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球气候变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气候是不是变暖了?
那么,气候是不是变暖了?要判断全球气候是否变暖,不能只看一时一地,而要看全球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如100年中气温上升多少,30年中上升了多少。19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了较多的仪器观测温度记录,所以人们建立的温度序列,大多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世界上共有3个不同的全球平均温度序列。由于收集的资料及分析方法不同,3个序列的结果略有出入。根据这3个序列,从20世纪的最初10年到21世纪的最初10年,全球平均温度分别上升了0.84℃、0.81℃及0.79℃。因此,可以粗略地讲,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在1750年之后才显著增加的,所以研究人员经常把1750年看作工业化前,因此人们有时也说,相对工业化之前,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但是,这只是一种近似的说法,因为19世纪50年代之前缺少系统的温度观测。不过,无论如何,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早先国际上还有些人怀疑气候变暖的结论,后来由于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因此,现在怀疑气候变暖结论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
气候为什么变暖了?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燃烧了愈来愈多的煤、石油、天然气,再加上砍伐森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1750年前后的280ppmv上升到2011年的390ppmv,即:在200多年中增加了40%左右。ppmv代表百万分之一大气的体积。从中不难看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绝对分量是不大的,只有大气总体积的万分之三。但是二氧化碳的变化对气候却有重要的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好像温室的玻璃窗一样,不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但能吸收地面放射的辐射,从而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人们把二氧化碳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护,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降到-18℃,而不是现在的15℃左右。也就是说,大气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了33℃。可见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包围,我们是无法生存的。现在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增加,这就使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导致气候变暖。
但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或者说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呢?这在过去20年中始终是一个被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至少已经进行了5~6轮论战。从20世纪末开始有人提出气候没有变暖,并且认为如果变暖也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到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怀疑气候变暖论者弄虚作假,以及2010年提出气候变暖是否停滞了。这些争议时起时伏,但都以气候变暖论支持者的胜利告终。
现在诸多证据使气候变暖怀疑论的空间愈来愈小了。“气候门”也关闭了。还有一批非气候工作者,独立地收集了更多的温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世界上第四个全球平均温度序列,但结果却与原有的3个序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尽管近10年内温度升高不大,但这10年仍然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而且国际范围气候模拟研究有了巨大的进步,建立了地球系统模式,这些模式的计算均表明,现代气候变暖有很大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冬季是不是变冷了?
然而,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对应的是一个戏剧性的现象――近年来时常出现冷冬。2009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第15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时,就曾经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形:3.4万人聚集起来讨论应对变暖问题,当地却出现了严寒。
今年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人们正在研究2013年是否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暖的年份时,欧洲、特别是俄罗斯出现了自1938年以来未曾出现过的严寒天气。中国自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雪接踵而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欧洲、北美、东亚的强寒潮、暴风雪天气是不是同全球变暖的趋势相抵触?这是否意味着气候不再继续变暖了?
我们先看看冬季是不是变冷了?回答是肯定的。
2007~2008年冬季,北美西北部遭遇严寒天气,北部地区出现大雪;中亚到东亚地区降下大雪。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大面积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严重受损。2008~2009年冬季,北美、欧洲、亚洲北部气候寒冷,俄罗斯严寒天气尤为突出。2009~2010年,美国出现25年来最冷的冬季、当年冬季也是英国31年来最冷的冬季、西伯利亚出现严寒天气,我国北方的大雪造成严重灾害。2010~2011年及2011~2012年冬季,欧洲、北美、亚洲寒冷依旧。
可以说过去5个冬季,北半球的欧洲、北美、东亚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严寒。根据全球地面气温的观测记录,21世纪第一个10年(2001~2010年)的冬季,与20世纪的最后10年(1991~2000年)相比,美国温度下降1~2℃,欧洲下降2~3℃,西伯利亚下降3~4℃,我国东北(包括内蒙古东部)及新疆也下降1℃左右。可见近年来冬季的变冷不是个别年份的现象,也不是某一地区的局地现象。至少从2004年起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不过在2007年之后这种趋势更为突出罢了。
冬季为何变冷了?
根据全球变暖理论,伴随温室效应加剧,高纬度地区冬季的温度应该明显上升。现在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3个地区,冬季一致变冷,这是不是说明温室效应加剧的理论失效了?
海冰变化是这一理论的基础。2007年是北极海冰第一个破纪录的低点。夏末秋初(9月)正是北极海冰面积最小的时候,2007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降到413万平方千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0%。2007~2009年,北极海冰面积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前,2012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又降到一个新低,为341万平方千米,成为1979年有较为准确的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值。所以,无论如何,海冰的变化是“暖大洋冷大陆”理论的强有力的基础。
这样的寒冬异常吗?
冬季严寒会持续吗?
了解了寒冬成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之后,我们来看看2012~2013年整个冬季是否都会像现在这样寒冷。
在最近几年,全球的气候,一下子变暖了许多。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到,夏天4月份就开始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是人类自己闯的祸。
21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的地球逐渐变成一个热球。也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造成的。二氧化碳。现在全球汽车越来越多,地球也就越来越糟。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二是家庭电器,夏天天气炎热,在家吹空调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之一。可是空调会向外排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还会浪费电。所以要尽量少用空调或不用空调。
最后一点是:保护水资源。在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可是能喝的却只有百分之二是淡水。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淡水。动物的生物链严重破坏。水成了问题,人们就大量开发矿物质,燃烧出了C02气体严重破坏臭氧层。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洞。这样下来的话,人类的生活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这样下去,太阳就会直直射入南北极,冰川就会融化。然后,陆地变少,人类也就少了。如果我们不保护,总有一天我们人类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的。我们可以从低碳开始:一、少买衣服,二、不吃牛排,三、要住小房子,四、绿色出行,这几个方面做起。然我们共创美好的家园吧!
刚刚在南京结束的第四次国际寒武纪大会上,国内外著名古生物学家表示了上述看法。他们认为,目前物种消失与地球历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惊人地相似,与以往不同的是,人类在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中充当了“总导演”的角色。
人为的生物大灭绝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2004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六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西蒙莫瑞斯说:“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发生生物大灭绝时的环境没有多少相似性。但是化石证据可以使我们判断出,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非常剧烈的气候变暖。当时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今天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正在经历的变暖现象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导致了大量动植物种类灭绝。”
科学家认为,工业革命拉开了这次生物灭绝的序幕,而且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除了星体撞击、全球性火山爆发等突发事件外,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我国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说。
这位近年来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早期生命研究论文的科学家说,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这一次是人为的。
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1000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如夏威夷画眉和康定云杉已经消失。
“我们对地球生物组成所知有限,但它们的栖息地都在快速消亡。人类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灭绝物种。”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人》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李家维说,“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物质需求的满足,几乎都是用损坏环境换来的。”
前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探索这些生物灭绝原因的热情不断高涨。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各种假说、推测和实验数据层出不穷,虽然科学家已经认定上述的五次生物灭绝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所致,但是令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至今没有出现。
西蒙莫瑞斯说:“研究生物灭绝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它能够使人们通过历史看到全球变暖、人口膨胀给地球带来的坏处和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生物灭绝将殃及人类
美国寒武纪研究所所长普马艾理森说:“人口的急速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灾难性事件。或许人类能够幸免于难,但其他生命将难逃厄运。”
科学家们称,人类在目前的地球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对任何事件的考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单调是必然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在最近发表的《家养动物多样性世界观察》中称,在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00个品种的家养动物灭绝,而且这一状况还在继续恶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在该组织全球农业动物基因资源数据库中,记录在案的家养动物有6379个品种,其中4183个品种有数据可查,而在这其中,又有740种已经灭绝,1335种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20年内人类还将失去2000个家畜和家禽品种。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家养动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输出一些“优良品种”的家畜和家禽,与进口国当地的品种进行杂交,甚至取而代之。另外,现代化的饲养方法,使得家畜和家禽养殖业越来越依赖几个优良品种,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品种逐渐消失。
专家说,生物多样性是无可替代的,基因技术只能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并不能挽回失去的品种。家养动物的多样性减少,将使它们在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新疾病流行等因素面前更加脆弱。
德国沃茨伯格大学教授盖亚歌德说:“全球性的森林缩减、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对环境的掠夺,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这场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并使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了很多。”
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破坏。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而且支离破碎。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d/10a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关键词:≥10℃初(终)日;间隔日数;积温;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2.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xb0828
基金项目:陕西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宝鸡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2010M-28)。
第一作者简介:王春娟,女,1964年出生,陕西宝鸡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及研究工作。通信地址:721400陕西省凤翔县气象局,Tel:0917-7281190,E-mail:wcj6063@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1,修回日期:2014-10-11。
0引言
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自然资源[1],制约着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植物生长季长度和适宜温度范围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及农资配套措施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8]。不同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其积温是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表示进入春耕期,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进入活跃生长季,多年生植物开始较大速度积累干物质及牲畜开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区作物气候生长期主要气候特征。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积温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9-12]。徐铭志等[13]研究指出近40年气候生长期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6.6天,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10.2天,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4.2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为18.2天。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增长最明显的时期。于淑秋[14]指出,除西南东部少数地方外,中国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10℃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王媛荣[15]指出,陕西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变化趋势不一致,积温增加。本研究在对宝鸡市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特征,揭示区域内气候资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宝鸡市农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33°34′—35°06′N,106°18′—108°03′E)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中国南北衔接和东西过渡地段,是中国主要的粮、油、果、畜生产基地之一。区域面积18196km2,耕地面积4.1×105hm2。年平均气温7.9~13.3℃,年降水量572.3~734.3mm,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宝鸡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科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1.2气候资料
选取区域内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陇县站是1971—2010年,陈仓区站是1974—2010年)近5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1≥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际变化
对气温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近50年,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平均为04-14(单位:月-日,下同),终日为10-19,间隔日数194.4d,积温3654.7℃.d(见表1)。初日最早为3-30(1986年),最晚为04-26(1963年);终日最早为10-02(1992年),最晚为11-05(2006年)。最早初日和最晚终日间隔220天,积温3315.4~4031.7℃.d。由图1可知,近50年,≥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55d/10a;终日呈波动延后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00d/10a。初、终日期变化,引起间隔日数以1.826d/10a倾向率缓慢延长,积温以56.568℃.d/10a显著增加。即是说,在初日提前、终日延后的趋势影响下,近50年,宝鸡市≥10℃间隔日数延长了9.1天,积温增加了282.8℃.d,这为本地农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
2.1.2≥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代际变化日平均气温≥10℃各要素随年代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见表1),初日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波动延后,20世纪70年代小幅提前,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分别以4.303d/10a和9.697d/10a线性倾向率显著提前。终日除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呈延后趋势外,其他年代不同程度的小幅提前,但总趋势是延后的,线性倾向率为11.152d/10a。从≥10℃初日、终日距平变化曲线(图1)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10℃初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终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20世纪80年代,≥10℃初、终日变化幅度基本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10℃初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而终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初、终日间隔日数愈来愈多,线性倾向率为2.415d/10a,这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
受初日和终日变化趋势的影响,≥10℃间隔日数除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小幅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呈波动增加趋势,这与初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世纪90年代增加幅度最大,线性倾向率为24.318d/10a,21世纪初以14.015d/10a的幅度增加。≥10℃期间积温在各个年代均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积温高位增加,平均线性倾向率为35.169℃·d/10a,2001—2010年平均积温3800℃·d,比20世纪60年代初增加了176℃·d,表明本地作物生长期内可能提供的热量资源更丰富,农业气候资源的生物学潜力进一步提高。
2.1.3≥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空间变化
3结论与讨论
(1)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1961—2010年,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提前,终日延迟,初、终日间隔日数增加,积温也显著增加,为区域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热量资源。
(2)日平均气温≥10℃的日期,渭河川道开始最早,终期最晚,间隔日数最长,积温最多,是本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塬区及千河河谷由西到东初期愈来愈早,终期愈来愈晚,间隔日数和积温随之增加。南部山区由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呈显随高度升高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规律变化,南部山区比北部山区平均间隔日数少18天。
参考文献
[1]欧阳海,郑步中,王雪娥,等.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65-123.
[2]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5-37.
[3]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中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6(10):36-39.
[4]张强,邓振镛,赵映东,等.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1210-1216.
[5]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中国西北地区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1):9-18.
[6]刘德祥,董安祥,陆登荣.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95-201.
[7]刘颖杰,林而达.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229-233.
[8]赵果令,朱琳,李星敏,等.陕西气候[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9-193.
[9]张立波,魏丽华,沈国强.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J].科技通报,2013,29(3):23-28.
[10]张雷,刘江.近50年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9):17-19.
[11]孙杨,张雪芹,郑度.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53-1162.
[12]王春娟,杨婷婷.陕西宝鸡市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53-58.
[13]徐铭志,任国玉.近40年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3):306-312.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7
1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广东气候变暖现象未能例外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及决策者摘要,根据报告,“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相对于1961―199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我国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从1909―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仍将持续增温、降水变多、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50a来广东省平均气温震荡上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气温增速达到每10a0.3℃。
2气候变暖对广东淡水养殖的影响
广东省水库池塘众多,淡水养殖业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广东省淡水产品395.74万t,增长2.6%。淡水养殖已成为广东大农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广东气候的变暖,通过大气环流、降水分配、水温等的改变而影响到渔业生产的稳定、渔业病害等许多方面。
2.1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淡水养殖业损失惨重
世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曾经指出,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发生。陈新光等分析了近10a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州市出现了极端性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秋冬干旱、严重“龙舟水”、灰霾等气候事件[1]。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广东这个地处亚热带的省份大面积养殖了一些暖水性鱼类,同时多年的暖冬,让众多水产养殖户缺失防冻害的意识。一般暖水性鱼类生长的水温在10~12℃以上,罗非鱼在水温8℃以下就会被冻死,大多数鱼类在10℃以下就会被冻死。遇到极端寒冷天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8年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广东成为重灾区,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暖水性鱼类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广东省受灾面积11.79万hm2,损失水产品产量23.9万t,渔业经济损失达21.8亿元。
2.2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水产频繁发生病害
3气候持续变暖情形下淡水养殖的对策措施
3.1对淡水养殖环境加以改善
宏观的角度而言,面对气候持续变暖的环境现象,要避免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的经济损失严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而改善淡水养殖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做好规划工作,包括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标准高,而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水产养殖示范区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建设示范区而不断积累经验,将成功的经验向周边环境扩散,以发挥辐射效应,起到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启动“三改”措施,将浅水塘改为深水塘;小水塘改为大水塘;死水塘改为活水塘。注意做好水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及时将水塘中的污泥清除,而且还要做好护坡固岸工作,以避免水塘中的水渗漏,还可以防止水塘外的水流入到水塘中。要求水塘周围的水系要保持畅通,以使得水塘中所养殖的各种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微观的角度而言,水塘养殖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水塘养殖要做好清塘工作,并对水塘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日常的水塘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对水塘进行消毒处理,对放养的生物,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由于外源性病菌而引发污染。如果在水塘中所养殖的是虾、鳖或者是螃蟹,就要在水塘中养殖一些水藻等等,放养一些螺蛳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为水塘遮蔽阳光并降低水塘温度的作用,而且这些水藻和螺蛳还可以作为养植物的食物,同时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3.2采取科学有效的水体病菌的预防措施
处于持续高温环境下,各种病菌会大量繁殖,特别是寄生虫会寄生在养殖物的体表或者是身体内而引发病症。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当处于高温环境中,水体就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即水体的上层与下层不在对流,而使得下层的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使得各种有害物质被分解出来,包括二氧化氮、硫化氢、氨气等,导致水体的下层长期处于缺氧状态[4]。此时,可以采用底质改良剂将水体的下层的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增氧剂投入,或者使用增氧机对水体的下层增氧。处于夏季的高温环境下,还可以向水塘中泼洒一些化学药物,在高温环境下药效会增加,可以避免水塘的水体发生变化而使得水体的缺氧状态严重,同时还可以预防病菌大量繁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业是环境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是由于负面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在经济上受损。这就需要对气候持续变暖对淡水养殖的影响以充分认识,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对策。
[1]陈新光,潘蔚娟,张江勇,罗晓玲.气候显著变暖使广州极端气候事件增多[J].2007,29(2):24-25.
1低碳造纸是新一轮的造纸技术革命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己在全球悄然打响。
造纸化学品工业是造纸工业的上游产业,现代的造纸工业在制浆、抄造及成纸后加工整个造纸生产的全过程均离不开各种化学品的应用。当前造纸工业的发展要走绿色造纸、低碳经济的道路,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造纸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绿色产业和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但在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必须迎接低碳经济的考验,而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中国造纸产业,并应对低碳经济的考验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低碳经济是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高碳经济以依靠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要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造纸化学品的特点
(1)技术含量高、产量不等、品种多,归属于精细化工领域;
(2)应用技术强、产品的技术研发难度大,商业开发周期较长,因此可以归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3)作为造纸工业重要支柱的造纸化学品,其材料的组成、性能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造纸工艺的技术进步和对环境的影响;
(4)造纸产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纸产品市场需求不断促进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3低碳造纸化学品大有可为
毋庸置疑,造纸化学品对提高纸张质量,降低纤维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低碳造纸化学品将成为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3.1可节约木材纤维的化学品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新名词:“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它指的是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面积虽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占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明确把增加“森林碳汇”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增汇措施。
3.2可节能降耗的化学品
可节能降耗的化学品主要包括制浆化学品、湿部化学品和表面施胶化学品等。
3.2.1制浆化学品
如蒸煮助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四聚丙烯苯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醚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脱除树脂时,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最为有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共用效果更好,蒸煮助剂可以促进蒸煮液对纤维原料的渗透,增进蒸煮液对木材或非木材纤维中木质素和树脂的脱除,又能提高纸浆得率,还可以减少造纸黑液量。
3.2.2湿部、干部化学品
造纸湿部化学品种类繁多,尤以淀粉价廉物美用量最大。仅以淀粉为例,就有着很多具有不同功能和特性的品种。很多问题需要新的技术视野:分子结构、电荷密度、功能基团,原淀粉用于纸板表面施胶以提高纸板的挺度和环压强度。
3.2.3施胶化学品
在纸页施胶方面,由于AKD、ASA等施胶剂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造纸业正在由酸性抄造向中性、碱性抄造转换。纸机在中性、碱性条件下运行,具有诸多优点,如提高成品纸的白度和不透明度,提高纸品的抗返黄能力及耐久性,减轻设备腐蚀,降低废水污染负荷,并可以使用更加廉价的碳酸钙填料等。
3.2.4特种纸化学品
特种纸生产过程中,除原料或工艺可能不同外,通常还需要添加特别的化学品,如无碳复写纸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无色染料、显色剂等制备的微胶囊,面巾纸生产时需加入湿强剂和柔顺剂,装饰纸生产需要浸渍三聚氰胺树脂等。
3.3环保治理化学品
近年来,我国造纸业以年均约1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产量已达8640万t,一跃成为全球首位,令世人瞩目。的确,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传统纸业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不断整治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和关闭大量万吨以下的小厂,开始大规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环保设施,并逐步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造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引进和开发、木浆和废纸利用率的提高,都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造纸废水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水污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我国造纸产量从2001年的3200万t增加到2008年的7980万t,产量增加2.5倍,而COD排放量从203万t下降到150万t左右,下降了26.1%,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也从0.168t/万元下降到0.04t/万元,下降了76%。来自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的资料也显示:目前我国前100家大型造纸企业的产量占造纸总产量的55.74%,而COD排放量却仅占总量的10%,表面低碳造纸业已经达到环保的标准。
4结论
随着我国环境的继续恶化,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低碳造纸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造纸的污染,使造纸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事实。气候变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IPCC的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将导致更激烈或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包括洪水、风暴、雷雨、冰雹、暴风雪、森林火灾、干旱、热浪、雷电袭击、海岸侵蚀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陆地碳汇,森林火灾还会大大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价最高的与天气有关的保险损失是由热带气旋(也被称为飓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台风)或冬季风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险,2000年)。从气象的角度来看,极端气候事件热带风暴的严重程度可能不会远远超过每年定期发生的暴雨。不过,它们可以通过实现突破关键阈值使损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说,事件的严重程度即使是小规模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损失大幅增加。一旦阵风达到一定水平,整个屋顶会被吹走,或造成树木被刮倒,但低于这个水平可能会损害微乎其微。同样,低于一定规模的冰雹不损害汽车面板,但超过一定尺寸,损害会突然增加。澳大利亚保险集团(IAG)的经验表明,阵风强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赔会增加6.5倍。
一、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对于气候变化比任何其他经济部门都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会影响保险公司的许多业务领域。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引发的气象灾害使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承保业务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是敏感的。在商业财产险方面,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直接财产损失,而且包括保单所有人在修复和重新迁址过程的收入损失及额外费用等。农业是对气候和天气非常敏感的部门。农业保险面临的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热浪、风暴、野火、虫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灾害之一。汽车保险对天气也比较敏感,风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种形式的恶劣天气引起车辆事故增加,损失索赔数量往往惊人。对于人身保险来说,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会增加。气温上升,湿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尘和微粒可能大大加剧上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鼻窦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老人和户外作业人员的威胁更大。随着气候变暖,热带疾病可能进入纬度高的地区。企业在脆弱的地区执行任务可能因极端天气关闭,若因气候灾害而遭受损失,可能要付出昂贵的重置成本。如果企业投保了商务中断保险,业务中断损失索赔包括闪电、洪水、野火。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其投资业务。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可能使保险业资产遭受损失或减值,特别是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不动产面临的风险更大。保险业在一些受全球变暖效应影响较大的经济领域的长期投资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寿险业所持有的资产以长期资产为主,对流动性要求比财险业相对较低,所受的影响更大。
二、保险业的商业机会
风险是发展的,保险也是发展的,风险的发展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并不完全是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以及中国为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给保险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
在承保业务方面,气候灾害风险加大必将提高投保人风险转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产生大量新的风险标的,保险公司可抓住发展机会,提供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保险产品。
三、应对策略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处于气候变化威胁的最前沿,因此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制定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关系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股东和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通过与同行、客户和政府合作,保险公司可以帮助社会防止气候变化对社会的最坏影响。它们还可以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行为变化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购买保险是减少气象灾害保险损失的一个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可以对原有的保险产品进行改进,使之具有应对气候风险功能。由于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新地理区域,保险公司可以发现这些变化,及时向新的市场推出覆盖这些风险并价格适当的保险产品。气候变化还将以不同方式影响大的经济部门,保险业要理解其客户不断变化的风险状况,满足其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可能对索赔和保险标的修复过程产生影响。巨大的气候灾害可能对理赔流程产生压力,因为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应付大规模的索赔。此外,灾后被保险人重新建设面临资源紧张,维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赔和维修过程存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重建的机会。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和领先的建筑技术进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险人未来损失,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乡土地理素材在地理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新课改大潮下,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发挥乡土地理素材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乡土素材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高中教材必修①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给刚刚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刚进入高中------初中地理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就要想办法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感性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太阳辐射及太阳高度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白天时影子的变化来理解这一概念;再结合本地广泛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除了太阳高度角外,还有气候、地貌等因素。这样既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了,同时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乡土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材中的某些素材对于我们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遥不可及,这时如果将其换成本地的地理素材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必修②中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农业区位选择因素及其变化时,如果只用教材上的素材就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而结合本地农业的发展和变化,尤其近年来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三师各农牧团场的巨大变化来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事实证明,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比其他形式的课堂效果要好。
(三)乡土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珍爱家乡的情感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高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大多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多么了解,有多么热爱了,地理教学尤其是其中的乡土地理知识刚好可以填补这块空白。我们可以利用本地(南疆)近几年的一些现象:比如冬天越来越暖和、降水的变率越来越大,夏天越来越炎热,以及2009年以来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就在我们身边,明了这些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使学生们树立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以减弱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展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讨论会;利用本地由于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事实,让学生们懂得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使同学们逐步形成保护家乡乃至全球环境的观念。
二、乡土素材的运用
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本地的乡土素材呢?这无疑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要想真正让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优势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南疆乡土素材及其运用
(二)南疆特色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
其实南疆有着很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以本学校所在的喀什地区农三师小海子垦区为例,小海子垦区是一个特色农业非常有名的地方:棉花、西瓜种植、苹果、梨、油桃、红枣、巴达木栽培、葡萄种植等并在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农三师的棉花品牌,闻名国内,本地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以这一典型的特色农业优势,去分析其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优秀素材。在这方面我们试着组织学生在假期对棉花生产等特色乡土素材进行了调查,学生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调查成果,并且还请农业技术方面专家就棉花生产方面做过一次报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肯定要比老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其他地区的农业模式效果要好,而且学生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实际上,任何一个地区可以挖掘的有价值的乡土素材都是很丰富的,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改后的地理教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资源的数量,而在于我们如何把有限的最具代表性的乡土素材用得精、用得巧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挖掘并发挥好乡土素材对于充实中学地理教材、活跃地理教学以及在新课改的形式下,体现课改理念、实现素质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材的灵活性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把本地区丰富的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效地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教学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地理教学更加生机盎然,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首先,夏日凉爽、舒适的气候使得哈尔滨发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舒适型气候已经变成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种特殊战略性稀缺资源。其次,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哈尔滨,拥有多类山地、草原、森林、水体、湿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资源,松花江在城市内曲折蜿蜒,水网密集,森林覆盖率超过44.6%,空气状况良好占总天数的95%以上;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人善水和”的生态旅游背景下,水与城、自然和人文异彩纷呈,是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处,为哈尔滨在夏季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独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中高端消费相对集中,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二、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三、哈尔滨市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国务院在《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打破过去教师独断专行的局面。传统教学因循守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不断加强,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压抑。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学法变革中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如讲地质构造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把教具放在教室里,由学生自己演示,得出其形成的原因。而教师巡回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再如,把开放式教学方法引进地理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在讲完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后,可让全班同学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政府部门、环保部门、污染化工厂。在课堂上开展讨论,通过简单分析,可明白三个单位的不同利益关系:政府部门希望发展本地经济,环保部门希望本地有一个清静洁净的良好环境,污染化工厂则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牵制,各有各的利益。同学们为各自的观点展开了唇枪舌剑,场面十分热烈。在教学中,侧重于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给予重视,注重培养创新兴趣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个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综合论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者和鼓励者,要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明确时代的使命感,激励学生前进的斗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素质得到更好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