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小院历经多年探索发展,搭建了“高校-科研院所-学生-农资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多元合作平台,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与农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路子。为总结科技小院成果转化模式,促进农技协与科技小院融合发展,2024年8月,云南省农技协副理事长、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杜发春老师带领团队对中国农技协云南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石林人参果科技小院、姚安花卉科技小院、罗平蜂业科技小院、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进行了调研。这是中国农技协委托项目《基于院协融合的基层农技协组织提能行动》的调研活动之一,由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农技协组织实施。
一、中国农技协云南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政府+企业+合作社”新平台搭建模式
云南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在张福锁院士指导下,成立了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教授、欧阳铖人副教授等7名专家团队,以及12位云南农业大学常驻研究生工作团队,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烟草是洱海流域重要产业之一,大理烟草科技小院与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云天化集团紧密合作,针对性解决洱海流域“烟草+N”产业体系不健全、周年轮作体系环境风险大、产业融合发展不协调等系列问题,探索出了“烟草+N”高值作物体系,设计了“烟草+玉米+油菜薹”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助力研发烟草专用复合微生物肥,为当地烟草产业绿色高值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小院为桥梁,政府牵头推广、企业生产助力,在各地打造示范田,通过技术培训与开展农户同田对比进行辐射。
2022-2024年,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围绕绿色生产技术,共开展玉米、油菜种植技术、烟后油菜薹采摘及分级技术、烟草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施用方法等培训50余次,培训农民2000余户,有效转变烟农观念,提升了烟农生产技能,同时增强了农民和农技专业专家的交流,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农户反馈说:“以前我们种田都是‘大水大肥’,这两年烟草科技小院指导我们精细化施肥,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烟田土壤环境,又降低了环境污染。”通过科学施肥试验示范,肥料投入比农户常规减少50%,产量增加了7%、农民收入增加了17%。2022-2024年,在洱海流域示范面积达2.5万亩。
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将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社及农户等不同主体充分融合,“科技小院+政府+企业+合作社”多方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政产学研用充分融合。
二、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农资转农服”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宾川农业产业较发达,但面临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农资产品选择不当等问题。当地具有数千家农资店,农资产品种类丰富,农资从业人员多。
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院长陈鑫介绍,围绕“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一体化运营模式,通过技术方案和产品解决问题。科技小院联合企业与当地政府,以特色培训课程为先导,养分速测诊断技术与仪器为抓手,重点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资店销售技术人员、种植户等,通过培训会及数字信息化推广,使其转变为“数字化技术人员”,助推农资公司转农服,将“药店”变“诊所”。这种模式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程度、扩宽了村民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精准解决了村民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的问题。在农技推广下,宾川近20000亩种植地块土壤有机质增加2%,每亩肥料减少32%,节约成本2000元、每亩增产20%,盈利增加30%。
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农资转农服”的新农技推广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人才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社会化服务力量缺乏、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障碍,使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
三、中国农技协姚安花卉科技小院:“花农+企业+科技小院”模式
姚安花卉科技小院结合楚雄州姚安县花卉产业条件及发展现状,精准服务“三农”,致力于解决月季花色着色困难、瓶插保鲜、肥水管及生长发育规律、畸形花矫正等实际问题,开展试验研究约15次,试验面积约3亩;引种‘阿娇’、‘安红’、‘挚爱’等新品种约10个,示范面积约2亩;新品种新技术辐射面积约50亩,服务了周边的鑫诚等花卉公司,有效提高了鲜切花月季的产量与品质。
姚安花卉科技小院杨正安教授、赵雁教授工作团队从鲜花生产、采收、储藏、包装、运输、销售、运营和管理、鲜切花月季采收后的低温保鲜和储藏、鲜花损失,以及鲜切花月季品质特征、等级划分及达到销售所需的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农户提供生产种植指导意见,将花卉专家团队的最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送到生产一线,通过开展智慧花卉的前期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姚安花卉产业发展。
四、中国农技协石林人参果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农技协+合作社+基地+果农”模式
石林人参果科技小院于2021年9月挂牌成立,小院团队师生来自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其中指导教师5人,学生5人。小院师生蹲点一线,了解人参果育苗、管护、移栽等实际问题,采取入村培训、田间学校等方式,与石林人参果产业协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员、果农一道积极开展田间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技术攻关,集成绿色增产方案,再进行大面积生产验证和应用推广。
石林人参果科技小院师生积极探索实践“科技小院+农技协+合作社+基地+果农”服务模式。聚焦助推人参果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选育试验,开展人参果杂交育种、脱毒苗扩繁、引蔓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一名教师正在参与编写地方标准《石林人参果绿色种植规程》。
五、中国农技协云南罗平蜂业科技小院:“蜂产品精深加工+蜂蜜酒研发+品牌打造模式”
罗平蜂业科技小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罗平县甜园蜜语蜂业公司,打破传统生产方式,开展蜂产品精深加工,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酵院和山东理工大学共同参与蜂蜜酒的研发。目前,田园蜜语公司共研发蜂蜜酒三种类型,分别是低度酒12度、白兰地42度和53度、烈酒72度,三类酒年实际产值达600吨。朱洪坤董事长正在老家阿鲁村建设面积约50亩的蜂蜜酒庄,该蜂蜜酒庄将采用土藏的方式储存蜂蜜酒,存量约达3000吨,后续将建成国内最大的蜂蜜酒庄。二是开展蜂产品转型升级研究。聚焦于日用产品(洗发水,洗发露),其中在原有蜂蜜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蜂蜜洗手液,产品原料以中草药和蜂蜜为主,无其他添加剂。
2024年,甜园蜜语蜂业公司申请专利15项,其中蜂蜜过滤装置加工类共8项,目前已投入使用2项;蜜蜂投喂装置、蜂蜡收集装置、蜜蜂养殖蜂箱拉动装置、蜂蜜--巢蜜分离过滤装置等养殖类7项。小院师生积极参与公司的蜂产品精深加工和蜂产品转型升级研究,助力企业的成果转化和品牌打造。
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数量少、价值低”等痛点难点,而科技小院作为新时代科技兴农的新方式,小院师生遵循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准则,长期扎根于乡村,把论文写作大地上,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同时,小院师生与依托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举办科普和科技服务志愿活动,将科技成果送到企业和村户田间地头,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与农村深度融合、小院与企业密切合作、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路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截止目前,云南省共建成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7家。
(作者秋亚迪,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农村区域发展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