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核心是科学化、标准化;目的是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优质安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依靠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形态,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统一,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特征:
1.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衣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2.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农业发展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
3.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
4.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5.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6.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7.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8.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9.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临潼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临潼既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又是典型的农业大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辖23个街办22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6万人,全区耕地面积48.7千公顷。近年来,临潼区委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围绕“服务城市、服务游客、富裕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强主导产业,做亮特色产业,农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
近几年,临潼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稳中有增。2019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6.20亿元,占GDP的14.9%,同比增长5.7%。从主要农产品产量看,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为33.26万吨、53.12万吨、7.83万吨、1.6万吨、5.19万吨和1.25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1%、5.3%、5.5%、31.6%、17.3%和6.4%。从产业结构看,蔬菜成为主导产业,2019年,蔬菜产业实现总产值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6.2%,成为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同时,石榴、番茄制种、奶牛养殖成为临潼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临潼石榴、临潼火晶柿子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布局明显优化
(三)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银桥、伊利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以董白、邦淇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以丹若尔为龙头的石榴加工,以新天地为龙头的饲草加工,以骊佳、华瑞果业为龙头的果蔬储运五条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临潼区共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5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余家,家庭农场66家。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4家;百头以上奶牛场56家,万只以上鸡场23家,百头以上奶山羊场35家,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场27家。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1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6家。
(四)强化农业服务保障,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二品一标”证后监管,推广无公害标志77万枚,31家单位加入市级追溯体系平台,29家加入真假通第三方可追溯体系;“二品一标”认证23个;市级规范化街办建管站23个,全区街办监管站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要求,基本消除监管漏洞和盲区。二是强化职业农民培训。以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领办人、规模种养农场主等为对象,加快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年认定初级职业农民520人,中级职业农民15人,全区职业农民总数达到2040人。三是种养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对全区小麦、玉米、蔬菜、石榴、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等提供保险,加快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实现种养业保险全覆盖,推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五)大力发展新业态,“互联网+”蓬勃发展
积极实施“互联网+”,推广农产品旅游超市+电子商务+快递配送的新业态,利用“乐村淘”、“中国网库”等现有网销平台和“顺丰”“德邦”快递物流平台,发展淘宝、微商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模式,组建了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建设了互联网+临潼惠农信息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国特产京东临潼馆”及“天猫旗舰店”,打造了惠农、云掌合、如意等一批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全区设立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230个,创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街办3个,示范村8个。2019年果业网销比例超过50%,石榴每公斤价格同比上涨1元以上,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网销份额,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品销售渠道,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连续多年举办“石榴花节”、“石榴熟了”等推介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石榴花观赏、石榴采摘、挖榴园野菜、品农家美食系列主题游活动,着力推动临潼石榴产业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转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升。2019年,临潼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建设石榴主题公园、打造石榴特色酒庄,推广果游结合,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溪源山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鑫诚农业、星星农业、石榴红等多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深化综合改革,农业发展新动能得到有效激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了《临潼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临潼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西安市临潼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完成了全区226个村的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界,建设村级交易中心150个,网上挂牌流转交易土地36.8公顷,资金322.8万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承包地,全区土地流转面积7.3千公顷,流转率达到16%。
三、临潼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临潼现代农业发展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基础设施简陋、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奶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设施已经老化,产业发展处于滑坡状态,养殖效益低,设施设备更新缓慢,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区认定的标准化养殖场仅28家。二是农业设施的规模不大、标准不高,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8千公顷,仅占蔬菜种植面积25%,且档次不高,日光温室仅200公顷。三是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滞后,全区标准化农田25.3千公顷,仅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5%。农业的水、电、路配套设施滞后,直接制约农业板块和产业带的建设、发展,如遇大风、大雪、冻害等极端天气,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发展资金不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临潼作为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一是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项目配套资金偏少,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有效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加之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相对较高,致使银行对农业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涉农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贷款难,筹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临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三是农业经营者投入信心不足,因农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且市场竞争力不强,既要考虑自然灾害风险、疫病风险,又要考虑市场风险,导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三)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区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效益低,带动能力弱,辐射面窄。龙头企业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进一步降低,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四)产业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传统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组织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脆弱,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求大于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严重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农民”。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差,导致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不快,景响农业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同时,农村青年不愿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年青人对务农根本没兴趣,农村懂得农活会做农活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老人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的农民严守传统种植观念,只有“靠地吃饭”的思想,而没有“靠地赚钱”的意识,习惯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承担风险,不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潜力有限。
(六)土地流转缓慢,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农村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利于土地集中管理,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益。近年来,临潼农村土地流转虽持续推进,但群众对土地流转还有顾虑,心里不踏实,加之,街村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健全,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仅7.3千公顷,流转率仅16%,与全国流转率平均水平35%相比,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精准施策,力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关键。临潼作为农业大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强化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才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一)提质强基,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支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兴建一批重点灌溉供水工程,针对目前现有水利设施老化、病险多的问题,要加大更新改造和维护力度,确保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着力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二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科技先进适用、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鼓励和引导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示范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三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监管。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长效机制,在强化专人管护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的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二)多措并举,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三)多维施策,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立足实际,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五)长计远虑,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结合临潼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人才,做到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着力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大力培育乡土人才,让“土专家”“田秀才”真正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领办或创办农业经营主体,着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农业人才队伍,努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