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农垦集团、龙江森工集团:
现将《冬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11月30日
冬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提高我省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冬季生产水平,有效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切实提高“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等单位,研究提出本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检修加固棚室。加强设施棚室风险排查,及时加固墙体和主体骨架等设施结构,尤其是老旧和抗风雪承压性能较弱的棚室,应支设立柱或横拉筋支撑加固。及时修补或更换破损棚膜、保温被。做好卷帘机、锅炉、放风器、电路、补光灯、灌溉、应急加热等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二、加强防风除雪。大风前关闭风口,收紧压膜线,固定好棚膜和棚室周边易飘物。强降雪期间及时清除棚室顶部及周围积雪,加强夜间除雪,可采取人工、风机方式清雪,或撒施融雪剂、盐等减少积雪厚度。尤其注意棚顶积雪无法快速清除,存在棚室坍塌风险时,及时破膜保棚,避免压塌棚室,保障人身安全。
三、做好保温措施。冬季低温寡照,应加强棚室保温覆盖,在棚室进口内外加挂棉门帘,采取多层覆盖保温,棚内张挂二道保温幕,种植矮秧作物的棚室可在棚内再搭建小拱棚,提高保温能力。出现极端降温时,尽力密闭温室,并使用高压钠灯、热风炉、加热风机、燃烧增温块等措施临时加温。安全使用加温设备,重点防范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做到安全生产。
附件:1.设施蔬菜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2.设施果树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3.设施草莓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4.设施食用菌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附件1
设施蔬菜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一、温度管理
白天温室内温度控制在26~32℃,晚上前半夜温度保持在18~20℃,凌晨最低温度保持在8℃以上。前屋面的保温覆盖物要紧密均匀,保温覆盖材料要干爽。高纬度地区要加盖纸被或采用双层保温被,提高保温效果。冬季外界气温低,只进行顶部通风即可。为减少通风对棚内作物的不良影响,保证棚内适宜温度,通风时应逐渐增加通风量,同时采取棚室门口和棚前脸处悬挂薄膜、上通风口的下方悬挂缓冲膜等措施。若遇雨雪天气,应采取在保温被外覆盖塑料薄膜等措施,确保保温被干爽和保温效果。若遇连续阴天等极端天气,可根据实际条件在温室内采取多层覆盖,或使用增温块、高压钠灯、电热炉、自动加热风机等进行临时加温。“温室热宝”应急增温块,每亩地用量10块,于凌晨1点钟左右点燃应用。若采用自动加热风机,于夜间10点和凌晨2点分别启动1~1.5小时。
二、光照管理
三、湿度管理
四、水肥管理
冬季土壤温度相对较低,作物的根系生长弱,建议使用海藻酸、鱼蛋白、生物菌、甲壳素等促根肥料,再根据长势选择氮磷钾含量不同的大量元素水溶肥。蔬菜生长前期选用生根壮秧高氮型水溶性肥料,每次每亩追施4~6kg,10天左右追施1次;番茄、辣椒、茄子等茄果类蔬菜生长中后期选用膨果靓果高钾型水溶性肥料,黄瓜等瓜类蔬菜生长中后期选用高钾高氮型水溶性肥料,每次每亩追施8~12kg,15天左右追施1次。
低温季节蔬菜根系吸收能力差,此期可多喷施叶面肥。对受冷害或冻害的植株,可用外源含氨基酸叶面肥、低温诱抗剂等喷洒,以促进生长,加快机体恢复,同时也有利于果菜类蔬菜花芽分化,提高产量及品质。
冬季设施蔬菜浇水要做到“三浇三不浇”,即晴天浇水、阴天不浇;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浇小水、不浇大水。灌溉的水温应在10℃以上。应选连续晴天的首日晴天上午,采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沟灌浇水,浇水后中午温度高时及时通风排湿。
五、技术支撑
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技术负责人:张慧、潘凯、沈铁恒、刘翠翠、赵勇
团队成员:吴凤芝、叶青雷、孙晓东、高丹美、周秀艳、冯一新、宋亚楠、郭海艳、宋伟丰、张作标、黄越、王兴亮
0451-55190243,18686848832
附件2
设施果树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一、温度和光照管理
二、水肥管理
棚室内控制浇水施肥,不能大水漫灌。连续低温寡照环境将会引发果树的根系生长减缓甚至停止生长,此时果树根系活力极低,应等待根系活力增强后再浇水,否则就会导致果树沤根死苗。浇水时,要选择晴天运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避免温室内地温下降。建议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随灌水之际施入速溶性肥料,有利于果树根系快速生长,提升果树植株的抗逆性。
三、果树病虫鼠害防治
冬季设施内温度普遍降低,不仅使果树的正常生长受到干扰,而且果树病虫害的发生也加剧,如白粉病、霜霉病等喜低温高湿的病害频发,沤根病、黄叶病、冷害等生理病害也同时加重。在生产中,必须提前做好防治工作。设施内是老鼠越冬重要场所,做好清洁卫生,通过诱饵或粘鼠板防治其危害。
四、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必须调控好设施内气体,当设施内出现热源产生不利于植物生长或药剂等蒸发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时,必须及时排除。适当补充二氧化碳气体,促进植物生长。
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东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技术负责人:刘万达、叶青雷、宋亚楠、刘海军、张鹏
团队成员:焦奎宝、王禹、刘翠翠、郭海艳、孙晓东、潘思杨、高幼华、孙媛丽、李宝娜、冯天
附件3
设施草莓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草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夜间温度不低于5℃,开花期温度不低于8℃。温度较低时可以使用保温材料覆盖(加盖二层膜、二层被等)、加热设备等方法来维持适宜的温度。
三、植株管理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过多的花蕾,以保证植株的通风透光和养分集中供应。第一次疏花疏果应在座果后,保留2~3个果,疏除其他的小果、畸形果及花蕾。保持设施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草莓植株,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开展病虫绿色防控,药物防治应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主要防控白粉病、灰霉病、叶螨等发生。宜傍晚或夜间预防,可以通过熏蒸、弥雾等方式防控白粉病、灰霉病,释放智利小植绥螨或加州新小绥螨等捕食螨预防叶螨。
五、冷棚越冬管理
在平均气温稳定在0~5℃时进行冷棚草莓越冬休眠防寒,覆盖第一层塑料布,隔1~2周进行秸秆或棉被第二层覆盖。也可在棚内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再覆盖棉被或草苫,形成双层越冬防寒结构。在第二年夜间气温-10℃以上逐层撤除防寒物。
六、技术支撑
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技术负责人:杨瑞华、叶青雷、郭海艳、孙晓东
团队成员:刘海军、刘翠翠、宋亚楠、李宝娜、冯天、李伟伟、陈刚、徐丽丽、张鈜贵、姜铁军、潘思杨、高幼华
附件4
设施食用菌冬季生产技术要点
一、冬季菌包生产技术要点
1.加强木屑原料处理。因低温易造成木屑原料在拌料使用时出现结块或颗粒表面结冰现象,造成培养料湿度不匀、灭菌效果降低及灭菌后袋内积水,严重影响菌包质量。应将木屑原料提前升温化冻,或使用温水拌料,避免结冰。
3.防止灭菌后料包冷却不匀。冬季利用室外冷风过滤降温时,要确保冷风从冷却室上部均匀进入、由下部出风口排出。注意强化内部冷气循环,避免导致进风处料包结冰、远风口未有效降温,影响下一步接种操作。
二、冬季出菇生产技术要点
1.防止冷风危害。冬季平菇、滑菇等出菇管理时,应注意通风换气时冷风危害。外界冷风应先进入二层棚或预热间升温后再导入栽培出菇区。没有缓冲条件的,应在通风处设置遮挡物,避免冷风直吹造成菇体受害。
2.防止干热危害。冬季出菇使用热风炉提高环境温度时,应使热风出口处向下,不可直接吹向出菇菌包。要尽量离开出菇区域,避免造成干热危害。
3.加强水分管理。冬季室外气温低,设施内升温后大气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应加强补水。因设施保温需要,通风量不能过高,应控制浇水,因此应根据品种特性,加强浇水管理,满足菇体生长需要即可。同时,浇水通风结合,尽量避免关门水。
4.注意适时采收。冬季菇体生长速度较慢,生产管理成本较高,应根据产品市场需求、菇体生长状态、天气变化趋势和产品储运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适时采收和销售。
三、技术支撑
依托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龙江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技术负责人:张介驰、宋长军、叶青雷、王伟平
团队成员:马银鹏、刘昕俣、郭燕、冯晨一、许敬山、李宝娜、冯天、孙媛丽、刘峪、王超群、张雪
责任编辑: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承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