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天府粮仓”稳产增产—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

12月4日,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的马铃薯田地里,绿油油的枝叶铺满田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五宝镇种植马铃薯2万亩,今秋机器播种面积达20%。贡井区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长明正查看马铃薯长势,“我们使用四川农业大学许丽佳团队研发的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每亩节省人力成本500元,种植户都觉得效果好。”

五宝镇是川农大众多科技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今年,该校科研人员通过“良种良技+智慧农机”的应用,为“天府粮仓”稳产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良种良技保障稳产增产

在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川农大1500亩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种上了中药材和蔬菜。一个月前,村里水稻收割基本结束,川农大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均教授团队的测产数据显示,今年平均亩产预计能突破到每亩800公斤,而去年是770公斤。这个增产来之不易,马均告诉记者,一方面得益于团队筛选的水稻品种耐高温耐干旱能力强,另一方面是团队指导农户做好科学的水分管理和精准高效施肥。“良种还要靠栽培,再好的品种、技术,农民要掌握了才能发挥价值。”马均团队坚持定期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长势,摸排生产难题,直接在田坎上开培训、讲技术,手把手教种植户。付出就有收获,不仅永丰村丰收了,合江、丹棱、汉源、西充、荣县等20多个县共300余万亩水稻,在马均团队的服务中,收获的成绩都不错。

“今年西南地区雨水丰沛,玉米大丰收。”川农大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兰海表示。兰海所在的团队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构建了西南玉米区域新的杂优模式,成果最近已发表。他们结合该技术选择和大田试验,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突破性品种“优迪899”正是其中之一。

“能不能实现稳产高产,还取决于管护技术落实到不到位。”川农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团队负责人杨文钰教授指导团队提前谋划,根据产量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从播种到后期管理,将大豆单产提升要求落实到生长全程各个环节,有效保障了现有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提升。

智能农机提高生产效率

一个多月前的秋收时节,川农大研发的玉米、大豆联合收获机等,成为丘陵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智慧农机不仅大幅提高收割效率,还减轻种植户劳动强度。

今年,川农大机电学院参与“天府良机”薄弱环节攻关项目,负责高效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发,研制适用于丘陵山地的高效型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一台收获机一小时能收获5亩至8亩地的玉米,一天40亩至50亩能轻松拿下。”研发人员陈霖和韩丹丹介绍,在秋粮生产中,收获机在中江县累计示范2000余亩,亩产达590公斤以上,总损失率低于3%,深受农民喜爱。

从田间回到学校,陈霖和韩丹丹立即投入收获机改良工作中,在解决密植条件下玉米籽粒破碎率较高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对割台、脱离装置、清选装置等核心部件进行优化。

马铃薯是四川第四大主粮作物,但传统马铃薯精量播种机不具补种装置。针对这一不足,许丽佳教授团队历时一年研发带“光电+视觉检测”的锯齿状补充系统,增加了自适应清种装置,使漏播率远低于5%,重播率低于1%。

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每年投入1亿元实施服务“天府粮仓”专项行动,与成都、眉山、达州、凉山等地合作,共同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示范区和样板田100万亩;依托布拖马铃薯、永丰水稻等科技小院,一体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引进或培育新品种60余个,推广新技术80余项,已服务地方创造产能超20亿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江芸涵

THE END
1.温度新闻只为一粒良种,他们为种业发展装上更多“温科芯”——温州科技从旱粮育种团队成功选育“金玉甜”系列,到番茄育种团队推动“苍南越冬番茄”产业发展,再到花木与中药材选育团队的金线莲新品种助力林下经济,以及家禽育种团队助力“雁荡麻鸡”成功入选“国字号”家禽遗传新资源,都展现出育种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为农业种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https://www.wzvcst.cn/info/1042/20938.htm
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当前荔枝各品种的末次秋梢已经基本老熟,秋梢充分老熟的果园可采取乙烯利加多效唑加微量元素叶面肥等药物或环割措施进行控梢……”近日,身穿红马甲的广西科技特派员、第九批钦州市拔尖人才苏春伟正在为广西灵山千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作技术指导,同时还向种植大户免费发放了农药,引导其科学管理,为来年丰产https://www.agri.cn/zx/xxlb/gx/202412/t20241206_8696467.htm
3.科技送田头“新肥”解心忧——河南山东两地应用新型“除共建示范方外,邮企间在物流派送、渠道建设等领域深入合作,能够破除农资流通弊端,有效对接广大农户,是新型肥料推广的创新之举。”山东省邮政分销业务局局长宋承国认为,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邮政配送的环保高效的农资产品,也是邮政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https://www.191.cn/m/index.php?c=read&tid=401781
4.四川三农新闻网先让“田头”尝甜头 一个突破去年10月,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再生稻喜获丰收的消息引起通过科学统筹,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节本目的。 “稻麦轮作模式下,水稻平均产量农技人员在沙湾区沙湾镇代湾村开展百日科普活动“百日科普”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好评,纷纷表示,通过培训,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15.html?page=41
5.安远农技人员田头“支招”加强农作物防寒防冻新闻中心安远农技人员田头“支招” 加强农作物防寒防冻 【春到阡陌】 “我们根据天气状况常态化对每个蔬菜基地进行巡察,指导农户做好保温、防寒、防雨等保护措施,确保今年春耕备耕顺利进行。”2月12日,在安远县欣山镇下庄村百亩富硒蔬菜种植基地,农技员魏晟正在为农户“把脉开方”。http://mobile.newskj.com/news/system/2022/02/14/030374266.shtml
6.农技专家田头支招“呶,你们看,像这种侧枝一定要掐掉,而且还不能用剪刀,剪完了这个部位还会长……” 农技专家田头授课,手把手指导水稻、果蔬种植技术,为农妇答疑解惑。昨日,市妇联和农业农村局面向我市部分农村妇女,联合开展了“扬中市巾帼庭院创业增收‘送种子、送农资、送技术’主题活动”,引导农村妇女通过自主劳动创造价值、提高https://www.yzxw.com/Mobile/wz.php?Id=239460
7.农技人员的个人总结(通用21篇)以上预备工作完成后,由成人中心校协同农技中心和农经中心职员共同商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确保全年培训任务的完成。 在每次培训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进进村庄,走到农户家中和地边、田头,理论讲解和现场实践相结合,利用农民劳动空余时间来进行培训,培训中还以解答农民的疑问为培训的主要形式,使农民听有https://www.wenshubang.com/gongzuozongjie/gerenzongjie/2628501.html
8.行走在田头的大学生“农资创客”2012年,他在北京平谷创建了“创美乐购”农资连锁超市;2015年,建起“云植保”大学生创业技术服务团队;2016年,研发并推广“嗒嗒农服”手机客户端。经过几年的摸索,2009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毕业的吴迪带领着他的大学生技术服务团队,逐渐开辟出一条“互联网+农技”服务的新模式。 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12XCM5OFOrGYkEGQz2n7160707
9.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精选26篇)科技入户接近了我们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同志式的农技推广使农户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通过开展宣传、培训、田头指导、科技咨询等科技入户方式,既为广大农民树立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理念,又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科技入户促进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在农技人员入户的同时,我也把农业新技术的试验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576681.html
10.乡镇农技站述职报告9篇(全文)每到农事关键季节,农作物生长关键时刻,我们农技人员都要到村到田里调查,拿出技术意见,再到村到组到田头宣传,现场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象今年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期,水稻病虫草害发生期,我们农技站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宣传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稻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害的爆发,为小麦水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seuny7g.html
11.化肥平价卖科技田头送另《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2008年7月24日第2383期B2版刊登了题为《科学施肥每亩增收50元——浙江农资集团深入平衡施肥、科学用药农技服务活动》的报道。 《浙江科技报》2008年7月18日第3525期2版、2008年7月22日第3526期2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对浙江农资集团在“双夏”农资优供暨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作了连续报道。https://www.zjamp.com/index/news/info.html?newsid=3941
12.广东田头智慧小站:让农民从田头尝到“甜头”南方plus田头智慧小站是什么?即集仓储保鲜、加工包装、直播电商、区域农业数据收集发布、新技术示范推广、新农人创业实训孵化、市场集散、农业金融保险对接、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土地流转、农技农机农资信息)发布对接、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十个一”功能为一体的田头仓储保鲜服务。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表示,田头智慧小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2/12/c603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