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坑农就是护农,建立农资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让合法经销者安心经营,让农民不再揪心
马上就秋收了,农民杜玉林却高兴不起来。“别人家的玉米还黑得油绿,我家的早枯黄了,一垧地怎么也要差2000斤。”钱没少花,工夫没少下,“问题肯定出在肥料上,养分不够,脱肥了。”
提起农资,最让老杜揪心。这几年镇里、村里开了20多家农资店,种子不纯,化肥没劲,买农资贵贱没个准,一旦遇上假种子、假肥料,一耽误就是一年的收成。
农民犯愁,企业也无奈。一位生产化肥的央企负责人坦言,“偷养分”成了市场的“潜规则”。拿复合肥来说,“偷”一个含量的氮每吨省50元,“偷”一个含量的钾省80元,一些企业标明45%的养分含量,实际不足40%,有的甚至直接贴牌仿冒造假。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让正规厂商步履艰难。
集中整治、联合行动,如今农资打假力度不小。今年上半年,全国查获假劣农资7000余吨,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年年打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怎么就管不住那些黑心商人?
根源是农资市场五花八门的潜规则:经销商违法被罚,生产企业给“补偿”,处罚数额远赶不上违法所得;个别企业贴牌生产“只收钱不监管”,让一些不法商人钻了空子;驻场监督形同虚设,出了事情交钱摆平……违法成本低、治标难治本,往往是打假声势大时,假农资“躲”一阵子,风头一过,又慢慢地“冒”出来;刚打完旧“假”,新“假”又冒出来,制假售假屡禁不绝。
“潜规则”之所以流行,原因是管理不到位。一种农资多头管理,质监部门管生产,却不管虚假标注;工商部门管流通和虚假标注,却进不了企业的大门;农业部门缺乏执法手段,从而产生监管“空当”。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充当起假劣农资“保护伞”,让黑心商人肆无忌惮。
严惩坑农行为就是护农。建立农资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让合法经销者安心经营,让农民不再揪心,让我们早日还农民一个放心的农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