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大地渐醒,由南至北的春耕已陆续展开。再等一个月到“五一”劳动节,东北的耕种者才能正式唤醒黑土地。在这之前,人们已经开始着手购买各种农资。
“今年,农资没涨价。”黑龙江农户徐建国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让他非常欣慰。
尽管黑土地尚未解冻,但农业市场已经一片欣欣向荣——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在田间地头,年复一年地出现着。但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农业市场上,这种“稳稳的幸福”却十分难得。
“疫情三年以来,中国的市场在稳定运行,没有出现任何吃的不够,吃的不足,也没什么矛盾。这是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大国能做得到的,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其他一些国家做不到?”近日,农业农村部一位司长在一次讨论会上,介绍了他2023年8次出国考察的经历,“原以为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蒸蒸日上的、开始繁荣的国际市场,但坦率地讲,国外市场和农业贸易并不理想。”
目前世界粮食供需虽然总体平衡,但由于一些国家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粮食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严重,而国际粮食贸易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粮食目标中“希望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面临巨大挑战。
产业链基础“根深叶茂”
前述司长表示:“我去的最多的是美国,美国的农场主或者美国的农民,一定程度上不如中国的农民开放,所以容易形成一些我们不太好理解的市场和贸易上的安排。”
他的考察行程还包括非洲、欧洲以及太平洋岛国和澳大利亚。从市场和贸易角度看,他对中国模式有了更加强烈的自信,并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向世界推荐。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能够吸收和汇集大量的农产品,使农产品从产地快速流向销地,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供应,满足消费者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由于交易量庞大,价格形成机制通常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季节性因素进行实时调整。
近期,农业农村部对2018年确定的定点市场组织复核,最终确定663家批发市场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农业农村部每天都会公布“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
农业对冷链建设的需求是巨大的,一些企业投资冷链建设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新希望集团鲜生活冷链迅猛成长,销售额从原来100亿元,今年几乎翻一倍,超过200亿元,成为冷链物流的头部企业,目前估值超过百亿元。”不久前,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向记者表示。
涉农经纪人“遍地开花”
“我和经济人很熟悉,跟他谈了很久,他收下了库存的玉米。我对他还是非常感激的。”徐建国向记者说。
“中国农业供应链稳定,也得益于中国多年以来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经纪人队伍,就是说农民自己就由生产者变成销售者,成为经纪人。”前述农业农村部人士表示。
农业经纪人徐文龙向记者表示,他自己有一辆运输卡车,可以一边做大豆贸易,一边做运输。
他的朋友圈里经常发布各种信息,包括收购大豆、玉米的需求,还包括销售农产品的信息。
跨境农服贸“长势强劲”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粮食目标,希望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然而,这个目标与粮农组织的预测相去甚远。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先生表示,若粮价上涨趋势无法遏制,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零饥饿目标的前景将更加渺茫。
在“第三届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论坛”上,程国强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包括整个农业的增长,中国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中国农业在全球增长中发挥了关键驱动力的角色作用。
而中国的农业服务贸易模式,可以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解决现实问题。农业服务贸易既包括各类农业投入品、装备和物资,也包括农业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各类配套服务。
“农业服务贸易是许多缺粮的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路径。这些国家应该转变过去新自由主义农业战略,以提高国内农业生产能力为导向,从过去依赖进口产品转向专项农业服务贸易。”程国强对记者说。
“中国将积极推动跨境农业服务贸易发展,为农业高水平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说。