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农业,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要素,在金山廊下的一家农业科技企业里,却实现了强强联手,形成炽手可热的新质生产力。
在稷青科技蔬菜智联三期工厂里,1名员工正在通过自动移栽机移栽一批生菜苗,仅需40秒就可移栽完30株种苗。随后,营养液通过内部管道定时流过,周围的天幕和通风系统也时刻待命。舒适的生长环境使得整批苗的坏苗株数基本可降至个位数,水肥效率更是提高70%以上。
工厂种植技术管理员倪川介绍说:“我们示范园区占地72.5亩,通过各式各样的智能化设备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仅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实现一个园区的运作和种植的管理。”
种植模式变得轻便,得益于这座农业大棚在云端拥有一个“智慧大脑”。通过收集大量的种植数据要素,就可以实现对农业对象、环境和种植全过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构建预测模型,最终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完成无人种植,真正做到让数据要素在农业领域一展拳脚。
如今,金山区多家大型的蔬果种植合作社仅仅通过升级部分硬件设备,就已尝到用“数据”种菜的甜头。尤其是体量越大的合作社,越适合用“数据”换人。
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玉金说:“一开始的投资,我们是在原来的设备上加了一个系统,增加的费用不是很多。如果我们200亩都使用这个系统,基本就可以省去人工管理。而且随着系统越来越成熟,我们也越来越放心。”
叮咚买菜廊下基地负责人卢叶说:“使用自动环控系统,基地越大越方便,每一个棚的管理都有统一的标准。”
据介绍,该模式已辐射至长三角地区,在北京、河南等地也有推广,覆盖绿叶菜、茄果及水果等多领域。搭载“智慧大脑”的环境越多,“智慧大脑”就会不断学习、进化。对数据择优汰劣后,算力也将越发强劲。
数据不仅可以点石成金,其本身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今年6月,稷青科技的“设施农业环境及温室环境管理数据库”产品成功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成为金山区首个挂牌交易的数据产品,实现了零的突破。
两个月内,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其数据产品,为该地区农民制定保险,以避免农作物产量及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各大企业通过国内数据交易所完成数据交易的形式,可规避向国外农业科技企业交易数据的风险,确保中国人的“数字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孙朝华表示:“我们的这些农业数据,它其实反映了不同地域产能、市场的供应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隐含了一个国家的粮食或者是蔬菜的安全性,还有经济实力。”
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生动能。半年内,金山区数据局已主动推动农业、水务、电商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数据产品的挖掘,鼓励企业完成挂牌交易,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益。
金山区数据局局长、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陆益表示:“金山区和上海数据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专门搭建了数商服务的专业化平台,更好地支持企业把数据资源转化成为数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