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1年第1期应急研究项目《国内通货膨胀走势与应对策略研究》申请指南
根据专家提出的项目建议书和实际宏观管理部门有关专家咨询意见,管理科学部决定设立2011年第1期应急研究项目《国内通货膨胀走势与应对策略研究》,从即日起向全国公开进行课题招标。
围绕通货膨胀走势问题,政策界和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讨论。但无论在成因、趋势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分歧。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环境新形势下,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成因、走势和应对策略具有三个方面突出的新意义。首先,准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将有助于为当前中央政府制定正确的应对政策组合;其次,认识通货膨胀走势的新特点及其与产出、就业等指标以及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指导未来长时期中,尤其是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方针的拟订和具体化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关系明显进入到政策摩擦和协调的新格局,经济周期差别和宏观经济政策上升成为国际磋商中的重要议题。如何认识国内外通货膨胀走势及其相互影响,将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交往提供必要帮助。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突破有关通货膨胀研究的传统思路,力图在吸收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背景下总结通货膨胀应对经验,并结合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一)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决定因素
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压力、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上涨等因素,是导致近期物价持续“高温”的主要可能原因。传统研究已表明通涨预期是影响通涨走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影响通涨预期的因素可能有多种。考虑到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日益复杂,且不同情况下各种因素的作用可能存在显著差别,因此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梳理线索,包括:(1)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机制和因素;(2)通货膨胀预期的度量方法;(3)货币政策信号作用与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调节;(4)新时期与经济结构转型和GDP潜在增长率相对应的“温和通胀”标准的确定;(5)建立统一可信的低收入人群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联动机制。
(二)以农产品价格为代表的结构性价格上涨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通胀主要表现为以农产品价格为代表的结构性价格上涨。通过对农产品价格趋势性上涨因素的分析,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判断整体CPI走势,而且能够以点带面分析过去及今后一个时期整体通胀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主要内容有:(1)农产品价格趋势性上涨的表现以及对CPI的影响;(2)CPI中食品权重的决定因素、国际比较和我国的改革;(3)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不断发展对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用等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机制和量化分析;(4)农产品价格波动和经济与货币周期波动的联系;(5)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以及稳定农产品供给的政策措施。
(三)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及传导
综合全球资本流动、投机、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因素,分析和展现包括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及短期和中长期走势。主要内容有:(1)国际石油价格的长周期和短周期分析;(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初级产品和原料价格);(3)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动关系分析;(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
(五)汇率政策在应对国内外通货膨胀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常规分析对汇率调节作用已有揭示,但相对忽略两个因素,一是交叉汇率因素,主要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等)相互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国际商品走势的影响需要进行新探讨。主要内容有:(1)美元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动趋势;(2)美元汇率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关系;(3)人民币汇率与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的关系;(4)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变动的关系。二是相对忽略汇率对出口需求以及国内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因素。
(六)对冲型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
近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明显地采取了对冲操作方式,这对抑制国内货币供应以及通货膨胀的短期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被动“阻击式”的做法在长期内的有效性和负面影响值得探讨。主要内容有:(1)对冲型货币政策的由来和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2)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点的对冲操作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效应比较;(3)国际流动性环境变化(利率行情和资金流动)对国内对冲型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和影响。
申请者注意事项:
1.申请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工作基础和资源条件,针对本期应急研究项目主题《国内通货膨胀走势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及上述提出的研究专题,选择独到的视角和方向,设计研究题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