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立足本地实际,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2024年农垦“两大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量身打造“五农”(联农、带农、惠农、保农、服农)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着力在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下功夫,加快发展精准高效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规范管理、多元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运行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
联农:“合作种植”走出一片新天地
金秋季节,盘点一年的收入,10月11日,家住福海县一农场六分场的退休职工王银花开心地说“这两年,是公司推出的“合作种植”让我受益良多,今年仅小麦种植,我的纯收入就有近4万元。”
2023年开始,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落实粮食作物种植,鼓励农场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职工,种植粮食作物,推出了“合作种植”的模式。谈起“合作种植”,王银花打开了话匣子,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2023年她种植了106.43亩小麦,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协议书的要求,小麦的亩产量只要达到400公斤以上,产量超出部分按三七分成,她占七成,公司占三成。协议中规定,她只需缴纳每亩150元的保证金,负责小麦的种植管理,其他种植小麦需要的籽种,肥料,滴灌带,飞防,水费等全部由公司承担。当年下来,王银花凭借自己过硬的种植技术和公司推出的“合作种植”模式,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就净赚了6万多元。
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伟韬介绍说“王银花的成功之处完全得益于公司推出的“六个一”工程,在今年粮食作物种植当中,公司按照“选好地、种好粮、服好务、促增收”的目标,实施“选好一块地”“选好一个品种”“选好一个合作种植户”“选好一个农机手”“选好一个技术服务团队”“实现一个好收入”的“六个一”工程,公司专门建设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专供小麦种植所用,专程聘请奇台县农科院“小麦狂人”马兆亭和自治区农科院的专家团队,从培训,选种、播种、滴水,施肥,飞防,收获,全程跟踪技术服务,让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农户增产又增收。”
“2024年公司推行‘合作种植’模式,完成小麦种植面积8340.1亩,受益种植户24户,玉米0.6万亩,受益种植户2户。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广‘合作种植’模式,落实好玉米、小麦的种植任务。”黄伟韬说。
带农:让职工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宋林,一农场二分场职工,是场里出了名的种地“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谈起种植经验那是滔滔不绝。这两年,宋林又发生了新变化,用他的话来说种地不能光靠力气,而且动脑子,还要依托公司实地指导的的科学管理、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这些都成了他嘴边津津乐道的新话题,这个昔日的种地“老把式”,如今变成了现代农业的“代言人”。
“种地一定要相信科学,每一项农业技术,都是科研部门试验成功后才推广的。这两年在公司邀请的专家精心指导下,我们农场职工种植理念,种植方式,管理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种麦子来说,以前一农场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在三四百公斤左右,最高没有突破五百公斤,现在平均产量都在五百公斤以上,最高突破670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宋林说。
近年来,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聘请农科院专家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场职工整体科学种田水平。参与自治区国有农场提单产玉米类“大比武”活动,与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合作开展农垦质量管理提升示范(玉米)项目工作,为公司建立玉米种植及收储标准奠定基础;以农垦“联合、联盟、联营”战略为基础,融入中国农垦联盟成员单位,加入新疆农垦协会理事单位,形成农场优势资源产销对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学院等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窄螯螯虾在北疆地区盐碱地适应性驯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创新项目,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惠农:“惠农大礼包”,让职工增收有保障
如何让公司职工持续增收有保障,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出了银企合作,垫付农资,惠农补贴,种植保险等一揽子“惠农大礼包”,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动力,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积极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开展座谈交流,并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为公司职工争取最低贷款利率,构筑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2024年,福海县农信社以构建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为基础,为公司搭建了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土地竞标、农产品收购加工、农资销售配送,精准农机作业实时定位、实施监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覆盖,累计为公司投放贷款1400万元,为200余户种植户发放贷款2100万元。
积极与县农业农村局沟通联系,为种植户争取秋翻补贴、小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深松补贴、籽粒玉米机耕等等各类补贴123万元,从而减轻种植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为降低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损失。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种植5000余亩的小麦地购买了风险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为职工增产增收助力。
与此同时,公司从2024年4月公司就开始储备大量优质农资,玉米种26761袋、小麦种200吨(粮春1354,粮春1242)、尿素1385吨、一铵496吨、二铵765吨、硫酸钾镁肥149.95吨、罗布泊农用硫酸钾454.5吨、二氢钾160吨、水溶肥50%含量140吨、水溶菌肥2000桶;另外2024年已秋储农资,石化尿素300吨、云天化水溶一铵73%含量190吨、大量元素水溶肥50%含量181吨;针对承包公司耕地资金短缺的种植户,采取了耕种赊欠农资,秋收返还欠款的方式,极大地缓解了种植户的压力,仅此一项就为种植户垫付农资金额达1417.25万元,农资垫付年利息方面,公司为种植户让利45.35万元,农资销售总计让利99.29万元,切实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保农:“中心+烘干厂”,为种植户系上双保险
进入深秋季节,也正值玉米的收获季节,连日来,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玉米烘干厂按下“加速键”,机械声轰鸣作响,烘干设备“火力全开”,确保4.6万亩玉米颗粒归仓。
刚刚交售完玉米的一农场六分场职工李江山说“我今年种了152亩的玉米,收了200多吨玉米,每亩产量在1.4吨左右,交了粮,很快就能拿到粮款,价格也特别好,今年的收益让我很满意。”
一农场公司党委委员、玉米烘干厂负责人王勇介绍说:“总投资3000万元,5万吨规模的玉米烘干厂建设项目,是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正式投入使用,主要从事玉米的收购、烘干、销售等生产经营,不仅仅对本地玉米做到应收尽收,而且辐射到周边乡镇,有效降低了玉米运输成本,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让广大玉米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
今年九月,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一农场现代农业科研发展中心正式挂牌开业,中心计划投资5000万元分期建设占地128亩,是一个集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
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文艺说:“中心建成后将联合众多农资农服团队、基层站点,提升农资供应和产品营销能力,将农机大户、科技专家服务队伍、站点负责人、种植能手作为农服队伍体系重要补充,发挥其贴近众多农户服务的优势,为种植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市场动态、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助力农业生产决策和经营管理。”
现代农业科研发展中心和玉米烘干厂的相继开业,服务+订单,为农场职工和周边农牧民增收系上了双保险。
服农:贴心“田保姆”提升服务质效
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文艺介绍说,为了确保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从春耕到秋收,公司为职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捷的一条龙服务。2024年公司邀请先后邀请疆内的小麦种植专家马兆亭和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实地到现场指导小麦及玉米的种植技术20余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15场次,培训种植户400余人次,帮助种植户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公司购置大型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并整合农机资源,组建一方公司农机作业调度中心,从犁地、整地、播种、打药、收割、秋翻等实现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统一化作业服务,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坚持秉承“五农”服务理念,进一步在大力推广良种良技良法、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工作上下功夫、制举措、促落实,促进粮食面积、单产和总产同步提升,切实提高公司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