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顶层设计,企业总量和市场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
一方面强化动态监测。落实专人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分析工作,并实行月报、季报、半年、全年报制度。另一方面实行激励淘汰制度。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对种粮大户、龙头企业、优势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家庭农场每五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合作社每三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龙头企业每两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从中发现发展势头好产品优良、基础牢固的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做大做强。
在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全市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农村四大经营主体实现收入总值(测算)380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74.1%,比2010年增加173.5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从行业上看,粮油加工、畜牧、水产养殖发展快。2020年粮油加工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2.1%;2020年畜牧业增加值达172亿元,比2010年增长92.6%;2020年水产业增加值达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8%。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和畜牧、水产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南阳市和宜昌市。2020年襄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1795.2亿元,比宜昌市2020年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1137.4亿元,高出657.8亿元。2020年襄阳畜牧业、水产业增加值比南阳市的135亿元、7.5亿元分别高出37亿元、21.5亿元;比宜昌市的87.2亿元、27.7亿元分别高出84.8亿元和1.3亿元。
(三)优化平台服务,提升了产业链各企业品牌品质实力,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增强
一是强化科技培训。据统计,襄阳全市近十年来共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00多人次,合作社法人3000多人次,农村财务会计人员5000多人次,营销人员2500多人次。二是搭建交流平台。襄阳市政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平台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各类经营主体,参加广交会、中国农交会、杭州茶博会、武汉农博会、汉江流域农博会等各类展会。三是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农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展农超、农银、农网对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襄阳市产业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已明显增强。无论从实现销售收入还是带动农民增收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襄阳正大集团2020年实现产值66亿元,直接吸纳就业2500人,带动1.2万人就业,为农民人平增收3000元。湖北三杰公司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带动农民1万户,户平增收1062元。2021年刚刚成立的喆康公司,是由三个农业产业化企业联合投资组建,该企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直接吸纳就业1000人,带动3000多人,为农民人平增收900多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襄阳市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链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涉企问题上顾虑多
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链发展认识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尤其对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骨干地位和带动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个别同志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若与民营企业走的太近,怕招来“麻烦”。若在资金、项目、资源配置等方面支持过多,担心涉嫌为企业“输送利益”,可能会引起“非议”,怕出问题,干脆不管不问。
(二)扶持政策不完善,在资源配置上有待改善
一是政府资源配置科学性有待提升。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多,对产业化企业投入少,支持农村办企业的投入更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企业发展。二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大多农产品企业原材料属于季节性收购,集中需求资金量大,而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考虑,存在惜贷现象,加之农产品企业抵压物少,使其难以得到足额的信贷支持。隐性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融资困难,影响生产经营。
(三)经验方式不科学,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四)农民不会经营,信息闭塞,难于参与农业产业链竞争
在产业链的经营中大多是回乡创业、就近创业的本地能人,学历偏低,见识不宽,职业经理人队伍中产生的新型人才比重少,素质、技能等差距,加之农户小农经济意识、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畅,在产业链经营发展过程中仅从初级产品中获得较少的利润,而难于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大流通的市场中收获更多盈利。
三、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推进襄阳市农业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尽快做大做强,争取更大的产业效应。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组织体系
一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组织领导体系,认真抓好《襄阳市重点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的落实,确保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有领导分管,有专门职能部门负责,有专人负责跟踪管理。另一方面恢复市级农业产业化管理机构,专司其责,以便更好地确保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第三推动企业建立与市场相衔接的组织架构。着力建设四大团队,即公司高端智囊团队、公司科技攻关团队、公司市场开拓竞争优势团队、公司运营和质量安全团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职责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行模式。
(二)健全法制体系,为农业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在国家已出台实施的《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利培育壮大和保护襄阳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实施细则。在土地权能、社会保险、市场监管、财政补贴、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法律化、制度化及约束化规范,保障和促进全市农业产业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培育产业龙头,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
首先要切实改善政府部门对龙头企业发展的调控体系及政策,积极探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和工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克服“揠苗助长”的越位行为,行政命令的错位行为,忽视服务的缺位行为。其次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技术与价值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业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产业链的形成。第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探索财政引导、金融互动、外资投入、民资启动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好龙头企业融资难和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强化人才支撑,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团队
依托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抓紧制定农业产业人才支撑规划,鼓励襄阳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匠型人才”等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培养培植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和农业企业家队伍,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农户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参与度
(六)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襄阳市老年大学“银发智库”课题组:姚继宇、张晓丹、吕忠群、吕紫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