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就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是县以下流通的主渠道,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供销社逐渐退出大众视野,但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销社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属性,供销社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主要职责包括:
1.2供销合作社行业发展背景
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商品流通渠道愈加丰富,“供销社”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其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且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供销合作社曾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供销社有以下描述:
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产业链价值链
产业链
现阶段,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资企业经营范围包含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流通、农产品批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涵盖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的全过程。目前供销社下属企业主要经营地点是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在城市,供销社主要经营业务“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同时涉足电商平台。
冷链物流模式
截至2022年上半年,供销合作社的冷链物流可总结为五种发展模式:冷链骨干网模式、产地冷链物流模式、区域冷链物流模式、集散地冷链物流模式及新业态下的冷链物流模式。随着供销社在冷链物流的发展创新,与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探索融合发展,助力建设农产品集团的区域物流节点和冷链物流中心。
2.2供销合作社行业现状
销售总额
据中国供销合作网的统计数据,2010-2021年,全国供销总社销售总额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达到62600亿元。
销售结构
从产品品类来看,当前农产品、农资销售依然是供销社的主要业务。据供销合作社总社官网数据,2020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8667.1亿元,农产品类销售额22205.3亿元,消费品类零售额18234.5亿元,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824亿元。
供销社数量
从供销社数量来看,近年来供销社基层经营网点数量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3.03万个增长至2020年的3.77万个,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双向通道,推动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区域分布
从各省销售总额来看,在纳入统计的24个省份中,2021年,江苏省供销社以5505亿元的销售总额,居于全国首位;安徽省、湖北省供销社以4706亿元、4607.42亿元居于全国第二、第三位。此外,宁夏、海南、青海、贵州、新疆等地供销社销售总额排名靠后。
2.3供销合作社业务体系
总社旗下中国供销集团当前有一级出资企业11家,涵盖上述九大主业。其中:
图供销集团体系
图供销合作社上市企业
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
我国供销合作社涉及面广,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逐渐打造了独特的优势和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多力量。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5.3亿元,同比增长14.2%;2021年上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47万亿元,同比增长27.6%。
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消费品类零售额18234.5亿元,增长14.8%,2021年上半年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消费品零售额9084.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3%,其中系统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09.1亿元,
2019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7872.3亿元,农产品类销售额18580.8亿元,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318亿;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8667.1亿元,增长10.1%,农产品类销售额22205.3亿元,增长19.5%,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824亿元,增长21.8%。
农资、农产品、消费品、再生资源四大传统主营业务持续向好。上半年,我国农资市场货紧价扬,上半年农资销售额同比增长16.4%;消费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8.6%;再生资源销售额同比增长44.8%。
2021年上半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快速回升,销售额同比增长32.8%,其中,鲜果类、粮油类以及棉花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6%、37.4%、50.9%。
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土地全托管面积3701.3万亩,2021年上半年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快提升,“绿色农资”行动成效明显,全系统土地全托管面积4015.9万亩,同比增长55.3%。
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平台经济和网上零售持续活跃,系统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推动物流业蓬勃发展,系统物流业营业额121.9亿元,同比增长298.3%。
3.2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供销社助力三农发展
“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供销社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随着乡村振兴、加强农业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是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还较大,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12元和18931元,二者比例为2.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40%。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国内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21年我国农业产值78340亿元,较2015年增长44.5%,年均增长率高达7.4%。
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供销社就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时,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图中国供销社改革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将大力驱动供销社发展,供销合作社东部地区较为领先
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商品流通渠道愈加丰富,“供销社”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其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且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截至2020年底,我国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全系统有基层社37652个,乡镇覆盖率从2012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95%。
在“三农”问题背景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在乡村振兴、国内经济态势良好的大背景下,销售总额保持上升态势。2017-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总体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为6.2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
我国东部地区乡村发展多依托产业、资本,集群化效应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多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政策原因,供销社发展偏弱。从各省销售总额来看,在纳入统计的24个省份中,2021年,江苏省供销社以5505亿元的销售总额,居于全国首位;安徽省、湖北省供销社以4706亿元、4607.42亿元居于全国第二、第三位。此外,宁夏、海南、青海、贵州、新疆等地供销社销售总额排名靠后。
农村电商布局加快,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向农村延伸
供销社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属性,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供销社包含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流通、农产品批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多方面,涵盖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的全过程。
受益于平台经济和网上零售持续活跃,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目前系统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企业共417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804家,其中,全系统电子商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8.7%,比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高出6.7个百分点。
当前,各地供销社的发展呈现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特点。以下将通过具体案例,来侧面展现供销社的发展情况。
(1)江西省供销社——“新仓储式超市+新农贸市场+新零售模式”
仓储式会员店成为国内新零售领域的发展方向。位于江西南昌小蓝经开区泰豪VR众创园区内的“江西供销·万花百合VR仓储超市”正式开业,通过自建、自营数字信息化平台,着力布局“新仓储式超市+新农贸市场+新零售模式”为一体的商业新格局。
万花仓储超市可以让当地消费者实现一站式购物,拥有丰富的产品种类,涵盖生鲜、粮油、日用品等生活全品类商品,以及OEM自有产品、上百种品类的进口食品。超市以全省优质农产品产业为依托,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以创新型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服务为手段,打造的优质农产品新零售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动态存储更新,采用“进销存一体”预警机制,动态掌握货品存量、单日销售额、顾客偏好、顾客日常消费水平等。
(2)北京市便民服务中心:“全方位+一站式”便民服务进社区处于城市社区的供销社经营职能主要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供销社主要的范围覆盖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县域及以下地区为主要的经营范围,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出现了供销社,其与主要经营在乡村的供销社的职能定位不同,重点涉及“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
其中,“邻里中心”指的是以社区的居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满足日常商品和服务需求为主要的目标,集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商业中心。以北京的便民服务中心为例,其产品种类较为丰富,超市的生鲜货品由供销系统统一配送。
(3)上海市供销社:企业化发展路线之下,打通城乡要素流通“最后一公里”打造城乡综合服务站,发挥要素“最后一公里”流通作用。对于供销社而言,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农贸商店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打造“综合服务站”,通过信息技术、资金、产品等多方面的要素流通,可以让生产生活全方位地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四章未来展望
未来供销社有绿色、金融、物流与电商四大发展方向。其中,绿色指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指为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提供桥梁与纽带作用,物流方面,逐渐增强农村物流与冷链运输的能力,电商将对线下渠道起到补充的作用。未来的供销社将成长为补齐农村短板,做好保障作用的“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综合服务中心”。
(1)绿色: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再生资源业务的发展
加快建立与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引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良性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再生资源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81亿吨,同比增长2.4%,我国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额约为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所有品种的再生资源的回收额呈现增长态势。
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业务高质量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供销社的传统主营业务,加快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到“十四五”末,全系统共发展标准规范的城乡回收网点8万个,建设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绿色分拣中心2000个,综合利用园区(基地)300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0家,形成“村级收集+乡镇转运+县域处理+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覆盖城乡的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金融:建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合作社融资提供更多机会
供销社在“三社融合”中发挥桥梁作用,为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提供更多机会。“三社融合”,即以供销社为桥梁和纽带,把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和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联结在一起。
农村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农村合作社的“融资难”与“融资贵”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三社融合”可以为农民合作社融资提供更多机会,依托于“兴农易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以“低、简、快”的方式,引导资金供给,巧妙化解资金供需双方不对称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