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乡村产业,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按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7.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目前营业收入超万亿的省份达到6个。效益持续提升。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1314.4亿元,同比增长14.7%。企业规模扩大。目前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93家,10亿元以上的有2590家,1亿元以上的有2.7万家。产业贡献加大。据专家测算,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9:1,比2019年提高0.22,年均提高0.07。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平台更加坚实。搭建加工平台。2017年以来,聚焦加快补上加工短板,支持建设了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技术支撑。2018年以来,累计建设4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43个部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立项农产品加工标准超200项。培育加工产业主体。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务的企业约占82%。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15.3万家,超过半数的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服务。

三是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区域分布更均衡。东部和其他区域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70:30变成了2023年的49∶51,区域布局已由以东部为主向东中西部均衡发展转变。产地加工不断提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三分之二的总部设在县域,支持地方建设15.6万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7.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业发展更集聚。引导地方建设16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17%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和21%的营业收入聚集到加工园区。

四是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加大。优化利益联结机制。目前,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订单采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5亿农户收入比其他农户高30%以上。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培育了9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内部实现“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紧密、服务购销最惠”。

五是产业要素支撑不断增强。在资金上,向金融机构推荐近11万家加工企业,获得授信的企业近5万家。初加工企业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深加工产品税率由17%下调至13%。在用地上,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推动30个省份制定了实施细则。在人才上,建立265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组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联盟,聚集知名专家800余人。

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不仅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也不断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食物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优农产品产地加工,延伸食物产业链。引导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发展粮变粉、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加工产品,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是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引导加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药食同源的功能食品、风味独特的调味品、营养健康的保健饮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加快加工技术与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新型分子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等。协调推进奶畜养殖与乳品加工有机融合,提高国产生鲜乳竞争力。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促进产销对接、产加对接。鼓励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研究开发大豆储藏保鲜加工装备,升级开发传统豆制品和新型豆制品,开发稻米油、胚芽油、茶油、橄榄油、核桃油等产品。

三是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供应链。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聚焦食物资源开发,着力补齐农产品加工流通短板,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做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利益链。引导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和上中下游经营主体参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利用订单粘合、利益粘合、资金粘合,联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产供储运销全产业链韧性,让农产品加工业发挥沟通城乡、亦工亦农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THE END
1.“土特产”变成“香饽饽”:让一方乡土孕育特色品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品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方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如何让“土特产”变成“香饽饽”点土成金,让一方乡土“香飘四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日前,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正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2043259001438.html
2.农村创业最佳选择农业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开发乡村休闲餐饮农村什么生意最好做?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在农村地区进行创业。农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那么,在农村中,最好的生意是什么呢? 1.农业产品加工: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https://www.382hl43py.cn/news/441873.html
3.从土壤到市场种植创业的全程指南为了将产品卖出,即使是最高质量,也需要一个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包括建立客户关系、参与农产品交易会及展览会,以及利用社交媒体等现代工具来扩大知名度。在构建这个网络过程中,与其他农民或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同样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共同分享资源并推广信息。 https://www.v0bh5xqt8.cn/yao-cai-zhong-zhi/538360.html
4.潼城故事:“土农货”变成“稀罕物”“农村电商的生命是保证品质,最重要的是做好产品溯源,有了‘身份证’,土货也能走高端。”谈及未来发展,滕文强信心满满,表示将致力发展农村电商,在搞好基地发展同时,带动更多村民搭上“网络快车”,让优质的农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助推家乡振兴。https://www.cqtn.com/web/article/1278773962266304512/web/content_1278773962266304512.html
5.有了网红带土货卖得快苏州民生同样身处太湖边,家庭农场负责人曹冰杰从2015年返乡创业后,一直从事水果种植和土鸡养殖。通过自主学习和政府培训,她把果园和养鸡场的工作场景搬上网,电商生意也顺利起步、渐入佳境。“我学了如何上架商品、如何拍摄剪辑、怎么设定自动更新、批量上传等技巧,这样直播事半功倍,农产品销量增长了约30%。”曹冰杰说。 http://www.subaonet.com/2024/szms/0818/926228.shtml
6.淘宝卖女装的广告词16篇(全文)下一步,汪夏峰准备对一些产品进行OEM(代加工)生产,使商品销售越来越正规。“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成为全村销售农产品的主渠道, 帮助村里人致富。” 相关链接:土地哥自诉淘宝之路 从兼职做淘宝开始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 一路走来故事也很多。记得2011年的时候,本地报纸想采访我,因为我辞去年薪十几万的白领工作, 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a9cdja5.html
7.广西玉林玉州区:红薯地里,种植着新希望三农“我们用有机肥料等来种植,用科学方法管理,现在种出来的品质很好、产量高。”如今,吴烈强的香啦啦绿色农业责任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红薯种植达3000多亩,产品畅销市内外。 科技注入,红薯地里孕育新希望 仁厚镇的红薯连片种植,在广西十分少见。广西农科院有关专家就曾多次到当地,指导http://sannong.cntv.cn/20131213/101128.shtml
8.紫阳打造农产品“支付+电商+扶贫”一体化服务紫阳打造农产品“支付+电商+扶贫”一体化服务 紫阳县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积极打造“支付+电商+扶贫”一体化服务,让电子支付手段既能助力农产品外销,又能让当地农民购物支付更便捷,从而有力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土货进城,打通支付“墙”https://www.ankang.gov.cn/Content-98613.html
9.弥勒滇东南农产品市场——正宗土货!买!可不久前听说弥勒还有个滇东南农产品交易市场,心想,还能大过佛城商都不成?谁知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滇东南市场不但更大,商品更多,最吸引人的是全场都是正宗“土货”,多为农民自家所出,更鲜更土更原生态,价格还更实惠,真叫人喜出望外。 从地理位置看,佛城商都位居弥勒城中心,顾客主要是城市居民,包括https://www.meipian.cn/3cmv98qe
10.洪湖市:培育特色网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荆楚网“老乡们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在“洪湖米之团”店铺里,一场直播带货赚足人气。一部手机、一台支架,助力店内的米团子、酱萝卜、灌胡椒、刺泥鳅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洪湖米之团”主播刘敏介绍,初尝试转型做线上销售时,由于经验不足加上无人指导,生意并不理想。一筹莫展之际,接到了洪湖市人社局举https://www.cnhubei.com/content/2023-05/31/content_15920222.html
11.永康土货“穿上新衣”赶时尚·永康日报“人要衣装,产品要包装”,此话一点也不假。在2009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我市不少农产品在包装上下功夫,“土货”看上去就不再是土里土气了。 姥姥豆腐皮参加往届省农博会,顾客购买时需要在摊前排起长队,而今年姥姥豆腐皮的生意照样很好,现场秩序却大有改观。为什么?原来这是分袋包装带来的好处。 http://paper.lifeyk.com/html/2009-12/03/content_10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