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八大提升工程”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市,渭南如何在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如何实施创新驱动,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渭南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刚做客《环境热线》,就我市2023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与听众进行交流。

2023年我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抢抓“十四五”后三年重要窗口期,深入实施“八大提升工程”,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一是深入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程。主要围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五项重点工作开展。

二是深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工程。主要围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两项重点工作开展。

三是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主要围绕粮食、生猪、苹果、蔬菜、乳制品、特色果业、特色渔业“5+2”七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开展。目前,7条全产业链产值达986亿元,创建国家级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1个、省级4个,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8家。

四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主要围绕加快种业等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四项重点工作开展。目前,自主选育的“渭麦9号”,建立省内外示范点10个,示范推广面积12万亩;“渭麦10号”通过省审,“渭科12、渭科15、渭科16”等3个玉米品种通过省审。

五是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改革提升工程。主要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金融领域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开展。目前,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总额2.25亿元。

六是深入实施乡村规划建设提升工程。主要围绕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四项重点工作开展。

七是深入实施农村基层治理提升工程。主要围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开展。

八是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提升工程。主要围绕强化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开展。目前,全市现有持证高素质农民20227人。

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产量和品质。全年设立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课题12个,安排170万元重点支持以提高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粮食科技示范基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100%。通过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新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齐力推动渭南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增强品牌影响力,着力培育渭南特色农产品重点品牌。年内新认定“潼关软籽石榴”“临渭葡萄”“蒲城西瓜”“富平山羊奶”等4个品牌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潼关县金桥牧业有限公司、白水县盛隆果业有限公司等20个企业品牌及岳渎果园、潼翔等20个产品品牌入选渭南市农业品牌目录。全市递补企业21家入选监测合格及递补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截至目前,我市省级龙头企业共计10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年内组织全市各县(市、区)涉农企业参加农高会、农交会、丝博会以及渭南市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系列专场活动(长沙、霍尔果斯、南宁)10余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宣传,现场累计签约协议金额4.92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全链条协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市累计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示范体15家,乳制品、苹果、生猪、蔬菜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粮食、奶山羊、特色果业等三大产业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五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2023年共开设粮食、果树、果蔬、巾帼班、青年班等8个教学班,全年培育入库人数794,完成评价790人,完成比例105.9%,评价率达到99.5%,农民学员对培育的满意度99%。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质量

一是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围绕乡村建设行动,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台阶。

二是加力推进观念更新,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边四荒”专项整治。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边四荒”(路边、村边、地边、林边、渠边和荒地、荒山、荒沟、荒坡)专项整治行动的基础上,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把开展好“五边四荒”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关键战役来打,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动员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一步探索本乡本土的企业或能人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尝试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打造社会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乡村治理示范镇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乡村治理示范村28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8个。

二是治理基础持续夯实。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有效方式,2060个村建立自治章程,2073个村建立村规民约,累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文明实践所137个、文明实践站2340个,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86个。

三是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广泛推介学习中省乡村治理先进典型,大力开展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累计推广市级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两批共20个,合阳县“一核四会五个一”和潼关县“三化同步”“十村同建”等乡村治理模式先后被中省媒体宣传报道,涌现出合阳县坊镇和城关镇灵泉村、潼关县四知村等一批乡村治理先进典型。

同时,在直播过程中,嘉宾就听众提出的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政策的宣传推广、耕地环境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给予了积极回应和详细解答。

THE END
1.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在延安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李平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40923/html/content_20240923001003.htm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农土地流转有助于调动农民务农投入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并非完全正相关。规模经营主体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对较高,但他们在耕种大面积土地时,很难像小户一样实现精耕细作,很可能出现土地https://gd.huatu.com/tiku/3584968.html
3.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浦口:又是丰收好景象,唱响“三农”好稻花香里说丰年,春华秋实庆丰收。近年来,浦口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而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正如一个强磁场,推动客流、资金、人才等多种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倾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力量。 农业增效,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9月28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南京浦口分会场——“南京山贡里·九峰田园https://jnews.xhby.net/waparticles/59/d93RvJmecJTiroQ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