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袁文轩青岛报道
2月17日,“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国际农业合作”分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聚焦“绿色、安全、可持续: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农业合作场景与模式”主题,邀请国家部委、山东省及青岛市有关领导和中亚有关国家驻华代表、中国及中亚五国农业企业代表等出席论坛。
论坛推介了青岛农业对外合作暨上合示范区与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成果,启动成立上合农业产业发展联盟,与会嘉宾围绕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产业合作进行主旨演讲和嘉宾对话,部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优质农业合作项目进行现场路演。通过推介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推动了青岛市国际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全线升级,拓展了国际农业合作新场景。
论坛上,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推介了青岛农业对外合作发展情况,以及上合示范区与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成果,展望了青岛农业对外合作的广阔市场前景,邀请国内外企业投资青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实现合作共赢。
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位于青岛、威海、烟台、潍坊和日照五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几何中心”,是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俄罗斯蒙古,是“一带一路”倡议海陆双节点城市,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海陆空交通便捷,贯通东西、连接南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青岛市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借助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平台资源,创建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争创“上合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搭建形成上合特色鲜明、开放创新主导、产业链条健全、合作模式多赢的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平台。近年来,青岛市农产品出口连年保持在60亿美元以上、稳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之首,全市农业对外投资14.8亿美元,位列全省第一,20多个涉农项目成功“走出去”,瑞昌棉业中非经贸合作模式获联合国肯定,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1700家,产品出口170个国家及地区,2022年青岛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近1200亿元。
站位国际视野探索农业合作新模式
立足区域位置、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青岛市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了以平度、莱西粮油加工区,即墨、平度和莱西畜产品加工区,胶州食品加工区,黄岛海鲜加工区等五大产业集群。以核心龙头企业为支撑,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了青啤、明月海藻、九联、福生、康大、万福、佳德、有田、联盛益康等一批核心农业出口龙头企业。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纳入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管理体系。康大集团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出口欧盟肉兔、肉鸡两个代号的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肉兔良种繁育基地。万福集团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管理最先进的祖代种猪场及年屠宰生猪72万头的现代化宰杀车间。
青岛市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以制度创新探索同中亚五国农业合作新模式。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青岛与中亚五国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合作,其中,哈中农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大豆、苜蓿等农作物及畜牧基地,青岛冠中生态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经济苗木基地,山东港口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中哈跨境贸易发展,青岛万林集团拟在中亚国家投资建设食品加工与物流工业园。这些合作项目成为推动青岛同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重要载体。
创新突破推进打造国际农业合作新高地
深度推动上合示范区、青岛市对外农业合作,青岛市将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等方式,积极推动合作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增进农业对外合作领域的贸易互联、商品互通。
加快农业合作载体建设
推进建设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上合农业科创集群等,加速筹划上合总部经济“蔚蓝走廊”,在农产交易、会展、科创等方面开展合作。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合作
探索“海外粮仓”“海外牧场”“海外车间”等现代农业合作新模式,布局8条创新驱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农业产业重点“链主”,打造“青岛农品”。
加快农业国际人才培养
加快筹建中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积极链接上合组织及有关国家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推进经贸人才培养。
打造农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
扩大上合农业产业发展联盟影响力,打造“立足中国,辐射中亚国家,面向上合及一带一路”现代农业产业合作中心;线上线下结合,打造集信息咨询、法律、科创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提供高水准、高效能服务。
搭建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与创投风投机构合作厚植资本沃土,打造青岛“金农通”“种子金”“富民贷”等金融平台,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撑、注入“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