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乐果等在地下水中都有检出。有的地区地下水温低,微生物活动弱,进入地下水的农药降解慢,如涕灭威需23年才降解一半。许多国家都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因此对地下水的农药污染十分重视,一般农药的残留标准为0.001(毫克千克),存在多种农药时,总量不超过0.005(毫克千克)。3、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子农药残留主要由直接施药引起,也可吸收环境中的农药或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残留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的方式分解。影响残留的主要因子有:(1)农药的理化性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理化性质的农药,持久性有很大差异。物理性质中以蒸气压和溶解度最为重要。蒸气压高的农药,如敌敌畏等,易挥发、消失快;脂溶性强的
6、、茄子、苹果等食用果实的大得多,例如以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施于茶叶上,原始沉积量103158毫克千克,相同浓度喷黄瓜,原始沉积量为038O85毫克千克。目前使用的农药大都是亲脂性的,沉积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很快溶入蜡质层,不再以物理方式消失,大多积存于果皮、糠和麸皮中,因此除去农产品的外皮,可以去除大部分残留。(3)施药方法、用量和时期不同施药方法对残留影响大。飞机喷药时在植株上部13处约有总药量的90;内吸杀虫剂用不同方法施药残留期相差很大,喷雾于叶面,原始药量高,但残留期短;土壤处理或根茎处理,则农药被缓慢吸收,残留期长。施药量和施药次数增加,残留量亦递增,对高残留农药特别明显。施药时期
9、衰期来衡量它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半衰期越长,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性越好,残留就越严重。半衰期是制定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和合理使用准则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影响农药半衰期的因子主要有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施药方式和环境条件,包括日光、气流、雨量、温湿度、作物和土壤类型、pH值和微生物等。同一种农药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时,半衰期变化幅度很大,所以它只能有限度地代表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农药的消解情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是评价农药对环境污染的指标之一,各类农药在渍水和非渍水土壤中的半衰期相差很大,如有机氯杀虫剂在渍水土壤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迅速降解,半衰期仅1020天,在非渍水土壤中有时高达13年。农药在土壤中半衰期的
10、长短,不仅直接影响栖身于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生长,还影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及对大气、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2)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日期。大于安全间隔期施药,收获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可以保证食用者的安全。通常按照实际使用方法施药后,隔不同天数采样测定,画出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动态曲线,以作物上的残留量降至最大残留限量的天数,作为安全间隔期的参考。在一种农药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为了指导安全使用,制定安全间隔期,是预防农药残留污染作物的重要措施,亦是新农药登记时必须提供的资料。影响安全间隔期的因子包括农药性质、作物
11、种类和环境条件。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同,性质稳定的农药不易分解,其安全间隔期长。相同的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亦不同,果菜类作物上的残留量比叶菜类作物低得多;在不同地区由于日光、气温和降雨等因素,同一农药在相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制定各种农药在各类作物上适合于当地的安全间隔期。在制定农药安全间隔期时,必须参考农药的实际使用情况,如拌种剂、除草剂中的土壤处理剂或播后芽前处理剂等,使用农药的日期是固定的,不再根据消解动态算出安全间隔期,而是测定收获后作物中的最终残留,其最终残留不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即可。(3)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简称ADI)指人体终生每日摄入某种农药,对健康不
12、引起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也称日容许摄入量,它是农药慢性毒性的一项指标。对农药的毒性而言,如仅用急性毒性指标,还不能完全表示。人们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过限量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有的农药还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性,因此新农药开发时,必须测定其日允许摄人量。(4)最大残留限量(简称MRL)指在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法定最高允许浓度,又称最高残留限量,以每千克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毫克千克,mgkg)表示,亦称允许残留量。这是按照农药标签上规定的施药剂量和方法使用农药后,在食物中残留的最大浓度,其数值必须是毒理学上可以接受的,最后由各国政府部门按法规公布。我们日常所说的农药残留量超标,即指农药残
14、定出相应的施药行为规范。在农药使用时遵守这些规范,则农药的残留污染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我国制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它规定农药许可使用的范围;二是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它规定如何使用农药才能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不超过限量。此外,为了控制被污染农副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对主要对农副产品进行残留检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二)减轻对有益生物的伤害和害虫再猖獗农药在使用时,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其他的生物,农药对它们同样会产生毒害作用。这些生物,它们有些是人类出于利用的目的而饲养的,例如家蚕、蜜蜂、鱼、虾、蟹等;有些是可以帮助人类消灭害虫的,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或是对于生态的保
15、护有很大作用的,例如鸟类、蚯蚓等。它们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益的,通称为有益生物。为了避免在使用农药时大量杀伤它们,原则上需要了解每一个农药品种对它们的毒性,以便在使用农药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危害。由于有益生物种类很多,对每一种都进行了解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常用一些主要的有益生物来作为代表,这些生物主要有蜜蜂、鸟类(鹌鹑、鸽子等)、鱼类(鲤鱼、虹鳟鱼等)、蚕(家蚕)、蚯蚓、水藻(小球藻)、水蚤、赤眼蜂等,以这些生物作为试验对象。试验的内容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制定每种农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例如,通过试验证明,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产品对家蚕的毒性极高,因此在蚕桑上和桑田周围不
17、差或空间差来实现;选育抗药性的天敌。(三)延缓和减轻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发生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往往随着农药的使用而发生。抗药性是一种微进化现象,它的发展不像种群增长那样立即表现出来,只有在防治失败时才察觉。药剂的使用虽然暂时降低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但与此同时却增加了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使用药剂的代价是消耗了一部分“自然资源”,即有害生物中的敏感性个体及它们所带的敏感性基因。这种敏感性个体在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杀虫剂的过程中逐步丧失,而一旦消耗殆尽时,再想恢复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抗药性的预防比抗药性产生后的治理更为重要。为此,在使用农药时,应该遵守以下策略:限制使用药剂,降低药
18、剂的选择压,做法包括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采用适当的使用剂量;换用无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合理混用(包括应用增效剂)和轮用;选择靶标敏感的时期;镶嵌式防治。害虫综合治理(IPM)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选育抗虫作物和其他非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降低杀虫剂选择压,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控制抗药性发展的目的。二、科学用药注意事项(一)对症下药各类农药的品种很多,特点不同,应针对要防治的对象,选择最适合的品种,防止误用;并尽可能选用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品种。(二)适时施药现在各地已对许多重要病、虫、草、鼠制定了防治标准,即常说的防治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应该施药
20、均匀周到。(五)合理轮换用药多年实践证明,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容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杀菌剂,连续使用数年,防治效果即大幅度降低。轮换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品种,是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六)合理混用合理地混用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或兼治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节省人力。混用的主要原则是:混用必须增效,不能增加对人、畜的毒性,有效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例如遇碱分解的有机磷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强的石硫合剂混用。要随用随配,不宜贮存。为了达到提高施药效果的目的,将作用机制或防治对象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农药混合使
26、雾滴飘移,造成邻近敏感作物药害。在使用触杀性除草剂时,喷头一定要加装防护罩,避免雾滴飘失引起的邻近敏感作物药害;另外,喷洒除草剂时喷雾压力不要太大,避免高压喷雾作业时产生的细小雾滴引起的雾滴飘失。2、设施内施药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内施药时,应尽量避免常规大容量喷雾技术,如采用喷雾方法,最好采用低容量喷雾法。如采用烟雾法、粉尘法、电热熏蒸法等施药技术,应在傍晚进行,并同时封闭棚室。第2天将棚室通风1小时后人员方可进入。如在温室大棚内进行土壤熏蒸消毒,处理期间人员不得进入棚室,以免发生中毒。四、施药后的处理(一)施药田块的处理1、常规施药田块的处理施过农药的田块,作物、杂草上都附有一定量的农药,一般
28、束后,剩余的药剂或药粉必须保存在其原有的包装中,并密封储存于上锁的地方,不能用其他容器盛装农药,严禁用空饮料瓶分装剩余农药。要存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2、农药废弃包装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一般沾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约有32亿个,这些农药包装废弃物被随意弃之于河流、沟边、渠旁、田间、地头,污染地下水源,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一些高分子树脂的塑料袋被日复一日地埋在土壤里,不但会浪费宝贵土地,而且在自然环境下不易降解,可保留200700年,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有资料显示,每亩塑料残留量达15千克时,可使油菜、小麦、稻谷分别减少54%、26%、30%。丢弃
29、在水中的容易被动物吞入,导致中毒或死亡。因此,农药的空容器和包装,必须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乱丢,尤其不要弃之于田间地头。(1)对常用农药废弃包装的处理对金属类的农药容器应冲洗3次,砸扁后将其深埋于土壤中。对塑料容器应冲洗3次,砸碎后掩埋或烧毁。对玻璃瓶冲洗3次,砸碎后掩埋。对纸包装烧毁或掩埋。(2)对农药溢出物污染的包装和废弃物的处理被农药溢出物污染的包装和废弃物必须集中在一个通风和远离人群、牲畜、住宅和作物的地方烧毁或掩埋在不可能污染水井和水源的地方。(3)对特殊农药的包装处理要求除草剂的包装不能焚烧,因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有可能对作物产生药害。装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废弃物也不能采用焚烧的办
30、法处理。(4)废弃包装物处理安全注意事项焚烧农药废弃物必须在远离住宅和作物的地方进行,操作人员在焚烧时不要站在烟雾中。要阻止儿童接近。掩埋废容器和废包装应远离水源和居民点。对于不能及时处理的农药容器,应妥善保管,以防被盗和滥用,同时要阻止儿童和牲畜接近。不要用农药空容器盛装其他农药,更不能作为人畜的饮食用具。(三)施药后的清洁与卫生1、施药器械的清洗施过农药的器械不得在小溪、河流或池塘等水源中冲洗或洗涮,洗涮过施药器械的水应倒在远离居民点、水源和作物的地方。2、防护服的清洗(1)施药作业结束后,应立即脱下防护服及其他防护用具,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中带回处理;(2)带回的各种防护服、用
31、具、手套等物品,应立即清洗。根据一般农药遇碱容易分解破坏的特点,可以用碱性物质对上述物品进行处理。如用碱水或肥皂水或草木灰水浸泡。草木灰是碱性物质,常用1千克草木灰加16千克水做成清洗液,待澄清后取上面的清液使用。若被农药原液污染,可先放入5碱水或肥皂水中浸泡12小时,然后用清水清洗。(3)橡皮及塑料薄膜手套、围腰、胶鞋被农药原液污染,可放入10碱水内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35遍,晾干备用。3、施药人员的清洗(1)应先用清水冲洗手、脚、脸等暴露部位,再用肥皂洗涤全身,并漱口换衣。施用敌百虫后不能用碱性肥皂洗涤,而应使用中性肥皂洗涤。(2)对于使用了背负式喷雾器人员的腰背部,因污染较
33、、碳酸氢铵、氨水、肥皂以及硝酸铵、硫酸铵、过磷酸钙等碱性或酸性物品同仓存放。另外也不能和火柴、爆竹、火油、硫、木炭、纸屑等易燃易爆的物品放在一起。最好能单独储存在有锁的仓库或专用设施中,还应远离儿童、家禽、牲畜、动物饲料和水源,以消除一切造成污染的或误当其他物品的可能性。2、农药和化肥不能贮放在同一仓库里。因为化肥的品种较多,农药的品种就更多了,而且它们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如化肥有易挥发的、易爆炸的,有酸性的,也有碱性的。农药也有易分解的、易燃的、易爆炸的,而且是有毒的,所以不能同库存放。3、要把经农药处理过的种子单独存放,并在上面做上记号,以免误作粮食食用。4、除草剂应该与其他农药分开储存,以
34、免误将除草剂当杀虫剂使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要定期检查农药包装的破损和渗漏情况。6、对有破损和渗漏的包装和容器,要及时转移。7、如果破损包装和容器中的农药仍可使用,可将它们重新包装,但必须装进贴有原始标签的容器,若没有原始容器,则必须将原始标签贴到新的包装容器的显著位置。8、不要在溢出的农药旁吸烟或使用明火。对溢出的农药液体,应用于土或锯木屑吸附,在仔细清扫后将废渣埋在对水源和水井不会污染的地方。9、要定期检查农药的有效期,对已过期的农药要及时销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绿色防控的概念及开展绿色防控的原因(一)绿色防控的概念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
35、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二)开展绿色防控的原因应用绿色防控既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保护农作物生产,又可以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农田自然天敌,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二、绿色防控主要内容(一)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它是人类同自然长期斗争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衽的一项制度
36、。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植物保护中的预防、杜绝或铲除的各个方面。也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值得提倡的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某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计划中的唯一一项具体措施。(二)农业防治1、农业防治的概念农业防治就是在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措施与病虫发生为害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生态环境因子,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抑制病虫生长繁殖,直接或间接消灭病虫,提高农作物抗病虫的能力,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由于农业防治经济、简便,特别是对天敌安全,对环境和生态无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
37、。2、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性品种、轮作、调节种植期、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和钾肥、补充微肥等,以及清园、剪除枯枝、病虫枝、清除杂草等。(三)生物防治1、生物防治的概念简单的说,生物防治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掏另一种或一类生物。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用有益生物抑制有害生物。如利用寄生性生物、捕食性生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对有害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利用微生物药液起先防治等等。2、生物防治的优点生物防治是
38、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利用抗生素来防治病原菌,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菌治病等。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不能比的。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生物防治在农作物上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利用天敌防治。这种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39、防治。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害虫。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秆蝇的小麦品种等。4、生物防治的内容生物防治的内容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四)物理防治1、物理防治的概念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所具有的某种趋性或习性,采用物理手段进行防治。常见方法有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进行诱杀;利用高温防治;利用物体阻隔;利用器械捉拿等。2、物理防治的方法物理机械防治包括人工机械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激光器及其它物理杀虫法。(五)化学防治1化学防治的概念化学防治是最为常见的病虫防治方法,即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效果明显、见效迅速、使用方便。2、化学防治的缺点由于化
40、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病虫害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病虫害十分猖獗。许多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抗病虫品种筛选技术利用抗病虫品种筛选技术筛选的抗病虫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二)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利用生物多样性种植(不同品种间作、套作)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效果。如水稻杂糯间栽技术、蔬菜上“豇豆苦瓜”、“豇豆马铃薯”等。多样性种植技术通过高矮作物搭配,充分利用了田间的空间效能,田间作物的受光面积大大增加,光合作用增强,田间通透性良好,从而使病虫害,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