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未来仍将继续完善追溯系统,争取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2017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之后,各省市级平台加快与国家平台对接,共同促进追溯体系的发展。相比之下,国外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较为完善,在法律、政策、制度上均有配套措施。国内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仍处于重要位置。
1
继续完善农产品溯源系统
2020年10月28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636号建议做出了回复,其中涉及提高农产品信息追溯能力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完善追溯管理制度、推进追溯挂钩政策实施和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三个方面出发。
2016年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等6项配套制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专用术语》等11项追溯技术标准。
2017年7月,农业农村部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2018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家平台。2019年10月,开始加快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
在回复中提到,下一步将加快修订完善追溯管理制度,强化平台间互联互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实现农产品从种养、加工、流通到消费终端全链条追溯。
2
省级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平台
在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线之初,农业农村部优先选择了四川、广东、山东3个省开展了试运行工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全面检验国家追溯平台各项业务功能、各项性能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奠定基础。
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省级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总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
自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以来,四川已累计安排2400万元用于支持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及推广应用,主要用于设备配备、业务培训、督促指导等。2018-2019年,江苏省级财政共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经费1.15亿元,用于支持各市县开展追溯、补助企业追溯基本设备。重庆市选取追溯示范企业每年给予1-2万元补贴,对设备设施、人员等成本进行补贴。
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10.9万家生产经营主体,8000多个监管、检测和执法机构注册使用国家平台,覆盖产品种类891种。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已与四川、西藏、江苏3省(区)平台完成全面对接,另有18个省已完成接口开发调试。
未来将继续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有望逐步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国家追溯平台主要负责采集主体信息、产品批次信息和流向信息(外部追溯),省级平台负责采集生产过程信息(内部追溯),通过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发展。
3
国外追溯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过去几十年间,国外曾经出现过疯牛病、二噁英鸡、李斯特菌污染熟肉、福岛核泄漏污染等,都引发了严重的农产品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因此对农产品食品的安全状况充满担忧。
在重大农产品食品安全事故出现之后,也让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更为重视,进而推动国家建立全程可追溯质量保证体系。
英国是最早发现疯牛病的国家,1995年提出建立家畜追溯体系,从标识、农场记录、家畜护照和跟踪系统进行建立。
4
追溯体系应对挑剔的消费者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人为掺假的化学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瘦肉精、地沟油等问题频发。
InnovaMarketInsights表示,供应链的透明度将成为2021年的主要趋势,60%的消费者希望可以对购买对食品溯源。包括数字标签、隐形条码等,保证产品在召回时可以提供帮助,并提供更好的可追溯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更贴近当下的市场需要。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到农产品的所有信息,不用再担心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能够应对“挑剔”的消费者。
现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仅法律法规需要针对可追溯性制定,而且还要在信息采集和技术应用上进行提升,多方共同参与做到真正让消费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