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公司负债率自上市以来平均51%,相对较高,持续投入资金较多,持续扩张产能,从上市的近200万产能8年间扩张到7000万的产能,尤其是每轮猪周期顶点更是加大产能扩张的投入,有息负债率平均在31%,其借款利率相对合理,基本每年货币资金都无法覆盖有息负债,平均只能覆盖一半的有息负债,偿债风险高,2021年发行可转债95.5亿和向大股东定增60亿,用于扩张产能和补充资金流动性。
③公司生产资产占比重,平均62%,属于重资产企业,生产资产由2014年的25亿扩大到2020年的816亿,总资产由41亿扩大到1226亿,年化76%,带来的结果就是成为猪肉股龙头企业,营业收入也从26亿扩大到563亿,年化73.8%,扩张效果还是不错的。
⑤基本没有什么金融资产,非常专注于猪肉产业一体化的布局与发展。
⑥由于2020年是难得一次的猪周期顶点,所以营收增速惊人,同比增加178%,净利润同比增加379%,但到低谷也降得快,属于跟随猪周期大起大落式发展。
⑦从费用角度看,销售费用少,属于生活刚需品,很畅销;管理费用同比增加346%,主要是由于产能的扩大,员工人数从2019年的5万迅速提高到2020年的12万导致;财务费用主要由于每年有息负债的利息支出导致。
⑧从税收角度看,属于畜牧业,在农业免税范围内,所以税金很少,可忽略,无企业所得税,营业利润基本就是净利润。
2、股东回报
公司于2014年1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面向公众发行0.605亿股,发行价24.07元/股,募集资金14.56亿。
发行后总股本2.42亿股,相当于原始股东以2.42×24.07=58.25亿估值出让了25%(0.605/2.42)的股份给公众股东。
将公众股东作为一个整体,从2014年1月投入14.56亿,7年累计收到红利6.56亿,不计算红利再投入,股份数量由0.605亿股变为7.41亿股,2020年年底市值570.94亿。
公司净利润从2014年的0.8亿到2020年的303.75亿,业绩增长380倍,其年化增长率为169%>股价年化收益69.18%,说明市场情绪带来年化收益负的贡献,股东收益全部来自企业成长。
3、发展空间
1)我国是全球猪肉生产大国
据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数据,2015-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的比例平均为47.49%;2018年开始的非洲猪瘟疫情对国内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比例下降到41.71%。
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5.27亿头,较上年降低3.20%。截止2020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61万头,较上年增长35.10%;生猪存栏量4.07亿头,较上年增长30.96%,全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国家统计局)
正常情况下,我国每年消费生猪约7亿头左右,相当于两人一年吃一头猪,猪肉产量约5500万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级,随着居民收入提高,还有向上空间,行业规模还没有到天花板。
2)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显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猪周期主要由于中国散户养猪为主的特色导致,2001年中国500头以下散户养猪占比达到92%,近二十年中国散户养猪规模持续下降,2020年中国500头以下散户养猪占比仅45%,相比2001年下降超过50%,500-3000头小规模养户大幅上涨至27%,而300-10000中等规模养殖场也上涨至14.5%,随着环保和非洲猪瘟疫情常规化,生猪养殖企业产能的逐步扩大,500头以下小规模养户可能进一步退出养猪业舞台,养猪业将转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未来猪周期特征估计越来越弱。
猪周期带来猪价大幅波动,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各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2019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均价同比涨幅较大。进入2020年,行业产能呈现逐步恢复趋势,生猪价格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到2021年9月已回落到11元附近,国庆后又逐步涨到18元左右。
3)行业规模化程度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生猪养殖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散养户、中小规模养殖场数量众多。
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2017年,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为407家,仅占总养殖户数的0.0011%,占比非常低。
近年来,由于受环保投入增加、养殖用地稀缺、非洲猪瘟等疫情频发、食品安全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行业散养户退出明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的进程。
根据2019年9月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到2022年应达到58%左右,到2025年达到65%以上,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加。
4)行业政策变化:从“运猪”转向“运肉”
201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除种猪和仔猪外,原则上活猪不跨大区域调运。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
4、行业竞争
1)近五年生猪养殖业发展概述
2)生猪养殖企业ROE周期性波动
3)ROE分解之净利润率的比较
②高峰期
其他企业对外采购仔猪育肥出栏与自繁自育仔猪育肥出栏的商品猪单位成本差异被显著拉大,由2018年的差距1元/kg,拉大到2019年的4元/kg,再到2020年的10元/kg,而正邦、天邦和新希望的外购仔猪育肥出栏占比还比较大,都在50%左右,导致综合成本的差异。
③由于其他企业养殖模式有很大比例采用形式各异的代养模式,向农户(或家庭农场)等支付委托养殖费用,160元/头-500元/头不等,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4)ROE分解之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比较
5、风险与价值
1)风险
大存大贷的风险
潜在的“疫病”问题
养殖成本持续增加
养猪效率仍需提升
环境保护压力
2)估值准备
①利润是否为真
近七年营业收入和销售收到现金,经营现金净额与净利润的趋势基本一致,由于生猪养殖企业免增值税、免企业所得税,所以两者差异非常小,2020年经营现金净额小于净利润,是由于固定资产翻倍带来的折旧猛增以及因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生猪存栏量)和原材料库存增加所致,利润真实性基本没有问题。
生猪属于现货现款的产品,基本没有应收账,因此不存在应收账款收不回的风险。
②利润可持续性
③资本支出
近七年公司扩展比较快,2020年在建工程合计148亿,其中生猪养殖项目133亿,饲料加工项目7亿,生猪屠宰项目5亿,其他项目3亿,总体来说资本开支挺大的。
个人认为资本开支大部分属于扩张性开支,尤其是生猪产能从2014年上市初期200万头扩张到2020年的7000万头,带来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快速上升,年化增长都超过75%,是非常厉害的扩张战略。
公司快速扩张也带动了维持性开支的增加,如折旧摊销就从2014年的1.53亿增加到2020年的36亿,根据最新的调研活动记录显示,公司下半年已开始放缓产能扩张,原计划年底产能扩张至8000万头已下调为7000万头,估计受可转债被推迟上市的影响,大股东定向增资60亿补充现金流,后续按照1亿产能储备土地预估,后续产能扩张的资本开支不会像2020年461亿这样夸张,是2019年131亿的3.5倍,从前几轮猪周期也能看出来,顶峰期间的资本开支阶段性最高,然后随周期同步下降,因此资本开支个人准备采用购建支付现金近七年平均值110亿模拟。
3)企业内在价值
股东盈余=252亿+36亿(折旧摊销)-110亿(资本开支)=178亿。
企业内在价值=178亿/4%(无风险收益率)≈4500亿,当前市值3002亿,相当于内在价值的6.7折。
以上仅为个人投资股票的思考与价值投资的依据,均有判断错误的可能和思考不全的风险,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任何人盈亏负责,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