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泸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泸市府办发其他文件政策政务公开

《泸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泸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编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是四川省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之一,是全国蔬菜发展优势规划区,泸州蔬菜以“春提早、秋延后和反季节”优势占领川、渝、滇、黔等地市场。我市江阳区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并列入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四川创新团队蔬菜产业示范县(区)”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泸州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27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0平方公里,规划到2015年扩展为100平方公里,2020年扩展为1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2000年的27万人增加到2009年80万人,规划到2015年增加到120万人,2020年增加到150万人。城区面积的扩大,使原来城市近郊蔬菜基地建设成为住宅商厦或城市道路,原来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原有蔬菜基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消费蔬菜的人口却在增加,且这一趋势将随着泸州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建设而加速。近年,省政府提出包括泸州在内的6城市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重庆是西南最重要的大都市,人口上千万,蔬菜的消费量巨大,泸州蔬菜产业的定位就是在确保泸州城镇居民有效供给的同时,打造重庆的“后菜篮子”。

泸州蔬菜产业要根据当前形势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蔬菜优势产品,明确目标市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广一系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尽快提高泸州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全市新阶段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制定一个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2.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以下列文件为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业部农计发〔2009〕33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2005〕1号)

(5)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打造“四川泡菜”,实施蔬菜产业突破“千亿大关”战略

(6)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川府发〔2010〕34号)

(7)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0〕77号)

(8)泸州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的通知》(泸市府发〔2011〕1号)

(9)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意见》

(10)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意见的意见》(泸市府办发〔2010〕41号)

3.规划区域

泸州市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区域是按现有蔬菜基地基础上逐步发展,涉及全市三区四县的67个乡镇,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30个乡镇129个村为主城区蔬菜供给核心基地。详见表1。

表1泸州市2011—2020年蔬菜基地建设规划表

项目

乡镇名称

江阳区

华阳、况场、分水岭、弥陀、通滩、方山、江北、石寨、黄舣、泰安、丹林

龙马潭区

特兴、胡市、金龙、石洞、双加、长安、安宁、鱼塘、罗汉

纳溪区

棉花坡、新乐、大渡口、护国、上马、丰乐、白节、龙车、天仙、合面

泸县

福集、得胜、牛滩、海潮、太伏、加明、兆雅、方洞、玄滩、奇峰、喻寺

合江县

大桥、密溪、合江、榕山、虎头、白鹿、先市、佛荫、自怀、佛宝

叙永县

营山、麻城、分水、龙凤、叙永、两河

古蔺县

古蔺、永乐、太平、二郎、护家、观文、双沙、德跃、石屏、大寨

4.规划编制年限

本规划年限为2011年—2020年。

第二章发展蔬菜产业的条件

1.国内蔬菜产业发展态势

2.四川省和泸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态势

四川省是我国10大蔬菜生产省份之一,蔬菜产业成为农业中仅次于粮食和畜牧业的第三大产业。为了进一步发挥地理、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扩大就业、壮大产业,四川省制定了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到2010年,建成攀西早菜生产优势区,川西平原主菜生产优势区,川南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生产区,川东北特色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川西高地夏秋淡季蔬菜优势区等五个商品蔬菜优势区域,产业集中度达80%。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3100万吨,产值500亿元。到2012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800万亩,产量4000万吨以上,鲜菜收入640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640元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蔬菜基地无公害整体认证达到100%,蔬菜商品率达到80%,加工率达到20%以上。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产量5000万吨以上,鲜菜收入900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000元以上,加工率达到25%以上。

20多年来,泸州蔬菜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居各类经济作物之首,已经成为了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总产量由22.7万吨增加到160万吨,增长了7倍;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由63千克提高到295.4千克,产值由0.9亿元猛增到25亿元,增长27.8倍。泸州根据全国、四川省蔬菜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地理和气候特点,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发展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沿长江和沱江早夏菜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丘陵菜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深丘和中低山反季菜区等三大优势生产区域。

3.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3.1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3.1.1区位优势突出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邻重庆、贵州,南界贵州、云南,西连四川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四川内江。市内交通发达,宜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纳叙铁路等即将全面打通,逐步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从而确立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地位。扼长江、沱江咽喉,控云、贵、川、渝要冲,为四川出海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距四川省会成都256公里,距重庆市135公里,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3.1.2自然条件优越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由北向南呈浅丘、深丘、低山地貌。属四川盆地准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4℃,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531—5789℃,年日照时数1143—1424小时,年降雨量1100—1200㎜,无霜期302—357天。土壤以紫色母岩风化发育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种植优质蔬菜的最佳区域。

3.1.3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特色基本形成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泸州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中心,突出“一早一晚”、反季节菜、特色菜和加工菜优势,不断扩大专业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各大菜区建设了一批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江阳区华阳街道白湾等地建成了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马潭区特兴镇等生姜基地,纳溪区新乐镇、白节镇、棉花坡镇等蔬菜产业带,泸县特色菜基地和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的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

3.1.4技术支撑强劲

我市蔬菜科技推广工作以试验示范为手段,推广为目的,重点实施了三项更新工程,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示范推广、地方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以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一批“两高一优”蔬菜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得以推广应用,如地膜种植、钢架大棚、复合材料大棚、水泥柱大棚等设施栽培技术、蔬菜苗嫁接技术以及龙马潭生姜套种蔬菜、江阳区的茄果类—水稻—叶菜,纳溪区瓜豆类—水稻—秋延后辣椒等菜菜套种、粮菜轮作模式。同时,泸州蔬菜产业与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四川创新团队蔬菜岗位专家联结,具有坚强的技术后盾。

3.1.5产销日趋活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年加工蔬菜能力2万余吨,加工产品包括辣椒、竹笋、酸菜、大头菜、芽菜等多种类型;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家,产品辐射了川、滇、黔、渝等18个县市,成为西南地区四省市结合部的蔬菜集散中心。蔬菜无公害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启动了放心菜工程,进行了防虫网、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到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9.4万亩,播种面积27万亩,占总面积的34%,已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品6类18个。

3.1.6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产业基地面积29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160万吨,总产值25亿元,蔬菜外调量达70万吨。其中主城区江阳区面积达13.64万亩,产量30.3万吨,产值6.77亿元;龙马潭区面积达4.27万亩,产量7.43万吨,产值1.15亿元;纳溪区蔬菜种植面积9.02万亩,产量16.92万吨,产值2.83亿元。产品销往云南、贵州、成都、重庆等省22.65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80万亩,扩大了3.5倍;市,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3.2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蔬菜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对蔬菜种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变化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泸州具有春早、冬暖气候特点,冬春蔬菜产品在成都、重庆、贵阳、等地具有较大的生产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和全国蔬菜大流通体系的形成,泸州蔬菜在省内外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

3.3制约因素

泸州蔬菜产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外向度较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十分突出。一是我市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产品没能形成规模、批量。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三是科技含量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四是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强,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对蔬菜产品的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完善市场流通设施。以科技为支撑,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监控全程化、运作企业化、营销品牌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以蔬菜为主的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2.规划原则

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个四”的发展战略,规划将泸州建设成为以“双百”为目标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大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围绕市场,科学规划,成片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沱江、长江流域为蔬菜基地建设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形成近、中、远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创新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2.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按城市人口人均4厘地、人均每天1斤蔬菜消耗量的标准划定常年基本菜地,进行菜地规划、建设与发展,同时充分考虑现有基地基础、市场需求、城市建设发展等因素,在城市规划区外结合土地整理、双挂沟项目、存量土地调整等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泸州蔬菜基地。以风险控制为出发点,先近后远,确立蔬菜基地建设的重点,分期分批实施规划建设项目。并随城市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发展中、远郊蔬菜基地,逐步形成近、中、远郊相结合的菜地布局。

2.2政府引导,市场拉动

蔬菜基地建设一靠政府引导,二靠市场拉动。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导向性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业主和农户,多方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展建设加工、贮藏库、蔬菜超市等产后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减少流通环节,增大蔬菜保有量,保证菜篮子的稳定供给,推动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

2.3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根据泸州城市建设总规划、国土、水务、交通和产业基础等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品种分布,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基地建设中,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布局道路和沟渠,可实行“沟带路”。在蔬菜生产布局中,优化生产模式和茬口安排,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效益。

2.4农民主体,项目推动

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探索创新经营模式,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构建一个集蔬菜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质量安全、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风险保障为一体的蔬菜产业体系。

2.5因地制宜,科技引领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蔬菜生产的区域,进行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和生产布局。建设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高标准的园区农业示范带动泸州蔬菜这一优势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发展,促进蔬菜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在保障泸州城镇居民供给的同时,力争成为重庆等地的后方“菜篮子”。

2.6产业集中,突出特色

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人才、科技、投入向产业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第四章发展目标与区域布局

1.总体目标

泸州蔬菜产业以“示范园、专业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主城区、县城及重点集镇的核心基地建设,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主城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突出“一早一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菜和山区反季菜,扩大向滇、黔、渝、粤等地外销量,融入成渝经济圈,打造重庆“后菜园”。同时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价格走势分析和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蔬菜价格大起大落,提高菜农收入。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建蔬菜产业基地8万亩,改造原有蔬菜基地16万亩,其中主城区新建蔬菜基地4万亩,完善改造蔬菜基地8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总产量达到200万吨,总产值40亿元。

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建蔬菜基地12万亩,改造原有蔬菜基地20万亩,其中主城区新建城市蔬菜基地4万亩,完善改造城市蔬菜基地8万亩。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其中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280万吨,总产值60亿元。引进和培育20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建成年加工蔬菜10万吨的加工厂2个,建立一批蔬菜配送中心、综合市场、超市、社区连锁店。

2.年度目标

2.12011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1.5万亩,改造老基地3万亩。在主城区的江阳区华阳街道、况场镇,龙马潭区的特兴镇,纳溪区的新乐镇等新建蔬菜基地8000亩,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核心基地2个,重点乡镇8个,蔬菜专业村15个;在江阳区修建1个占地60亩的育苗中心,为基地集中育苗;建设1个蔬菜展示园;建设简易包装车间1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7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50家社区售卖点;对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进行研发和培训推广。

2.22012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1.5万亩,改造老基地3万亩。在江阳区华阳街道、况场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纳溪区大渡口镇、棉花坡镇等新建设蔬菜基地8000亩,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核心基地1个,重点乡镇2个,蔬菜专业村6个;建设商品化处理车间1个,简易包装车间1个,建设蔬菜气调保鲜库1个,有效的调节市场;搞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工作。

2.32013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1.5万亩,改造老基地3万亩。在江阳区况场镇、弥陀镇,龙马潭区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白节镇等新建设蔬菜基地8000亩,改造老基地20000亩;建成核心基地1个,重点乡镇1个,蔬菜专业村3个;在泸县、合江县建2个育苗基地;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2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50家社区售卖点;搞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工作。

2.42014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1.5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况场镇、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棉花坡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20000亩;建成重点乡镇1个,蔬菜专业村3个;建蔬菜加工厂1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3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50家社区售卖点;搞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工作。

2.52015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万亩,改造老基地3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江北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10000亩;建成核心基地1个,重点乡镇2个,蔬菜专业村3个;在叙永县、古蔺县建2个育苗基地;建立3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50家社区售卖点;建设商品化处理车间1个,简易包装车间1个;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2.62016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5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20000亩,建成重点乡镇1个,蔬菜专业村2个;建设蔬菜气调保鲜库1个,简易包装车间1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1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30家社区售卖点;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2.72017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5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核心基地1个,重点乡镇1个,蔬菜专业村4个;建立1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60家社区售卖点;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2.82018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重点乡镇1个,蔬菜专业村3个;建设简易包装车间1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2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50家社区售卖点;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2.92019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5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核心基地1个,重点乡镇3个,蔬菜专业村5个;建蔬菜加工厂1个;进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2.102020年

全市新建蔬菜基地2.5万亩,改造老基地4万亩。在江阳区分水岭乡、弥陀镇,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丰乐镇等建设8000亩的新蔬菜基地,改造老基地15000亩;建成重点乡镇3个,蔬菜专业村6个;建设商品化处理车间1个,简易包装车间1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1个,1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60家社区售卖点;进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等的研发和培训推广。

3.区域布局

根据泸州交通、水源、地势、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劳动力资源状况等综合因素,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布局,以长江和沱江流域沿线为发展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园三基地”,“一园”即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沿江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推进蔬菜专业村规范化建设,形成主城区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3.1蔬菜科技示范园

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规划建设在江阳区华阳街道集中区域,面积为1.2万亩。分为四大功能区设计布局,即蔬菜现代化育苗中心、蔬菜新品种展示区、标准化生产展示区和设施栽培示范区。

3.2产业基地布局

3.2.1沿江蔬菜基地

3.2.1.1功能定位

以长江、沱江沿岸乡镇的消落地和河坝冲积地为核心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目的,在季节上主要考虑“春提早”。含只能种植1—2茬(早春菜)的消落地和能种植2—3茬一年四季不被水淹的河滩冲积地。

3.2.1.2规划布局

主要规划布局在长江、沱江沿江两岸。重点是规划布局在江阳区华阳街道、方山镇、弥陀镇及通滩镇等的适宜村社;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乡及石洞镇等的适宜村社;纳溪区新乐镇、大渡口镇及棉花坡镇等的适宜村社;泸县海潮镇、牛滩镇等的适宜村社;合江县合江镇、大桥镇、榕山镇、白沙镇等的适宜村社。

3.2.1.3种类安排

以设施栽培为主,主抓“春提早”。重点安排熟性早、生育期短、商品性好、品质优、产量高、耐贮运的茄果类、瓜类、豆类以及速生蔬菜为主。

3.2.1.4茬口安排

(1)消落地

该区域早春温度回升快,光照强,土壤病原少,不宜建固定设施,采用临时设施进行种植,一年可种早春1—2茬,6月中旬—10月易被江水淹没。

①茄子、辣椒、番茄、黄瓜、菜用玉米+矮生菜豆、速生叶类菜→水淹;

②西葫芦、春马铃薯、矮生菜豆及一些速生叶类菜等→水淹;

③茄子、辣椒、番茄、黄瓜、菜用玉米+矮生菜豆、速生叶类菜→水淹→秋冬萝卜。

(2)河坝冲积地

该区域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沃,春后地温回升比浅丘平坝区快,一年四季均不被水淹,可以种植2—3茬。

①番茄、辣椒、四季豆、瓠瓜→秋茄子、四季豆→大葱、萝卜;

②瓜类(丝瓜、黄瓜)→秋茄子、四季豆→秋冬菜(甘蓝、芹菜、莴笋);

③豆类→番茄、辣椒、茄子→瓜类(丝瓜、黄瓜)→秋冬菜(甘蓝、芹菜、莴笋)。

3.2.2丘陵特色菜基地

3.2.2.1功能定位

以浅丘平坝的乡镇为核心种植基地,以满足泸州主城供应和区县城市供给为主要目的,是城市供给的核心基地,在季节上主要考虑周年均衡供应,在品种上考虑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同时,发展适度规模的加工蔬菜原料基地,为蔬菜加工企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培育壮大蔬菜加工产业,延长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2.2.2规划布局

复种指数为2—3,即一年可以种植2—3茬蔬菜。主要规划布局在浅丘平坝骨干公路沿线的粮菜混种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蔬菜栽培历史悠久,蔬菜病虫害较少,产量较高,是满足泸州城市蔬菜供应的核心基地和县区城市供给重点基地。主要规划布局在况场镇、弥陀镇、通滩镇、分水岭乡、特兴镇、长安乡、鱼塘镇、石洞镇、棉花坡镇、龙车乡、上马镇、合面镇、护国镇、丰乐镇、白节镇、福集镇、加明镇、得胜镇、牛滩镇、海潮镇、密溪乡、大桥镇、先市镇、虎头乡、白鹿镇、龙凤乡、兴隆乡、古蔺镇、太平镇、永乐镇等的适宜村社。

3.2.2.3种类安排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种植技术。重点发展茄果类、瓜类、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叶菜类以及水生蔬菜,抓各种方式轮作栽培和“秋延后”栽培。根用芥菜(大头菜)、辣椒(泡椒)、青菜、甘蓝、萝卜等加工蔬菜。

3.2.2.4茬口安排

①越冬甘蓝(花菜)→茄果类→萝卜;

②莴笋→瓜类→芹菜→越冬甘蓝;

③豆类→白菜→越冬甘蓝;

④瓜类(南瓜、冬瓜)→林果(枇杷)间作;

⑤瓜类(黄瓜、西葫芦)→水稻→秋莴笋;

⑥茄果类(辣椒、茄子、番茄)→水稻→秋冬甘蓝;

⑦豆类(菜豆)→水稻→秋黄瓜;

⑧饲料玉米+红薯→大头菜;

⑨菜用玉米+辣椒→大头菜;

⑩老南瓜(蜜本)→大头菜;

⑾加工辣椒→越冬甘蓝;

⑿加工辣椒→秋冬萝卜。

3.2.3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

3.2.3.1功能定位

以合江、叙永和古蔺海拔800—1200米的山区适宜种植蔬菜的乡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实施设施栽培,种植反季节蔬菜,调节市场供给。

3.2.3.2规划布局

主要规划布局在深山基础设施较好的适宜蔬菜种植区,该地域交通较好、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具体分布在福宝镇、自怀镇、赤水镇、营山乡、麻城乡、分水镇、枧槽乡、护家乡、鱼化乡、双沙镇等的适宜村社。

3.2.3.3种类安排

选用抗病、抗寒、抗旱品种,推广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种植技术。重点发展瓜类(冬瓜)、茄果类(辣椒、茄子、番茄)、萝卜、莴笋、甘蓝等,采用大棚设施栽培,一年种植1—2茬。

3.2.3.4茬口安排

①玉米→萝卜→瓜类(冬瓜)

②水稻→甘蓝(白菜)

③茄果类(辣椒、茄子、番茄)→莴笋

第五章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1.1育苗中心建设

拟规划建设区域性的蔬菜育苗中心100亩(其中:江阳区华阳街道60亩、龙马潭区特兴镇20亩、纳溪白节镇20亩),建可控温室和钢架大棚,要充分发挥设施保护和可以部分调节环境条件的优势,生产各式蔬菜种苗。除充分满足当地基地的生产用苗外,还向附近地区辐射及向外地供苗。在合江县、泸县、叙永县、古蔺县分别建设一个育苗基地。通过蔬菜育苗中心和集中育苗点的生产和供苗,可以控制并保证基地生产的蔬菜品种及其质量,也有利于蔬菜新种类和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推广应用。

1.2菜地质量建设

搞好菜地质量建设,确保蔬菜高产稳产,为平衡增产打好土壤基础。围绕蔬菜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标准化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实现蔬菜平衡增产。2011—2020年,在建设规划区内,每年对中低产土改造,10年累计改造原有基地36万亩。一是薄土改厚土。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区内的土层厚度不足60㎝的薄土,采用工程措施改造,增厚土层,使土层厚度达到60㎝以上,提高蓄水和保水能力,增强抗旱能力;二是培肥地力,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将通过薄改厚、种植绿肥、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施用微生物肥料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组织规划区农户修建沼气池,提供和施用优质有机肥,使之达到强化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的效果。

1.3水利道路建设

增加蔬菜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种植蔬菜灌溉水源有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提高防御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修建道路是蔬菜生产、销售及农用物资运输的基本保证,10年拟整治山坪塘200口,新建蓄水池800口,修建排水沟2000公里,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0公里,硬化耕作便道1000公里。

1.4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新发展设施基地10万亩,使全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达20万亩。基地建设的大棚类型将根据生产实际,采用钢架棚、水泥柱棚、竹架棚等。基地的建设根据泸州市气候特点,建设以实用的塑料大棚为基础,配套转光无滴防老化棚膜、遮阳网覆盖技术、喷淋灌溉及降温技术、滴灌及滴灌施肥技术、化学熏蒸剂防病虫技术等,使基地的设施配置和生产配套技术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1.5采后处理建设

为了保证蔬菜产品的洁净无污染,延长蔬菜销售期,提高蔬菜基地产品的竞争能力和附加值,拟在生产基地建设蔬菜采后处理中心3个、简易包装车间6个、建设气调保鲜库2座;建成城乡蔬菜批发市场7个,建立蔬菜配送中心6个,110家综合市场、超市和社区连锁店,360家社区售卖点。

1.6建设加工厂

由四川省泸州市百绿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建两个年生产10万吨蔬菜产品的深加工厂,以增加蔬菜生产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

2.1新品种引进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大多数蔬菜作物的品种更新很快,一般每2—3年就会更新一轮。为了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基地的运行中,要大力引进最新蔬菜品种,注重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不断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储备和应用高产、食销对路的蔬菜品种。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50—100个,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泸州地区栽培的瓜果类、叶菜类等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新技术引进推广

2.2.1育苗技术

2.2.2绿色防控技术

要促进和推动实现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积极开展绿色防控,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购置专业化统防统治设备,实行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优质高产。

3.加强蔬菜产品质量监测

在蔬菜基地乡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点,配备检测设备,落实检测人员,以适应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建设的需要。

4.开展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研究

制定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蔬菜市级地方标准,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第六章保障措施

1.组织措施

1.1建立领导机构

1.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3建立健全奖励扶持补贴政策

2加强风险体系建设,规避产业风险

为有效抵御蔬菜产业风险,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促使蔬菜产业稳健快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建立适宜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探索设置蔬菜产业风险基金,规避蔬菜产业风险。鼓励有创新意识的种植户或业主购买保险,对新技术引进者给予适当补助。

2.1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蔬菜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加强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增强农业内质的有力手段之一。有效规避蔬菜产业自然风险,需要加强蔬菜产业的生产条件建设,全面推进和实施本规划设计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蔬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2.2建立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规避蔬菜产业技术风险

蔬菜产业技术风险规避,需要建立高效、实用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一是要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随着本规划的实施,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将拓展到130万亩,蔬菜从业人员将发展到接近30万人以上,全市大量农户将为此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新型菜农。要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户等为依托,建立多元化高效科技推广和技术保障体系,让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快速入户,让新菜农尽快上手。二是提高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和培训水平。要通过广泛科技合作,提升其科技人员参与蔬菜产业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要稳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吸引大批农技推广人员献身泸州蔬菜产业。三是要努力培育新型菜农,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新型菜农种植水平高低对蔬菜单产水平、病虫害控制以及技术应用程度将产生重要影响。要着力实施全面的菜农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蔬菜产业生产型人才的培训。四是要加强品种和技术的本地熟化程度。要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选准正确的技术开发路线和示范项目,减少蔬菜技术风险。要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

2.3强化市场导向作用,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蔬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类似,具有巨大的市场风险。规避市场风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加强针对性生产。切实研究目标市场的蔬菜需求变化特点和季节性变化差异,切实研究其消费习惯和结构变化特征,在当地有关组织引导协调下,加强蔬菜针对性生产,最大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培育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水平。要通过对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提升菜农组织化水平,切实提高菜农抗风险能力,使农户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在投入品供应、蔬菜销售和蔬菜需求信息等方面接受便捷服务。三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畅通蔬菜流通渠道。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要大力加强以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中心的信息化体系建设,让广大农户在市场信息指导下进行蔬菜生产,降低生产盲目性。

2.4创新建立风险保障政策体系,提升综合抗风险能力

一是探索建立政策性风险保障基金。风险保障基金的初始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依照一定比例注入,并吸纳蔬菜种植大户(面积在20亩以上)和龙头企业的资金进入,以缴纳资金数额的多少来确定届时补偿的资金数额。政府因为实施储备调节和保护制度所产生的亏损由风险基金支付,产生的盈余纳入风险基金管理。风险保障基金的基金规模,可以根据泸州蔬菜产业推广种植面积的大小滚动扩大,逐渐建立覆盖大部分蔬菜种植户的风险保障体系。要建立农业自然灾害测评的中介组织,负责各类灾害的评估测定,并监督蔬菜生产风险基金的发放,使政策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提高蔬菜生产风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由于受到基金规模的影响,政策性风险保障基金对于蔬菜产业发展的风险控制无疑是低水平的,难以对大规模的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为了推动蔬菜产业的稳健发展,需要在蔬菜发展政策性风险保障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农业保险的新制度设计,扩大风险控制范围。

3.创新流通方式,完善流通体系

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构筑起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遍及各村的蔬菜产地收购网点,在全市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设立专销区,大型集贸市场、超市和社区等设立专销点,发展蔬菜经营公司、蔬菜营销专业户、协会、联合体、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开展国内外直供直销、连锁经营、配送业务,加快市场化进程。

4.保障质量安全,培育产业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一是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管理。二是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三是加强质量检测监控,确保基地产销蔬菜检测合格后上市。

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树立一批知名的产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共同树立一块享誉国内外的“泸州蔬菜”产业大品牌。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品推介会、博览会、采购会,向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宣传泸州蔬菜,扩大市场影响力。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建设,实现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产品品牌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品牌体系;申请获准使用“泸州蔬菜”地理标识,形成全国知名的泸州蔬菜企业品牌。

5.创新培训机制,塑造新型菜农

实施新型菜农培养工程,重点要探索和建立农科教相结合、农民素质能够大幅快速提高的新机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教育和培训的资源力量,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公益职能,利用其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更多地担负起培训菜农的职责。

第一,要建立培训基地。采取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操作,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立蔬菜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培训基地,快速提升菜农综合素质。

第二,组织开展深入有效的培训活动。以村社为单元,以镇乡为基地,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在基地建设期间,实行季节针对性培训和常年重点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生产季节之前主要对广大菜农进行针对性培训,常年重点培训主要培养新型菜农和科技大户,造就大批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菜农,使其成为蔬菜生产经营的骨干和主力军。实行以现场指导、观摩和室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菜农的感性认识和操作能力。实行新型菜农带动一般菜农的办法,加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6.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术水平

要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一是引进国内种菜能手,带动广大农户学会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诀窍;二是依托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泸州建立蔬菜专家大院,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蔬菜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业务骨干;三是长期聘请以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专家,在关键环节蹲点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四是聘请国内院士和蔬菜资深专家为顾问;五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推广应用。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效益预测

1.投资估算

2011—2020年,全市新建蔬菜产业基地20万亩,改造原有基地36万亩,到2020年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种植面积达130万亩。2011—2020年新建和改造老基地需要蔬菜产业发展资金49.008亿元(详见表2)。

表22011—2020年泸州市蔬菜基地建设投资概算汇总表

单位:万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合计

育苗中心

300

250

100

750

改良土壤

4600

4830

5072

5325

5590

5870

6164

6472

6795

6882

57600

水利

742

795

856

923

964

1032

1098

1178

1250

1322

10160

道路

1810

1905

2003

2106

2215

2330

2456

2586

2716

2873

23000

大棚设施

13280

13820

14380

14960

15560

16185

16840

17515

18250

19210

160000

采后处理区

65

5650

170

6580

90

195

12750

加工厂

23440

25840

49280

农产品连锁体系

1285

1490

1655

350

1530

145

1695

1690

9840

绿色防控

760

790

830

870

915

936

960

1010

1045

1084

9200

技术培训推广

110

120

132

140

154

163

178

192

211

1500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60

70

80

85

95

130

150

1000

生产投资

12500

13000

13520

14000

14600

15250

16800

17800

18200

19330

155000

35502

41220

38451

63496

40699

49967

44736

48644

74418

52947

490080

拟定修建3个育苗中心,4个集中育苗基地,为基地集中育苗。需要资金750万元。

1.2改良土壤

将中低产土通过薄改厚,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生物菌肥,强化地力建设,改良土壤,培肥地力,10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基地36万亩,需要菜地质量建设资金57600万元。

1.3水利建设

拟定修建、整治山坪塘200口,需1600万元;新建50米3蓄水池800口,需560万元;修建排水沟2000公里,需8000万元。蓄水工程建设共需要资金10160万元。

1.4道路建设

拟定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0公里,需8000万元;新建硬化宽60-80厘米耕作便道1000公里,需资金15000万元。耕作道路建设共需要资金23000万元。

1.5大棚设施建设

拟定修建普通大棚10万亩,需投入资金160000万元。

1.6蔬菜采后处理区建设

2011—2020年建成300平米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车间3个,需资金270万元;蔬菜简易包装车间6个,需资金480万元;建成5000吨气调保鲜库2座,需资金12000万元。合计12750万元。

1.7加工厂建设

拟建成年加工蔬菜10万吨的加工厂2个,需资金49280万元。

1.8农产品连锁体系建设

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连锁体系,其中蔬菜配送中心6个,需资金8100万元;建综合市场7个,需资金350万元;连锁店110个,需资金1210万元;社区售卖点360个,需资金180万元。合计9840万元。

1.9绿色防控

一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30万亩,需资金1100万元;二是挂插黄板25万亩,需资金500万元;三是使用性诱剂10万亩,需资金100万元;四是对蔬菜种植基地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10年累计防治面积250万亩,需资金7500万元。绿色防控需要资金9200万元。

1.10技术培训推广

新技术培训、推广需要资金1500万元。

1.11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新品种引进需要资金1000万元。

1.12生产投资

10年累计使用种子、农药、肥料及农膜等生产资料需资金155000万元。

2.资金筹措

2011—2020年,全市新建蔬菜产业生产基地20万亩,改造原有基地36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需要基地建设发展资金49.008亿元,资金采取国家、地方、企业、农民自筹等多渠道筹措,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国土整治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小水利工程项目、农村沼气等项目,尽可能整合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区实施,资金捆绑使用,尽力发挥整合资金的最大作用,预计整合各类国家农业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3.3亿元;二是争取省级以上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资金3.6亿元;三是市、区财政投入4.9亿元;四是蔬菜生产企业投入4.2亿元;五是专合组织及农民自筹23.008亿元。

3.效益预测分析

蔬菜是泸州市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的精神,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四川蔬菜”、培育千亿元产业战略,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四个四”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实施泸州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保障蔬菜市场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同时还能带动运输、包装、服务等行业发展。

3.1经济效益

3.2生态效益

泸州市蔬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打造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开展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推广施用沼液和沼渣肥料,推广有机生物菌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可减少肥料污染;通过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减少肥料和农药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3.3社会效益

本规划的实施,明确了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围绕泸州建设“双百”区域大城市发展需要,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蔬菜产业基地逐步从近郊调整到远郊,蔬菜品种从混杂多样品种调整到优势品种,从分散调整到集中,使基地布局更趋向于合理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保障市场的有效供应,维护“菜篮子”稳定。基地建成后,可明显改善我市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产量,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可辐射带动成千上万户农民从事现代蔬菜业生产,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意识,提高蔬菜产业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可带动城镇建设和包装、印刷、运输、旅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THE END
1.对对于小规模家庭菜园来说自制或购买专业产品更为经济高效吗对于小规模家庭菜园来说,自制或购买专业产品更为经济高效吗? 在现代农业中,农药肥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它们分别代表了病虫害防治和土壤养分补给的两大领域。然而,对于小规模家庭菜园而言,这两个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和选择却要更加复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农药肥料?农药通常指的是用于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https://www.fikyjuyw.cn/ke-pu-huo-dong/438143.html
2.最新种子推荐,全面观点阐述与多方深度分析清流县旅游局1、优良品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最新种子通常经过科研人员精心选育,具有较高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选择这些种子,有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2、抗病性强,减少农药使用,一些最新种子具有抗病性基因,能够有效抵抗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业污染,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趋势。 http://www.qlgeopark.com/post/48912.html
3.农药价格走势绿意盎然的新纪元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影响着农药价格。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对于化学物质含量较低或无化学残留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许多企业转向研发更为环保、高效且安全性的替代品,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绿色”、“有机”标志下的产品。 五、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81399.html
4.药肥的优势有哪些?一文解析清楚!种植户必看药肥是指将农药和肥料按科学的比例配方相混合,并通过特定工艺让两者有效成分稳定的共存于复合体系中,一般以肥料作农药的载体。以下是对其优势的详细解析: 1 药肥合一 省工省力 肥料与农药合二为一:药肥兼具肥料和农药的功能,可以同时解决作物的营养需求和病虫害防治问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http://gxsksw.com/nd.jsp?id=225&groupId=-1
5.精准种植一季即丰的财富之树最后,在决定哪些品种最适合您的经营计划之前,您应该研究市场趋势,以确保您将产品销售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人。此外,如果某个品种当前处于供需紧张状态,那么您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回报,因为买家通常愿意为稀缺商品支付更高价格,这样也符合“增长速度快”原则之一,即捕捉好机会以创造价值。 https://www.l0dm1h3tk.cn/hua-hui-zi-xun/500439.html
6.成本低的暴利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模式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不仅要追求高效,还要考虑到成本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精准农业和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传统的一些种植方式已经被新的方法所取代。其中,成本低的暴利种植正成为许多农民和企业追求的一个方向。这一模式以其独特的手段,使得农产品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大幅度降低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50352.html
7.做导购的心得体会(通用21篇)1、精通产品卖点: 这是作为一名导购员的基本技能,首先务必要精通掌握产品的卖点,挖掘所卖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到),然后以长比短(就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是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只是要充分掌握技巧,不能恶意攻击竞争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林立的品牌中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我们很https://www.wenshubang.com/xindetihui/2721684.html
8.农资销售感想(精选6篇)在我的这个成功等式中,产品是基础,技术是推动力,服务很重要,但是营销是关键。是的,做农资生意,首先就需要调查本地市场,了解本地的农作物和用种用肥用药水平,根据需求确定产品组合。选取差异化的产品很重要,但是前提要保证质量,然后是卖点和利润。很多进口企业之所以很有优势,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可靠的质量、研发能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02lwz2.html
9.李志起今麦郞弹面的成功源于准确的把握了转型性创新的精髓,勇敢挑战,通过品牌、战略、产品、传播合力推阵出新。 李志起阜丰集团:战略突围成就中国新味王 合作成果 ① CBCT认为阜丰需要另辟蹊径,瞄准中高端调味市场,做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高端品牌,做中国调味业的“新派味王”。 ② CBCT将阜丰味精定位为“新派纯鲜生活家https://baike.sogou.com/v101684720.htm
10.农资产品范文12篇(全文)强化农资产品功效,细分市场,农资企业对农资产品特性、市场定位、产品包装、卖点诉求等方面做好一番市场调研与精心策划,才能为营销部门提供良好产品作为“弹药”,保证营销人员能占领各个市场的制高点,创出一片骄人的业绩来。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农资产品的功效,是能够让农民感受到,看到的。只有如此,消费者才能以看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jktalf8.html
11.2024年农村9个创业小生意,别看小,但是很赚钱在农村创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因为它有很多不同的机会和潜力,给大家分享几个在农村可以考虑的小生意。 一、农产品销售 农村地区的优势在于农产品丰富。如果您有渠道,可以从当地农民购买当季水果、蔬菜和肉类,那么您可以在城市寻找销售市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https://www.jianshu.com/p/54e43856d5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