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企业中,为什么华为最受国人尊敬和爱戴?
因为华为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一直在做基础科学研究,拼命弥补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差距。今年最鼓舞国人的事情之一就是华为推出mate60,标志着美国对中国芯片的封杀彻底失败了。
中国农业其实更需要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需要有企业扎扎实实做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农业科技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
中国农业地域差距大、作物多、耕种强度大,缺乏有效的基础科学研究。这属于难而正确的事,是必须要有人去做的。幸运的是,农业领域有一部分企业家觉醒了,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李金良和他创立的的瀚星生物!
一,研发投入不足是造成农用微生物乱象的根本原因。
当前的农用微生物领域很尴尬。现在大家已经认可微生物技术,认可微生物行业的巨大前景,但是产品力跟不上,市面上买到技术过硬的微生物产品很困难,很多批发商,零售商和种植大户都在为如何才能找到一款优秀的微生物产品所苦恼,市场太乱了。
这个行业不该是这样的!
李金良说:“我曾在国际领先的基因合成公司金斯瑞工作过,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原来农业上很多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都能通过新的科学技术去解决问题,跨界技术应用,例如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上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比如2017、2018年,在我的老家山东潍坊地区,因为大雨涝害,潍坊地区的大姜根腐病爆发了。当时大家都把这个病当成普通的姜瘟细菌性病害,还用铜制剂防治,根本防不住,给生姜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个病,以常规的农业技术来看,确实属于疑难杂症,不好防治。但其实对于正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生物技术来说,只要确定病源菌是什么,再根据这个病源菌筛选化学药剂或者生防菌就可以了。于是我们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对当时病发区的毒株进行采样、分离、基因测序,最后发现这个病是由群结腐霉菌引起的,一种卵菌病害。确定病原菌之后,我们一方面筛选了一些化学药剂,帮助当地种植户进行防治;另一方面也利用微生物技术,靶向筛选了一些生防菌株,最后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同时并用,算是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后,阿姆斯特朗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对于李金良来说,这件用微生物技术帮助老乡防治根腐病的事,也堪称他人生的一大步,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既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深远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李金良创立瀚星生物。
在这件事中,能成功防治大姜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确定了病原菌是群结腐霉菌,这就是科研的力量,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现在农业微生物产品的乱象也在于此,太注重推广,对微生物和作物的基础研究太少了,根本没有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所以李金良在创立瀚星生物伊始,就把企业定位为科研驱动的研发型企业。
(瀚星生物实验室研发设备)
李金良说:我们的目标是实实在在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产品的思路也是通过大量基础的科研,用微生物产品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我们绝不跟风去做市场上火热的产品。
李金良还说:农用微生物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其实除了大姜的根腐病,中国还有那么多作物,还有那么多的疑难杂症,比如哈密瓜的茎基腐病,草莓的炭疽病、根腐病、白粉病、灰霉病等。问题就摆在那里,需要人去解决!我们愿意去解决,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的技术,真正在农用微生物领域做研发,去解决一线种植端的植物营养和植物病理问题,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去解决中国种植户的实际问题!
二,微生物技术研发的规范流程!
李金良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去了金斯瑞工作。
(瀚星生物现在和金斯瑞作了邻居)
金斯瑞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金斯瑞的主营业务就是帮世界500强企业做研发技术服务,客户类型主要有葛兰素史克、雅培、辉瑞、罗氏、强生、基因泰克等,还有一些顶尖的科研机构或者大学,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中科院等。
金斯瑞这个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对研发都非常重视,对研发的投入是不惜一切代价的,金斯瑞一共有员工5000多人,其中95%以上都是本科学历、硕士1300多人、博士四五百人,国内除了华为、药明康德,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研发配置。
李金良在这样的公司工作5年,做了3年的研发,2年的商务,在这样一流的研发公司受到了良好的科研培训和商务训练,所以李金良是十分熟悉微生物技术的研发流程。
以防治作物病害的微生物菌剂为例:
1,从发病作物的田块里取样,提取病原菌。
土传病害,最重要的就是在发病地块提取病原菌,然后分离毒株,确定病原菌。
李金良说:我们的很多区域合作伙伴,有种哈密瓜的、种火龙果的、种牛油果的、种生姜的、种葡萄的,都给我们寄过各种各样的病株。
比如新疆的朋友,就把葵花的病株寄给我们。在寄之前,我们会跟他讲清楚取样标准是什么,怎么取样,怎么包裹,都写得清清楚楚的。
合作伙伴把样本寄给我们,我们进行病原菌的分析,有了发病株,我们就能确定这些疑难杂症的病原菌是什么。
2,从样品里分离毒株,确定病原菌。
李金良解释:这里要用到的是基因测序和科赫法则联合鉴定的方法。从样本里分离出来病原毒株,分离出来进行测序,然后选出疑似毒株再按照科赫法则侵染侵染植株,如果有相同的发病表现,并能再次分离出来病原毒株,那就可以确定这是病原毒株。
根据测序结果绘制发育树,并对毒株的生活史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研究出,大姜的根腐病的毒株就是群结腐霉菌,哈密瓜的茎基腐病毒株就是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
李金良再次强调:微生物技术,只有确定病原菌,才能靶向精准治疗,减少盲目用药。
3,筛选生防菌株。
比如土传病害,可以根据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筛选出生防菌。一块地的作物发生了病害,大部分都死了,不可能死的一棵苗都没。总有几棵苗不会死,这是有原因的,很大概率下,就能从这几棵苗中分离到比较好的生防菌株或者内生菌。
筛选出来生防菌株是解决作物土传病害最重要的一步。然后我们要对菌株进行代谢产物的分析纯化鉴定等,明确是活菌还是某一种代谢产物在发挥抑菌作用,然后针对性开发微生物产品。
4,改造菌种。
李金良说:单单筛选出生防菌是远远不够的,后面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还要进行实验室的测评,比如生长速度、发酵效率、原材料消耗、代谢产物发酵水平等。
因为筛选出来的生防菌并不一定都能商用,有的菌株只具有实验室价值,没有经济价值。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筛选得到的野生菌株都要进行改造,才会具有商用价值。
李金良说:合成生物学是我们的根基,高通量靶向改造菌种是我们的核心优势。瀚星打造的CGSP育种平台可以快速的对菌种性能进行升级,提高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改造好的菌种,经过连续小试、中试、大试均通过后,就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了。
5,优化发酵工艺。
发酵工艺在微生物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最为农资行业所忽视。李金良就是一位资深的发酵工程师,上大学的时候就学的是发酵,毕业后在金斯瑞旗下的百斯杰工业酶事业部担任发酵工艺的主管。
李金良说:在金斯瑞工作时,我们把几个酶制剂的菌种发酵工艺做的很成熟,一开始用30吨的发酵罐,后来扩建到了120吨的发酵罐,我们使用的很纯熟。所以我们瀚星生物现在使用的1.5吨、15吨、130吨进行三级发酵,我们等于是驾轻就熟,年微生物菌液产能可达10万吨。
6,做成制剂,产品策划上市。
李金良说:我们精于研发,但不迷信研发,研发不是为了孤芳自赏。好原料可以做出好产品,但并不直接等于好产品,一个好产品需要根据市场和作物进行专门设计策划。我们瀚星的研发团队也配备了专业的制剂研发人员和产品经理,目的就是做出符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好产品。
李金良最后总结说:我们的研发不是为了研发而研发,而是直面市场,直面客户,为客户解决问题。农资的真正使用者是作物,我们紧盯作物,紧盯作物的疑难杂症,用我们的科研实力去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我相信行业一定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
三,瀚星关于营销的顶层设计!
关于农用微生物的市场,李金良是这样分析的:把微生物产品归到特肥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只是一个营销概念,而且把微生物产品的市场潜力限制住了。现在微生物产品的市场容量大概在一两百个亿左右,占比不是很大。
微生物产品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品类,不属于有机营养,也不属于无机营养。我们应该把微生物当成一项技术,就跟互联网技术一样,应该是微生物+农业,在这方面,医药,畜牧,食行业,都给农业做了示范,把微生物技术切进去,能极大提升行业的前景。
李金良说:我们可以用微生物+的思路做产品,任何产品都可以+微生物,比如微生物+大量元素,微生物+中量元素,微生物+微量元素,微生物+有机肥,甚至药肥里都可以加微生物,而且本身就有生物农药,这样一来就能利用微生物技术重塑产品结构,把整个农用微生物领域做起来,用微生物+的手段,可以把市场容量做到五六百个亿,甚至上千亿。
瀚星生物要做农业微生物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植物营养和植物病理两个板块发力。以作物为主线,聚焦某一种作物,从植物病理切入,用生防菌剂帮助种植户解决作物的关键病害,锁定客户;再切入植物营养,靠聚谷氨酸+有机无机营养去实现作物增产。
李金良具有丰富的研发敬业和TOB业务经验,尤其擅长大客户开发。因此在瀚星生物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瀚星生物的营销思路:坚定不移走TOB模式,服务工厂(TOF)和大型平台客户(TOP),以微生物技术为底层逻辑,向行业不断输出新型微生物产品,打造行业知名的研发发动机,努力成为业内一流的微生物原料和ODM解决方案供应商。
(聚谷氨酸+大量元素)
(聚谷氨酸+中量元素)
为什么要通过聚谷氨酸来切入作物营养呢?
李金良说:我认为聚谷氨酸是一款很好的缓控释的生物基材料,聚谷氨酸的保水性特别好,它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冲施,与其他肥料复配,尤其是大量元素和钙镁中量元素,可以大幅度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减少钙和磷酸盐、硫酸盐的固化,同时锁住根系周围30公分水分,提高作物产量。
我们做的大分子聚谷氨酸,是瀚星推向市场的第一个重磅产品,也是瀚星生物菌种技术、发酵技术、生产技术、复配技术的一次集中体现。
瀚星生物的聚谷氨酸以大分子量、高聚合度为特点,被业内广泛知晓。因为聚谷氨酸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进入土壤后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分子量小的,很快就被分解;分子量越大,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就强,对肥料的缓释增效效果就更好。因此,在复合肥、有机肥、挤压颗粒、液体有机肥、大量元素悬浮肥等撒施、基施、冲施、滴灌等直接进入土壤的场景,使用大分子聚谷氨酸效果更好。
瀚星生物大分子聚谷氨酸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独特的肽聚糖结构,瀚星生物的聚谷氨酸,不同于其他企业是纯谷氨酸聚合结构,而是由微生物多糖和聚谷氨酸交联而成的“肽聚糖”三维立体网络状结构,螯合能力更强,包埋缓释能力更强,进入土壤后保水锁水能力出色,需要淀粉酶和蛋白酶同时作用才能被降解,因此抗分解能力更强,肥效更持久。
比如云南的花卉,因为重茬种植导致出花率低、花头打弯等,我们用大分子聚谷氨酸这个核心产品做了一个解决方案:聚谷氨酸+大量元素,聚谷氨酸+钙镁,聚谷氨酸+微量元素,还有一个专门针对病害的一个微生物生防菌剂,这几个产品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整体移交给客户。
(瀚星生物服务的花卉)
再比如我们用生防菌剂破解了哈密瓜的关键病害,然后用我们的产品方案帮助种植户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的产品可以让哈密瓜少得病、少死苗,特别是第二茬哈密瓜,低温寡照的时候,哈密瓜的生理性病害和病理性病害同时爆发,同时因为种了第一茬,土壤病原菌基数大,问题也多。
我们帮客户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现在周围几千亩的农场都听说了,都来打听我们的产品。
(李金良在哈密瓜田)
我们的这套开发模式现在还在其他作物上复制,比如阳光玫瑰、马铃薯、生姜、草莓、枸杞、打瓜、棉花、山药等,都做出不错的效果。
四,瀚星未来想做什么?
瀚星生物微生物制造工厂投资高达1.2亿元,采用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单体发酵罐可达130T规模,具备10万吨聚谷氨酸原液发酵产能。瀚星生物将继续投入研发资源,围绕大分子蛋白、小分子功能肽、特种微生物等方向深入研究,输出更好产品。坚持做螯合性能更好、缓释性能更好的、保水性能更好的“三好”大分子聚谷氨酸。同时,提供聚谷氨酸特种肥料定制研发服务(ODM),专属配方,针对性强、保密性强,更有利于客户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瀚星生物的原料主要针对生产企业,如尿素厂、复合肥厂、农药企业、特肥企业、有机肥企业、药肥企业等;ODM客户主要是全国平台、省平台、作物大王、新晋创业者等,瀚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定制研发聚谷氨酸和微生物系列产品,提供配方开发ODM服务。
李金良说:基于作物的定制化研发是个性服务,是未来;针对肥料增效、保水抗旱是通用性问题,是现在。公司的发展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中做好平衡。通过大分子聚谷氨酸的量产和推广,可以帮助瀚星生物锻炼团队,提升菌种平台和发酵平台的研发能力,快速积累行业资源,奠定发展的基础;同时坚持抬头看路,做好微生物技术的储备,靶向针对作物定制解决方案,前景广阔。
最后李金良说:我们这一代创业者,一定要跟上一代创业者不一样,一定要做一些独特的东西,在行业留下自己的印记。
瀚星生物研发人员代表(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