人口11360人。新民镇从2010至今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用地整理项目。

3.研究方法

3.1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耕地自然质量的优劣是耕地质量高低的基础性条件,而耕地的自然质量主要通过自然质量分来表示和反映。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农用地分等中测算耕地自然质量分的方法,得到耕地自然质量分。

自然质量分具体公式如下:

Ck=∑mk=1wkfk(1)

式中:Ck为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Wk是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k是分等因素编号;m是分等因素的数目;fk是二级指标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3.2耕地地块规整度评价

田块规整度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分维数FRAC来表达(式(2)),分维数描述了田块几何形状的复杂性,是对田块边缘复杂性的量化表达,该指数理论范围在1.0~2.0之间,指数越小表示田块形状越规则,反之则田块形状越复杂[13]。

FRAC=2ln(0.25*P)ln(a)(2)

式中,P为地块周长(m);a是地块面积(m2),FRAC的值域为[1,2]。

3.3耕地地块集中连片度评价

耕地如果集中连片,则有利于规模经营,而耕地的连片程度本文用田块的聚集度Q(式(3))[7]来表示:

Q=20a≤0.16hm220+40*a-0.160.38-0.160.16hm2

式中,Q为耕集中连片分值;a为地块面积;根据研究区耕作条件的实际情况,地块面积小于0.16hm2,耕作条件严重受限,极大的影响耕作效率;0.38hm2为研究区域内地块的平均面积;1.1hm2则可以完全满足机械化与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3.4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选取自然因素和利用条件作为测算耕地质量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其中自然因素有: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表层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利用条件有:田块规整度和田块聚集度。建立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表(表1),并以特尔斐法确定其权重。

将参与评价的各因素标准化后与一级指标权重加权组合得到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分值,分值越高,耕地质量越好,反之则越低。采用综合指数法[12],得到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S=∑nk=1Ck.Pk(4)

式中,S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n为参与评价的分等因素数目,Ck为第k个评价因素的自然质量分;Pk为第k个评价因素的一级权重。

得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后对耕地质量进行分等

I=高等别S≥85中等别80

式中,I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等别,S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4.研究结果和分析

4.1新民镇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新民镇2002年耕地质量主要以高等别和中等别为主,两者之和占耕地总面积的93.06%,低等别的比重占6.94%;而到2010年新民镇耕地面积减少了101.52hm2。耕地质量主要以高等别的耕地质量下降为主。到2013年新民镇耕地总面积较2010年增加了19.45hm2,中等别耕地所占比例比2010年下降了30.47%,高等别和中等别耕地之和所占比例达到了93.14%,低等别耕地下降到2002年的水平,耕地质量水平较前两期明显提高。

4.2耕地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从2002年到2013年,低等别耕地面积比例相对稳定,中等别和高等别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10年之后,到2013年中等别耕地下降到研究时段内的最低值,而高等别的耕地则上升到研究时段内的最高值。

图12002-2013年新民镇耕地质量等别面积变化

4.2.2耕地质量空间演变分析

本文采用八象限法将新民镇耕地范围分为八个象限[15],2002年到2010年,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主要是以高等别转为中等别为主,变化面积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第一、四、五象限;在等别提高方面,主要是第五、七、八象限内有低等别转为高等别和中等别转为高等别;2010年到2013年耕地等别以提高为主,主要是中等别提高为高等别,等别的下降表现为破碎的小斑点;2002年到2013年之间,耕地质量等别总体保持不变,局部有所提高,主要是第五、六、八象限内中等别提高为高等别。

4.3耕地质量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3.1河流距离影响分析

由于河流的灌溉作用,加上镇域内地形起伏不大,河流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直接表现为从河流到缓冲距离600m范围内,集中了大部分的耕地面积,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各等别耕地面积呈直线下降。所以通过整治,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后,高等别耕地面积就可以大幅增加,相应的中等别耕地面积就会减少,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水源对耕地质量的重要性。

4.3.2道路距离影响分析

由于当地地形起伏不大,农村道路的完善状况主要能体现农业机械的可进入性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通过对当地道路的缓冲分析可以得出在距离道路150m范围内,耕地等别面积别变化显著,明显的反映出耕地质量等别对道路距离的敏感性,2002年到2013年高等别耕地主要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中等别耕地则呈现相反的态势,在250m范围外高、中、低等别的耕地面积都很少。

4.3.3农村居民点距离影响分析

由居民点到耕地的远近主要反应耕作的便捷程度,耕地等别的变化,主要是在距离居民点100m处达到最大值,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地低等别耕地主要受居民点交叉分布的影响,因为耕地的户主分布和耕地分布并不一致,在这种交叉分布的影响下,距离户主最近的耕地不一定是户主的,所以实际耕作距离是在离居民点100m处,同时交叉分布会产生比较小的耕地斑块,这就会降低耕作意愿。

4.3.4中心城镇距离影响分析

中心城镇的人口密度最大,农药化肥的经营点也主要在镇上分布,虽然2002年到2013年中心城镇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高、中、低等别的耕地整体向距离镇更近的范围靠近,耕地质量得到提高特别是高等别耕地面积的增加,但是中心城镇在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散扩展的情况,产生了比较小的耕地斑块,导致局部出现低等别耕地分布在距离中心城镇较近的地带。

5.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2002―2013年,新民镇的耕地总面积下降后增加,耕地总体质量呈现下降再提高的趋势,并伴随着第五、六、七和八象限以提高为主,而第一和四象限以下降为主,其余象限以平稳为主的质量演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耕地等别距离河流、道路、建制镇越近,并且在农村居民点适当范围内耕地质量越好。评价结果有助于掌握研究区耕地质量状况,并且可以为基本农田的划定提供依据,在耕地等别变化剧烈的地区不适宜作为基本农田,以提高其稳定性,从而发挥基本农田所应发挥的作用。

[1]蔡海生,林建平,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75-80.

[2]刘燕红,万平,彭正涛,等.西南山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布控体系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4):609-614.

[3]刘毅,高尚,刘希霖.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监测县选取方法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11):2248-2254.

[4]汤思阳,雷国平,张慧,等.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73-181.

[5]姚赫男,李艳,曹宇.基于RS和GIS的耕地资源质量评价[J].土壤,2013,45(4):732-738.

[6]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等.东北地区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3):378-384

[7]奉婷,张凤荣,李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8]姜广辉,赵婷婷,段增强,等.北京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304-311.

[9]路婕,李玲,吴克宁,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耕地综合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2):323-329.

[10]王雯,伍永秋,吴建东.基于重金属污染的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质量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4):194-201

[11]宋戈,李丹,梁海鸥,等.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2,32(7):129-134

[12]秦元伟,赵庚星,董超,等.乡镇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3):454-463

邯郸市是河北省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变化,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第2次土壤普查,于1992年在全市进行了耕层土壤养分调查,2004年进行了部分县市的菜地、果园地耕层养分调查工作,较全面地掌握了邯郸市耕地质量变化及分布规律[1]。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调整,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的改变,使耕地质量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耕地质量现状

2发展对策

2.1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耕地质量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市、县不同层次的耕地质量监测站并建立相应的耕地质量数据管理中心。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的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在有代表性的耕地上,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在西部山丘区、中部山前平原区、东部低平原区和黄河平原区等四大农区建立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以县为主,每个县选择主要土壤类型建立3~5个长期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进行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监测,逐步建成全市标准化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全市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及时更新并进行动态分析,定期向各级政府提供耕地质量现状与预测预警报告。

2.2全面启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

2.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一户一卡、一村一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适宜于邯郸市使用的农作物系列专用肥,增强配方肥的专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其技术含量和产量质量,根据需要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从根本上实现施肥技术的物化和由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4]。

2.4打击假劣肥料,确保耕地安全

首先要严把肥料质量关,加大对肥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肥料;二是要加强对肥料经营者的管理,打假扶优,净化肥料市场;三是要严格禁止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农田,防止造成农田污染。多措并举,确保耕地安全。

3参考文献

[1]张文生.邯郸农业大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耕地质量保护现状

1.1耕地数量基本情况

双阳区地处长春市的东南部,是长春市面积最大,集农业、工业、旅游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全区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6.6万亩,水稻播种面积18.4万亩,豆类3.4万亩,蔬菜6.0万亩。全区况人口38.3万,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3.7亩。种植业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96.26%。辖区共有4个街道(其中一个没有种植业)、3个镇、1个乡。

1.2耕地质量基本情况

双阳区现在耕地主要土壤类型为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土、泥炭土、新积土。其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白浆土、暗棕壤,北部平原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草甸土,在饮马河沿岸零星分布有新积土,在齐家镇、双营乡低平地及沼泽地分布少量泥炭土。

参照农业部关于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的分级标准,通过2007年耕地质量评价,我们双阳区一级地面积为22.1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08%;二级地面积为53.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19%;三级地面积为31.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06%;三级地面积为31.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06%;四级地面积为41.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91%;五级地面积为25.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09%;六级地面积为8.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2%;七级地面积为0.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5%。

1.2.1土壤有机质状况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双阳区对境内有机质含量进行了分析化验,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7%,变幅为1.5-3.0%。2007年通过耕地质量评价项目,双阳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96%,变化幅度在2.74-3.31%之间。2007年与土普时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59个百分点。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是因为大量玉米根茬以及旋耕根茬还田使农田增加非腐解物状态的有机质,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非腐解物不是纯正的矿化腐殖质,此物需经过若干年方能生成真正的腐殖质。

双阳区耕地和非耕地面积183万亩,各乡镇街土壤有机质含量如表1。

双阳区耕地和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一级范围内的占22.75%,在二级范围内的占77.25%。

双阳区耕作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浆土、草甸土、新积土、黑土、暗棕壤、泥炭土、沼泽土和水稻土,通过2007年耕地质量评价项目,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96%、2.97%、2.94%、2.97%、2.97%、2.94%、2.96%、2.98%,其含量差异不太大。

1.2.2土壤全氮养分状况根据2007年测定结果,双阳区耕地土壤中全氮含量平均为0.114%,变化幅度在0.076-0.180%。其中,旱田全氮含量平均为0.004%,变化幅度在0.078-0.180%;水田全氮含量平均为0.113%,变化幅度在0.076-0.165%。在全区各类型的土壤中氮素差异不大,含量最高的是黑土,平均含量为0.117%,含量最低的是泥炭土,平均含量为0.10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全氮含量降低了0.015个百分点。

1.2.3土壤磷素状况根据2007年化验结果,全区耕地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4.759mg/kg,变化幅度在7.066-21.827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第二次土壤普查速磷平均含量为26.1mg/kg,降低了11.3mg/kg。

1.2.4土壤钾素状况根据2007年化验结果,全区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02.656mg/kg,变化幅度在50.728-167.394mg/kg。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65mg/kg,比土普时下降了52.3mg/kg。

1.2.5土壤微量元素状况根据2007年化验结果,有效锌含量平均为2.131mg/kg;有效铜含量平均为3.808mg/kg;有效铁含量平均为82.885mg/kg;有效锰含量平均为31.830mg/kg;有效硼含量平均为0.742mg/kg。

1.2.6土壤理化性状双阳区土壤以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为主,土壤pH值以偏酸性接近中性为主。全区pH值平均为5.763。

2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做法

2.1耕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

近几年由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双阳区2008-2010年深松深翻面积69.5万亩。

双阳区目前有机肥肥源主要是牲畜粪便、鹿粪等,资源总量为180万吨。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应用,牲畜数量逐年减少,有机肥肥源数量逐年下降,同时受农民种地观念的变化,近几年有积肥施用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约为1.5万公顷,施用总量为55万吨。

2.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自2006年起,双阳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210万亩,已经覆盖全区水旱田,同时有的地方达到两次。

2.3实行宽窄行休闲种植方式

自2007年起累计推广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技术30万亩。

3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1耕地利用结构变化问题

随着我区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提高和高产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土壤中养分的携走量不断加大,土壤中的养分入不抵出,至使土壤综合肥力不断下降。而豆科作物面积越来越少,所以种植结构的变化从耕作角度来看,不利于耕地质量保护。

3.2耕地土壤肥力退化问题

玉米大面积的种植和玉米效益的不断攀升,玉米田氮磷钾化肥施用量的不断提高,土壤板结现象也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商家追求利润的趋使,也使肥料施用的品种的不合理。这些都是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3.3耕地土壤侵蚀、板结、干旱、水土流失等问题

我区从地形部位上处于西部台地向东部长白山地过渡地带,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平原或漫岗台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同时由于夏季雨水集中,易造成耕地表层土壤流失。第二由于土壤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壤水土流失也日益加大。第三,“鸡爪岗”地形较多,风蚀比较严重。

3.4耕地环境污染情况

存在部分耕地环境污染。例如,造纸厂排放的生产污水,水泥厂的水泥灰等;地膜垃圾、方便袋垃圾等;农药、化肥污染等;公路灰尘污染也日益严重。

3.5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方面的问题

耕地质量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问题,技术上的支持必不可少,但由于没有较完整、较系统的技术支持,所以操作上医头医脚不能兼顾,所以,耕地保护技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3.6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很难主动承担耕地地力保护性工作;二是在国家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土壤地力监测很难实现、或不长久。

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4.1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

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政策上支持耕地保护工作可操作性研究;二是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三是加大耕地保护性工作的技术研究。

4.2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主动保护耕地的氛围。

4.3提倡科学种田

不仅从农民着手,更要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着手,使土壤利用与开发更为合理。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为提高各类土地利用质量,满足土地规划的战略需求,从工业、农用、建设、旅游等不同功用角度出发,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评价工作[12],比如,针对建设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3]、根据开发区用地模式需求而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4]、为区域土地状况及农产品绿色基地建设提供依据的土地质量评价等等[5]。现有这些评价工作大多为适应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重于考虑土地的应用功能,而对土地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方面的考虑比较少。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土地资源总[HJ1.99mm]量丰富,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在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针对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开展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泸定县为例,在分析当地实际环境条件基础上选取适宜的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利用GIS与RS进行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探索基于满足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

研究区范围包括整个泸定县。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经101°49′-102°27′,北纬29°28′-30°6′之间,土地总面积216871km2。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河谷幽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地势高差相对较大,一般在2000~3000m,最高可达6500m。大渡河由北向南将全县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沿河两岸支沟发育。县内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以分为阶地、河谷扇形地、台地和山地。阶地由河流下切形成;河谷扇形地多形成于山溪与大渡河交汇处,因其土质肥沃多为县内的重要耕地;台地是由冰川、溪流剥蚀切割形成;山地多为中山、高山和极高山,多分布于贡嘎山东坡和部分北坡的磨西、新兴乡等大雪山脊一带。

县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土壤类型多为山地黄褐土、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等,也包括部分高山草甸土类型。因地形地貌、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的影响,泸定县土壤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具有较显著垂直和水平分带特征。全县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由于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总和只占总面积的056%,故本文合并称为建设用地,本次评价对象包括除水域以外的所有类型土地。泸定县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及人为不利因素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和土地质量较低,除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外,该县还存在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引起的土地枯竭,草场不平衡放牧引起的板结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泸定县位置及其区域卫星影像见图1。

2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模糊评价法[6]、主成分分析[7]、物元分析法[8]等。本文充分运用GIS技术和RS技术建立空间和属性分布数据库,选择基于GIS的图层叠置法[9]进行叠加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一般依据土地利用类型来选取:未利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农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建设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和承载质量指标体系[10]。本文参考以上原则,将影响土地生态质量的地形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主要考虑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指标,以突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由于泸定县建筑用地总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少一部分(见研究区背景分析),故按照未利用地和农用地类型来选取指标。生态质量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选取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要素层包含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土地利用等5个要素;指标层包含年降雨量、年均气温、≥10℃积温、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植被指数、坡度、坡向、高程、土地利用类型等11个指标。

2.2数据采集与数据标准化

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11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GIS、RS分析或直接插值法获取各类专题图,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调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在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源基础上生成坡度图和坡向图;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87对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生成土壤湿度图、植被覆盖图;选取SPO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获取的气候数据、土壤有机质数据插值得到对应的专题图;土壤质地为非数值型指标,通过矢量化获取专题图。

(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较优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及其支沟地区以及中山地势平坦开阔的台地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质量为良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新兴乡的中部及东北部、田坝乡西部、烹坝乡西南部,该区域属于高山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林地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其气候属亚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气候,降雨量少,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亚高甸土为主,砂石含量多,是主要的牧区地带;质量为中等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谷低中山的岚安乡、烹坝乡、泸桥镇、田坝乡、冷碛乡、杵泥乡等乡镇,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热,地势较缓的河谷地区,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不太理想;质量为差的土地分布在磨西镇和新兴乡西部地区,田坝乡、烹坝乡部分地区,此区域位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高地凉温带及高山永冻带,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它土地中的裸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冰川及永久积雪。

4结语

泸定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加入地理要素形成评价因子体系,结合GIS、RS及AHP技术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和运算,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地形指标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总体来看,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降水量、高程、植被指数和土壤质地等。通过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实际生态环境因素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条件吻合较好。

[1]陈华,孙丹峰.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8,(3):1014.

[2]曾敏,段建南,李帅,等.近10年中国土地评价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1):9295.

[3]柳依莎,杨华,邓伟.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0683071.

[4]王永峰,李保莲,宋利利.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79283.

[5]周丹,何政伟,杨晏立.基于GIS的土地质量评价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1,9(2):9395.

[6]王良杰,赵玉国,郭敏等.基于GIS与模糊数学的县级耕地地力质量评价研究[J].土壤,2010,42(1):131135.

[7]刘飞跃,万哨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吉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85790,5809.

[8]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2.

[9]XiugangLi,WeiWang,FangLi,etal.GISbasedMapOverlayMethodfor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RoadEnvironmentalImpact[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D:TransportandEnvironment,1999,4(3):147158.[ZK)]

[10]朱永恒,濮励杰,赵春雨.土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3133.

[11]李付宽,任学慧,李澜涛,等.城市化进程中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9,11(1):4650.

[12]殷清慧,周宝同.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566458,6537.

[13]张贞.丘陵区多尺度土地质量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二、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肥现状

(1)土壤肥力状况不清

第二次土壤肥力调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过去近30年。随着种植结构的单一化,现在土壤肥力状况不清,整体土壤肥力下降明显。

(2)施肥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农户种植1亩水稻施用纯氮超过60个,磷、钾肥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认识不足,造成稻麦群体大,抗倒性差,投入增加,产出比降低。

2.测土配方施肥存在问题

(1)施肥盲目性大

在稻麦生产上施肥随意性较大,一是施肥量不合理,二是施肥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施肥前后比例不合理。

(2)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

稻麦精确施肥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等项目在东海县实施了多年,有关稻麦产量与施肥多少的关系已很明确,精确施肥理论已形成,但大多数农户仍不接受,嫌麻烦,一炮轰施肥法仍在使用。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够,不相信上级部门会免费为其测量土壤养分含量,判定施肥标准。

三、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本对策

紧紧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三大技术环节,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1.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管体系

(1)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按照“试点启动、县区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进一步扩大县区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积极应用“3S”等高新技术,通过科学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查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耕地土壤退化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尤其污染耕地的类型、分布、途径以及变化趋势。

(2)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不同农区生态环境、耕地土壤类型、作物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因素,进行科学设置土壤质量监测网点。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作物需肥配方,研制生产配方肥料,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土肥站)要在区域性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歹并加载配方施肥专用模块,建立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2.建立健全配方肥料研制产供体系

3.建立健全配方肥料推广应用体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配方肥生产企业、肥料经营单位等众多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的扶持。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更需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协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配方肥料农技推广网络尤为必要。

(1)宣传培训。通过县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定期宣传,建立县级示范方,印发各乡村施肥分区图和施肥技术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乡(镇)主要是在村级发放测土施肥技术宣传挂图、施肥明白纸、施肥技术手册等。

1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据1985年土壤普查数据表明,吉林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9%。其中洮北为1.91%、大安1.97%、通榆1.48%、镇赉2.18%、洮南为2.91%。通过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测试数据平均值是1.41%。其中洮北为1.70%、大安1.33%、通榆0.68%、镇赉1.76%、洮南为1.58%。有机质由原来的平均2.09%下降到现在平均1.41%左右,下降0.68个百分点。

1.1耕地保养力度不够

农民承包土地后当时的承包期限的设置过短使得部分农民对耕地只用不养,进行掠夺式经营,轻投入重产出。原来的耕作制度,如轮作、休耕等制度被破坏,造成耕地有机质补给不足,耕地质量下降。

1.2有机肥料投入严重不足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土壤板结,影响了土壤的生产能力。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户饲养牲畜少,有机肥源也大大地减少,土壤有机质养分补充不足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1.3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肥料污染板结

由于过分追求产量,有机肥、农家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有害物质缓冲作用减弱。白城市的化肥施用量为40万t,主产作物、高产作物化肥施用量为400kg/hm2左右,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剩余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通透性差、持水量降低,致使耕地质量下降[1]。

1.4农药、地膜面源污染严重

白城市农药施用量已超过3000t,但仅有10%~20%附着在作物中,其他则流失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白城市年使用地膜逾3000t,农作物收割后,大部分地膜残留物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进而影响耕地质量。

1.5城市排污环境污染

城市乡村的生活和工业等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当,随意堆放,垃圾经过风吹、雨水冲蚀进入耕地,造成耕地被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1.6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林木覆盖率太低

白城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5%,低于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土地含水能力下降和降雨量不足,造成水位下降,导致土壤供水不足,土壤易干旱荒漠化。目前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左右,耕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2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2.1测土配方施肥

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普遍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科学施肥意识普遍增强,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了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hm2,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每年增产粮食20万t,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900t,节约成本690万元[2-3]。

2.2增施有机肥

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应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近年来,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由于农民及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很难形成有规模的有机肥积造,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吉林省已经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m3以上给予补贴10元,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000kg/hm2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2.4耕地护养机制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视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污染耕地修复、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灾毁耕地恢复、开展沃土工程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开展项目可行性论证,在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在立项前,应当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4]。

2.5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在立法上给予耕地更多保护

[1]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关键词】3S;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德阳市

【Keywords】3S;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evaluation;Dengyangcity

1概述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的研究,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4]、模糊判定分析方法[5]、综合评价方法[6]、景观生态学方法[7]、ES方法[8]、层次分析方法[9]、P-S-R模型方法[10]、ESA方法[11]、灰色评判法[12]等,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一种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价方法,而且上述方法基本均局限于定性的、定量的、静态评价方法,并且专家的意见占较大比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不够好且实际应用价值不够高[13]。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方法,在此之前,也有人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4-16]。

德阳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近年来随着德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围绕资源环境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为推进德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对德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评价

2.1研究区概况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东经103°45′-105°15′,北纬30°31′-31°42′之间。西邻阿坝,东接遂宁,南靠成都,北临绵阳。全市面积5818km2,现辖绵竹市、什邡市、广汉市、旌阳区、罗江县和中江县。德阳市境狭长,南北长约162km,东西宽约65km,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也是成都周边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2.2.1指标选取原则

建立科学、完善、可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危险性评价的关键,合理有效的指标选择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过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科学规律,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揭示生态环境的内在特征和外部触发原因。同时要考虑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数据精度如何、是否可定量化。②全面性,生态环境质量是在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综合考虑。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全面分析生态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③动态性,不同的地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需结合研究区的情况作调整。

2.2.2指标选取

2.2.3数据源

遥感影像数据:本文采用2015年Landsat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m,影像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成像质量良好。德阳市区域跨轨道号129/038和129/039两幅影像,采用WGS-84坐标系,UTM投影,影像均已完成了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空间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2.3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即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原始数据标准化;②建立每个变量的协方差矩阵R;③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以及每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④通过对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进行分类提取主成分;⑤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式(1)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⑥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计算结果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

式中,Fi是第i个主成分,Wi是它的相应的贡献。结合每个主成分及其对应权值,进行代数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指标,来表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情况。EVI的值越大,表示其生态环境越脆弱。

2.4评价结果

根据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区域占35.32%,质量为中等的区域占31.39%,质量为优等的区域占20.02%,质量为差等的区域占13.27%。与德阳市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得到林地和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耕地次之,人类工程用地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地质灾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生态环境质量优和差等主要分布在德阳市的西北部,该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等因素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好于其他地区。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多为中等,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抵抗力稳定性较差,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耕地受人类影响较大,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除地质灾害区域外,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差等的区域还广泛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由于工程活动造成了地下水下沉、破坏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该区的恢复力,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3讨论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现状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情况,追寻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原因,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德阳市自1999年10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研究区完成退耕还林17.75万亩(1亩≈666.67m2),其中生态林16.3万亩,经济林1.4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就显著,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德阳市生态环境|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治理的可行方法主要是在一些地势比较平缓或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区域建立多功能混合生态林、农业经济林以及规范化牧场等混合生态系统;②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引进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善全市环境质量;③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涛.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

【2】ZhangQiang.SatelliteremotesensingofchangesinNOxemissionsoverChinaduring1996C2010[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2.57(22):2857-2864.

【3】ZhangJiahua.Advancesinestimationmethodsofvegetationwatercontentbasedonopticalremotesensingtechniques[J].SCIENCECHINA(TechnologicalSciences),2010,53(5):1159-1167.

【4】郭宗楼,刘肇.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2):75-78.

【5】王鸿杰,尤宾,上官宗光,等.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5,25(6):30-32.

【6】冯长根,李彦周.综合评价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08(5):112-115.

【7】王乃亮,杜斌.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4,30(6):84-85.

【8】许世刚,高新陵.ES-SOFM混合模型及其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5):53-55.

【9】卢仲达,张江山.层次分析法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3):79-81.

【10】王洪翠,吴承祯,洪伟,等.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123-126.

【11】李炎女.工业生态安全评价与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12】厉彦玲.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J].测绘科学,2007,32(5):77-79.

【13】黄淑芳.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7(1):47-49.

THE END
1.老师,我们是一般纳税人,我们购进的生物有机肥再卖出去,税率是多少玲老师 金牌答疑老师 职称:会计师 免费直播 你好你开也是9税率的发票 您好,有机肥包括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肥三种肥料,是免增值税的,化肥是不免增值税的。您具体是有机肥,还是化肥啊?一般纳税人化肥增值税率是9 2021 08/25 14:53有帮助 0 0 10608https://m.chinaacc.com/wenda/detail/xt/4987243
2.12366最新问答饲料化肥农药的增值税适用税率分别是多少?六、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规定:“一、自2008年6月1日起,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 二、享受上述免税政策的有机肥产品是指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肥。 http://heilongjiang.chinatax.gov.cn/art/2019/1/4/art_4941_145858.html
3.有机肥生产企业处理粪便,应按多少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财务领域需求比较大,很多小伙伴们都想从事会计工作,但是我们作为新手该怎么办呢,对于“有机肥生产企业处理粪便,应按多少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呢”知识点不太理解,没关系,小编以为大家准备好“有机肥生产企业处理粪便,应按多少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呢”详细的解说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起学习吧! https://www.niuacc.com/zxsscl/402191.html
4.想咨询一下收到有机肥的发票,税率应该是免税吧?税率栏是0是不是Copyright ?2020-会计宝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9043698号 http://www.kjb100.com/ask/197216.html
5.有机肥产品增值税税率有机肥料税率是多少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中规定了符合免税条件的有机肥的种类,如果您销售的有机肥在此范围内可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 2、如果不属于上述文件的范围就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按13%缴纳税款。(小规模税率3%) 3、普通发票不能抵扣。 https://liumingwang.com/104537.html
6.有机肥料的税收编码/一般纳税人税率是多少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值税发票管理推行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简称。税收编码和税率在会计工作中经常用到,是税务处理的必备知识,职上会计考试网为同学们整理了有机肥料的税收编码及税率。 更多备考信息: 2022许昌初级会计资格证考试考场分布在哪里 https://www.51zhishang.com/cjkj/bkzl/20220429/142525.html
7.牛羊肉增值税税率是多少,9%的增值税税率适用范围口诀方针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出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方针的告诉》(财税〔2001〕113号)第一条 2.自2008年6月1日起,纳税人出产出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 方针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告诉》(财税〔2008〕56号)第一条 3.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转环节免征增值税。 享http://www.991595.com/sx/11050.html
8.销售化肥可以免征增值税?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有机肥产品,不得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上述有机肥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在执行过程中有更新、替换,统一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 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https://m.5scpa.com/knowledge/25241.html
9.营养方块或肥球育苗中营养土配比为优质过筛有机肥与细泥土的比例营养方块或肥球育苗中营养土配比为优质过筛有机肥与细泥土的比例是多少() A. 1:5 B. 1:1 C. 1:2 D. 1:0.5 题目标签:方块营养土细泥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C 复制 纠错 举一反三 某焦化厂鼓风机前煤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9a0900aeb44eb5bd2c64c414cb5908.html?fm=bdbds4ae3198f6754d75d8cdead93e5a2f729
10.有机肥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新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3%统一降低至25%,取消了地区性优惠税率,只对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定了照顾性税率。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篇2:有机肥市场调研报告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zc3a63l.html
11.请问营养土的税率是多少凡经核实所提供的肥料登记证、产品质量技术检测合格报告、备案证明失效的,应停止其享受免税资格,恢复照章征税。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齐红老师 解答 2022-10-29 22:12 同学你好,这是全部文件,如果不符合咱们公司不符合这些有机肥免税的条件,那就是9%的税率。 https://www.kuaizhang.com/ask/question_6829488.html
12.大吃一斤!羊粪免征增值税吗?只不过农产品是法定减免,将来增值税立法之后仍然免税,而化肥是阶段性减免,且财税〔2015〕90号文件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和进口化肥统一按13%税率征收国内环节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但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税规定免和不免的化肥是不包括有机肥的。当然,有机肥有单独适用的免征增值税文件,财税〔2008〕56号https://www.360doc.cn/mip/1107675896.html
13.生产有机肥企业税费怎么算因此,生产有机肥企业在销售有机肥时,需要按照11%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法规 三、个人所得税 如果生产有机肥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那么其生产经营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具体计算方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税务部门的规定而定。 总的来说,生产有机肥企业的税费计算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60c695866ec01d000814
14.2018年增值税的税率是什么律师普法2.低税率: (1)11%:销售或进口税法列举的货物:①生活必需品类——粮食、食用植物油(包括橄榄油)、鲜奶、食用盐、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和居民用煤炭制品等。②文化用品类: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③农业生产资料类:初级农产品、饲料、化肥(有机肥免税)、农https://www.110ask.com/tuwen/7842233530446848566.html
15.涉农税收优惠政策6篇(全文)增值税涉农优惠政策:一是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二是一般纳税人销售或进口粮食、食用植物油、鲜奶、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按13%的低税率征收增值税;三是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按照买价的13%计算扣除进项税;四是纳税人生产销售、批发和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五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utc8sbq.html
16.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税率是如何计算的?2、饮用水、暖气片、冷气机、开水、液化气、原油液化石油气、燃气、沼液、住户用煤碳工艺品。 3、书籍、报刊、杂志期刊。 4、精饲料、有机肥、化肥、农机车、农用地膜这些 (三)零税率 零税率,即税率为零,仅适用法律法规不限定或不严禁的出口报关出入口的货品,及其输往海关管理的保税区加工厂、保税仓库和保税区https://www.sh-lixing.com/news/1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