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南京9月2日讯(记者薛海燕)9月1日,“2017中国智慧农资高峰会议暨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本次会议是“2017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暨全国品牌农产品交易会”的同期重点活动之一。会议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科学院指导,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主办,由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共同承办。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胥爱贵出席会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局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殿平,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朱怀诚分别为大会致辞。
7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农资物联网应用示范体系已覆盖了全国16个省份、70多家大中型农资企业,建设了10万多个服务网点,服务了2000万农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和上线”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国科学院7年来合作探索成果的有效集成。
在当前农资行业产能过剩、发展举步维艰的市场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智慧农资建设为科技兴农尤其是提升农资行业经营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托和极好机遇。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力争通过智慧农资建设,从源头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朱怀诚表示,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上线运行,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农资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活跃身影,看到了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双方在“农资物联网”建设的喜人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在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上,开启了新阶段合作的起点。
在与会领导嘉宾和会议代表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由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中科院技术团队开发建设,力求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导农资企业建设追溯体系,形成行业性示范品牌。目前,已有70多家农资行业龙头企业加入平台,可追溯产品数量达到1亿多件。在该平台上,每一件农资商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实现了农资商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要求。
会上,与会领导为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颁发了证书,3家单位正式成为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新的一批“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单位”。
来自商务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专家分别就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国家政策解读、我国主要农资追溯体系建设情况及政策要求、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农业农资领域的应用、GS1追溯带给智慧农资建设的启示等方面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无锡市供销合作总社、吉林省供销合作社、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作为智慧农资建设的先行者,分别介绍了总社农资物联网建设示范基地(无锡)建设以及各自的智慧农资建设实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