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我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1083.6亿元,比2008年增长0.5%;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12.7亿元,比2008年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0%,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6.2%。
国际物流发展迅速。口岸的交通运输和仓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货物通关效率大大提高,已成为我省对俄货物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是我国陆地边境线上第二个综合保税区,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海关监管仓已获批准。国际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取得进展,牡丹江市与韩国、俄罗斯两国企业共同投资在俄罗斯纳霍德卡港设立国际集散码头,“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已成功运行。
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各级政府逐步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哈尔滨、佳木斯、鹤岗等城市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省物流统计核算工作稳步进行,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物流人才。省物流协会、物流学会等民间组织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我省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物流运行效率不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发达省份;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大型企业采用自营物流运作模式比较普遍;物流企业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物流技术装备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物流技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要求,以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发展核心区域和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目标,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物流市场,统筹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政府营造环境,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物流企业发展,支持物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运行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省内与省外、城市与农村物流的协调发展,做好城市之间、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业发展的协调与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各地要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2%,物流业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建立覆盖城乡、产业联动、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培育10个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和5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物流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之一。
三、发展布局
(一)物流发展区。
1.哈大齐物流发展区。
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经济区的建设,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的实施,构建哈大齐物流发展区,包括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
2.哈牡绥物流发展区。
围绕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等经济区的建设,构建哈牡绥物流发展区,包括哈尔滨市城区及东南部县(市)和牡丹江市、绥芬河市。
3.东部城市群物流发展区。
4.沿边物流发展带。
东部沿边物流发展带:以绥芬河、东宁为节点,辐射穆棱、宁安、林口、虎林、密山、鸡东等县(市)。该发展带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发达的滨海边疆区接壤,是我省对俄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木材、建材、机电、轻纺等产业物流和保税物流。
三江沿边物流发展带:以同江、抚远为节点,辐射富锦、桦川、萝北、绥滨、饶河等县(市)。该发展带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隔江相对,是我省实施对俄陆水联运、江海联运的核心区域,通过水运可达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重点发展矿产、冶金、木材、食品等产业物流。
哈尔滨-北安-黑河物流通道:围绕国际经贸大通道,结合黑河互市贸易区的发展,加快松花江、黑龙江航运基础设施改造,提高通航能力,扩大江海联运规模,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
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同江(抚远)物流通道:结合同江界河铁路大桥、前抚铁路、黑瞎子岛口岸公路和抚远深水码头等项目建设,打造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同江(抚远)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水陆联运。
航空物流通道:加快哈尔滨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和货运功能。发挥省机场集团公司和南航黑龙江分公司等航空企业物流运作优势,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开辟航线,提升运力,畅通与俄远东地区、韩国、日本等地空中通道,打造我国北部地区最活跃航空网络,积极争取把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建成我国对北美的航空物流基地。加快完善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为中心,连接各支线机场,连通东北亚及北美的航线网络。
四、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加快物流节点设施建设。
按照全省生产力布局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十大工程”实施,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建设内容,全省重点规划建设17个综合物流园区。
依托主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贸市场和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为机械制造、石油石化、粮食、农资、农产品及加工、医药、连锁商业、对外贸易等产业服务,规划建设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四)推进产业物流发展。
1.工业物流体系。
(1)装备制造物流。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开发建设,推动我省装备及机械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整合内部物流系统,优化生产流程,实施主辅分离,开展物流服务外包;畅通哈大齐大件运输物流通道。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的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构建以哈动重大装备物流中心、一重集团中实运业有限公司、佳木斯机械制造业物流中心等的制造业物流中心为基础,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装备及机械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大型发电设备、冶金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设备、煤机等重大装备制造物流和汽车物流。
(2)石油石化物流。以大庆为基地,建设原油及化学危险品物流基地;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过程监管,建立辐射全国、安全可靠的石油石化物流体系。重点发展管道物流、化学危险品物流和油田物资采购供应物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化学危险品物流中心。
(3)煤炭工业物流。围绕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完善煤矿生产供应和煤炭销售物流设施,提升矿区物流服务能力,构建以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四大矿区为主的煤炭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煤炭及煤化工产品物流、煤矿物资采购物流。
(4)食品工业物流。依托全省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结合全国食品工业基地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主销区的绿色食品物流网络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北大荒商贸物流和“寒地黑土”物流项目。重点发展乳制品、绿色食品、肉类制品、山特产品物流。
(5)森林工业物流。围绕大兴安岭、伊春林区重点企业和黑河、绥芬河、同江、富锦、穆棱等进口木材中转加工基地建设,加强木材深加工物流基地建设,建立辐射全国的木材及林产品物流网络。重点发展森工产品物流和对俄木材国际物流。
(6)医药工业物流。整合我省医药制造企业及医药流通企业物流资源,推进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化。支持药品企业、邮政速递物流企业开展医药连锁配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全省药品物流配送服务网络。
(1)粮食物流。围绕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结合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实施,全面落实全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提升粮食流通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增强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物流能力,提升粮食“四散化”水平,培育大型粮食物流集团,重点建设大型粮食物流中心,构筑与我省在全国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相匹配的粮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4)农机物流。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机制造基地建设,整合全省农机物流资源,构建全省农机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农机制造、销售、维修、物流服务等一体化发展。
(5)农村消费品物流。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发挥省供销社和邮政速递物流服务网络优势,采取“一网多用”,整合农村流通资源,构建全省农村消费品物流网络。重点发展农村消费品连锁超市和共同配送物流。
4.国际物流体系。
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构筑以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黑河、漠河等边境口岸为基地,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腹地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体系,建成全国对俄国际物流枢纽基地。加快同江界河铁路大桥、古莲至洛古河铁路、黑瞎子岛口岸公路和抚远深水码头等国际物流通道设施建设,拓宽、延伸国际运输通道。支持陆海联运、江海联运发展,力争实现运营常态化、规模化,推行“中-外-中”内贸货物国际化物流运作模式,探索“外-中-外”外贸货物国内化物流运作模式。制定全省口岸物流发展规划,加快边境口岸物流设施和口岸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提升边境口岸物流辐射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加强与俄方协商互动,推动俄罗斯边境口岸与我省协同发展,推进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一体化。积极引进国际物流企业,支持边境口岸国际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集团。
(五)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精髓。我省物流信息化主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行业和企业物流信息化。
1.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逐步完善”的原则开发建设我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各城市根据不同区位和城市发展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系统、口岸报关报检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等基础系统建设,与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施集成开发建设各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制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构筑全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2.推进行业和企业物流信息化。
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化和规范化,推广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建设国家重大装备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物流管理技术,引导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物流运作效率。
(七)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体制,实施逆向物流战略,推广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使我省经济发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政府要确定物流工作牵头部门,成立相应协调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二)强化政策支持。
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各种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和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
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其物流设施应按照工业仓储、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供地,优先保证项目用地需要,物流建设项目的物流功能用地规模不得低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0%;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年度农转用指标可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统筹安排。
(三)优化发展环境。
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物流市场信用,为物流市场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良好环境。
对装备制造产品运输尤其是重大装备产品运输,铁路部门要优先安排运输计划,公路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开辟全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严格执行国家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保证产成品运输畅通。各城市要根据实际状况,建立城市物流配送制度,制定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
深化边境口岸通关改革,积极探索有我省特色的通关模式,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速度。海关、检验检疫、商务、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边境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通关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五)发挥行业社团组织作用。
行业社团组织要树立为企业、行业、政府服务的观念,加强沟通和协调,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行业社团组织应在研究和解决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政府、行业和企业提供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