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绿色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资本。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做精做特做优,大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调优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在涟水县高沟镇朱后圩村稻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李从信正在查看水质变化,监控大闸蟹的生长情况。“基地出产的大闸蟹个大、肉肥,每年上市都供不应求。”李从信自豪地说。高沟镇朱后圩村通过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的方式,流转土地近4000亩,引进了浅水藕套养小龙虾、稻蟹共生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依托六塘河水面这一生态“宝地”,朱后圩村逐渐发展成为苏北规模较大的商品蟹生产基地,年产大闸蟹80万斤,带动当地240人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20万元。
涟水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抓手,推动绿色优质食味稻米基地建设,新增优质食味稻米面积6万亩。加大各级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设立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聚焦芦笋、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调优品种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档次。2021年,涟水力争全年新增优质食味稻米面积6万亩、设施芦笋种植面积5000亩、中药材面积1000亩、食用菌设施化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
扶引龙头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走进位于涟水县红窑镇的芦笋产业基地,满目皆绿,工人们有的采摘,有的装车,一筐筐新鲜的芦笋正在等待着被发往全国各批发市场。目前,红窑镇已建成总面积7450亩的5个芦笋基地,年产芦笋2980万斤,总收入1.2亿元,可为21个村集体带来收益。同时,带动群众8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红窑镇也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区、省级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殊荣。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度,涟水县推进全县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启动红窑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南集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今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涟水还着力打造五港港南芦笋、梁岔费庄果蔬采摘、高沟高效农业等一批县级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古淮河生态廊道、235省道、233国道沿线,打造绿色蔬菜、农业休闲观光、青芦笋、食用菌等现代农业示范带,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度。此外,涟水县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全年计划新引进培育3000万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2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10个以上。
利用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在涟水县紫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瓜蒌种植基地里,挂着不少小灯笼般的瓜蒌。“瓜蒌是药食同源的食物,瓜蒌籽营养丰富,瓜蒌皮和根可作为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刘卫东说,瓜蒌种植采用绿色化生产方式,亩产在300斤左右,每斤市场价在18元到25元之间,深加工炒熟后若按一斤30元算,亩产可接近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